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镜细胞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性性早熟,雄激素,卵巢,Leydig细胞瘤
电镜细胞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郑俊杰,茅江峰,陈晶,王涛,杨佳欣[1](2016)在《罕见6岁女童卵巢Leydig细胞瘤:临床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1例罕见6岁女童卵巢Leydig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肿瘤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结果。结果 (1)雄激素增多引起男性化表现,外院误诊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予氢化可的松治疗6个月,睾酮水平未降低。(2)生化检查:血FSH 1.3 U/L,LH 1.1 U/L,雌二醇(E2)246pmol/L(N<55pmol/L),孕酮(P)22.1nmol/L(N 1.3~5.7nmol/L),睾酮(T)16.1nmol/L(N 0.3~1.6nmol/L),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2.34μmol/L(N<2.46μmol/L),17-羟孕酮(17-OHP)169.5nmol/L(N<9nmol/L)。(3)影像学:右附件区可见约4cm囊实性包块。骨龄9~10岁。(4)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a-抑制素(inhibin)(+),Calretinin(+),符合Leydig细胞瘤。(5)电镜结果:可见同心圆样异常形态线粒体。(6)随诊:术后T和P下降到正常水平,痤疮消失。结论 P和17-OHP水平升高并非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特异性改变,卵巢Leydig细胞瘤也可分泌性激素的中间产物。同心圆样异常形态线粒体可能是Leydig细胞瘤的特异性电镜下改变。本例国内年龄最小的卵巢Leydig细胞瘤,拓宽了我们对此疾病发病年龄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张向红,朱传菊,王立言[2](2012)在《酸性磷酸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用于大鼠子宫内膜研究的改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在大鼠子宫内膜中的活性分布,利用改良的技术方法对大鼠子宫内膜进行电镜细胞化学实验。方法将大鼠子宫组织块固定后进行ACP酶捕捉反应,经清洗、脱水、浸透、包埋、聚合、修块、超薄切片、染色后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大鼠子宫内膜超微结构保存良好,酸性磷酸酶定位准确清晰。结论改良后的方法简化了操作步骤,更接近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并可获得理想的超微结构和良好的酶定位结果。(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8期)
孙荣超,周志毅,杨树东,邹新农,芮俊[3](2011)在《伴空肠转移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空肠转移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鉴别诊断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水平。方法:观察1例伴空肠转移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于行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半年后发现空肠、肝脏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初诊9个月后患者死亡。肉眼观:肾上腺肿瘤大小7 cm×5 cm×3 cm,空肠黏膜下肿块大小9 cm×6 cm×6 cm。镜检:瘤组织呈弥漫性、实性、巢状结构,血窦丰富,核分裂计数>3个/10 HPF,伴有融合性坏死,见肿瘤侵犯血管、包膜及肾上腺皮质,空肠肠系膜淋巴结见转移。免疫组化均表达CgA、Syn及NSE,S-100散在阳性。超微结构见高电子密度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至空肠极罕见,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手术及病理。(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罗深秋,柯志勇,路艳蒙[4](2011)在《H~+-ATP酶定位的电镜细胞化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电子显微镜细胞化学方法观察H+-ATP酶在细胞器中的位置。H+-ATP酶不仅定位在溶酶体膜,而且定位在Wistar大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核膜上。上述结果表明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以形态学表现形式证实H+-ATP酶定位在细胞内膜相结构的学说。(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孙磊,金镇[5](2010)在《妊娠期糖尿病胎盘SHBG的免疫细胞化学与酶标免疫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GDM时胎盘滋养细胞存在SHBG及其变化与GD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及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检测GDM胎盘组织中SHBG的表达和观察SHBG在GDM胎盘组织细胞内的分布特征。结果电镜下GDM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表面微绒毛排列紊乱、肿胀、数目减少,绒毛间隙变窄、断裂。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染色质分布异常,未见高电子密度的颗粒。光镜下GDM组免疫阳性染色分布于整个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但是微绒毛侧和基底膜侧着色都不甚均匀,表达弱。GDM组胎盘SHBG免疫染色阳性表达率(25/30,83.3%)较对照组胎盘SHBG免疫染色阳性表达率(28/30,93.3%)减低(P<0.01)。结论 GDM时胎盘滋养细胞存在着SHBG,但其合成和分泌减少,在GDM发病过程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佘锐萍,李冰玲,刘伟,刘玉如[6](2008)在《兔圆小囊及肠道组织中抗菌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细胞化学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兔圆小囊及其他肠道组织中产抗菌肽细胞的分布定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产抗菌肽细胞在兔圆小囊的黏膜上皮、圆顶上皮以及淋巴组织的滤泡生发中心、圆顶区和帽区均有分布;在兔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圆小囊及其他肠道组织中的抗菌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阳性反应增强。免疫电镜细胞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中存在抗菌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信号外,在淋巴细胞内也发现阳性反应信号,尤其是在圆小囊淋巴组织中的DNES细胞内发现抗菌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信号。表明圆小囊的DNES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可产生抗菌肽。(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金立强,张东生[7](2007)在《标志酶的电镜细胞化学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镜标志酶细胞化学的技术关键及标准化操作。方法用相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对新西兰兔肝组织及血液样品进行12种标志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实验,于透射电镜下观察酶的活性定位和变化。结果建立了一套统一和实用的酶细胞化学操作程序和方法,12种标志酶的活性反应产物准确定位于相应的细胞超微结构。结论固定和孵育是关键性步骤,其中固定剂的浓度和固定时间以及孵育液的配制质量尤为重要。操作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多种酶检测的成功率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07年06期)
刘津华,茹永新,赵轼轩[8](2007)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MPO、PPO)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电镜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技术,依据白血病细胞内标志物的特异反应,并结合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对白血病进行分型。(本文来源于《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7-11-01)
李玉梅,陆国明,邹晓平,李兆申,谢志芳[9](2007)在《应激状态下大鼠胃壁细胞H~+-K~+-ATP酶活性测定及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激状态下大鼠胃壁细胞H+-K+-ATP酶活性及电镜酶细胞化学染色的变化。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应激+奥美拉唑(OM)组,采用水浸-束缚应激(WRS)动物模型,检测胃粘膜溃疡指数(UI)和壁细胞H+-K+-ATP酶活性,观察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H+-K+-ATP酶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应激组胃粘膜UI和壁细胞H+-K+-ATP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而应激+OM组UI和H+-K+-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应激组(P<0.01);电镜下对照组壁细胞呈静息状态,应激组壁细胞内分泌小管密集呈激活状态,而应激+OM组分泌小管明显扩张,绒毛稀少;酶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壁细胞的分泌小管和顶部质膜有少量黑色点状酶反应产物沉积,应激组壁细胞的分泌小管可见多量的、密集分布的黑色点状酶反应产物,而应激+OM组分泌小管上几乎无反应产物沉积。结论:应激状态下大鼠胃壁细胞H+-K+-ATP酶活性升高,且与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相一致,提示胃酸是应激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梁建光,王宜艳,孙虎山[10](2007)在《栉孔扇贝外套膜过氧化物酶和酚氧化酶的电镜细胞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酚氧化酶(PO)进行了定性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外套膜的所有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中部分血细胞呈POD强阳性.高电子密度的POD阳性颗粒多为圆形,直径150—220 nm;少数为长椭圆形,大小约为200 nm×600 nm.次级溶酶体内有不同数目和大小的POD强阳性颗粒.外套膜的少数上皮细胞和血细胞中,有直径分别为150—220,350—450 nm的2种颗粒,呈PO强阳性.(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电镜细胞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根据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在大鼠子宫内膜中的活性分布,利用改良的技术方法对大鼠子宫内膜进行电镜细胞化学实验。方法将大鼠子宫组织块固定后进行ACP酶捕捉反应,经清洗、脱水、浸透、包埋、聚合、修块、超薄切片、染色后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大鼠子宫内膜超微结构保存良好,酸性磷酸酶定位准确清晰。结论改良后的方法简化了操作步骤,更接近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并可获得理想的超微结构和良好的酶定位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镜细胞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郑俊杰,茅江峰,陈晶,王涛,杨佳欣.罕见6岁女童卵巢Leydig细胞瘤:临床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6
[2].张向红,朱传菊,王立言.酸性磷酸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用于大鼠子宫内膜研究的改良方法[J].社区医学杂志.2012
[3].孙荣超,周志毅,杨树东,邹新农,芮俊.伴空肠转移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
[4].罗深秋,柯志勇,路艳蒙.H~+-ATP酶定位的电镜细胞化学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
[5].孙磊,金镇.妊娠期糖尿病胎盘SHBG的免疫细胞化学与酶标免疫电镜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
[6].佘锐萍,李冰玲,刘伟,刘玉如.兔圆小囊及肠道组织中抗菌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细胞化学定位[J].中国兽医科学.2008
[7].金立强,张东生.标志酶的电镜细胞化学技术探讨[J].现代医学.2007
[8].刘津华,茹永新,赵轼轩.电镜细胞化学技术(MPO、PPO)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的价值[C].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2007
[9].李玉梅,陆国明,邹晓平,李兆申,谢志芳.应激状态下大鼠胃壁细胞H~+-K~+-ATP酶活性测定及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
[10].梁建光,王宜艳,孙虎山.栉孔扇贝外套膜过氧化物酶和酚氧化酶的电镜细胞化学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