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标记论文-陈立

格标记论文-陈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格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哈萨克语,宾格标记,语义靠近原理,可别度原理

格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1](2019)在《类型学视野下哈萨克语直接宾语宾格标记显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哈萨克语中,直接宾语拥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格标记形式。运用语义靠近原理和可别度原理进行研究,发现直接宾语的可别度及其与核心词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宾格标记显隐的两大因素;直接宾语只有在紧临核心词、可别度较高的情况下,才能省略宾格词尾,采用隐性标记。对特定语言而言,采用隐性宾格标记蕴含着直接宾语与谓语动词在语序上为零距离这一现象。(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朱艳华[2](2019)在《载瓦语容器工具格标记mai~(31)及其功能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载瓦语的工具格标记有mai~(31)、■两个,容器属性强的使用标记mai~(31),容器属性弱的使用标记■,非典型容器者两个标记均可使用。本文分析了容器类工具格标记mai~(31)的功能扩展路径,认为mai~(31)的功能扩展路径为:工具→空间→时间→先发事件→原因、工具→空间→状态→方式、工具→凭借或依据。mai~(31)功能扩展的认知基础是工具与受事之间形成的容纳型空间关系,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形成多种虽有差异但亦具有语义相关性的语法功能。(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9年03期)

田勇[3](2019)在《国家通用语教学研究中汉维谚语格标记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汉语和维吾尔语谚语中格标记(介词、格语缀、语序等)的形式、句法位置等方面进行对比考察,分析汉语和维吾尔语格标记的异同,认为显性格标记(如介词、格语缀等)处于句法表层结构中,依附名词性语义成分而存在,在句法结构中所依附的位置及其选用时所受的限制存在语言差异,对国家通用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品位经典》期刊2019年01期)

王岩[4](2018)在《论雅江倒话的格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田野调查材料,雅江倒话有■、■、■等3类6个格标记,充当施事格、工具格、位格、与格、从格、伴随格、比格等7种格的标记,形成较为严整的格标记系统。我们认为倒话的格标记是受藏语康方言语法影响形成的,同时也是倒话自身语法系统不断发展和调整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8年06期)

黄晓雪,贺学贵[5](2018)在《汉语方言与“给”义动词相关的受益格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方言中源于"给"义动词的受益格标记主要分布在官话区、徽语以及一些吴语、闽语中。双宾A式是"给"义动词演变为受益格标记的条件。"V给+Or+Ot"经过语用类推形成"V给+Or+VP",即由"给予某人某物"联想到"给予某人动作行为","V给"语法化为受益格标记,从而形成"受益格标记+O+VP"格式的施益句。此外,广西粤语中还有"VP+受益格标记+O"格式的施益句,其受益格标记由介宾补语式的双及物结构"V+Ot+与格标记+Or"中的与格标记演变而来,这种演变的产生跟壮语等SVO语言的影响有关。(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周洋[6](2018)在《云南水磨房话的格标记及其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叁坝乡安南村的水磨房话是一种词汇系统以汉语为主、语法系统高度藏语化的混合语。水磨房话具有严格的OV型基本语序和一套后置词格标记系统,主要标记的是施事-工具-从格、受事-与事格、伴随格、替代格、比较格和处所格等六个大类。其格标记系统的形式来源以内部发展为主、外部借用为辅。(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18年03期)

程涛[7](2018)在《中国境内民族语言宾格标记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宾格标记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受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存在多种语言,各民族语言的宾格标记可以分为两种编码方式,一种是语序编码,另一种是形态编码,包括词形变化和虚词。通过考察中国民族语言的语料,我们发现各民族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意合法”来区分施事和受事。在施受关系明确的情况下,语序的自由度很大,形态标志的使用不严格;而在施受关系容易混淆的情况下,语序的自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形态标志的使用特别严格。本文试图从可别度领前动因、语义靠近动因、话题性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此外,本文通过对我国境内语言宾格标记分布的调查,还发现了与宾格相关的现象:SVO语言中宾格标记的使用最少,SOV其次,而V当头的语言,包括VSO和VOS,不仅宾格标记使用最多,并且主格也广泛使用标记。本文对此现象也做了初步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30)

穆衍儒[8](2018)在《格标记配置的类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是一种语法范畴。不同语言可以选择不同的格标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关于格的研究中,施通格配置以及格分裂现象是近来中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由于不同的格标记方式,世界上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格标记配置模式。以往学者讨论最多的,大多是显性形态上的格标记,包括在动词和名词上的标记形式,而广义的格标记形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汉语中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争论汉语是否是施通格语言上,而英语中的施通格现象研究还没有很深入地探讨。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本文通过对英汉语中施格动词判定标准的讨论以及具体动词的选择,说明英汉语是存在施格现象和格分裂的可能的。从类型学视角探讨英汉施格结构,以及对类似结构的区别,进而探究英汉施格结构的共性和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语言中的逻辑上可出现的格配置类型,以及分布差异和原因;然后阐述了世界语言格分裂的动因及表现;接着本文从动词的重新分类入手,明确了施格动词的定义,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英汉语的确定施格动词的标准,最后探讨了英汉施格结构的共性和差异,并分别将其与被动句和中动句相比较,使得施格结构在英汉语中的特点更加明显。研究发现如下:1)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世界语言在逻辑上可以被分为五种格配置类型。这五种配置的分布不均,可以通过“经济性原则”和“关系可见原则”得以解释。需要说明的是,“动-静态”配置在目前来看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形式,属于这一形态的语言可能处在转型的阶段。从形态角度看,现代汉语属于“中和”配置的格标记类型。2)格分裂成为普遍语言现象的可能性在于其分裂动因来自于不同的方面:名词性短语语义,动词语义,时/体/语态/语气特征和小句类型等。3)关于“ergative”的称谓,以往研究中多为“作格”,我们认为不妥。而“施格”更加合理,原因在于这种称谓能够直接体现其施事的特性。4)关于对动词的分类,以往对施格动词的界定其实为通格动词。并且我们认为金立鑫(2014)对于动词的分类以及对施格动词的描述存在不妥的地方,原因在于施格动词应该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兼类而非及物动词。本文中的施格动词是指能进入施格结构的动词。5)基于曾立英(2009)对现代汉语施格动词的判定以及Levin&Rappaport(1995)的施格动词词汇概念结构,我们确定了四条判定施格动词的标准,简称为:从“NP_1+V+NP_2”到“NP_2+V”的转换、致使、状态的变化和无意识施行。这四个条件同时适用于现代汉语和英语,但在满足条件上又存在差异。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在满足第一条和第叁条的基础上,其他两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对于英语来说,第一条和第叁条必须满足,对其他两条不做要求。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添加了18个现代汉语施格动词,并在Collins’Cobuild Dictionary中验证了英语施格动词。基于施格动词的特点以及主语的选择,我们可以给现代汉语和英语以施格角度的类型学定位,即“流动的主语”类型。6)语序作为一种格标记手段,主要体现句中的施受关系;对于英汉格标记手段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格标记手段为语序,部分虚词、实词以及少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格标记手段为语序和显性的代词曲折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句间语序类型的变化过程中,名词性成分的语义角色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语序自由度与标记丰富性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这一论断提供理论支撑。7)在现代汉语和英语中,施格结构指一种句型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及物的受事移位到了不及物句中施事的位置,动词的配价发生了变化。区别在于独立的时体标记可以出现在汉语施格结构中,而不能出现在英语施格结构中。另外,它们各自的特点为:在现代汉语的施格不及物句中,没有潜在的施事;施格结构中的动词可以被自己ziji‘oneself’修饰;可以出现在过去时和完成体中。在英语施格结构中,仅有一个事件发生,且没有预设的施事;既可以表达在某一特定时间的动作又可以出现在进行体中;副词常在施格动词前。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世界语言格配置类型以及格分裂动因的列举,清晰的体现了语言在分裂类型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施格角度对英汉主语系统类型的界定为语言类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能为教学和认知研究等领域提供可借鉴的成果。(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2)

胡素华,周廷升[9](2018)在《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及物句的基本语序(句法性的固有语序)根据谓语是否具有结果性和完成性而分裂为"施事-受事-动词"APV(SOV)语序和"受事-施事-动词"PAV(OSV)语序;而西部方言(腊罗话)只有APV(SOV)一种基本语序。此外,两个方言都具有话题突显性特征,故以APV为基本语序的句子也都可以根据信息结构的需要,将受事P移到句首,成为PAV语序。因而,彝语北部方言有两种不同性质的PAV语序,一种是语用性质的,另一种是句法性质的,其中句法性质的PAV语序属于基本语序之一;而西部方言的PAV语序只能是语用性质的,不属于基本语序。这种差异与两个方言是否有受事格标记有关——西部方言有受事格标记;而北部方言没有,格标记和语序的差异也使得两个方言的双及物动词结构用不同的编码,即分别用语序和格标记来表达,凸显出各自物尽其用库藏中的语法手段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玉洁[10](2018)在《主宾格与施通格语言的格标记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语言配列模式中的主宾格配置和施通格配置,通过厘清通施通格语言中施格与通格、施语与通语的概念,对比施语、通语、主语、宾语在主宾格语言及施通格语言中不同的句法分布及施格动词、通格动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差异,加深对主宾格语言与施通格语言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03期)

格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载瓦语的工具格标记有mai~(31)、■两个,容器属性强的使用标记mai~(31),容器属性弱的使用标记■,非典型容器者两个标记均可使用。本文分析了容器类工具格标记mai~(31)的功能扩展路径,认为mai~(31)的功能扩展路径为:工具→空间→时间→先发事件→原因、工具→空间→状态→方式、工具→凭借或依据。mai~(31)功能扩展的认知基础是工具与受事之间形成的容纳型空间关系,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形成多种虽有差异但亦具有语义相关性的语法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立.类型学视野下哈萨克语直接宾语宾格标记显隐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朱艳华.载瓦语容器工具格标记mai~(31)及其功能扩展[J].民族语文.2019

[3].田勇.国家通用语教学研究中汉维谚语格标记对比[J].品位经典.2019

[4].王岩.论雅江倒话的格标记[J].民族语文.2018

[5].黄晓雪,贺学贵.汉语方言与“给”义动词相关的受益格标记[J].语言研究.2018

[6].周洋.云南水磨房话的格标记及其来源[J].方言.2018

[7].程涛.中国境内民族语言宾格标记的考察[D].南昌大学.2018

[8].穆衍儒.格标记配置的类型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9].胡素华,周廷升.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J].语言科学.2018

[10].王玉洁.主宾格与施通格语言的格标记综述[J].长江丛刊.2018

标签:;  ;  ;  ;  

格标记论文-陈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