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白鹏华,刘宝生,谷希树,于金萍,霍建飞

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白鹏华,刘宝生,谷希树,于金萍,霍建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白蛾,海棠挥发物,触角电生理反应,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白鹏华,刘宝生,谷希树,于金萍,霍建飞[1](2018)在《美国白蛾对海棠挥发性化合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给我国林业、果树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探究对美国白蛾具有活性的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为美国白蛾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海棠叶片挥发物的主要成分,对美国白蛾雌、雄虫进行了主要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位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海棠叶片中共鉴定出包含烷烃类、酯类、醇类等在内的16种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4.64%)、正二十九烷(12.89%)、4-乙烯基愈创木酚(11.67%)、α-亚麻酸(9.53%)、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7.58%)和正二十七烷(6.51%)占挥发物的62.82%。触角电位反应中,美国白蛾成虫EAG反应值随着挥发物浓度增大而显着不同。美国白蛾成虫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反应最为强烈,浓度为10-2(v/v)时,雌、雄虫EAG相对反应值均达最高(分别为3.70、2.08);4-乙烯基愈创木酚浓度为1 mg/mL时,美国白蛾雌、雄虫反应最高,EAG相对反应值分别为1.52、1.24;美国白蛾雌虫对1 mg/mL正二十九烷反应值最高(1.28),雌虫对10-1 mg/mL正二十九烷反应值最高(1.13)。(本文来源于《中国果树》期刊2018年06期)

张志虎,郭丹丹,陈静,韩小强[2](2018)在《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α-长叶蒎烯、α-红没药醇、α-蒎烯、月桂烯、3-蒈烯、1,3丁二烯、棕榈酸反应较为明显;雌虫对10种挥发物部分浓度均有明显反应。【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3-蒈烯反应最敏感,雌虫对α-红没药醇反应最敏感。(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杨萌萌[3](2016)在《绿豆豆荚挥发物组分鉴定及对绿豆象电生理反应和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为绿豆、豇豆、红豆等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并对这些豆科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研究利用动态顶空气体采集和气质联用(GC-MS)法对晋绿1号、晋绿7号和Vc2768叁个绿豆品种黑、绿豆英的挥发性气味化合物进行抽提和鉴定,并开展了绿豆象对绿豆豆英挥发性气味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EAG)和Y形嗅觉仪行为反应试验,此外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绿豆象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状进行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共鉴定出晋绿1号、晋绿7号和Vc2768叁个绿豆品种黑、绿豆荚挥发性气味化合物分别为34种、35种、35种,其中包含烷烃类、烯烃类、醛类、醇类、酯类、酮类、酸类、芳香烃类共8类化合物。相同品种不同豆英检测到的植物挥发性气味化合物和不同品种相同豆英检测到的挥发性气味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均存在差异。2、触角电位结果显示:绿豆象雌、雄成虫对30种植物挥发性气味化合物4种不同浓度的触角电位反应不同,其中对5种醛类化合物的EAG反应强烈,触角电位反应均随浓度值的增高而增长,且差异显着。当浓度为100μg/μL时,未交配绿豆象对5种醛类化合物EAG反应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2-己烯醛>己醛>苯甲醛>水杨醛>辛醛;已交配绿豆象对5种醛类化合物EAG反应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2-己烯醛>己醛>苯甲醛>辛醛>水杨醛。5种醛类化合物中,仅苯甲醛对已交配雌、雄成虫和未交配雌、雄成虫间EAG反应存在显着差异。3、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结果表明:绿豆象对5种醛类化合物3种不同浓度的趋性不同,其中绿豆象雌、雄成虫均对苯甲醛和2-己烯醛有显着正趋性,对己醛有显着负趋性,对辛醛和水杨醛无显着趋性,且当样品刺激浓度为100μg/μL时差异最为明显。4、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绿豆象雌、雄成虫触角均具有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状感器、BOhm氏鬃毛共9类11种感器。(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佩星[4](2015)在《光肩星天牛对山核桃挥发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保护机制较为完善的昆虫,触角是其感知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重要器官,而天牛触角的电生理反应是对寄主植物挥发物最直接的反应。为此,研究光肩星天牛对寄主山核桃植株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对揭示光肩星天牛的扩散机制和侵害机理以及光肩星天牛的可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采用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GC-MS)等措施,测定并分析山核桃植株在健康、机械损伤、天牛幼虫蛀干3种不同条件下的挥发物成分,以获知山核桃植株在不同生境下产生挥发物的差异。从结果得知,健康山核桃植株释放的挥发物种类(10种),机械损伤植株(10种),5种成分不同。而经过天牛幼虫蛀干的植株(17种),与机械损伤组相比有10种成分不同,所诱导的挥发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运用触角电位仪研究光肩星天牛对山核桃植株主要挥发物质的EAG反应。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对山核桃植株气体挥发物的EAG反应具有性别差异,雌虫触角对β-蒎烯的EAG活性较强,雄虫触角对柠檬烯、罗勒烯有明显的EAG反应;山核桃植株气体挥发物的浓度对光肩星天牛触角的EAG反应具有直接影响,雌虫触角对柠檬烯的EAG反应活性随浓度的升高而加大,雄虫触角对樟脑的EAG反应活性则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些特性结合进一步昆虫行为学研究,很有可能为研发高效特异性光肩星天牛引诱剂与趋避剂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倩,张天涛,白树雄,何康来,王勤英[5](2014)在《桃蛀螟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观察及对玉米花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桃蛀螟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仪分析桃蛀螟触角对5种玉米花丝气味挥发物的反应。发现桃蛀螟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的腹面及侧面,鞭节表皮上有连续的网纹结构,而柄节和梗节上没有。桃蛀螟触角上有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Ⅱ型)。桃蛀螟雌雄成虫对花丝气味挥发物产生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雌性桃蛀螟触角对1-己醇、1-庚醇、β-蒎烯和β-紫罗酮反应明显,且随浓度的增加,反应强度增加迅速,尤其对1-己醇的反应尤为明显。雄性桃蛀螟触角对于1-庚醇和1-己醇反应非常明显,反应强度明显弱于雌虫。(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4年01期)

李倩[6](2013)在《桃蛀螟对玉米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及触角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是一种寄主植物较广的害虫,除为害玉米、高粱、向日葵等作物外,还能为害桃、板栗和苹果等,特别是近年来对玉米的为害加重,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利用大气采样仪收集了玉米花丝及叶片的挥发物,并利用GC-MS对这些挥发物进行了分析;利用触角电位仪测试了桃蛀螟成虫对1-庚醇(1-Heptanol)、1-己醇(1-Hexanol)、(-)-β-蒎烯((-)-β-Pinene)、β-紫罗酮(β-Ionone)和2-戊基呋喃(2-Pentylfuran)等五种玉米挥发物样品的触角电位反应。1.触角电位结果显示,桃蛀螟雌、雄成虫对这些挥发物能产生明显的触角反应,且均随浓度值的增高,触角电位反应值也随之增长,呈现正相关;桃蛀螟雌蛾触角对1-己醇反应明显,且随浓度的增加,反应强度增加迅速。而对于其他四种气味物质1-庚醇、(-)-β-蒎烯、β-紫罗酮和2-戊基呋喃也有反应,但反应随浓度增加幅度较1-己醇小很多。对于桃蛀螟雄蛾的触角反应来说,对于1-庚醇和1-己醇反应都非常明显,且随浓度增加反应强烈,对于(-)-β-蒎烯、β-紫罗酮和2-戊基呋喃也有反应,但电位反应随浓度增加幅度较小。2.利用扫描电镜对桃蛀螟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状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桃蛀螟成虫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的腹面及侧面,鞭节表皮上有连续的网纹结构,而柄节和梗节上没有。桃蛀螟成虫触角感器有7种,分别为毛形感器(I型、II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型、II型)。3.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总共观测到5种感受器的横切面。其中包括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毛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内神经树突比较发达,毛形感器中神经树突数量相对较少,每个感器有2-3根树突神经,但是每根神经树突较粗,而锥形感受器尽管神经树突较小,但是数量众多。该研究明确了桃蛀螟成虫触角超微结构及对花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为进一步研究桃蛀螟的嗅觉功能及其在寻找寄主植物中的作用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25)

孙玉凤,张永军,陆宴辉,吴孔明[7](2012)在《绿盲蝽对植物挥发物类似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挥发物是昆虫化学通讯的一类重要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取食及产卵等行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挥发物主要包括C_6-酯等绿叶性气味、萜类及其他化合物。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是所测昆虫触角上所有化感器对刺激物电生理反应的总和。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在昆虫嗅觉研究中,用以筛选生物学上有活性的化合物。通过电生理学方法研究昆虫对植物挥发物的活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对于筛选开发害虫控制剂具有重要意义。盲椿象隶属于半翅目盲蝽科(Hemiptera:Miridae),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种类众多,其中,为害比较严重的种类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ur)。绿盲蝽的寄主范围广泛,寄主种类多达50多科200余种,且其为害性及扩散力强。近年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转基因Bt棉花大面积种植后,由于农药喷洒次数和用量都明显减少,间接导致绿盲蝽种群获得生存空间,在棉田暴发成灾。因此,如何有效控制绿盲蝽为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关绿盲蝽对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已见报道,然而,其对植物挥发物类似物是否具有响应仍未可知。本研究以C_6-酯类植物挥发物为模板,拟将杂环酸片段替代低级脂肪酸片段,以增加分子量降低挥发性,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杂环的酯类植物挥发物类似物。触角电生理试验表明,在20μg、200μg、2 000μg剂量,绿盲蝽雌雄虫触角对含杂环的酯类植物挥发物类似物表现强的电生理反应,它们与标准参照刺激苯乙酸甲酯的差异显着,而在0.2μg、2μg剂量,绿盲蝽雌雄虫触角对含杂环的酯类植物挥发物类似物未表现电生理反应。上述结果表明,植物挥发物经结构改造所得化合物,对绿盲蝽仍然表现触角电生理反应,这对探索发现环境友好型绿盲蝽控制剂拓宽了思路与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田厚军,陈艺欣,魏辉,占志雄,黄玉清[8](2011)在《小菜蛾成虫对十字花科9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昆虫触角电位测定方法,以十字花科9种植物挥发性物质为对象,研究小菜蛾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六碳醇或六碳醛均能引起较强的EAG反应,如正己醛、反-2-己烯醛、正己醇,而萜烯类化合物如(1R)-(+)-α-蒎烯、α-萜品烯,(+)-3-莰烯、桉树脑和D-柠檬烯激发的EAG相对值较小。小菜蛾对正己醛、反-2-己烯醛、正己醇、庚醛、D-柠檬烯、α-萜品烯的EAG相对值随着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对(1R)-(+)-α-蒎烯、3-莰烯、桉树脑的EAG反应相对值随浓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再增大。在所有植物挥发性物质中,雌蛾对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值最大,为331%,雄蛾对正己醇的EAG反应值最大,为298%。在同一浓度下,雌、雄蛾的触角相对反应值总体上差异不显着,且均未超过2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茹琳[9](2011)在《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危害华山松,尤以华山松健康立木严重受害。近年来,我国秦岭与大巴山区的华山松遭受华山松大小蠹严重危害,造成大面积华山松天然林成片死亡,给森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也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华山松大小蠹的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缺乏对其有效和无污染的防治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利用化学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害虫防治的新对策,而且在对红脂大小蠹、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等其它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在基本掌握了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华山松、虫体及虫体-华山松复合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主要结论如下:(1)为探讨华山松大小蠹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的机理及两性之间是否存在引诱作用,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华山松、雌成虫、雄成虫、雌成虫-华山松和雄成虫-华山松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寄主挥发物对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雌成虫挥发物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雄成虫挥发物对雌雄成虫均无明显引诱作用;雄成虫对虫体与寄主复合体气味的行为反应均高于对相应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反应。此实验结果说明,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在搜寻、选择寄主过程中,寄主华山松气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还说明华山松大小蠹种内存在信息素或性信息素,雌虫释放的信息素对同类雄虫有很强的引诱作用,添加寄主植物能够增强雌成虫对雄成虫的引诱效果。这可为研发华山松大小蠹成虫防治新方法提供基础信息。(2)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华山松大小蠹对采用浸提法提取的叁种不同溶剂粗提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叁种粗提物对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的引诱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正己烷>正戊烷>乙醚;对雄成虫的引诱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正己烷>乙醚>正戊烷。试验结果说明,正己烷作为有机溶剂,在采取浸提法时效果好于正戊烷和乙醚。(3) GC-MS分析正已烷提取的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主要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反式石竹烯(56.86%),a-蒎烯(6.93%),大根香叶烯(6.18%),p-蒎烯(5.57%),罗勒烯(4.47%),环庚烷(4.12%),A-可巴烯(2.69%),丁香烯(2.63%),邻苯二甲酸酯(1.18%),环己烯(0.66%),这几种化合物的含量占总量的91.29%。(4)为筛选适宜配制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引诱剂的有效化学成分,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对华山松挥发物主要成分的触角电生理(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0.01、0.1、1、10、100μg 5种刺激剂量下,成虫对7种化合物在特定浓度下均有明确的EAG反应;雌、雄虫对月桂烯、(+)-3-蒈烯、β-石竹烯3种化合物及雄虫对(+)-a-蒎烯、柠檬烯的EAG相对电位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0μg刺激条件下;在10μg刺激剂量条件下,雌虫对(+)-α-蒎烯、β-蒎烯和(+)-3-蒈烯有明显的正趋向反应,正趋向率均高于72%且显着高于雄成虫对3种挥发物的正趋向率;在1μg刺激下,只有雄虫对(+)-3-蒈烯有一定正趋向反应;而在100烬条件下,(-)-α-蒎烯对雌、雄虫均有一定驱避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华山松大小蠹林间引诱剂提供借鉴。(5)选取5种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水杨醛、壬醛、叁氯乙烯、二氯甲基甲醚和顺-3-己烯-1醇,应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初步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这5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和趋向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叁氯乙烯,雄虫对壬醛、二氯甲基甲醚有明显的EAG反应;叁氯乙烯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显着高于对雌成虫的引诱率。试验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行为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借鉴。(6)为筛选有效诱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的植物挥发物复合组分,根据华山松大小蠹各成分的组成比例,选取(+)-α-蒎烯、β-蒎烯、(+)-3-蒈烯、β-石竹烯、月桂烯和柠檬烯进行配比,配制了10种复合组分。结果表明:在触角电生理反应中,雌成虫对Ⅲ和Ⅶ无反应,对Ⅵ表现为弱反应,对其他几种配方均表现为明确反应。雌成虫对Ⅷ反应的相对电位值最高;雄成虫对Ⅵ无反应,对Ⅳ为弱反应,对其他的配方表现为明确反应。雄成虫对X的反应最强。生测结果表明:复合组分Ⅱ对雌成虫的引诱率最高,达81.11%,复合组分Ⅷ、Ⅶ和Ⅴ对雌成虫也有较高的引诱率,其他几种复合组分的引诱率显着低于上述四种复合组分;雄成虫对复合组分X的正反应趋向率最高,为78.89%,其次为Ⅶ和Ⅷ,对Ⅲ的正反应趋向率最低,为53.33%,显着低于对其他9种复合组分的趋向率。复合组分Ⅱ、Ⅳ、Ⅴ、Ⅶ、Ⅷ和X可应用于林间引诱试验。(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赵晓英[10](2010)在《黑刺粉虱细蜂对黑刺粉虱虫体及其与茶树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刺粉虱细蜂(Amitus hesperidum Silvestri),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腹细蜂科(Platygasteridae),又名刺粉虱黑蜂,是茶叶和柑桔重要害虫—黑刺粉虱幼虫期和蛹期的优势寄生蜂之一,自然控制作用强,应用潜力大。近年来,黑刺粉虱在一些茶区屡屡暴发成灾,为害损失严重,并且对化学杀虫剂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采用生物防治法如利用黑刺粉虱细蜂等寄生性天敌控制黑刺粉虱的研究亦成为新的热点。本文在对雅安茶区黑刺粉虱寄生蜂优势种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黑刺粉虱细蜂对黑刺粉虱虫体及虫体-茶树复合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理反应,为探索黑刺粉虱细蜂寄主定向定位机制,研究黑刺粉虱细蜂行为调控技术,更好地发挥对茶黑刺粉虱的控害效能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雅安茶区黑刺粉虱的优势寄生蜂在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和名山县中峰乡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寄生蜂调查中,共获黑刺粉虱寄生蜂3种,采用Simpson指数分析表明,黑刺粉虱细蜂Amitus hesperidum Silvestri是雅安茶区黑刺粉虱寄生蜂的优势种。2、黑刺粉虱细蜂触角感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黑刺粉虱细蜂(Amitus hesperidum Silvestri)触角。结果表明,在雌雄蜂的触角上共存在着7种感觉器,分别为Bhom氏鬃毛、毛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觉器、栓锥形感觉器。Bohm氏鬃毛分布于柄节与头部间的节间膜上,毛形感器分布于各索节,而柱形感器分布于毛形感器之间。雌雄触角有性二型现象,主要表现在毛形感器数量差异明显,板形感器分布不同,栓锥形感器只在雌虫上发现。3、黑刺粉虱细蜂对茶树和黑刺粉虱挥发物的行为反应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黑刺粉虱细蜂对黑刺粉虱为害叶片、去除粉虱的受害叶片、粉虱虫体、健康叶片、机械损伤叶片,以及不同密度粉虱为害叶片、不同质量去虫受害叶片、不同数量粉虱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黑刺粉虱细蜂对正常茶梢挥发物和机械损伤茶梢挥发物的趋性明显弱于对受黑刺粉虱危害后茶梢的挥发物,各类挥发物对粉虱细蜂引诱力大小表现为:虫害复合叶片>害虫取食叶片>害虫虫体>健康叶片>机械损伤叶片:对不同密度虫害复合体挥发物的反应中,细蜂对受害密度为100头/g的虫害复合体叶片挥发物有明显趋性,而50头、200头、400头、800头/g的虫害复合体挥发物对细蜂不具有明显引诱作用;以5种质量梯度的去虫受害叶片为味源进行生测,结果表明,细蜂对味源趋向率(Y)与受害叶片质量(X)之间存在显着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关系;以5种数量梯度的粉虱虫体做味源时,只有当粉虱幼虫为到400头时,黑刺粉虱细蜂明显表现出对虫体挥发物的趋性,而随粉虱数量增加或减少,细蜂对虫体挥发物的趋向性降低。4、黑刺粉虱细蜂对茶树挥发物以及黑刺粉虱虫体粗提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触角电生理反应测定表明,黑刺粉虱细蜂雌雄蜂对五种茶稍挥发物粗提物的EAG反应与行为学反应较为一致。其中雌雄蜂对粉虱-害虫复合茶稍挥发物反应最强,其后依次为去虫受害茶稍、虫体正己烷漂洗物、机械损伤茶稍、健康茶稍。经配对T检验表明,黑刺粉虱细蜂雌、雄成虫对挥发物的EAG反应没有显着差异,但从数值看雌虫除对健康茶稍的EAG反应比雄虫弱外,其他均比雄虫强。(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α-长叶蒎烯、α-红没药醇、α-蒎烯、月桂烯、3-蒈烯、1,3丁二烯、棕榈酸反应较为明显;雌虫对10种挥发物部分浓度均有明显反应。【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3-蒈烯反应最敏感,雌虫对α-红没药醇反应最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白鹏华,刘宝生,谷希树,于金萍,霍建飞.美国白蛾对海棠挥发性化合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J].中国果树.2018

[2].张志虎,郭丹丹,陈静,韩小强.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8

[3].杨萌萌.绿豆豆荚挥发物组分鉴定及对绿豆象电生理反应和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D].山西农业大学.2016

[4].王佩星.光肩星天牛对山核桃挥发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5

[5].李倩,张天涛,白树雄,何康来,王勤英.桃蛀螟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观察及对玉米花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J].植物保护.2014

[6].李倩.桃蛀螟对玉米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及触角超微结构观察[D].河北农业大学.2013

[7].孙玉凤,张永军,陆宴辉,吴孔明.绿盲蝽对植物挥发物类似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8].田厚军,陈艺欣,魏辉,占志雄,黄玉清.小菜蛾成虫对十字花科9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J].福建农业学报.2011

[9].王茹琳.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赵晓英.黑刺粉虱细蜂对黑刺粉虱虫体及其与茶树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0

标签:;  ;  ;  ;  

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白鹏华,刘宝生,谷希树,于金萍,霍建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