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智能论文-柳亦博

隐喻智能论文-柳亦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智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算法伦理,人工智能,湖心岛,红皇后假说

隐喻智能论文文献综述

柳亦博[1](2019)在《“湖心岛”隐喻: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伦理入侵》一文中研究指出算法伦理是人造智慧体基于大数据和自我训练所生成的一套价值排序规则,采用"最大期望即正义"原则。由于缺乏一个可以与之抗衡的人类伦理的制约,算法伦理一旦出现在人类世界,将打破传统人类伦理的纠缠—均衡态,这一过程与一个外来物种入侵到"湖心岛"上非常相近。如果人们选择过一种便捷的、不思的、被摆置的生活,那么算法伦理将成为终极伦理;如果人们选择过一种理智的、沉思的、自由的生活,那么算法伦理不会成为多数人认同的方案。在被算法伦理入侵的"湖心岛"上,受迫于红皇后假说,每个国家都不得不为人工智能解除元规则的束缚,进而使国民遭到算法伦理的摆置。因此,要想在智能时代继续过伦理的生活,政府就必须积极建立双重围栏来保护传统伦理和限制算法以人形出现。只有算法伦理在人类刻意的训练中演化出伦理特征,才有可能据此探索人机伦理的结合。(本文来源于《行政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张志祯,张玲玲,徐雪迎,刘佳林[2](2019)在《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分析——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高影响力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够自主"感知、理解、预测、行动"的人工智能是灵活强大的学习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技术的灵活性为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挑战。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对其教学角色隐喻的分析对于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利用有指导作用。本研究选择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的高影响力项目开展了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主要有辅导者、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同伴和学生七种。从历史发展与现状来看,占优势的为教练、评价者和辅导者等教师隐喻。从教学的完整过程看,人工智能尚无法比肩人类教师,但在"行动中"其表现并不逊色于人类个体,在很多情况下各有千秋。受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语义处理上的裹足不前,辅导者还难以像人类教师一样与学习者开展连续的自然语言对话,但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学生和同伴则更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的多媒体与网络数据计算、存储、交互能力,能够提供人类教师难以或无法提供的学习经验。未来,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将继续演化,呈现出分化与整合、从支持"学"到"学教"并重的总体趋势;智能教学系统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将日益显性化;将更重视与学习者建立与维持长期关系;人工智能将促进学习环境的虚实融合,提高学习环境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袁海燕[3](2019)在《“神经的漫游”:对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及其计算逻辑的隐喻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制作机器以扩展身体功能,使其成为肢体的延伸;除此之外,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同时试图把独有的智慧赋予无机物质形态的机器。而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似乎指日可待。于是,计算主义成为一种崭新的认知物质世界与机器生命的新观念,生物逻辑的规则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的逻辑,智能与心灵的实践也被看做是一种计算过程。而科幻电影以一种更加先锋的姿态面向后人类的未来,把问题从"机器能拥有智能吗"转化为"人类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拷问。人工智能作为某类科幻电影的叙事主体,其映射了世界的本源客体与物质机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虽然此种思考带有某些隐喻性的特质,但依然可以看做是一种对传统生命知识结构的一次优化或调整。(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2期)

汪皓月[4](2018)在《《智能革命》(节选)汉英笔译报告:文化隐喻的翻译难点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汉英模拟翻译项目以科普性文本《智能革命》中的部分章节为翻译材料。该文本结合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现状,从深度学习、无人驾驶、大数据等方面描绘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反思人类即将面临的种种挑战。本项目旨在为中国在AI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作出微薄贡献,同时提高个人科技翻译水平。在《智能革命》一书中,作者频繁采用隐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向读者阐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衍变,解释复杂的专业术语或技术问题。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及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译者在翻译《智能革命》中的文化隐喻过程中难以在准确传达源文本信息的同时保持隐喻特征。在本报告中,这一翻译难点具体分为:(1)喻体意象不对等的文化隐喻翻译;(2)喻体意象空缺的文化隐喻翻译。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译者在翻译隐喻过程中,不仅应关注表层的语言转换,力求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同时应关注隐喻概念映射的对等,使隐喻内在思维在译文中得到重构与再现。基于该理论,针对以上两个难点,本报告对应提出两种翻译对策:(1)转换喻体,使目标读者获得相似的认知体验;(2)直译喻体+注释,使原文隐喻的概念隐射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同时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李竹萱[5](2018)在《新闻与科技语篇中人工智能表征的批评隐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问世以来,人工智能就成为了 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大众对它知之甚少。在媒体的描绘中,人工智能常常是关乎人类存亡的威胁;而科学界出于实用的角度,更加关注其智能达到人类水平的可能性。两者都采用概念隐喻构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在此研究之前,学者们已经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过诸如COMPUTER IS BRAIN(计算机是大脑)和COMPUTER IS RORSCHACH(计算机是罗夏克)等关于人工智能的隐喻。通过对自建语料集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分别找出科技语篇与新闻语篇中人工智能的隐喻模式,阐明其中的异同,并尝试给出采用某些隐喻模式的原因,以期史加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以及科学界与媒体之间不同的立场对他们的人工智能隐喻表征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遵循批评隐喻分析的叁个步骤,即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和隐喻说明,在由3篇学术论文构成的科技语篇语料集中发现了 11种人工智能的隐喻模式,并在由12篇新闻文章构成的新闻语篇语料集中发现了 9种隐喻模式。其中有6种隐喻模式为两个语料集所共有:人类(HUMAN),建筑物(BUILDING),旅行(JOURNEY),陌生的国度(FOREIGNCOUNTRY),交通工具(VEHICLE),以及植物(PLANT)。科技语篇语料集特有的隐喻模式包括动物(ANIMAL),商品(MERCHANDISE),镜子(MIRROR),菜肴(MEAL),以及体育比赛(SPORTS GAME),而诡秘的生物(MYSTERIOUS CREATURE),容器里的一种物质(SUBTANCE IN A CONTAINER),一种武器(A KIND OF WEAPON)则为新闻语篇语料集所独有。就整体而言,科技语篇语料集中的隐喻模式分布更为均匀并侧重描述开发人工智能的过程,而新闻语篇语料集中的隐喻模式更加集中于单一隐喻,即人工智能是人类(AI IS A HUMAN),以结果为导向,主要着墨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出现了数例将人工智能描绘为威胁的负面隐喻,如人工智能作为竞争者将人类驱逐出就业市场。这一倾向或许可以从作者驱动和读者驱动两个角度来解释。人工智能的隐喻表征在科技语篇中更加多元化、侧重细节,因为相关的作者正是直接参与这一过程的人,对该话题更加熟悉;这种多元性和细节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呈现人工智能的潜力和进展,吸引其他的研究者。而在新闻语篇中,人工智能常常在语言层面上被表征为人类,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而言都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话题,而关于人类的隐喻能提供认知上的便利和捷径。与此同时,相比过程,媒体更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这可能是出于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可操控性以及其社会影响的顾虑,而技术性的细节相较之下没那么重要。关于机器人索菲亚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在典型的美国媒体话语中,负面的隐喻表达背后是美国媒体和沙特阿拉伯政权之间由于后者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攫取政治力量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冲突。(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14)

吕佳臻[6](2018)在《奇点的隐喻 法律人工智能的“寒武纪”》一文中研究指出奇点,一个数学专业名词,如用数字1除以一个无限趋近于零的数,将得出一个无穷大的数值。在天体物理学术中,奇点则代表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空间和时间会在该点完结。在大众的认知中,奇点遥不可及,永远存在于未来。寒武纪,一个地质学术语,指距今约5.42亿年前一4.88亿年的地质年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即在寒武纪地层中存在门类(本文来源于《法律与生活》期刊2018年05期)

李铁萌,李奕楠,赵松涛,许浃琳[7](2016)在《公共空间中智能大屏幕的情感隐喻研究及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空间在当下信息时代被众多大屏幕所覆盖,物理空间迅速媒介化,造成了对公共空间中的个体受众的信息冲击,迫使个体受众不得不被迫接受不必要的信息。文章分析了公共空间对受众个体的交互作用,指出了公共空间中的大屏幕的空间污染问题,提出通过智能交互手段解决公共空间污染的方法;然后从情感交互通道入手,通过给智能大屏幕添加情感隐喻的方法,设计了具有情感表现的智能大屏幕,通过主动视觉表现弥补降低空间污染时对信息传播的损耗。(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浩[8](2016)在《基于隐喻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交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可穿戴产品作为一种整合到用户穿戴中的便携式智能电子设备,因其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正逐步进入用户的生活。随着用户需求的逐步提升,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主旨下,产品的交互设计、交互体验受到用户的更多关注。由于智能可穿戴产品形式多样、操作行为复杂,因此其交互系统的易认知性和操作友好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交互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借助隐喻的表达方式进行智能可穿戴产品的交互系统设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概念、隐喻的相关要素以及隐喻性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总结出隐喻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其次对交互设计中的隐喻表达及隐喻表达的分类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隐喻性的交互设计实现原则和实现方法。再次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基本特性、行为模式及交互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隐喻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交互设计模型。最后运用此交互设计模型针对驾驶人群的可穿戴产品进行了具体的设计。总之,本文对交互设计中的隐喻、表达分类及实现方法等做了分析,并建立了基于隐喻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交互设计模型。为可穿戴产品的交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6-04-01)

黄婕[9](2010)在《诺基亚换帅风波隐喻 智能手机版图变阵》一文中研究指出得益于840万台iPhone的增长,苹果公司迎来了史上最灿烂的销售季。 7月22日,苹果公司第叁季度财报出炉,数据显示,其最新营收达1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59.7亿美元;净利润更是达到32.5亿美元,同比增长78%。 与之相比,(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0-07-26)

董辉[10](2008)在《隐喻智能与二语习得》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语言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隐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使得隐喻成为人们认知和思维的重要工具。本文提出隐喻作为一种智能应该纳入多元智能体系,并论证了隐喻智能在二语习得领域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两个方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隐喻智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够自主"感知、理解、预测、行动"的人工智能是灵活强大的学习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技术的灵活性为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挑战。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对其教学角色隐喻的分析对于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利用有指导作用。本研究选择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的高影响力项目开展了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主要有辅导者、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同伴和学生七种。从历史发展与现状来看,占优势的为教练、评价者和辅导者等教师隐喻。从教学的完整过程看,人工智能尚无法比肩人类教师,但在"行动中"其表现并不逊色于人类个体,在很多情况下各有千秋。受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语义处理上的裹足不前,辅导者还难以像人类教师一样与学习者开展连续的自然语言对话,但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学生和同伴则更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的多媒体与网络数据计算、存储、交互能力,能够提供人类教师难以或无法提供的学习经验。未来,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将继续演化,呈现出分化与整合、从支持"学"到"学教"并重的总体趋势;智能教学系统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将日益显性化;将更重视与学习者建立与维持长期关系;人工智能将促进学习环境的虚实融合,提高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智能论文参考文献

[1].柳亦博.“湖心岛”隐喻: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伦理入侵[J].行政论坛.2019

[2].张志祯,张玲玲,徐雪迎,刘佳林.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分析——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高影响力项目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9

[3].袁海燕.“神经的漫游”:对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及其计算逻辑的隐喻性思考[J].电影新作.2019

[4].汪皓月.《智能革命》(节选)汉英笔译报告:文化隐喻的翻译难点与对策[D].浙江工商大学.2018

[5].李竹萱.新闻与科技语篇中人工智能表征的批评隐喻分析[D].南京大学.2018

[6].吕佳臻.奇点的隐喻法律人工智能的“寒武纪”[J].法律与生活.2018

[7].李铁萌,李奕楠,赵松涛,许浃琳.公共空间中智能大屏幕的情感隐喻研究及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王浩.基于隐喻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交互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

[9].黄婕.诺基亚换帅风波隐喻智能手机版图变阵[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

[10].董辉.隐喻智能与二语习得[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  

隐喻智能论文-柳亦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