番荔素论文-洪靖怡

番荔素论文-洪靖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荔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环糊精,自组装稳定剂

番荔素论文文献综述

洪靖怡[1](2017)在《番荔素纳米靶向制剂及抗肿瘤增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荔素(ACGs,Annonaceous acetogenins)是从番荔枝种子中提取的一类长链脂肪酸内酯化合物。其强效的抗肿瘤活性、独特的药理学机理以及能逆转多药耐药等特性使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其水中溶解度差、成分复杂、毒副作用大和治疗窗口窄等问题限制了番荔素的进一步应用。纳米混悬剂可有效解决药物因不溶于水而难于给药的问题,静脉注射后还可因EPR效应而具有对肿瘤的被动靶向性,通过对其表面进行配体修饰还能实现对肿瘤的主动靶向,因此有望突破番荔素抗肿瘤应用的瓶颈。第一部分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以及大豆卵磷脂(SPC)作为超分子自组装稳定剂制备了番荔素纳米混悬剂(ACGs-NSps)并对其进行体内外研究。采用搅拌-溶剂沉淀法成功制备了 ACGs-NSps,粒径和PDI值分别为144.4 nm和0.08,Zeta电位为-22.9 mV。ACGs-NSps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放方程,在PBS中可缓释72h(累积释放率为86.38%)。并且在人工胃肠液和血浆中均稳定,且在低于2mg/mL的浓度下几乎不溶血,同时满足了 口服和静脉注射的给药条件。筛选出最优的冻干保护剂是0.5%(w/v)的乳糖。MTT实验结果显示,ACGs-NSps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杀伤作用,且较溶液剂对HeLa和HepG2有更强的细胞毒作用,溶液剂的IC50分别为混悬剂的13.39和1.31倍。对H22荷瘤小鼠抗肿瘤药效研究表明,灌胃给药时,十分之一给药剂量下的ACGs-NSps与油溶液灌胃组的抑瘤率相似(P>0.05);静脉给药时,ACGs-NSps较油溶液组有更加明显的抑瘤效果(70.31%vs 49.74%,P<0.05)。第二部分将小分子叶酸结合在β-环糊精的表面,成功合成出了目标产物叶酸-乙二胺-β-环糊精偶联物(FA-β-CD),并与SPC联合作为自组装稳定剂制备了叶酸修饰的主动靶向番荔素纳米混悬剂(FA-ACGs-NSps)。所制得的FA-ACGs-NSps的平均粒径和PDI值分别为199.5 nm和0.07,外貌为光滑的球形。FA-ACGs-NSps在PBS(0.1mol/L,pH=7.4)中呈两相释放,146小时累积释放93.05%。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细胞摄取结果显示4T1细胞(叶酸受体阳性)对FA-ACGs/Cy5.5-NSps 的摄取效率显着高于 ACGs/Cy5.5-NSps(P<0.01)。MTT 的细胞毒结果显示:FA-ACGs-NSps对4T1的细胞毒性显着大于ACGs-NSps(P<0.05),然而对A549细胞(叶酸受体表达阴性)二者之间却没有这种差异。小动物活体成像组织分布结果显示番荔素纳米混悬剂表面偶联叶酸后能够显着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P<0.05)和肿瘤的靶向效率(P<0.001)。4T1荷瘤小鼠的药效学以及毒性评价显示:在同样0.4mg/kg的剂量下FA-ACGs-NSps相比于ACGs-NSps显着地增加了抗肿瘤疗效(68.76%vs 41.82%,P<0.05),且脾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第叁部分利用叶酸-聚乙二醇2000-磷脂(FA-PEG-DSPE)为稳定剂制备了叶酸主动靶向长循环番荔素纳米混悬剂(FA-PEG-ACGs)。最终确定的处方为ACGs/FA-PEG-DSPE/SPC 质量比 2:1:1,制备成功的 FA-PEG-ACGs 粒径为 119.7nm,PDI 值为 0.20,Zeta 电位值为-23.0 mV。并且在 0.9%NaCl、5%Glu、PBS 还有血浆中均比较稳定。对HeLa荷瘤小鼠的药效学结果表明FA-PEG-ACGs的抑瘤效果十分显着,给药七次后停药12天内的抑瘤率均保持在70%以上且实验全程无小鼠死亡。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FA-PEG-ACGs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1.742mg/kg,并且小鼠的中毒症状和死亡率与剂量成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基于环糊精和SPC为自组装稳定剂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可以解决番荔素难溶于水、难于给药的问题。且通过叶酸和PEG的修饰能进一步提高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肿瘤靶向性,减少肝、脾等非靶器官对纳米粒的摄取,最终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为番荔素的进一步研究和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5-01)

肖瑶,苏文晶,张明珠,洪靖怡,王向涛[2](2016)在《番荔素亚微乳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番荔素亚微乳,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为番荔素的口服给药提供可行方案。方法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注射用大豆油的用量、混合乳化剂总量和混合乳化剂的质量比进行考察,优化最佳处方配比。考察纳米乳匀机的运转压力和运转次数对番荔素亚微乳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透射电镜观察最佳工艺所得番荔素亚微乳,考察其在生物介质中的稳定性。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价番荔素亚微乳对鼠乳腺癌4T1、人黑色素瘤A875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毒性。建立鼠源肝癌H22细胞实体瘤模型,小鼠ig番荔素亚微乳、番荔素油溶液,计算抑瘤率。结果番荔素亚微乳的最佳处方配比和制备工艺为:注射用大豆油用量为10%,乳化剂总量为3%,其中精制蛋黄卵磷脂与聚山梨酯80质量比为8∶2;均质压力为1 500 bar,均质次数为9次。番荔素亚微乳在人工胃肠液中稳定,呈球形,粒径较小,主要在100 nm左右。番荔素亚微乳对4T1、A875、Hep G2细胞IC50值分别为3.082、2.001、1.762μg/m L;ig给药1 mg/kg番荔素亚微乳与4 mg/kg油溶液对H22荷瘤鼠的抑瘤效果相当(65.0%vs 56.5%)。结论番荔素亚微乳可以解决番荔素难溶于水、难于给药的问题,能在不降低疗效的同时将用药剂量降低到传统油溶液的1/4,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效减毒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09期)

李艳红[3](2015)在《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内外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荔素(ACGs,Annonaceous acetogenins)是从番荔枝种子中提取的抗肿瘤成分,对乳腺癌、肝癌、肺癌、宫颈癌等13种癌细胞在体外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活性突出,是继紫杉醇之后的又一被广泛关注的抗肿瘤成分。据报道番荔素有效成分之一Bullatacin对乳腺癌的杀伤作用是阿霉素的100倍、对肝癌的杀伤作用是五氟尿嘧啶的10-100倍。然而其水中溶解度差、难于给药、毒副作用大和治疗窗口窄等问题限制了番荔素的进一步应用。纳米混悬剂是用少量稳定剂制备成的几乎纯药物的纳米大小的微粒,可有效解决药物因不溶于水而难于给药的问题,静脉注射后还可因EPR效应而具有对肿瘤的靶向性,有望能突破番荔素抗肿瘤应用的瓶颈。本研究采取溶剂沉淀法来制备ACGs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大小、稳定性好坏作为评价主要指标,对沉淀条件、沉淀温度、稳定剂的类型、药载比等进行了单因素考察,通过处方及工艺的优化,确定最终制备方法为:以PEG2000-PCL2000为稳定剂,药物与稳定剂的比例为3:1,在25℃超声的条件下溶剂注入。制成的番荔素纳米混悬剂具有很高的载药量(73.68 ± 0.12%),平均粒径为(123.2 ± 3.54)nm,PDI 为(0.134 ± 0.013),Zeta 电位为(-25.0 ±0.21)mV;对番荔素纳米混悬剂进行了体内外研究。透射电镜(TEM)分析显示番荔素纳米混悬剂呈均一的球形,体外可持续释放药物达96小时。MTT分析显示,与原料药(以DMSO 溶解)相比,纳米混悬剂对 MCF-7(0.273μg/mL vs.0.103 μg/mL,IC50)、HeLa(0.127μg/mL vs.0.060μg/mL,IC50)、MDA-MB-231、A549细胞均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显示,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给药后,主要分布在小鼠的肝、脾和肿瘤,提示制成纳米混悬剂后可提高药物的组织靶向性及抗肿瘤效果。在H22荷瘤小鼠抑瘤实验显示,口服给药时,纳米混悬剂可以1/10的给药剂量(0.4mg/kg)下实现与油溶液(4mg/kg)相同的抑瘤效果;静脉给药时,纳米混悬剂(0.4mg/kg)在两种荷瘤小鼠模型上都较油溶液口服给药抑瘤率有非常显着性的提高(H22荷瘤鼠67.17%vs 49.74%,4TI荷瘤鼠74.83%vs 45.53%)。以上结果说明,纳米混悬剂确实可以解决番荔素难溶于水、难于给药的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效减毒,从而有助于将番荔素的抗肿瘤研究向临床推进。本文研究结果为番荔素的进一步研究和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6-01)

王雪[4](2013)在《番荔素类成分对黑色素瘤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荔索类成分是番荔枝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之一,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且抗瘤谱广。本论文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研究番荔素类成分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番荔素类成分在抗肿瘤药物上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粗提物AS9(为番荔枝Annona Squamosa中子的提取物,主要含有番荔素类成分)和3种番荔枝内酯类单体Desacetyluvaricin去乙酰紫玉盘素)、Bullatacin泡番荔枝辛)、Squamocin(番荔辛)对人黑色素瘤A875、A375和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研究。采用体外SRB检测法,酶标仪测定其光密度值,计算IC50值,从而确定敏感瘤株。结果表明:粗提物AS9和单体化合物Desacetyluvaricin、Squamocin、Bullatacin均可显着抑制黑色素瘤A875、A375、B16细胞的增殖,并呈现浓度依赖效应。Desacetyluvaricin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抑瘤效果最好,IC50为0.71μg/mL; Squamocin对人黑色素瘤A875细胞有很强的杀伤作用,IC50为0.06μg/mL;而AS9和Bullatacin对B16细胞的IC50分别为5.93μg/mL、2.07μg/mL。2、粗提物AS9对黑色素瘤A875细胞抑瘤机制研究。采用H33342/PI双染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可见A875细胞核染色质随着AS9浓度的升高逐渐聚积在一起,并且发生皱缩、边缘化,细胞核内出现致密的颗粒状或块状荧光,多数细胞核发生碎裂;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检测其与活细胞的比例变化关系,结果发现乳酸脱氢酶的释放率随着AS9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培养基中LDH的含量与死细胞成正比例关系;利用Annexin V/PI双、单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S9对人黑色素瘤A875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结果显示,AS9主要将细胞阻滞在G1期,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A875细胞凋亡。3、利用Annexin V/PI双染、PI单染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发现Desacetyluvaricin可明显诱导黑色素瘤A375细胞凋亡,并且将细胞阻滞在S期,阻断其向G2期转化,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姜盼,李雯敏,高南南,黄文华,朱春燕[5](2012)在《总番荔素小鼠急性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番荔素(Total Annonaceous Acetogenins,TAAs)是从国产番荔枝科植物番荔枝种子中发现的具有抗癌活性的番荔枝有效部位,其主要含有-squamocin、泡番荔枝辛(bullatacin)、番荔枝辛(annonacin)等多种番荔素内酯类化合物,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1-3]。前期实践表明,总番荔素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均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待发表)。因此总番荔素的毒性作用、毒(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李雯敏,刘文丛[6](2011)在《番荔素抗肿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荔素是从番荔枝科植物的不同部位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其抗肿瘤效果显着,因此得以"明日抗癌之星"的称号。文章就番荔素抗肿瘤作用、抗耐药性、机制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1年04期)

孙兰,余竞光,李德宇,李进,杨学东[7](2001)在《HPLC法测定番荔枝科植物中番荔素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番荔枝科植物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番荔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Squamostatin B (1) ,squamocin (2 )和annonin VI (3)为标准品。色谱柱 :反相C1 8柱 ;流动相 :甲醇 水 (90∶10 ) ;流速 :1 0mL·min- 1 ;检测波长 :2 2 0nm。结果 进样量在 2 3- 13 8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1) ,(2 )和 (3)的回收率分别为 10 0 3% ,10 0 3%和10 0 0 %。结论 本法快速、简便、灵敏和分离度好 ,适用于番荔枝科植物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番荔素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1年09期)

余竞光,刘东,徐丽珍,杨世林[8](1997)在《牛心番荔枝种子中两种异番荔素的化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牛心番荔枝AnnonareticulataL.种子中分得两个番荔素(Annonaceousacetogenin):Squamone(1)和Isoannonareticin(2)。经制备TLC分离,将1和2的乙酰化物1a和2a分离得到两对2位差向异构体:2,4cisSquamonediacetate(1a1),2,4transSquamonediacetate(1a2),2,4cisIsoannonareticindiacetate(2a1)和2,4transIsoannonareticindiacetate(2a2)。其中2,4顺式体的11和21是新的番荔素成分。根据光谱(1H1HCOSY,NOE)数椐分析,阐明它们的结构和相对立体化学(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1997年12期)

番荔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番荔素亚微乳,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为番荔素的口服给药提供可行方案。方法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注射用大豆油的用量、混合乳化剂总量和混合乳化剂的质量比进行考察,优化最佳处方配比。考察纳米乳匀机的运转压力和运转次数对番荔素亚微乳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透射电镜观察最佳工艺所得番荔素亚微乳,考察其在生物介质中的稳定性。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价番荔素亚微乳对鼠乳腺癌4T1、人黑色素瘤A875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毒性。建立鼠源肝癌H22细胞实体瘤模型,小鼠ig番荔素亚微乳、番荔素油溶液,计算抑瘤率。结果番荔素亚微乳的最佳处方配比和制备工艺为:注射用大豆油用量为10%,乳化剂总量为3%,其中精制蛋黄卵磷脂与聚山梨酯80质量比为8∶2;均质压力为1 500 bar,均质次数为9次。番荔素亚微乳在人工胃肠液中稳定,呈球形,粒径较小,主要在100 nm左右。番荔素亚微乳对4T1、A875、Hep G2细胞IC50值分别为3.082、2.001、1.762μg/m L;ig给药1 mg/kg番荔素亚微乳与4 mg/kg油溶液对H22荷瘤鼠的抑瘤效果相当(65.0%vs 56.5%)。结论番荔素亚微乳可以解决番荔素难溶于水、难于给药的问题,能在不降低疗效的同时将用药剂量降低到传统油溶液的1/4,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荔素论文参考文献

[1].洪靖怡.番荔素纳米靶向制剂及抗肿瘤增效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2].肖瑶,苏文晶,张明珠,洪靖怡,王向涛.番荔素亚微乳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

[3].李艳红.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内外初步评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

[4].王雪.番荔素类成分对黑色素瘤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5].姜盼,李雯敏,高南南,黄文华,朱春燕.总番荔素小鼠急性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2

[6].李雯敏,刘文丛.番荔素抗肿瘤机制研究[J].吉林农业.2011

[7].孙兰,余竞光,李德宇,李进,杨学东.HPLC法测定番荔枝科植物中番荔素含量[J].药学学报.2001

[8].余竞光,刘东,徐丽珍,杨世林.牛心番荔枝种子中两种异番荔素的化学结构研究[J].药学学报.1997

标签:;  ;  ;  ;  

番荔素论文-洪靖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