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耐受论文-匡素芳,彭仁

有机溶剂耐受论文-匡素芳,彭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溶剂耐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耐有机溶剂微生物,耐受机制,菌种改造,应用

有机溶剂耐受论文文献综述

匡素芳,彭仁[1](2017)在《耐有机溶剂微生物的耐受机制、改造策略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耐有机溶剂微生物在生物燃料生产、全细胞催化、酶制剂的开发和生物修复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简要介绍了耐有机溶剂微生物及其耐受机制,并从基因过表达、基因敲除和全局转录机制叁个方面总结了增强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的方法。通过对耐有机溶剂微生物应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认为未来研究中应注重将微生物耐受表型和具体利用相结合,达到有机溶剂耐受和实际产出的最佳平衡状态,为耐有机溶剂工程菌的改造和选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张梓涵,王晨,窦迎春,刘娅[2](2016)在《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其耐受特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筛选获得的新疆酿酒葡萄内生菌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含有橄榄油乳化剂及罗丹明B的平板初筛,再分别以体积分数1%正庚烷和1%甲苯为筛选压力进行复筛,从中得到1株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菌株M-CY1,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为Penicillium asturianum。该菌遗传稳定性良好,菌种的酶活性与菌丝的生长量呈正相关,多种有机溶剂对该菌产脂肪酶活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二甲苯作用最为明显,酶活为4.99 U/m L,相对酶活达143.76%。(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6年01期)

王艳霞,刘祥胜,王敏,骆健美[3](2015)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耐有机溶剂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在较高浓度有机溶剂中存活或者生长的微生物,其在非水相生物催化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优势。与自然筛选、长期驯化和传统诱变等方法相比,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菌株是一种更为理性且高效的手段。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耐性相关功能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行改造,提高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有机溶剂耐受菌株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5年10期)

郑昀昀,陈茂娇,王敏,彭惠[4](2015)在《甲苯胁迫下有机溶剂耐受菌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 ssp. yunnanesis E13~T膜脂肪酸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目前唯一具有有机溶剂耐受性的嗜热细菌新物种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 ssp.yunnanesis E13T甲苯胁迫下膜脂肪酸的变化。【方法】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菌株E13T,收集细胞,提取脂肪酸,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脂肪酸进行定量测定分析。【结果】0.3%(V/V)甲苯胁迫下生长时,菌株E13T是在从延滞期进入初始生长的时刻显着上调饱和直链脂肪酸含量,然后随着菌体的生长,饱和直链脂肪酸的含量持续减少;在100%甲苯幸存实验中,菌株E13T的饱和直链脂肪酸的增加幅度更为显着。【结论】与常温下的有机溶剂耐受菌一样,A.flavithermus ssp.yunnanesis E13T也是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脂肪酸,促使细胞膜变硬以抵御甲苯毒性。但是它是通过调节饱和直链脂肪酸,而不是像常温下的有机溶剂耐受菌那样调节不饱和脂肪酸。(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法,韩瑞枝,许国超,董晋军,倪晔[5](2016)在《arcA基因提高大肠杆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JUCT1)的基因arc A(编码精氨酸脱亚胺酶)整合到Escherichia 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以提高该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方法】以P.putida JUCT1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基因arc A,并与p ET-20b(+)连接后导入E.coli JM109(DE3)中,验证该基因提高E.coli JM109(DE3)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将arc A整合到E.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结果】E.coli JM109(DE3)/p ET-20b(+)-arc A在添加了2.0%(体积比)环己烷、0.1%(体积比)甲苯、4.0%(体积比)萘烷和0.1%(体积比)丁醇的培养基中培养8 h后,其OD660由初始的0.2分别上升到0.8、0.9、1.8和1.3。将arc A成功整合到E.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获得了具有较好遗传稳定性的溶剂耐受E.coli JM109(DE3)宿主菌株。【结论】外源基因arc A能提高大肠杆菌菌株的有机溶剂耐受性,为工业化应用中耐溶剂微生物菌株的构建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胡宏飞[6](2015)在《有机溶剂耐受性酚酸脱羧酶及其在生产4-乙烯基酚类物质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地衣芽孢杆菌中克隆得到了一个新的酚酸脱羧酶基因(blpad),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超表达。该基因编码的蛋白(BLPAD)含有166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为19.521KDa,理论等电点为5.02。该重组酶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0。该酶能以对香豆酸、阿魏酸、咖啡酸以及芥子酸为底物,且以它们为底物时的比酶活比例为100:74.59:34.41:0.29。动力学分析发现该酶对这四种底物的Km值分别为1.64,1.55,1.93以及2.45 mM,Vmax值分别为268.43,216.80,119.07以及0.78 IU/mg。与其它酚酸脱羧酶相比,该酶具有突出的有机溶剂耐受性及热稳定性。在两相体系中,在甲苯及环己烷存在条件下,该酶转化对香豆酸及阿魏酸生成4-乙烯基苯酚及4-乙烯基愈创木酚时表现出很高的催化能力。在对香豆酸及阿魏酸浓度达到500 mM时,该酶对它们的转化率分别达到了97.02%和75.02%,且体系中4-乙烯基苯酚及4-乙烯基愈创木酚的终浓度分别达到了58.28 g/L和56.33g/L。固定化酶Ni-NTA-BLPAD在底物浓度为50及100 mM时重复利用五次后,转化率仍能达到90%以上。两相体系的分子毒性研究发现,底物浓度、水相中残余有机溶剂及产物对BLPAD的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低转化率及低产物浓度一直是利用酚酸脱羧酶生产4-乙烯基酚类物质的不足之处。本实验中的地衣芽孢杆菌酚酸脱羧酶BLPAD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应用两相体系生产4-乙烯基酚类物质的工业化应用中有很大的潜力,另外根据对两相体系限制因素及固定化酶的研究结果,我们也可以对两相体系进行一些设计,降低其不良影响,使其更适合工业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丛子添,王刚,刘娟,史云婷,陈光[7](2014)在《蜡状芽孢杆菌UD-8有机溶剂耐受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菌体细胞内存在的与细胞结构和功能不相关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物质抗性泵出系统运输排出细胞外。某些有机溶剂耐受菌可以通过泵出系统将细胞膜上及细胞内的有机溶剂分子泵出到细胞外。这些有机溶剂耐受菌通常表现出对抗生素耐受性的提高,通过测定细菌细胞抗生素耐受性可以测定其细胞内是否存在有机溶剂外排泵。为确定有机溶剂耐受菌株Bacillus cereus UD-8细胞内是否存在有机溶剂外排泵系统,分别研究了Bacillus cereus UD-8的有机溶剂耐受性;四环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的抗药性及4种抗生素对Bacillus cereus UD-8的最小抑菌浓度。初步断定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UD-8可能具有有机溶剂泵出机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宋凤艳[8](2014)在《肿瘤细胞ECA109对甲醇等4种有机溶剂耐受剂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一定浓度下甲醇、乙醇、丙酮和甘油作用后肿瘤细胞ECA109细胞株形态和生长状态的变化,确定上述溶剂对该细胞株的相对安全剂量。方法按照10个浓度梯度(V/V)将甲醇等4种有机溶剂加入细胞培养基,作用后的12、24、36、48 h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和生存率检测。结果 4种有机溶剂作用于ECA109细胞后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作用,其中,乙醇的作用最为明显,20 mL/L作用12 h就出现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形态变化明显,生存率下降显着,10 mL/L时对细胞生长基本没有影响;甲醇和丙酮也有明显作用,30 mL/L以内甲醇的作用相对缓和,而20 mL/L以后丙酮的作用则增加明显,生存率下降的同时细胞形态也出现明显改变;甘油的作用最为缓和,并且仅抑制细胞生长而对细胞形态基本没有影响。结论 ECA109细胞对4种有机溶剂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对乙醇的耐受剂量最低,其次为丙酮和甲醇,3种溶剂不仅抑制细胞的生长,还对细胞形态产生明显影响;甘油作用较为缓和,且仅对细胞株的生长产生抑制,并不导致细胞形态改变。(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钱晓红[9](2014)在《全局转录机制工程提高大肠杆菌有机溶剂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有时需要应用于水/有机两相生物催化体系中以提高底物/产物的溶解性并降低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然而,有机溶剂对绝大多数微生物细胞具有毒性。本研究以大肠杆菌为模型菌株,利用全局转录机制工程提高其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通过对全局转录因子σ70的编码基因rpoD进行随机突变构建突变文库,结合高通量筛选,最终获得两株σ70优良突变株C9和B1,分别能使大肠杆菌E. coli JM109耐受69%(v/v)环己烷和1.2%(v/v)丁醇。利用二维电泳,在不同有机溶剂条件下比较突变株C9总蛋白表达差异量性,发现有204个蛋白表达量差异在两倍以上,选取了其中43个高丰度蛋白进行MALDI-TOF/TOF分析,成功鉴定了22个蛋白。其中19个蛋白质的表达量上调,涉及核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转运蛋白以及外孔膜蛋白。3个蛋白质的表达量下调,分别为二肽结合蛋白、过氧化物酶以及外孔膜蛋白C。为验证这些蛋白对大肠杆菌有机溶剂耐受性的影响,选取了其中的6个蛋白(下调蛋白:二肽载体、过氧化物酶;上调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铁硫亚基、氨肽酶、假定蛋白YFGM)。在大肠杆菌中将以上6个蛋白的编码基因(dppA、bcp、gapA、sdhB、pepB、yfgM)进行敲除,并对上调基因(gapA、sdhB、pepB、yfgM)进行回补表达。溶剂耐受性试验表明,上调基因gapA、sdhB、pepB能够显着提高E. coli JM109对环己烷的耐受性。其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参与糖酵解过程,生成丙酮酸和ATP;琥珀酸脱氢酶铁硫亚基参与TCA循环,为琥珀酸脱氢酶提供辅酶,产生ATP;这两个蛋白表达量的上调可提高机体ATP能量水平,有利于微生物细胞克服有机溶剂的毒害作用。氨肽酶B蛋白对于提高有机溶剂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尚有待研究。经验证下调基因dppA的敲除明显提高了大肠杆菌对环己烷的耐受性,推测原因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有机溶剂运输至胞内有关。此外,将本研究前期从Pseudomonas putida JUCT1鉴定获得的有机溶剂耐受性关键基因mmsB(编码3-羟基异丁酸脱氢酶),采用Red同源重组法整合到E. coli JM109的基因组。研究表明:携带了mmsB基因的E. coli JM109(DE3)(ΔendA::mmsB)对多种有机溶剂的耐受性均有显着提高,特别是毒性较高的乙酸丁酯和丁醇。将重组羰基还原酶表达质粒pET-kmCR转化宿主菌E. coli JM109(DE3)(ΔendA::mmsB),成功实现了该重组菌在水相/乙酸丁酯(1:1)两相体系中不对称还原合成(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R)-HPBE],转化率较对照菌株E. coli JM109(DE3)/pET-kmCR提高近一倍。本研究为基因工程构建具有优良有机溶剂耐受性的微生物菌株提供了基础和实验依据,对于生物催化和生物能源等重要工业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06-01)

刘源涛,汪颖,郑昀昀,彭惠[10](2013)在《α-淀粉酶AmyP对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AmyP是一个来自海洋宏基因组文库的α-淀粉酶。AmyP不仅对log P ow值从4.5到-0.24的各种有机溶剂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能被正辛醇、正辛烷和甲苯提高活性为139%、118%和119%。正辛醇影响AmyP的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的含量增加、麦芽叁糖的含量降低。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Tween-20、Tween-80和Triton X-100存在条件下,AmyP的活性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AmyP对阴离子型的SDS和阳离子型CTAB的耐受性稍差。结果表明AmyP是一个同时具有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耐受性的新型α-淀粉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有机溶剂耐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筛选获得的新疆酿酒葡萄内生菌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含有橄榄油乳化剂及罗丹明B的平板初筛,再分别以体积分数1%正庚烷和1%甲苯为筛选压力进行复筛,从中得到1株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菌株M-CY1,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为Penicillium asturianum。该菌遗传稳定性良好,菌种的酶活性与菌丝的生长量呈正相关,多种有机溶剂对该菌产脂肪酶活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二甲苯作用最为明显,酶活为4.99 U/m L,相对酶活达143.7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溶剂耐受论文参考文献

[1].匡素芳,彭仁.耐有机溶剂微生物的耐受机制、改造策略和应用[J].生物技术.2017

[2].张梓涵,王晨,窦迎春,刘娅.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其耐受特性初探[J].中国酿造.2016

[3].王艳霞,刘祥胜,王敏,骆健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5

[4].郑昀昀,陈茂娇,王敏,彭惠.甲苯胁迫下有机溶剂耐受菌Anoxybacillusflavithermusssp.yunnanesisE13~T膜脂肪酸的变化[J].微生物学报.2015

[5].张法,韩瑞枝,许国超,董晋军,倪晔.arcA基因提高大肠杆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6

[6].胡宏飞.有机溶剂耐受性酚酸脱羧酶及其在生产4-乙烯基酚类物质上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5

[7].丛子添,王刚,刘娟,史云婷,陈光.蜡状芽孢杆菌UD-8有机溶剂耐受特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

[8].宋凤艳.肿瘤细胞ECA109对甲醇等4种有机溶剂耐受剂量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钱晓红.全局转录机制工程提高大肠杆菌有机溶剂耐受性[D].江南大学.2014

[10].刘源涛,汪颖,郑昀昀,彭惠.α-淀粉酶AmyP对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耐受性[J].微生物学杂志.2013

标签:;  ;  ;  ;  

有机溶剂耐受论文-匡素芳,彭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