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代际论文-杨莹

媒介代际论文-杨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代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媒介文化,代际差异,文化反哺

媒介代际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1](2019)在《媒介文化对代际差异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插上了媒介的翅膀,使得代际间的更替节奏也随之加快,不同代群的人因此产生了自身的时代特征,他们在认知、获取信息的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等宏观、微观世界里产生了各自的体系,形成了差异。(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9年11期)

陈龙[2](2019)在《文化的代际融合是衡量媒介深度融合的重要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融合是世界潮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息、全程、全员、全效的全媒体传播。然而,媒介融合终究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术到运营的全方位融合。传播载体的融合不能代替内容的融合,未来不论何种传播形态,作为传播内容的媒介文化能否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14)

周海燕,吴晓宁[3](2019)在《作为媒介的时光博物馆:“连接性转向”中的记忆代际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注重考察集体记忆的塑造过程,但较少关注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如何联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的"时光博物馆"项目的考察,利用文本分析、现场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讨论了新媒体语境下个体记忆是如何与集体记忆进行联结从而实现代际传承的过程。研究发现:借助新媒体,"时光博物馆"联结了线上和线下,将展陈空间变为一种互动空间,在"观展/表演"中,记忆的代际传承不再沿袭原有的从年长世代到年轻世代的路径,而是出现了反向的记忆唤起和连接。但这些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内容生产,实际上仍然和以宏大叙事为主的传统的集体记忆建构方式一样,处于"国家在场"的状态之中。(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08期)

蔡钰莹[4](2019)在《媒介“相亲角”报道的代际、阶层与性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媒介建构理论研究“相亲角”报道,采集新浪微博上传统媒体类媒体与网络媒体类媒体的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以及重点借鉴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观分析作为文本与社会实践的媒介“相亲角”报道。研究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一是“相亲角”媒介议题如何被设置;二是架构“相亲角”议题的框架是什么;叁是“相亲角”的媒介图景是什么;四是“相亲角”媒介话语与受众话语互动的社会意涵是什么。其中,后叁个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代际、阶层与性别叁个关键维度展开。研究发现,2017年是“相亲角”媒介议题在微博上的关注引爆期,2018年是关注持续增长期。其设置机制是由传统主流媒体率先引入,网络媒体不断加持的合力建构过程。事实价值框架、另类框架、社会框架是媒体架构“相亲角”议题的叁大框架。其中,“代际”要素潜藏于事实价值框架,“阶层”要素潜藏于事实陈述框架,而“性别”要素凸显于性别框架。在“相亲角”的媒介图景中,就代际群体的媒介形象而言,亲代的形象清晰、丰富,子代的形象模糊、单薄。亲代的媒介形象为叁种:爱子/女心切的父母、中国式家长、焦虑的阶层守护者。就阶层观念的媒介呈现而言,房子、户口、学历等条件要素的凸显正是阶层观念的具体呈现,而“门当户对”也隐喻了阶层观念。就性别群体的媒介形象而言,媒介使用“年龄”隐喻建构了子代女性矛盾的形象——“优秀却贬值的女儿”,而子代男性的形象是缺场的,在对比中解读为“稀缺且升值的儿子”。从“相亲角”媒介与受众话语的互动来看,“相亲角”的代际话语表征的是亲代的“在场”,受众采取了将亲代视作他者的回应方式,反映了“亲代”在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遭到子代的否定,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当前社会有所弱化。阶层话语表征的是阶层内通婚的社会现状,受众采取了商榷式回应,这说明重视阶层的社会婚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性别话语表征的是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女性群体采取了对抗式回应,这表明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在代际承继间发生了变动,其规训力量有所减弱。本研究是“相亲角”议题首次在传播学领域得到系统全面的研究,突破了现有“相亲角”研究的社会学局限,且结合社会文化情境对“相亲角”报道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地理解“相亲角”的叁个关键社会张力——代际、阶层与性别。(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汪卫红,张晓兰[5](2019)在《方言代际传承中的父母媒介转译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着重探讨父母在方言代际传承中的角色。研究采用民族志的数据收集方法,收集了13组城市家庭在吃饭、辅导作业和陪小孩玩耍等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语言交流语料。对比分析这些语料,我们发现没有实现方言代际传承家庭的父母在家庭语言规划时,存在一种值得重视的媒介转译现象。这里媒介转译是指作为中间层的父母在跟上一辈的祖父母和下一辈的孩子交流时的一种有意无意的语言媒介转换行为,即把方言转译成普通话,或把普通话转译成方言。尽管祖父母在孙辈的抚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孙辈也从小就生活在方言环境中,但很多孩子不会说方言,这跟父辈在祖辈和孙辈交流中的媒介转译行为有很大关系。这种媒介转译行为在小孩从方言向普通话的转移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语言的代际转换也在这种日常家庭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本文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薛可,余来辉,余明阳[6](2018)在《人际信任的代际差异:基于媒介效果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使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已引起学者的较大关注,但其研究结论却莫衷一是,甚至互相矛盾,因此,有必要从更加细分的变量来考察媒介使用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2),论文从代际差异和媒介效果理论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了不同代际的居民媒介使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发现,居民人际信任和媒介使用均存在显着代际差异。总体效应上,媒介使用对不同类型人际信任具有多重效应,报纸使用对个人化和社会化信任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化信任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差别效应上,报纸使用对个人化信任的影响存在显着代际差异,而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化信任的影响均存在显着代际差异。(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宋明吉,林奈绪,盛苇[7](2018)在《代际传递的媒介:户外博物馆——以格鲁吉亚及乌克兰两座户外人类学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2012年,在挪威政府的资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开展了两大项目—其中一个聚焦于复兴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乔治·希塔蒂亚(Giorgi Chitatia)户外博物馆,而另一个则聚焦于复兴位于乌克兰首都利沃夫的民间建筑与乡村生活博物馆。这两座博物馆建成于苏联文化影响时期,且均位于城市社区附近。就其发展以及与当代观众的联结性而言,这两座博物馆面临着许多(本文来源于《国际博物馆(中文版)》期刊2018年Z1期)

何柳颖[8](2018)在《代际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媒介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媒介使用与身份认同的联系出发展开调查,尝试探究媒介使用对他们的身份认知、群体归属与行为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两外外来务工人员当中又有着怎样的代际异同。本次研究中,笔者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新塘镇的外来务工人员展开了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有着双重的农村与城市生活兼具的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与普通的市民有着区别,但回到老家,他们又因为有着城市的烙印而与留守乡村的村民不一样,这种处于双重处境里的双重边缘让他们的自我难以统一,但他们并非就显得尴尬或不安,相反,在新塘镇这个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地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活交往与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流动中的个体,他们会不断地根据环境来调整自身,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对自我的确定与控制,而各种媒介为他们提供了所需的技术基础与信息条件。从代际视角出发,两代外来务工人员有着各具特色的媒介表达、社交与参与。综合问卷与访谈,可以发现第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对自我身份较为确定,在网络空间里展现的更多的是“农村的我”;而新生代则大多对于自己的身份认知比较模糊,认为大众传媒未能真正描绘他们的形象,在媒介舞台里更多的希望别人看到”城市的我“。在媒体社交方面(主要是网络社交),第一代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于血缘形成网络社交,新生代则更多地基于业缘形成网络圈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异样的身份归属与群体认同。在运用媒体来争取自身权益方面两代外来务工人员都表现得较为消极与被动,借助媒介来实现从外来务工人员到市民角色的转换过程较为缓慢,未能正向地促进两代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权利意识。他们就像信息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一样,使用着自己的媒介工具,他们的媒介实践不仅是一种“媒介化生存”,也是一种“媒介化象征”与“媒介化形塑”,在媒介工具与内容的消费过程中,他们不断调适,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位置与话语表达。(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5-31)

邵燕君[9](2018)在《网络文学20年:媒介革命与代际更迭》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宣告了中文网络文学的诞生。二十年过去了,中文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奇观。着名网络文学评论家邵燕君精要概括了粉丝经济、快感机制等网络文学特征。欧阳友权指出,网络文学不仅是网络问题、文学问题,还事关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等宏大问题。徐迅博士专题讨论了女性主义在"女性向"网络小说中的表(本文来源于《长江文艺》期刊2018年07期)

杨柳[10](2017)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转化与代际共存——基于“媒介四元律”的傣族乡村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四元律"的傣族乡村田野调查。作者通过在云南西双版纳曼腊村的短期田野观察,尝试探索中国乡村地区的传媒发展状况。田野调查的结果印证了麦氏父子"媒介四元论"的发展规律,即从公共集会到文字传播,再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这一发展历程中,每一次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都使传统媒体中某些特点被加强,某些特点被削弱、重拾或转化,最终使曼腊村民融入了地球这个大"村落"。作者还发现作为媒体集大成者的手机,尤其是低价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成为村民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表达情绪的重要工具。而且基于手机的社交媒体——微信,甚至成了村民们的网络公共空间,使傣族村民迅速步入互联网时代。即使传播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及其沟通方式也不会因此消失,而是会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四元循环转化的过程,并以代际共存的方式持续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7年03期)

媒介代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媒介融合是世界潮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息、全程、全员、全效的全媒体传播。然而,媒介融合终究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术到运营的全方位融合。传播载体的融合不能代替内容的融合,未来不论何种传播形态,作为传播内容的媒介文化能否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代际论文参考文献

[1].杨莹.媒介文化对代际差异影响探究[J].新闻前哨.2019

[2].陈龙.文化的代际融合是衡量媒介深度融合的重要指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周海燕,吴晓宁.作为媒介的时光博物馆:“连接性转向”中的记忆代际传承[J].新闻界.2019

[4].蔡钰莹.媒介“相亲角”报道的代际、阶层与性别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汪卫红,张晓兰.方言代际传承中的父母媒介转译行为[J].语言战略研究.2019

[6].薛可,余来辉,余明阳.人际信任的代际差异:基于媒介效果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

[7].宋明吉,林奈绪,盛苇.代际传递的媒介:户外博物馆——以格鲁吉亚及乌克兰两座户外人类学博物馆为例[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8

[8].何柳颖.代际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媒介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9].邵燕君.网络文学20年:媒介革命与代际更迭[J].长江文艺.2018

[10].杨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转化与代际共存——基于“媒介四元律”的傣族乡村田野调查[J].新媒体与社会.2017

标签:;  ;  ;  

媒介代际论文-杨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