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产量论文-姬玉梅,闵照永

小麦籽粒产量论文-姬玉梅,闵照永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籽粒产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硒肥,产量,籽粒含硒量

小麦籽粒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姬玉梅,闵照永[1](2019)在《灌浆期喷施不同硒肥对小麦产量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硒源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籽粒硒含量作用效果,对合理使用硒肥和筛选硒高效富积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观察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籽粒硒含量水平。结果发现在灌浆期叶面喷施硒肥,3个品种的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不同处理间和品种间的增产量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西农979增产幅度最大,以喷施52.5g/hm2(以纯硒计)、兑水1500L时效果最佳;3个小麦品种籽粒中硒含量均随着喷施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与对照间皆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西农979增幅最大,且与其他两个品种间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在促进小麦产量和硒富积方面富硒有机肥较亚硒酸钠、硒酸钠有正向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粮食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徐冬梅,曹佳佳,尚姚姚,闵晓宇,程欣然[2](2019)在《小麦籽粒产量相关主效位点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推广品种京411和地方品种红芒春21作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74份家系)为试验材料,并于多种环境下测定其千粒重(TGW,2008-2018年)、粒长(GL,2014-2018年)和粒宽(GW,2014-2018年)。基于京411/红芒春21群体家系多年的粒重表型,构建多混池,并利用660K芯片进行BSA分析。将获得的其中78个SNP转化成CAPS标记,结合291个SSR标记,共同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分别利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和全基因组复合区间作图法(Genome-Wid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gCIM)进行千粒重、粒长和粒宽QTL分析,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TGW相关位点12个(分布于1A,1B,2A,2D,3A,4B,5D,6A,6B,7A,7B,7D染色体)、GL相关位点6个(分布于1A,3A,6A,6B,7A,7B染色体)、GW相关位点9个(分布于1B,2A,2D,3A,4D,5B,6B,7A,7B染色体)。其中,主效位点Qtgw.aau-7A能同时关联到7年TGW、3年GL和3年GW,表型变异解释率4.41-21.67%。进一步利用与Qtgw.aau-7A紧密连锁的CAPS标记7A-3738检测278份小麦微核心种质多年粒重、粒长和粒宽表型,并进行U检验,发现7A-3738与2015-2017年TGW、2016-2017年GL和2016-2017年GW均呈极显着相关(P<0.01)。经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认为该位点是一个新的籽粒产量相关主效位点。研究结果为小麦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同时为后续图位克隆奠定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姜丽娜,张雅雯,朱娅林,赵凌霄[3](2019)在《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区域性小麦高产栽培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择河南省6个主栽小麦品种,用叁次多项式方程对籽粒灌浆特性进行拟合,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与粒质量的关系,并探究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显示:籽粒干物质最终积累量以郑麦0943最高,千粒质量达50.64 g,许科316千粒质量最低,仅为45.02 g;各个品种之间灌浆速率存在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但模型参数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千粒质量与最大灌浆速率(Vmax)、理论最大粒质量(W)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灌浆速率(V)、有效灌浆持续期(Se)、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间的相关系数亦较高,这表明优化Vmax、W、V、Se、Vs等灌浆特征参数值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质量。籽粒产量以豫麦49-198最高,显着高于其他5个小麦品种。提高籽粒产量除有效增加籽粒质量外,还应与穗数、穗粒数相互协调,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伍晓轩,杨洪坤,朱杰,柳伟伟,普琼达瓦[4](2019)在《不同有机肥种类配施化学氮肥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究不同有机氮源和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西南丘陵区仁寿县进行,以中筋冬小麦品种川农30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120、180 kg/hm~2)和不同种类有机肥(T1生物有机肥,T2普通有机肥)下,设置有机无机氮不同配比(R0为100%尿素、R25为25%有机肥+75%尿素,R50为50%有机肥+50%尿素,R75为75%有机肥+25%尿素,R100为100%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品质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两个施氮量(120 kg/hm~2到180 kg/hm~2)下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差异不显着,增施氮肥(180 kg/hm~2)导致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降低;有机肥种类对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湿面筋含量无显着影响,但生物有机肥相较于普通有机肥显着提高蛋白质含量;单施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单施化肥均不利于产量提升,有机氮与无机氮1∶1比例可显着提高穗数、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但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无显着影响。【结论】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丘陵旱地中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推荐施肥量及配比为120 kg/hm~2水平下有机氮∶无机氮=1∶1,有机氮源推荐使用生物有机肥。(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庆,贾一磊,杨连新,王余龙,王云霞[5](2019)在《臭氧浓度升高和叶面施锌对小麦籽粒产量、锌浓度及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臭氧浓度升高和叶面施锌对小麦产量和籽粒不同组分锌营养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锌生物强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富锌小麦品种青紫1号为供试材料,臭氧处理设清洁空气和臭氧浓度升高(100nL·L-1,拔节至收获),锌处理设对照(喷清水)和叶面施锌(开花期及花后1周叶面喷施0.1%Zn2+),成熟期测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各组分的锌浓度、锌含量、植酸浓度以及植酸与锌的摩尔比。叶面施锌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没有影响,但臭氧浓度升高使产量平均下降66%。臭氧胁迫导致的产量损失主要与粒重明显减轻(53%)有关,其次亦与每穗粒数减少(27%)有关,而穗数没有变化。麦粒各组分锌浓度、植酸浓度以及植酸与锌摩尔比均表现为麸皮>次粉>面粉。与清洁空气相比,臭氧浓度升高使籽粒各组分的锌浓度和植酸浓度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5%~41%和8%~45%,各组分植酸与锌摩尔比无显着变化;臭氧浓度升高使小麦面粉锌累积量占籽粒总锌的百分比显着减少。与对照相比,叶面施锌使小麦各组分锌浓度平均增加22%~24%,使植酸与锌摩尔比平均减少15%~19%,但籽粒各组分植酸浓度以及锌在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均无显着影响。臭氧与锌处理对所有测定参数均无交互作用,但这两个处理与籽粒组分之间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臭氧胁迫环境下青紫1号籽粒产量和锌累积量大幅下降,籽粒各组分锌浓度显着增加,但生物有效性没有变化;花后叶面施锌对小麦产量没有影响,但使籽粒不同组分锌的营养水平均明显增加,且增幅不受臭氧浓度升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添,王楠楠,李亚静,李翠平,徐东娜[6](2019)在《播期推迟对冀东地区强筋小麦产量构成和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强筋小麦在冀东地区对不同播期反应差异,2016~2017年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津农7号和中麦1062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播期,分别是10月10日(SD1),10月15日(SD2)和10月20日(SD3),以10月5日为对照播期(CK),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2)产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10日这一播期,早播或晚播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3)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播期推迟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葛君,姜晓君[7](2019)在《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SPAD值、籽粒产量及碳氮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氮素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周麦22为试材,设置0,105,175,245,315 kg·hm~(-2)5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氮素用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SPAD值)、施氮量与SPAD值相关关系、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用量对小麦光合特性、SPAD值、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着。在0~245 kg·hm~(-2)范围内,光合速率、SPAD值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至245 kg·hm~(-2)时值最大,较对照分别增加142.51%和3.05%,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1);315 kg·hm~(-2)时上述指标均下降。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变化规律一致,在N175时值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65.91%和89.16%。处理间胞间CO_2浓度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关系。拔节期SPAD值与氮素用量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为0.816,相关系数为0.783。籽粒产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规律,在245 kg·hm~(-2)时值最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8.19%和31.71%,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1);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硝酸还原酶含量变化规律类似,均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至315 kg·hm~(-2)时值最大。但综合光合速率、SPAD值、产量和品质等指标,以245 kg·hm~(-2)作为周麦22在豫东地区的最佳氮肥用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素瑜,杨习文,李向东,杨明达,王和洲[8](2019)在《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率、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玉米秸秆还田效果,通过防雨棚微区控水设施,研究了土壤水分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3个土壤水分水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60%~65%(轻旱)和70%~75%(适宜水分)。结果表明,小麦季还田玉米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秸秆量减少率逐渐增加。秸秆腐解前期(0~70 d),干旱条件下秸秆量累计减少率、氮素释放率显着降低(P<0.05);成熟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秸秆量累计减少率及氮素释放率分别为66.50%~69.51%和75.88%~77.31%,不同土壤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与播前相比,成熟期不同处理0~25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表现为降低趋势,但秸秆还田(RS)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较对照(CK)显着降低。与CK相比,RS处理0~25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16.1%~17.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0~25 cm耕层的碱解氮含量显着提高(11.65%~23.10%);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略有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显着降低(4.63%)。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干旱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综上,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和氮素释放需要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土壤水分适宜时进行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干旱条件下秸秆还田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波,李华伟,王法宏,孔令安,张宾[9](2019)在《小麦非叶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旗叶为对照,比较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与非叶器官(穗、穗下节间、旗叶鞘)的光合生理以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灌浆初期和中期,小麦穗下节间的叶绿素含量与旗叶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穗和旗叶鞘。灌浆后期,不同光合器官叶绿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穗下节间、旗叶鞘、旗叶和穗。灌浆初期时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占对照总群体光合的48.5%~50.0%,穗为29.5%~33.2%,穗下节间为12.2%~12.6%。灌浆中期,叶片的群体光合占比下降至42.9%~45.7%,穗提高至32.1%~34.4%。非叶光合器官中的RuBPCase和PEPCK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都高于旗叶,且灌浆中期时穗部的PEPCK活性较灌浆初期时升高,而其他光合器官的PEPCK活性降低。穗下节间的ΦPSII显着大于旗叶,穗的Fv/Fm和ΦPSII均低于旗叶。穗部和叶片是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其中,叶片的贡献为42.41%~44.97%,穗为17.77%~47.36%。研究结果将为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谢枫,吴跃进,杨阳,倪晓宇,余立祥[10](2018)在《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与旗叶光合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和应用耐低氮胁迫小麦品种是减少氮肥投入、改善农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具有产量梯度的7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水培试验,于2016—2017年研究了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产量对低氮胁迫的响应,筛选适于评价小麦耐低氮胁迫能力的光合特征参数,以期为优化氮肥投入、指导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在低氮胁迫试验田设置7个小麦品种:洛旱6、石麦15、许科316、先麦10、良星99、西农979和百农418。水培试验设置15个处理,为3个典型小麦品种(洛旱6、先麦10和良星99)和5个氮素浓度(0、5、10、20和40 mmol/L)的组合。田间试验和水培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耐低氮胁迫品种良星99相对于低氮胁迫敏感品种洛旱6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11.6%。在低氮胁迫条件下,不论田间或水培环境,耐低氮胁迫小麦品种较高的籽粒产量均以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羧化效率为生理基础。综上,通过筛选和应用耐低氮胁迫小麦品种对提高低氮胁迫下小麦生产力具有实际意义;借助光合生理参数可以为初步筛选耐低氮胁迫小麦品种提供科学借鉴。(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小麦籽粒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推广品种京411和地方品种红芒春21作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74份家系)为试验材料,并于多种环境下测定其千粒重(TGW,2008-2018年)、粒长(GL,2014-2018年)和粒宽(GW,2014-2018年)。基于京411/红芒春21群体家系多年的粒重表型,构建多混池,并利用660K芯片进行BSA分析。将获得的其中78个SNP转化成CAPS标记,结合291个SSR标记,共同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分别利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和全基因组复合区间作图法(Genome-Wid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gCIM)进行千粒重、粒长和粒宽QTL分析,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TGW相关位点12个(分布于1A,1B,2A,2D,3A,4B,5D,6A,6B,7A,7B,7D染色体)、GL相关位点6个(分布于1A,3A,6A,6B,7A,7B染色体)、GW相关位点9个(分布于1B,2A,2D,3A,4D,5B,6B,7A,7B染色体)。其中,主效位点Qtgw.aau-7A能同时关联到7年TGW、3年GL和3年GW,表型变异解释率4.41-21.67%。进一步利用与Qtgw.aau-7A紧密连锁的CAPS标记7A-3738检测278份小麦微核心种质多年粒重、粒长和粒宽表型,并进行U检验,发现7A-3738与2015-2017年TGW、2016-2017年GL和2016-2017年GW均呈极显着相关(P<0.01)。经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认为该位点是一个新的籽粒产量相关主效位点。研究结果为小麦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同时为后续图位克隆奠定重要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籽粒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1].姬玉梅,闵照永.灌浆期喷施不同硒肥对小麦产量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J].粮食问题研究.2019

[2].徐冬梅,曹佳佳,尚姚姚,闵晓宇,程欣然.小麦籽粒产量相关主效位点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姜丽娜,张雅雯,朱娅林,赵凌霄.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9

[4].伍晓轩,杨洪坤,朱杰,柳伟伟,普琼达瓦.不同有机肥种类配施化学氮肥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张庆,贾一磊,杨连新,王余龙,王云霞.臭氧浓度升高和叶面施锌对小麦籽粒产量、锌浓度及有效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6].刘添,王楠楠,李亚静,李翠平,徐东娜.播期推迟对冀东地区强筋小麦产量构成和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7].葛君,姜晓君.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SPAD值、籽粒产量及碳氮代谢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9

[8].张素瑜,杨习文,李向东,杨明达,王和洲.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率、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9].冯波,李华伟,王法宏,孔令安,张宾.小麦非叶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J].植物生理学报.2019

[10].谢枫,吴跃进,杨阳,倪晓宇,余立祥.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与旗叶光合特性的关系[J].生物学杂志.2018

标签:;  ;  ;  ;  

小麦籽粒产量论文-姬玉梅,闵照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