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黄膏外敷治疗痛风(跖趾关节部)40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欢,马玉峰,马占华,潘旭月,祁印泽,吴俊德,黄法森,邓品,韩景璐,陈兆军[1](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现状与分析》文中认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的优势,查阅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复合疗法等途径及疗效,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现状进行评述,为临床中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依据。
刘金凤[2](2021)在《痛消膏外敷治疗浊毒瘀滞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痛消膏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浊毒瘀滞证)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等症状的改善及指标的变化,来评价痛消膏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唐山中医医院门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且中医辨证为浊毒瘀滞证的患者共90例,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扶他林软膏局部外敷,试验组予痛消膏局部外敷治疗。临床治疗疗程为2周,分别在试验前后记录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相关数据,并在试验过程中每日记录缓解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及恢复关节功能情况,于试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并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疼痛积分、缓解关节症状时间、实验室指标(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1)疼痛积分方面:痛消膏组与扶他林组在缓解关节疼痛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及恢复关节功能时间方面:临床治疗结束后痛消膏组与扶他林组在缓解关节疼痛、肿胀时间及恢复关节功能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情况:试验结束后痛消膏组与扶他林组在血沉及CRP方面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消膏组在降低尿酸方面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酸、血沉、CRP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试验结束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临床观察结束后痛消膏组总有效率95.50%,扶他林组总有效率为81.8%,两组总有效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ALT、AST、BUN、Scr)指标及不良反应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痛消膏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反应,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痛消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3)痛消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图 0 幅;表 11 个;参 142 篇。
周洋[3](2020)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及间歇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思路。同时,对急性湿热蕴结证患者给予“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相关调查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填写表中相关内容,所有入组患者共完成418次中医证候判定表调查,包括急性期当天及间歇期各一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痛风发作情况及兼证等,将纳入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急性期分为湿热蕴结、痰瘀痹阻2个证型,间歇期分为湿浊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3个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分布特点。(2)结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ACR/EULAR)痛风诊断标准及湿热蕴结型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筛查,筛选144例患者入组。治疗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选用的中药主要有:秦皮、土茯苓、黄连、车前子、萆薢、防风,随证加减。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急性期当天、治疗1、2、4周及停药12周时安排访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等基本情况及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治疗前12周及停药后12周发作次数,对关节疼痛、肿胀、皮温升高、屈伸不利、发热、烦躁等症状评分,并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停药12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尿酸、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不同阶段各项观察指标。观察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研究结果:(1)(1)痛风证型分布: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痰瘀痹阻证次之;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最少。(2)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与证型分布无相关性(P>0.05)。(3)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年龄较轻者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P<0.01);年龄较长者则与之相反,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或脾肾阳虚证为主(P<0.01)。(4)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病程较短者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P<0.05);而病程较长者则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P<0.05)。(5)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某些合并疾病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急性期证属痰瘀痹阻证的可能性大于未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P<0.01),且间歇期多属肝肾阴虚证(P<0.01)。合并冠心病的痛风患者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P<0.05),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P<0.01)。合并糖尿病的痛风患者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以湿浊内蕴证最少(P<0.01)。其余合并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相关性(P>0.05)。(6)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湿浊内蕴证,急性期痰瘀痹阻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肝肾阴虚证(P<0.01)。(2)(1)疗效评价治疗1周后临床痊愈14例,显效45例,有效7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74%;治疗2周后临床痊愈46例,显效74例,有效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4周后临床痊愈75例,显效57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1周与治疗2周、治疗1周与治疗4周、治疗2周与治疗4周比较,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人数构成比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积分合计比较治疗1周、2周、4周及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与1周、治疗4周与2周比较,积分显着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1周、2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在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温升高、发红、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粘滞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均P<0.01)。无论是治疗1周、2周还是4周,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均有效果,并随着疗程的延长其疗效更加显着。(4)发作次数比较停药后12周与治疗前12周比较,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尿酸方面,治疗4周、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4周与停药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方面,治疗4周、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素氮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受试者生命体征平稳,呼吸频率、心率、体温、血压未见异常,其中4例患者服药第一周时出现腹泻,调整用药后缓解。结论:(1)(1)痛风证型分布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痰瘀痹阻证次之;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最少。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湿浊内蕴证,急性期痰瘀痹阻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肝肾阴虚证。(2)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可能影响痛风证型的分布,而合并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则不影响痛风证型的分布。(4)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与证型分布无相关性。(2)(1)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着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皮温升高、屈伸不利、发热、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粘滞的症状,并且减少发作次数。(2)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着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殷玉兰[4](2020)在《清热祛痛散外敷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清热祛痛散外敷对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影响,客观评价清热祛痛散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美洛昔康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祛痛散外敷,2组均用药1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WBC、Hs-CRP、ESR、BUA、关节炎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缓解时间,得到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WBC、Hs-CRP、ESR、BUA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Hs-CRP、ESR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WBC、BUA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患处皮温、关节功能、关节炎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和关节炎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处皮温、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加用清热祛痛散外敷在改善痛风患者Hs-CRP、ESR、局部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王语嫣[5](2020)在《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痛风性关节炎(GA)合并高脂血症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材料与方法: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和风湿康复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住院患者为基础数据,严格遵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病例进行筛选,利用Excel频数统计、SPSS 22.0聚类分析及SPSS Modeler 14.2关联规则Apriori等方法对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候分布特点,探究用药规律。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病例198例,男女比例10.64:1;平均年龄50.06±15.006岁。2.证候分布情况(按构成比例排序):湿热痹阻证(44.94%)>湿热痹阻兼血瘀证(40.40%)>痰瘀痹阻证(5.05%)>寒湿痹阻兼血瘀证(3.03%)>寒湿痹阻证(2.53%)=瘀热阻滞证(2.53%)>脾虚湿阻证(1.52%)。3.本次研究收集处方207张,涉及中药209味,用药频次共计2857次,药物类别19类。苍术、黄柏等39种用药频次≥20的中药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常用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为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类别。4.对用药次数≥20的39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聚类药组:类1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土茯苓、萆薢、泽泻、当归、川芎、茵陈、虎杖、独活、防己、防风、羌活;类2赤芍、金银花;类3白术、黄芪、山茱萸、山药、丹参;类4柴胡、桂枝、甘草、白芍、黄芩、威灵仙、山慈菇、车前子;类5牡丹皮、忍冬藤、生地黄、知母;类6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5.对209味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共得到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97条,其中黄柏+苍术的支持度最高为54.655%。结论:1.本研究发现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与性别、年龄具有相关性,以31-70岁男性患者多发,符合流行病学研究特点。2.依据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候分布,本病以实证为主,虚证为辅。其中湿热痹阻证占比最高,故治疗标实多以清热祛湿为主,兼以扶正补虚。3.研究显示高频药物有: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萆薢、泽泻、土茯苓等,药物类别为清热药,常用药对为苍术、黄柏;黄柏、牛膝;苍术、薏苡仁。
李延泽[6](2020)在《消肿止痛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痰瘀互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肿止痛酊外喷患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痰瘀互结),以期缩短痛风病程、减轻患者病痛,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析。方法:本试验研究为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共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门诊观察室及病区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痛风病的基础治疗,对照组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美洛昔康片、兰索拉唑胶囊),治疗组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肿止痛酊外喷覆盖病灶,两组疗程均为3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性、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以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VAS疼痛积分在治疗一天、二天、三天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在治疗一天、二天后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三天后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关节肿胀评分在治疗一天、二天、三天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在治疗一天、二天后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三天后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关节炎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压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两组实验室检验数据(CRP、ESR、UA)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后两组安全性指标数据(WBC、ALT、AST、Cr)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均有良好的依从性,均按照试验人员指示,完成3天的治疗,无脱落病例。结论:消肿止痛酊联合常规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安全,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刘园林[7](2020)在《行湿颗粒治疗湿热蕴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行湿颗粒治疗湿热蕴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从2019年4月—2020年2月,选取80例在佛山市中医院风湿科住院部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予患处外敷黄水纱作为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口服行湿颗粒,每日三次,每次一袋,服用14日。依托考昔片口服,每次120mg,1日1次,服用为7日,后7天减量为60mg每日;对照组予依托考昔片口服,每次120mg,1日1次,服用为7日,后7天减量为60mg每日;观察疗程为2周。分别观察两组受试对象VAS疼痛评分、肿胀评分、UA、炎症指标(TNF-α、ESR、CPR)、临床疗效评价、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等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客观地评价行湿颗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成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体重、饮酒史、有无痛风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基线指标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各个时间点观测的VAS疼痛评分总体均值呈下降趋势,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结束时,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总体均值低于对照组同期,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两组患者发作关节肿胀积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发作关节肿胀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发作关节肿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1)。4.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炎症指标(TNF-α、ESR、CRP)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炎症指标(TNF-α、ESR、CRP)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炎症指标下降较对照组更快更低(p<0.01)。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水平(UA)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U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水平(UA)下降较对照组更快,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组总有效率97.5%,有效例数达39例,其中显效占36例,仅有1例患者无效;对照组总有效率92.5%,有效例数为37例,显效例数仅占30例;在临床疗效比较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行湿颗粒治疗湿热蕴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有不错的疗效,能够有效的缓解疼痛、消除肿胀,降低TNF-α、ESR、CRP等炎症因子指标,并且可以降低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副作用少,值得应用于临床并推广。
欧阳惠欣[8](2020)在《痛风湿热方联合伤科黄水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痛风急性期的患者经痛风湿热方及伤科黄水联合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关节疼痛缓解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相关指标,评估痛风湿热方联合伤科黄水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风湿科确诊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塞来昔布(200mg P.0 bi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口服痛风湿热方(院内免煎颗粒),并在患处外敷伤科黄水。每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关节疼痛缓解时间、ESR、CRP、UA、中医症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等相关指标。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通过比较,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关节疼痛缓解时间比较,治疗组的缓解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的ESR、CRP和U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或P<0.01);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经治疗后均有降低(P<0.01),而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中医症候疗效对比方面,对照组显效4例(9.30%)、有效31例(72.09%)、无效7例(16.28%),治疗组显效16例(36.26%)、有效26例(59.09%)、无效2例(4.54%),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上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服用西药对比,内服痛风湿热方联合伤科黄水外敷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湿热蕴结型)能够明显地降低ESR、CRP、UA等实验室指标,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及体征,缩短急性期关节疼痛的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推荐。
南亚婷[9](2020)在《清热利湿通络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清热利湿通络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7天,试验组予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依托考昔片,对照组予依托考昔片,通过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改善、肝肾功、炎性指标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做比较。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对比有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有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组内尿酸对比有下降(P<0.05),试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前后血沉、CRP、白细胞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缓解时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关节疼痛消失时间、肿胀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84%,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临床症状对比与统计学分析,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迅速消除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明显降低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血尿酸,对血沉、C反应蛋白改善与单纯西药对比无明显差异,且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指导。
周洁[10](2019)在《解毒散外敷联合加味四妙散内服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解毒散外敷同时配合口服加味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优势及有效性,寻求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外敷内服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自2018.02-2019.01共收集符合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患者,然后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共四组,(下文分别以A、B、C、D代替)每组各20例。四组患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患者予以解毒散外敷同时配合加味四妙散口服,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依托考昔,实验组1患者单纯口服加味四妙散,实验组2患者单纯外敷解毒散,以连续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通过对比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疼痛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及相关安全性指标方面的变化,评价四组不同药物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四组患者在疼痛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四组治疗方法均有效。(2)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A、B、D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与A、B、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组间比较,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与A、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血沉、CRP组间比较:A与B、C与D之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与C、D,B与C、D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P<0.05)。(5)治疗后UA组间比较,A与C、B与D之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与B、D,C与B、D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四组药物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均有效,在改善VAS评分方面,A、B、D三组治疗效果优于C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A、B、C三组治疗效果优于D组;在改善血沉、CRP方面,A、B两组治疗效果优于C、D两组;在改善尿酸方面,A、C两组治疗效果优于B、D两组。综上,表明解毒散外敷联合加味四妙散口服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综合疗效最明显且用药安全,外敷佐以组方内服,临床疗效更优。
二、金黄膏外敷治疗痛风(跖趾关节部)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黄膏外敷治疗痛风(跖趾关节部)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制与立法 |
2 中药外治法 |
2.1 敷贴法 |
2.2 穴位贴敷 |
2.3 熏洗法 |
2.4 中药灌肠 |
3 针灸疗法 |
3.1 单纯针刺 |
3.2针刺联合放血疗法 |
3.3 艾灸疗法 |
3.4针药并用 |
3.5 针刀治疗 |
3.6 微创针刀镜 |
4 推拿疗法 |
5 中药离子导入法 |
6 复合疗法 |
7 现状与展望 |
(2)痛消膏外敷治疗浊毒瘀滞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1.7 中止临床试验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样本量计算 |
1.2.2 随机分组 |
1.2.3 观察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基线指标 |
1.3.2 安全性指标 |
1.3.3 疗效性指标 |
1.3.4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
1.3.5 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结果 |
1.5.1 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
1.5.2 两组试验前资料统计分析 |
1.5.3 两组试验后疗效资料统计分析 |
1.6 讨论 |
1.6.1 痛消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 |
1.6.2 痛消膏组方依据及药物分析 |
1.6.3 痛消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
1.6.4 痛消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化验室指标的疗效评价 |
1.6.5 痛消膏外敷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1.6.6 痛消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 |
1.6.7 不足与展望 |
1.6.8 小结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西医对痛风的认识 |
2.1.1 痛风的西医发病机制 |
2.1.2 痛风的病程及临床表现 |
2.2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
2.2.1 痛风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2 痛风的中医治疗 |
2.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痛风诊断标准 |
附录B 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表 |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3)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痛风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分布 |
3.2 中医各证型组间的分布特点 |
4 小结 |
研究二: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入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项目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入组脱落情况及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3.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清热祛痛散外敷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痛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治疗 |
4.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
5. 中医对痛风的治疗 |
6. 中药外敷与痛风 |
7. 导师对痛风的认识 |
8. 清热祛痛散治疗痛风的研究 |
9.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消肿止痛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痰瘀互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标 |
1.2 病例来源 |
1.3 患者的选择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3 纳入标准 |
1.3.4 排除标准 |
1.3.5 剔除标准 |
1.3.6 脱落标准 |
1.3.7 研究病例的中止 |
1.4 研究方法 |
1.5 设计类型 |
1.5.1 随机实验 |
1.5.1.1 病例数估算 |
1.5.1.2 随机、对照设计 |
1.5.2 试验药物发放 |
1.5.3 治疗方案 |
1.5.3.1 消肿止痛酊的组成 |
1.5.3.2 基础治疗 |
1.5.3.3 对照组用药 |
1.5.3.4 治疗组用药 |
1.5.4 观察指标 |
1.5.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1.5.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1.5.4.2 .1主要效应指标的量化分级标准 |
1.5.4.2 .2次要效应指标的量化分级标准 |
1.5.4.3 疗效判定标准 |
1.5.5 安全性评价 |
1.6 数据管理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1.8 .伦理学要求及知情同意 |
2.临床研究结果 |
2.1 观察病例完成情况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2.2.1 一般数据比较 |
2.2.2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统计分析 |
2.2.3 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的统计分析 |
2.2.4 治疗前两组关节肿胀评分的统计分析 |
2.2.5 治疗前两组关节炎积分的统计分析 |
2.2.6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检验数据比较 |
2.3 疗效及安全性统计分析 |
2.3.1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2 VAS疼痛评分比较 |
2.3.3 两组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
2.3.4 两组关节炎积分比较 |
2.3.5 实验室检验数据比较 |
2.4 疗效 |
2.5 安全性指标统计分析 |
2.6 不良反应评价 |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讨论 |
4.1 立题思路与依据 |
4.1.1 理论支持 |
4.1.2 临床基础 |
4.1.3 研究保障 |
4.2 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变迁 |
4.3 中医外治法的优势 |
4.4 导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认识 |
4.5 消肿止痛酊成法概要 |
4.5.1 消肿止痛酊的遣方用药 |
4.5.2 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4.5.3 药物研究为依托 |
4.5.3.1 中医药理 |
4.5.3.2 现代药理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痛风病研究进展 |
1.祖国医学对痛风病的认识 |
1.1 痛风病的概念 |
1.2 痛风病的病因病机 |
1.2.1 古代中医家对痛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分期辩证 |
1.2.4 体质辩证 |
1.2.5 总结 |
1.2.5.1 正气亏虚为本 |
1.2.5.2 邪气痹阻为标 |
1.3 痛风病选方用药与治疗原则 |
1.3.1 内治法 |
1.3.2 外治法 |
1.4 痛风病治疗方式 |
1.4.1 内治法 |
1.4.2 外治法 |
2.现代医学对痛风病的认识 |
2.1 痛风的定义 |
2.2 痛风病流行病学 |
2.3 痛风与发病机制 |
2.4 痛风的治疗 |
2.4.1 基础治疗 |
2.4.2 急性发作期治疗 |
2.4.3 间歇期、慢性期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中医症候积分量化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行湿颗粒治疗湿热蕴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 |
1.1.1 中医对于痛风的认识 |
1.1.2 痛风的中医辩证分型 |
1.1.3 痛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1.4 痛风的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2.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治疗 第2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干预措施 |
2.2.4 统计学处理 |
2.2.5 技术路线 第3部分 研究结果 |
3.1 两组资料基线比较 |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比较 |
3.1.2 两组患者病程、年龄、体重比较 |
3.1.3 两组患者饮酒史、痛风家族史比较 |
3.2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 |
3.2.1 两组CRP的比较 |
3.2.2 两组ESR的比较 |
3.2.3 两组UA的比较 |
3.2.4 两组TNF-α的比较 |
3.2.5 两组VAS的比较 |
3.2.6 两组肿胀积分的比较 |
3.2.7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3.2.8 不良反应比较 第4部分 分析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基线比较分析(表1-表3) |
4.1.2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指标比较分析(表4-表11) |
4.2 讨论 |
4.2.1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4.2.2 行湿颗粒的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
4.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2.4 本研究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痛风湿热方联合伤科黄水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痛风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痛风的现代医学认识 |
二、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相关研究 |
三、痛风急性期的发生的机制 |
四、痛风急性期临床特点 |
五、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 |
六、痛风急性期的药物治疗 |
第二节 痛风的祖国医学研究 |
一、痛风的中医学认识 |
二、各医家治疗痛风的经验 |
三、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病例分组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项目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干预后疗效比较 |
三、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立题依据 |
第二节 痛风湿热方的组方特点及药理研究 |
一、组方特点 |
二、药理研究 |
三、伤科黄水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制 |
四、临床疗效、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样本量估算 |
附录2: 随机分组方法 |
附录3: VAS目测模拟尺度表 |
附录4: 中医症候积分分级量化表 |
附录5: 中英文略缩词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清热利湿通络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对象及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试验终止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
3.1 试验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3 试验步骤 |
3.4 观察指标 |
3.5 临床疗效评定 |
4 统计学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10)解毒散外敷联合加味四妙散内服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临床研究 |
1.临床病例 |
1.1 病例选择 |
1.2 病例来源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信息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临床疗效指标 |
4.安全性评定标准 |
5.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疗效性指标结果比较 |
3.安全性比较 |
三、分析与讨论 |
1.传统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中医辨证分型 |
1.3 中医治疗 |
2.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西医治疗 |
3.加味四妙散、解毒散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依据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金黄膏外敷治疗痛风(跖趾关节部)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现状与分析[J]. 梁欢,马玉峰,马占华,潘旭月,祁印泽,吴俊德,黄法森,邓品,韩景璐,陈兆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21(09)
- [2]痛消膏外敷治疗浊毒瘀滞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 刘金凤.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清热祛痛散外敷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玉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治规律[D]. 王语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消肿止痛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痰瘀互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李延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行湿颗粒治疗湿热蕴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 刘园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痛风湿热方联合伤科黄水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欧阳惠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清热利湿通络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南亚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解毒散外敷联合加味四妙散内服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疗效观察[D]. 周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