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制论文-王刚,陈海虹,周知进

抗抑制论文-王刚,陈海虹,周知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动与波,车辆主动悬架,L_1干扰抑制,可靠性控制

抗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陈海虹,周知进[1](2019)在《持续有界路面激励下的车辆主动悬架可靠L_1干抗抑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车辆主动悬架控制中,路面激励通常可作为一类持续有界的外部干扰建模。针对该问题提出车辆主动悬架的可靠L_1干扰抑制控制方法。区别于以往的H_∞/GH_2控制方法,无需假设路面干扰为能量有界的情况。在控制器设计中,使用L_1性能指标提高汽车悬架的舒适性,同时保证悬架的其它性能,如悬架动行程、轮胎动载荷、控制饱和和执行器错误。以线性-分数矩阵不等式给出控制设计条件,控制器可根据凸优化方法和广义特征值问题求得,且相应的闭环系统具有指数稳定性及L_1干扰抑制性能。最后通过数值实例表明,在持续有界的正弦型和随机白噪声路面激励下,系统具有理想的驾驶舒适性能,并能保证悬架硬约束。(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2期)

朱东东[2](2018)在《抗抑制性木聚糖酶Xyn1B抗性结构基础及抗性酶应用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谷物中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存在理论上会对谷物饲料或谷物加工过程中外加木聚糖酶的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抑制蛋白具有抗性的木聚糖酶具有在应用上的优势。课题组前期获得了一型来源于Neocallimastix sp.GMLF1不受XIP-I抑制蛋白抑制的GH11家族木聚糖酶Xyn1B(Gen Bank登录号:ACG68418.1),目前针对GH11家族真菌木聚糖酶抗XIP-I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解析Xyn1B抗XIP-I抑制性的结构基础,同时为了证实该抗性酶的应用优势,将该抗性酶与敏感酶添加到麦芽汁的制备过程中,以比较二者对大麦芽糖化的影响。通过实验,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Xyn1B进行敏感性地突变以此确定相应的抗性决定结构。将Xyn1B与已经鉴定序列的GH11家族木聚糖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Xyn1B的thumb结构处“GGSE”序列与对XIP-I敏感的GH11家族木聚糖酶相应位置的“GTS”序列差异明显。因此,本研究对Xyn1B的thumb结构分别进行Gly、Ser、Glu的删除以及GGSE→GTS的突变,即构建突变体GSE、GGE、GGS、GTS;同时为了排除邻近氨基酸静电作用的干扰,在突变体GTS的基础上进行了thumb结构非保守氨基酸的突变,构建了突变体TA,另外,将Xyn1B的thumb结构完全替换为Penicillium funiculosum木聚糖酶XYNC的thumb结构,构建了突变体Qing。对上述各突变体进行抗抑制性检测,结果发现构建的突变体并未得到抗抑制性的消除,表明thumb并非是Xyn1B获得抗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尽管各突变体抗XIP-I的本质未变,但是研究酶学性质发现了酶学特性更加突出的突变体酶。Xyn1B Km为3.77mg/ml,Kcat值为935.85 s-1,相较于Xyn1B,GTS的Kcat值提高了1.5倍;GSE的Km降低了2.7倍,Kcat/Km则提高了1.3倍。(2)Xyn1B与已鉴定的GH11家族真菌木聚糖酶序列同源性不超过30%,因此研究中选择解析的Penicillium funiculosum木聚糖酶XYNC与XIP-I结合的晶体结构(PDB登录号:1TE1)作为参照。将位于XYNC的Loopβ3-β4,Loopβ4-β5以及活性位点区域与XIP-I相互作用的氨基酸逐次引入到突变体Qing(详见附录1),目的是让这些氨基酸能够与XIP-I在突变体中相互作用,构建了突变体B3B4、B4B5、YE。结果发现突变体B3B4、B4B5仍未消除抗性,而YE突变体失去活性,表明Xyn1B中与XYNC的Loopβ3-β4,Loopβ4-β5相应位置的氨基酸并未在Xyn1B获得抗性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YE突变体的失活,我们推测Xyn1B获得抗性的原因是上述突变区域氨基酸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麦芽糖化的体系中,分别比较等活力单位的抗性酶和敏感酶在有无添加XIP-I的情况下的用酶效果,即检测抗性酶Xyn1B与抗性酶+XIP-I、敏感酶Th Xyn1与敏感酶+XIP-I处理下木糖释放量以及麦芽汁澄清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木糖释放量变化了0.17 g/L,而敏感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木糖释放量变化了0.635 g/L。Xyn1B的优势同样在麦芽汁澄清度中得以体现,抗性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麦芽汁澄清度无明显差异,而敏感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麦芽汁澄清度变化了31%。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为其他GH11家族真菌木聚糖酶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Xyn1B首次应用到麦芽糖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优势为其应用建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凯建,陈琳琳,王雅文[3](2016)在《贝伐单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贝伐单抗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32只)及对照组(32只),采用碱烧伤法进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CNV)造模,实验组给予角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角膜下注射,观察角膜水肿程度、CNV面积及长度,Western印迹法检测VEGF、IL-8及PIGF在角膜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角膜水肿程度:在造模24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1 d后,实验组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3、7、14及21 d时,实验组CNV面积、平均长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Western blot显示,VEGF在角膜中蛋白水平表达,对照组高于实验组(t=11.516,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PI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IL-8在对照组中表达高于实验组(t=4.49,P<0.05)。结论贝伐单抗可通过降低角膜中VEGF及IL-8表达有效抑制角膜水肿及新生血管形成。(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04期)

曾鸣,张玉坤,吴永昌,江兵,刘丹[4](2015)在《骨桥蛋白单抗抑制大鼠肺纤维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对博莱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取72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博莱霉素模型组(BLM组)和骨桥蛋白抗体干预组(OPN-Ab组)各24只,气管内灌注BLM复制肺纤维化模型(BLM组、OPN-Ab干预组),NS组气管内灌注生理盐水,OPN-Ab组于0d、2d、4d、6d尾静脉注射骨桥蛋白抗体(1:32),BLM组和NS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7d、14d、28d处死动物8只。收集肺组织作切片行HE、MASSON染色测定肺泡炎症和纤维化改变,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测定肺组织中OPN、MMP-9、TIMP-1的表达;RT-PCR测定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与BLM组比较,在第7天和第14天OPN-Ab组肺泡炎明显减轻(P<0.01);而肺纤维化程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减轻(P<0.05);与NS组比较,BLM组、OPN-Ab组肺组织中OPN、MMP-9、TIMP-1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BLM组第7天OPN、MMP-9、TIMP-1在肺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随后下降,第28天时仍高于NS组(P<0.01)。与BLM组比较,OPN-Ab组各时间点OPN、MMP-9、TIMP-1表达水平降低(P<0.01)。OPN-Ab组第7、14、28天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较同时间点BLM组明显降低(P<0.05)。OPN可能是肺纤维化形成机制中的重要因素,骨桥蛋白抗体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MMP-9、TIMP-1表达,减少肺组织中胶原的生成,最终抑制肺纤维化。(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5年06期)

邵晨晨,刘诗琴,谈思怡,冯沛然,郝代玲[5](2015)在《Taxol联合bFGF单抗抑制MCF-7的分子机制以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Taxol联合bFGF单抗抑制MCF-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对Taxol联合bFGF单抗对耐药株MCF-7/Taxol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CCK-8法分别测定两种细胞对外加的b FGF的敏感性,以及用b FGF单抗处理后对两种细胞的影响以此佐证b FGF在两种细胞中的高表达情况并测定其对MCF-7和MCF-7/Taxol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Raf-1,Erk的表达水平以及JAK/STAT3中STAT3的表达情况,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JNK/MAPK中JNK,以及其作用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axol,bFGF单抗单独以及联合对MCF-7和MCF-7/Taxol凋亡的影响。结果 :CCK-8法结果显示不同的药物分组可抑制两种细胞株的增殖,并以b FGF单抗+Taxol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F-7/Taxol中Raf-1的表达量比MCF-7明显降低。两种药物可以同时抑制Erk/MAPK中Raf-1的表达和Erk的激活以及JAK/STAT3中STAT3的激活,且联合作用可以加强对此通路的阻断效果。两种药物都可以上调p-JNK,并下调Bcl-2的表达,联合组最为明显。从流式的数据显示Taxol,bFGF单抗能促进MCF-7的凋亡,且两者同时作用可以增强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Taxol联合b FGF单抗抑制MCF-7的机制可能是加强对Raf-1,p-Erk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能加强对p-STAT3,Bcl-2的表达量的下调,上调p-JNK的表达量从而促进细胞凋亡。Raf-1与MCF-7/Taxol的耐药机制可能有很大联系,而且Taxol联合bFGF单抗能对Taxol不敏感的耐药株MCF-7/Taxol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期刊2015-11-14)

张驰[6](2015)在《铵盐在孔雀石硫化浮选中的抗抑制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雀石是主要的氧化铜矿物,在硫化浮选过程中,硫化钠用量的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旦过量便会对其浮选造成抑制,从而影响其浮选效果。本论文是针对孔雀石在硫化浮选过程中,在硫化钠用量过量的情况下,如何减轻其对孔雀石浮选的抑制作用,在本论文中称其为“抗抑制”作用。本论文首先进行了孔雀石纯矿物的Hallimond管浮选试验研究,在纯矿物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又用氧化铜矿实际矿样进行了验证试验。同时,还通过zeta电位测定、扫描电镜(SEM)分析、EDS能谱、XRD和XPS等分析测试的结果,探讨了有关矿物表面形貌与浮选行为、药剂与矿物的作用和孔雀石纯矿物的抗抑制等作用机理。试验发现共有10种铵盐可减轻过量硫化钠对孔雀石浮选的抑制作用,即均有抗抑制作用,只是不同铵盐的抗抑制效果有差异。初步试验表明,最佳硫化浓度为1.0×10-3mol/L,当硫化钠浓度为1.0×10-3mol/L~6.0×10-2mol/L时,孔雀石已经表现为过硫化,此时无机铵盐所表现的抗抑制效果为:乙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磷酸二氢铵>碳酸铵>磷酸铵=碳酸氢铵>硫氰酸铵>草酸铵>过硫酸铵,其中铵根离子与硫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比均为2:1时抗抑制效果达到最佳。当硫化钠浓度大于6.0×10-2mol/L时,孔雀石已严重地过度硫化,此时无论加入等量乃至过量的铵盐,还是用蒸馏水置换掉硫化后的溶液,抑或是加大捕收剂的用量,均不能将其抑制作用消除或减弱,也就是已经无法达到抗抑制的效果。不同铵盐的组合使用具有协同抗抑制的作用,抗抑制效果更佳。研究表明:硫酸铵、氯化铵和乙酸铵两两配比后的组合抗抑制效果均优于单一铵盐的抗抑制效果。当硫酸铵与氯化铵的铵根离子浓度比为2:1时效果最佳,孔雀石的上浮率达 94.34%。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孔雀石经适度硫化后,矿物表面S2-的摩尔百分比为4.00%;经过度硫化后S2-的摩尔百分比则为21.62%,说明硫化后的孔雀石表面有S2-吸附,且当硫化钠过量的情况下S2-大量吸附。加入铵盐之后,S2p的吸收峰峰值无明显变化,但结合能均偏移至与孔雀石适量硫化时的结合能一致的位置。经查证此处S2p的结合能为CuS,而当过硫化不加铵盐时则单为S2-,此时硫离子已不与其它离子结合,只有当加入铵盐后,才使得孔雀石表面出现CuS,从而也就恢复了孔雀石的可浮性。故孔雀石在硫化钠-铵盐体系中表面物质的变化为CuO(纯矿物)-CuS(适度硫化)-S2-(过硫化)-CuS(过硫化+铵盐)。(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10-01)

王梦迪[7](2015)在《抗抑制活性木聚糖酶突变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小麦中发现了专门抑制外源木聚糖酶作用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已证实这些抑制蛋白在饲料工业等领域对施用的木聚糖酶的功效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找到能够对抑制蛋白活性显示出抗性的木聚糖酶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室前期已经获得黑曲霉p ET-20b-xyn X4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经过测定抑制率为87.61%。本文通过构巢曲霉与XIP型抑制蛋白复合晶体结构得出22个相互作用位点,其中有五个关键的作用位点。同时将构巢曲霉与黑曲霉进行序列比对,得到22个作用位点。其中五个关键位点分别为A1、A2、A3、A4、A5,其余命名为1~17号;将不受XIP型抑制蛋白抑制的来自棘胞曲霉的木聚糖酶序列与黑曲霉序列进行比对得到B1、B2、B3;得到以上突变体后对酶活及抑制率进行测定,将正向突变体的结果综合分析后设计的10个突变体命名为18~28号。通过Quik 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的方法,将其全部突变为中性、酸性或碱性氨基酸。将测序正确的突变菌株进行大量诱导表达,利用钴离子亲和层析得到纯酶后,将突变体与野生酶进行纯酶酶学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1)A1、A2、A3、6号、13号、15号、16号、19号、20号、22号、25号突变体没有检测到木聚糖酶的活性。在等摩尔比条件下测定抑制率,A4和1号抑制率分别为75%和73.13%,较野生型XYN7下降了12.61%和14.48%。(2)野生型XYN7、1号、B1的最适p H为4.5,A4的最适p H为4.8,说明经过突变后1号比野生酶在耐酸性方面有所提高;野生型XYN7最适温度为45℃,A4和2号最适温度为50℃,B1的最适温度为40℃;A4、B1、1号、2号突变体的半衰期分别为19.553min、19.154min、36.517min、31.111min,而野生型XYN7的半衰期为130.304min,四个突变体酶较野生型XYN7相比半衰期大幅度下降,其稳定性较差。(3)经过酶促动力学分析,四个突变体酶的Vmax分别为0.006、0.002、0.002、0.003μmol·m L·s-1与野生型的0.018μmol·m L·s-1相比降低较为明显,说明突变体反应速率降低。四种突变酶的Km值分别为3.56、0.82、0.69、0.81mg·m L-1比野生酶的8.16 mg·m L-1低,说明突变体酶的底物亲和能力有所提高。而突变酶的Kcat值分别为2.88、1.21、0.91、1.29s-1相比野生酶的9.14降低较为明显,说明突变体酶的底物结合效率降低较为明显。本研究根据晶体结构及蛋白序列比对为依据,利用Quik 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的方法获得具有抗性的突变体酶。从分子水平上探究了木聚糖酶与抑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抗性木聚糖酶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何骁征[8](2015)在《氩氦冷冻对肿瘤抑制性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联合anti-CTLA4单抗抑制胶质瘤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颅脑肿瘤的40%~50%。据最新资料统计,脑胶质瘤的发病率为3-10/10万,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以显微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但由于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广泛深入正常脑组织,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创伤及放化疗又对机体免疫力产生抑制和破坏,致使其复发率和死亡率普遍居高不下。因此,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和提高术后的免疫水平对胶质瘤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脑胶质瘤治疗最具前景的战略发展方向。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免疫疗法已经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式。我们前期研究表明:经氩氦冷冻治疗后的荷C6胶质瘤的大鼠模型不仅破坏了肿瘤细胞,而且诱导病灶周围细胞凋亡,同时外周血CD3+、 CD4+、CD8+、CD14+、CD16+56+淋巴细胞数以及Thl/Th2比值均有显着升高,荷瘤动物平均生存时间显着较对照组延长(P<0.01),证实氩氦冷冻治疗除了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还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抗肿瘤能力,实现了微创和免疫促进的完美结合,同时也为进一步作用机制的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冷冻荷瘤动物可以有效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已经得到国内外的证实,但其机制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冷冻治疗产生的免疫机制主要针对于冷疗所产生的环境有利于抗原呈递细胞对此微环境中的肿瘤特异性抗原产生响应,从而进一步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作用杀伤残存肿瘤。冷疗是导致组织坏死的一种有效手段,细胞坏死包括了细胞膜的破损及其内部细胞质及细胞器等内容物释放。这个过程对于免疫细胞来说,是一个很强的刺激信号。同时坏死又激发了更多的细胞因子的释放,使得这些抗原递呈细胞被激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与热疗不同的是,冷冻治疗并不会对肿瘤内部的抗原肽产生很大的破坏。这些相对完整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肽随着肿瘤细胞的坏死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很容易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并呈递给T细胞从而产生免疫效应。有学者对乳腺癌的小鼠进行冷冻治疗发现,小鼠治疗后产生了抵抗二次接种肿瘤的免疫力,同时在局部近肿瘤淋巴结中发现了T细胞响应。也有观点认为,冷冻导致的坏死可以引起肿瘤抗原的释放,这些抗原可能进入机体循环系统而到达外周免疫器官,被B淋巴细胞摄取后,激活产生针对这些抗原的抗体。正常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杀伤突变的细胞,从而清除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但是肿瘤细胞可通过其高突变的特性,逃避免疫监视并且建立免疫抑制微环境,抵抗和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在肿瘤组织中,除了大量肿瘤细胞,还有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髓源抑制性细胞等以及包含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内的细胞外基质,这构成了支持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随着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肿瘤微环境尤其是肿瘤免疫微环境向抑制性免疫微环境转变,包括抗肿瘤的免疫效应细胞的缺失及无功能化,免疫抑制细胞的增多,免疫效应分子的减少与免疫抑制分子的增加等,帮助了肿瘤进一步逃脱自身免疫监视,加剧了肿瘤进展。树突状细胞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不仅可以激活外源性病原免疫反应,而且,在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肿瘤微环境中一些抑制性细胞因子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节性T细胞(Treg)也可通过自身表达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影响树突细胞的功能,这些树突状细胞又能进一步诱导Treg的分化和增殖,这些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协调刺激信号和XHC2类分子,并且通过工D0等诱导T细胞失能。然而,氩氦冷冻肿瘤后对于肿瘤免疫抑制坏境的改变仍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研究。CTLA4是表达在活化T细胞和Treg细胞上的抑制性共刺激分子受体,anti-CTLA4抗体(ipilimumab)在2011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有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CTLA4阻滞可以抑制T细胞中的CTLA4信号传导,逆转CTLA4对于效应T细胞的抑制,同时也可阻断CTLA4对于Treg的激活。有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全身注射anti-CTLA4可以促进肿瘤内侵润效应T细胞的增加,减少Treg细胞的数量,增加Teff/Treg比例。Anti-CTLA4抗体联合GM-CSF疫苗在小鼠脑胶质瘤中也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虽然有些研究证实,anti-CTLA4抗体联合氩氦冷冻对于治疗黑色素瘤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否也适用于小鼠脑胶质瘤,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并且相对全身系统性用药的严重副作用,局部肿瘤应用单抗是否更具优势,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首先利用氩氦冷冻皮下胶质瘤小鼠模型,观察冻融前后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肿瘤相关免疫抑制性树突状细胞功能上的影响,进一步确证氩氦冷冻对于肿瘤免疫功能的恢复。其次,我们建立脑内原位胶质瘤小鼠模型,原位注射anti-CTLA4抗体及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观察各组抗肿瘤疗效,研究抗肿瘤机制,探索一种脑胶质瘤治疗的新方法,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证据。第一章氩氦冷冻肿瘤对免疫抑制性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目的:研究氩氦冷冻肿瘤后对于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免疫抑制性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皮下GL261胶质瘤小鼠模型,利用氩氦冷冻治疗或普通手术切除治疗,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肿瘤对照组、氩氦冷冻肿瘤组及手术切除肿瘤组。在给予处理2周后,分离肿瘤引流淋巴结,流式检测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的数量、表型及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利用CFSE流式检测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利用T细胞细胞毒试验检测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对处理小鼠再次接种GL261胶质瘤细胞,检测其二次抗肿瘤免疫能力,测量二次接种肿瘤体积,绘制二次肿瘤生长曲线。记录二次肿瘤小鼠生存期,绘制生存期曲线。免疫荧光检测二次肿瘤中侵润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再各组小鼠处理后,清除调节性T细胞(Treg),记录各组小鼠生存期,绘制生存期曲线。结果:成功构建皮下GL261胶质瘤小鼠模型并实施治疗分组。成功分离各组肿瘤引流淋巴结,流式检测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CD80和CD86的表达在四组之间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79.625,P<0.001)(F=98.452,P<0.001),其中,肿瘤对照组比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CD80,P<0.001:CD86,P<0.001),氩氦冷冻肿瘤组较手术切除肿瘤组显着升高(CD80,P<0.001:CD86,P<0.001)。空白对照组与肿瘤对照组、手术切除肿瘤组之间MHC Ⅱ表达无显着差异(P=0.702,P=0.491),但氩氦冷冻肿瘤组的树突状细胞MHC Ⅱ显着高于其他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22,P=0.004)。各组间引流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04,P<0.001),其中氩氦冷冻肿瘤组的引流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的绝对数量显着高于肿瘤对照组(P=0.003),而各组间的树突状细胞IL-10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407,P<0.001)其中树突状细胞IL-10的表达率显着低于肿瘤对照组(P<0.001)和手术切除肿瘤组(P<0.001),而肿瘤对照组和手术切除肿瘤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P<0.001)。对比各组IL-10的分泌量,空白对照组、肿瘤对照组、氩氦冷冻肿瘤组、手术切除肿瘤组分泌IL-10量分别为:78±37.24pg/ml、766.6±115.9pg/ml、 177.7±46.7pg/ml、596.6±310.9 pg/ml。各组间IL-10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24,P<0.001),其中肿瘤对照组、手术切除肿瘤组分泌IL-10高于氩氦冷冻肿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氩氦冷冻肿瘤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272)。在淋巴混合培养实验中,随着DC:T细胞比例不断增加(1:3、1:1、3:1),空白对照组、氩氦冷冻肿瘤组中T细胞的增殖率上涨显着,而肿瘤对照组、手术切除肿瘤组的T细胞增殖较为缓慢。在DC:T=3:1的大比例下,氩氦冷冻肿瘤组中T细胞的增殖率显着高于肿瘤对照组(P<0.001)和手术切除肿瘤组(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肿瘤细胞杀伤实验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分别以E:T为10、50、100的比例共培养4小时,利用CCK-8法检测其靶细胞杀伤能力。氩氦冷冻肿瘤组的靶细胞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杀伤率均高于其他各组(E:T=10、50、100, P<0.001; E:T=10,50、100, P<0.001; E:T=10、50.100, P<0.001)。氩氦冷冻肿瘤组的二次接种肿瘤大小514.8±310.8mm3,显着小于空白对照二次接种肿瘤995.6±225.7mm3(P=0.049)及手术切除肿瘤组的二次接种肿瘤1032.7±277.4mm3(P=0.037),但生存期无显着差异(P=0.109,P=0.091)。二次肿瘤免疫荧光染色后发现,手术切除肿瘤组的二次肿瘤组织中侵润的树突状细胞较多的表达IL-10,而氩氦冷冻肿瘤组的二次肿瘤组织中侵润的树突状细胞则较少的表达IL-10。在清除Treg细胞后,空白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36.6±3.37天,肿瘤对照+清除Treg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35.2±4.8天,氩氦冷冻肿瘤+清除Treg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66.6±7.5天,手术切除肿瘤+清除Treg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44.6±5.4天。氩氦冷冻肿瘤+清除Treg组小鼠生存期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1)。结论:氩氦冷冻小鼠GL261胶质瘤可以改变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表型,降低免疫抑制因子IL-10的表达,增强刺激T淋巴细胞的能力,提高效应T细胞对小鼠GL261胶质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可延缓二次接种肿瘤的生长速度,减少二次肿瘤中侵润表达IL-10的树突状细胞,同时予以清除免疫调节细胞Treg,可增强抵抗二次肿瘤的能力,延长二次肿瘤生存期。第二章氩氦冷冻裂解物联合anti-CTLA4抗体原位治疗颅内胶质瘤小鼠的疗效分析目的:通过探索氩氦冷冻裂解物联合anti-CTLA4抗体原位治疗颅内胶质瘤小鼠,分析其抗肿瘤疗效,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建立颅内胶质瘤小鼠模型,采用颅内原位注射氩氦冷冻裂解物及/或anti-CTLA4抗体,分为肿瘤对照组(小鼠右脑尾状核接种1x1O5/5μl 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不予任何治疗。)、anti-CTLA4治疗组(小鼠右脑尾状核接种1×105/5μl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后第3、6、9、12天原位注射anti-CTLA4抗体各一次,每次10gg。)、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治疗组(小鼠右脑尾状核接种1xlO5/5μl 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后第3、6天原位注射氩氦冷冻胶质瘤裂解物各一次,每次10μg。)、联合治疗组(小鼠右脑尾状核接种1xlO5/5μl 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后第3、6、9、12天原位注射anti-CTLA4抗体各一次,每次10gg;第3、6天原位注射氩氦冷冻胶质瘤裂解物各一次,每次10μg。),计算各组生存期,评估各组神经毒性反应,分离脑侵润淋巴细胞,流式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变化,计算CD4+、CD8+T细胞与Foxp3+Treg细胞比例,检测脑侵润淋巴细胞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免疫荧光证实脑侵润淋巴细胞,提取脑肿瘤组织,检测肿瘤微环境中IL-10. IL-12、IL-4及IFN-gama表达情况,给予清除CD4+、CD8+T淋巴细胞后,分析各组小鼠生存期,评价其疗效机制。结果:成功建立脑胶质瘤小鼠模型并按照各组实施治疗。治疗操作可靠,未见因治疗手术操作死亡小鼠。肿瘤对照组、anti-CTLA4治疗组、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28.8±1.31天、39.9±3.8天、32.7±1.7天、51.9±3.4天,治疗组生存期均优于肿瘤对照组,(P=0.010,P=0.028, P<0.001), anti-CTLA4治疗组和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治疗组生存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23),联合治疗组生存期优于anti-CTLA4治疗组及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治疗组(P=0.046,P=0.001)。神经系统评分中,在肿瘤接种第7天,肿瘤对照组评分平均秩次为12.05,联合治疗组评分平均秩次为8.95,Z=-1.33,P=0.1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接种第13天,肿瘤对照组评分平均秩次为14.2,联合治疗组评分平均秩次为6.8,Z=-2.87,P=0.0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对照组评分高于联合治疗组评分。肿瘤对照组脑组织HE染色,可见脑内胶质瘤巨大,侵润正常脑组织,而联合治疗组脑组织HE染色,可见正常脑组织,未见肿瘤细胞侵润,可见淋巴细胞侵润。经免疫荧光染色后,肿瘤对照组中有较少脑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侵润。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的脑侵润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脑侵润淋巴细胞,对于脑侵润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联合治疗组显着高于肿瘤对照组(P<0.001). anti-CTLA4治疗组(P=0.002)和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治疗组(P<0.001);对于脑侵润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联合治疗组显着高于肿瘤对照组(P<0.001), anti-CTLA4治疗组(P<0.001)和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中的CD4+, CD8+T淋巴细胞相对数量计数分别为0.46±0.048/Million、0.71 ±0.019/Million,显着高于其他叁组(所有P<0.001)。同样,肿瘤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的脾脏淋巴细胞中CD4+Foxp3-/Foxp3+的比例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713),但脑侵润淋巴细胞中CD4+Foxp3-/Foxp3+的比例,联合治疗组显着高于肿瘤对照组(P=0.005);肿瘤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的脾脏淋巴细胞中CD8+Foxp3-/Foxp3+的比例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02),但脑侵润淋巴细胞中CD8+Foxp3-/Foxp3+的比例,联合治疗组高于肿瘤对照组7倍(P=0.003)。在肿瘤细胞杀伤实验中,效应细胞:靶细胞为10、20、40时,联合治疗组脑侵润淋巴细胞杀伤效率均高于脾脏淋巴细胞组(P=0.005、P<0.001、P<0.001)和肿瘤对照组(P=0.007、P<0.001、P<0.001),在联合治疗组中,脑侵润淋巴细胞对于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率均高于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效靶比=10,P=0.002、效靶比=20,P<0.001、效靶比=40,P<0.001)和Hepal-6小鼠肝细胞癌细胞(效靶比=10,P=0.002、效靶比=20,P<0.001、效靶比=40,P<0.001)。同时,联合治疗组脑侵润淋巴细胞杀伤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释放的IFN-gama剂量显着大于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P<0.001)和肿瘤对组脑侵润淋巴细胞(P<0.001)的释放量。在荧光定量PCR检测脑肿瘤组织细胞因子实验中,联合治疗组脑肿瘤组织中IL-10的表达仅为肿瘤对照组的叁分之一(P=0.02),而氩氦冷冻肿瘤裂解物治疗组中IL-10的表达为肿瘤对照组的1.6倍(P=0.036)。联合治疗组脑肿瘤组织中IL-12的表达为肿瘤对照组表达的7.17±1.51倍,有统计学差异(P<0.001)。联合治疗组脑肿瘤组织中IL-4的表达为肿瘤对照组表达的0.53±0.24倍,有统计学差异(P=0.024)。联合治疗组脑肿瘤组织中IFN-gama的表达为肿瘤对照组表达的3.76±0.25倍,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清除CD4+或CD8+淋巴细胞后,联合治疗小组小鼠与联合治疗+CD4-depletion小鼠生存期无显着差异(P=0.134),联合治疗+CD8-depletion小鼠生存期显着少于联合治疗组小鼠,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肿瘤原位注射anti-CTLA4抗体联合肿瘤冻融裂解物可以治疗脑胶质瘤小鼠,可以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改善小鼠生存期,并且具有较小的神经系统毒性。联合治疗可以增加脑侵润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数量,增加了效应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尤其是CD8+效应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且改变了脑胶质瘤肿瘤微环境,增加肿瘤局部IL=12、IFN-gama的表达,降低了IL-10、IL-4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联合治疗组中脑侵润淋巴细胞具有GL261小鼠胶质瘤细胞特异性杀伤能力,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能力,尤其是CD8+T淋巴细胞在联合治疗脑胶质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梁毓琳,李兰,李云川[9](2014)在《贝伐单抗抑制碱烧伤行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碱烧伤更是常见角膜病致盲因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早期会有大量新生血管增生导致视力下降,甚至排斥反应加重。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不理想。本研究经采用球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增生得到有效的抑制,排斥反应减轻,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视力改善。经3年观(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6期)

李彦姝,刘芙蓉,张红艳,李丰[10](2013)在《西妥昔单抗抑制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西妥昔单抗对乳腺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MDA-MB-231细胞在2μg/mL西妥昔单抗刺激12h和24h后,收集细胞进行裂解。等量蛋白进行蛋白印迹法检测integrinβ5表达。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西妥昔单抗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西妥昔单抗明显降低integrinβ5蛋白表达。MDA-MB-231细胞在西妥昔单抗的作用下降低了克隆形成数量。结论西妥昔单抗能够下调integrinβ5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提示西妥昔单抗可能是重要的乳腺癌治疗靶向药物。(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期刊2013年12期)

抗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谷物中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存在理论上会对谷物饲料或谷物加工过程中外加木聚糖酶的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抑制蛋白具有抗性的木聚糖酶具有在应用上的优势。课题组前期获得了一型来源于Neocallimastix sp.GMLF1不受XIP-I抑制蛋白抑制的GH11家族木聚糖酶Xyn1B(Gen Bank登录号:ACG68418.1),目前针对GH11家族真菌木聚糖酶抗XIP-I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解析Xyn1B抗XIP-I抑制性的结构基础,同时为了证实该抗性酶的应用优势,将该抗性酶与敏感酶添加到麦芽汁的制备过程中,以比较二者对大麦芽糖化的影响。通过实验,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Xyn1B进行敏感性地突变以此确定相应的抗性决定结构。将Xyn1B与已经鉴定序列的GH11家族木聚糖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Xyn1B的thumb结构处“GGSE”序列与对XIP-I敏感的GH11家族木聚糖酶相应位置的“GTS”序列差异明显。因此,本研究对Xyn1B的thumb结构分别进行Gly、Ser、Glu的删除以及GGSE→GTS的突变,即构建突变体GSE、GGE、GGS、GTS;同时为了排除邻近氨基酸静电作用的干扰,在突变体GTS的基础上进行了thumb结构非保守氨基酸的突变,构建了突变体TA,另外,将Xyn1B的thumb结构完全替换为Penicillium funiculosum木聚糖酶XYNC的thumb结构,构建了突变体Qing。对上述各突变体进行抗抑制性检测,结果发现构建的突变体并未得到抗抑制性的消除,表明thumb并非是Xyn1B获得抗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尽管各突变体抗XIP-I的本质未变,但是研究酶学性质发现了酶学特性更加突出的突变体酶。Xyn1B Km为3.77mg/ml,Kcat值为935.85 s-1,相较于Xyn1B,GTS的Kcat值提高了1.5倍;GSE的Km降低了2.7倍,Kcat/Km则提高了1.3倍。(2)Xyn1B与已鉴定的GH11家族真菌木聚糖酶序列同源性不超过30%,因此研究中选择解析的Penicillium funiculosum木聚糖酶XYNC与XIP-I结合的晶体结构(PDB登录号:1TE1)作为参照。将位于XYNC的Loopβ3-β4,Loopβ4-β5以及活性位点区域与XIP-I相互作用的氨基酸逐次引入到突变体Qing(详见附录1),目的是让这些氨基酸能够与XIP-I在突变体中相互作用,构建了突变体B3B4、B4B5、YE。结果发现突变体B3B4、B4B5仍未消除抗性,而YE突变体失去活性,表明Xyn1B中与XYNC的Loopβ3-β4,Loopβ4-β5相应位置的氨基酸并未在Xyn1B获得抗性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YE突变体的失活,我们推测Xyn1B获得抗性的原因是上述突变区域氨基酸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麦芽糖化的体系中,分别比较等活力单位的抗性酶和敏感酶在有无添加XIP-I的情况下的用酶效果,即检测抗性酶Xyn1B与抗性酶+XIP-I、敏感酶Th Xyn1与敏感酶+XIP-I处理下木糖释放量以及麦芽汁澄清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木糖释放量变化了0.17 g/L,而敏感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木糖释放量变化了0.635 g/L。Xyn1B的优势同样在麦芽汁澄清度中得以体现,抗性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麦芽汁澄清度无明显差异,而敏感酶在添加XIP-I与无XIP-I的情况下麦芽汁澄清度变化了31%。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为其他GH11家族真菌木聚糖酶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Xyn1B首次应用到麦芽糖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优势为其应用建立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刚,陈海虹,周知进.持续有界路面激励下的车辆主动悬架可靠L_1干抗抑制控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2].朱东东.抗抑制性木聚糖酶Xyn1B抗性结构基础及抗性酶应用试验[D].河南农业大学.2018

[3].孙凯建,陈琳琳,王雅文.贝伐单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

[4].曾鸣,张玉坤,吴永昌,江兵,刘丹.骨桥蛋白单抗抑制大鼠肺纤维化的研究[J].现代免疫学.2015

[5].邵晨晨,刘诗琴,谈思怡,冯沛然,郝代玲.Taxol联合bFGF单抗抑制MCF-7的分子机制以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究[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2015

[6].张驰.铵盐在孔雀石硫化浮选中的抗抑制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7].王梦迪.抗抑制活性木聚糖酶突变体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

[8].何骁征.氩氦冷冻对肿瘤抑制性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联合anti-CTLA4单抗抑制胶质瘤的试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9].梁毓琳,李兰,李云川.贝伐单抗抑制碱烧伤行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4

[10].李彦姝,刘芙蓉,张红艳,李丰.西妥昔单抗抑制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

标签:;  ;  ;  ;  

抗抑制论文-王刚,陈海虹,周知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