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可以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任务群,高考备考,诗歌阅读,任务导向
诗可以群论文文献综述
蔡明明[1](2018)在《“诗可以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古诗阅读备考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标从语文课程出发提炼出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理念在高考考题的设置上也有所体现。那么,备考的思路也要做出调整。备考的目的应从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转变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高考备考中学生被动答题化为主动研究。文章所探究的就是如何将这些思考变为具体可操作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8年34期)
吕进[2](2017)在《诗可以群——纪念新诗百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有名概括,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群",其实也可以作为思考中国诗歌生态的一个角度。在先秦时期,"群"的含义比较多,有人把"群"字分解,认为,"君"本义为"管事人",引申义为"地方主事人";"羊"指某一地方的居民。"君"与"羊"联合起来表示"有君长的地方",联合体。《易经》则说,"群"就是类别:"方以类(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7年23期)
吕进[3](2017)在《诗可以“群”》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的随意性,自由性,即时性,也带来了一个重大问题——诗人不再被称为是诗人,诗人变成了“写手”,写诗很容易,网络诗歌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所以需要发出“重建写诗的难度”的呼声。而且,相当数量的诗人只生活在自己的网站、朋友圈、微博里,圈内的人相互模仿,对于(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7-07-05)
刘洋[4](2017)在《“诗可以群”的历史传承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可以群”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重要观点,自孔子提出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阐释,呈现出了强大的理论张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诗可以群”理论的历史传承有着明显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历史烙印,儒家话语权的变化影响着“诗可以群”的历史传承和地位变迁。通过对“诗可以群”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探析其理论内涵,阐述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继而梳理“诗可以群”的历史传承脉络,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分析“诗可以群”的创作实践,总结当代价值,从而揭示“诗可以群”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说明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具体的功能和理论意义。在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通过诗文唱和的“群”抚平心中块垒、自持暴躁情性、激发创作灵感,接受主体通过作品的“群”凝聚人心,达到合群而居、群居相宜,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构成了一个从创作到接受的完整的文学过程。对“诗可以群”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对推进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具有积极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诗可以群”思想的审美教育,构建尚善、尚美的君子人格与价值观,以文化的力量熔铸民族凝聚力。(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7-06-30)
余群[5](2016)在《诗何以能“群”——孔子“诗可以群”的艺术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说"诗可以群","诗"为什么"可以群"?这涉及到诗(诗乐)本身的话题。归纳起来,诗乐之所以可以群,其原因大致如下:一、诗乐思想的传统性;二、诗乐形式的统一性;叁、诗乐内涵的鼓舞性;四、诗乐表演的经常性;五、诗乐运用的群体性。(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岳德虎[6](2015)在《“诗可以群”与律诗定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可以群"作为儒家诗教的四大功能之一,其所具有的"群居相切磋"的社会功能不断推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事君"的需要,促使律诗从古体诗中一步步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律诗特有的创作规则和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初唐时期,在皇帝的大力扶持与文人学士的频繁唱和中,"诗可以群"在规模、范围、层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扩大,诗艺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律诗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了律诗的定型。(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袁劲[7](2015)在《“诗可以群”命题研究现状与反思——以20世纪以来大陆地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大陆"诗可以群"命题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在准备期,"礼"—"理"—"情"所勾勒的对"群"字内涵的挖掘,以及从学习延伸至创作与欣赏的适用外延之拓展,为此后研究奠定了基础;"诗可以群"由伦理功能说向文学价值说转向是发生期相关研究的主线;发展期内的研究虽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却成功发掘出"孔子—钟嵘—黄宗羲—王夫之"的文论史脉络;而立足于传统治学路数的稳步推进、借鉴西方理论的快步跟进,以及向其他学科渗透的大步跃进,共同构成研究深入期的显着特色。鉴于现有研究成果忽视"文本小语境""海外新视角"与"框架整体性"之不足,从话语建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古老诗学命题的初步设想亦可提出。(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宜蓬[8](2015)在《孔子“诗可以群”的文本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可以群",是孔子"兴观群怨"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的认识。考察"诗可以群"的文本意义,需要结合《论语》的语境,并参考古人的注疏,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深入的挖掘。"诗可以群"中的"诗",是特指《诗》中之诗,"群"则侧重指精神上的同类,而"诗可以群",则是指"诗"与礼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以文化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罗朋朋,陆莉[9](2014)在《诗可以群:唐蕃交往诗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蕃交往是唐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往来的重要部分,其活动在唐诗中不少诗篇里有所反映。以孔子"诗可以群"的视点来考察涉及唐蕃交往的有关诗作,发现该类诗在融洽友情、唐蕃友好、文化和合等方面上展现了自身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中)》期刊2014年08期)
李宜蓬[10](2013)在《“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对中国古代诗群互动现象的学理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3年06期)
诗可以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有名概括,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群",其实也可以作为思考中国诗歌生态的一个角度。在先秦时期,"群"的含义比较多,有人把"群"字分解,认为,"君"本义为"管事人",引申义为"地方主事人";"羊"指某一地方的居民。"君"与"羊"联合起来表示"有君长的地方",联合体。《易经》则说,"群"就是类别:"方以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可以群论文参考文献
[1].蔡明明.“诗可以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古诗阅读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
[2].吕进.诗可以群——纪念新诗百年[J].星星.2017
[3].吕进.诗可以“群”[N].中国艺术报.2017
[4].刘洋.“诗可以群”的历史传承及影响[D].湖北民族学院.2017
[5].余群.诗何以能“群”——孔子“诗可以群”的艺术内涵[J].新余学院学报.2016
[6].岳德虎.“诗可以群”与律诗定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袁劲.“诗可以群”命题研究现状与反思——以20世纪以来大陆地区为中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
[8].李宜蓬.孔子“诗可以群”的文本意义[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9].罗朋朋,陆莉.诗可以群:唐蕃交往诗探论[J].文学教育(中).2014
[10].李宜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对中国古代诗群互动现象的学理思考[J].文化学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