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原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冯友兰,《新原人》,境界,伦理学
新原人论文文献综述
陈来[1](2016)在《境界伦理学的典范及其改善——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冯友兰《新原人》的研究,第一是明确把《新原人》的境界说提升为伦理学的一种形态,即境界伦理学,认为境界伦理学具有可发展为与目前西方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并立的一种伦理学的前景。第二,在研究冯友兰境界说的基础上,主要是对其境界思想的各部分都提出了分析、反思乃至批评。第叁,在整体上揭示了冯先生境界说体系的内在问题,并由此提出改善的方案和方向,以求推动境界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于跃[2](2014)在《《新原人·自然》映照下的先秦道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着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4年11期)
张克政[3](2014)在《冯友兰人之精神生命理论刍议——再论冯友兰《新原人》之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所开显的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有本然、实然和应然叁种。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之所以要由实然跃升至应然,只是因为人有觉解,人觉解到了人之理与标准,觉解到了其所应该,因而不安于事实上的不完全。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除了受"学养"功夫的决定外,还受才与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崔浩[4](2013)在《从《新原人》解读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友兰根据人对外界事物"觉解"的程度不同,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分成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现了因"觉解"程度的不同而逐渐递进的关系。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从来就有的,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需要人经过培养才能达到。哲学的任务就是教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最终达到天地境界。也就是说,对人进行理解和认识时,应该首先把人看作人,然后才能思考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思考人生。(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孔凡青[5](2012)在《何谓自由——冯友兰《新原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友兰在其《新原人》中根据"觉解"的不同程度总结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阶梯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他认肯人自觉履行其义务和责任的"意志自由",然而他认为惟有在"天地境界"中,人才能超越"有对"进于"无对",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起来,认为哲学地"觉解"宇宙大全之理才能使人得到自由。(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徐建勇[6](2011)在《论《新原人》境界说的人生价值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原人》中,通过吸收西方现代科学理性思想,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认知,明确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觉解是人生具备自身关怀的一个显着标志,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向上寻求自身的意义世界。在此基础之上,冯先生将不同的人生价值关怀,从低到高分为四等,提出自己的人生四境界说。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使冯友兰建构的人生哲学具备了现代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1年03期)
张克政[7](2011)在《冯友兰《新原人》之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建构起了其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其人生境界说开显了人的精神生命之四种存在样态: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实然样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应然样态,此即其"境界哲学"。他认为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应由实然走向应然,其操作方法和实践途径即是"学养",此即其"功夫理论"。《新原人》的境界哲学的架构是精当和圆满的,而其功夫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缺憾。为使其功夫理论臻于完满,其"学养"功夫中的"养"的理论确有进一步开展之必要。(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徐建勇,董琳利[8](2010)在《论冯友兰《新原人》的现代性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努力吸收西方现代性精神,将个人从传统儒家的群体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突出人在宇宙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冯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的主要观念,进行理性的认知和解释;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明确肯定人生价值在于"觉解"的意义世界,从而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现代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正是通过这样的建构,冯先生赋予了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以现代性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化。(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0年06期)
徐建勇[9](2010)在《论冯友兰《新原人》的“自由”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原人》中,冯友兰用西方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和阐发了"觉解",将人生"自由"的实现,建立在理性的"觉解"基础之上。同时,冯友兰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之提出的人生境界说,对人生"自由"的实现、"自由"的认知和"自由"的规范进行了新的诠释。冯友兰的"自由",是道德认知之后,对道德的超越,是超越的道德。这种"自由",是不受限制,是超越限制,是精神的"自由"。(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0年04期)
赵瑞雪[10](2008)在《《新原人》人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性冲击的大背景下,市场大潮的汹涌澎湃,世俗精神的跋扈飞扬,使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价值认同危机和终极关怀焦虑。“中国人向何处去”和“如何建立独立而实在的现代中国人格”的问题呈现出来。冯友兰的《新原人》,以“觉解”分析为基础,以“境界”分析为核心,在人的本质性规定的探询和人的超越性追求中,构建了一种新的人学形上学。这种新的人学形上学既饱含着冯友兰在国家民族患难时建立中国人的骨气和灵魂的思绪和情感,又表现了冯友兰对于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和价值的终极关切。它所体现的超拔于世俗、培育善良力量、塑造高贵心灵的精神对于当前中国现代人格的重建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本论文就是立足于《新原人》文本,对照中国现实,对冯友兰人学思想所作的一个理论分析尝试。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新原人》写作意旨和人学向度的阐释,总括其人学意蕴在于努力提高人的心灵境界;第二部分通过对觉解说的内涵、意义和方法分析,阐明觉解是人的本质性规定,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原则;第叁部分通过对境界说的内容、矛盾和现代意义的分析,指出人要在超越性的追求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通过自己的性灵的持续修养措置好自己,成全自己。第四部分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人格”这个对人的现实存在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上,把冯友兰的人学思想放在当代的大背景下,寻求这一思想资源对建构中国人现代人格的价值。在“自由”和“自主”的内向度上进行“自律”、“自贞”,挺立个人的人格主体,丰富和开拓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创造的空间,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和境界的自我超越。(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6-01)
新原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着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原人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来.境界伦理学的典范及其改善——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于跃.《新原人·自然》映照下的先秦道家[J].学理论.2014
[3].张克政.冯友兰人之精神生命理论刍议——再论冯友兰《新原人》之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崔浩.从《新原人》解读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孔凡青.何谓自由——冯友兰《新原人》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徐建勇.论《新原人》境界说的人生价值关怀[J].江淮论坛.2011
[7].张克政.冯友兰《新原人》之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1
[8].徐建勇,董琳利.论冯友兰《新原人》的现代性精神[J].理论与现代化.2010
[9].徐建勇.论冯友兰《新原人》的“自由”观[J].江淮论坛.2010
[10].赵瑞雪.《新原人》人学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