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形象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曾树生,爱玛,女性意识,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伊楠[1](2019)在《比较视域下女性的成长困境——《寒夜》与《包法利夫人》主人公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金笔下的《寒夜》与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运用、女性意识表达上有其相似处和差异性,因此本文以曾树生和爱玛等主要人物为分析对象,探究较深层次的社会成因,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引发的家庭悲剧中揭示中西视域下现代女性不同的成长与抉择及其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深圳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黄丹璐[2](2019)在《从破碎到完整——男女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创作下的女性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达半个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中,不同性别的艺术家站在各自的审美立场下创作了众多风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从早期男性艺术家创造的"机械女人""无头娃娃"和"孩童般女子"等典型形象,到后期女性艺术家笔下年长中性且充满创造力的"大母神",超现实主义的理想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将对这一改变过程进行分析与比较。(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王雨墨[3](2019)在《神圣与反叛:比较《新生》和《西厢记》的女性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和《西厢记》均写于13世纪末,此时的意大利正处于中世纪的终结与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中国则处于元代。相同的时代下,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与背景,导致贝雅特丽齐与崔莺莺的形象塑造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美丽女性的代表人物,贝雅特丽齐更多地成为但丁的挚爱与宗教理想的象征,崔莺莺则是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封建藩篱的挣脱束缚的女性形象代表;贝雅特丽齐与崔莺莺的经典女性形象始终在历史星河中散发着不息的光芒。(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8期)
郭昕[4](2019)在《俄汉日常生活故事中女性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故事被誉为"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民族对世界和对自身的认识,蕴含着一个民族特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生活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种,主要取材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本文通过比较俄汉生活故事中女性形象异同来分析俄汉民族心理中的女性观念。(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田甜[5](2019)在《常玉与潘玉良女性绘画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玉与潘玉良身处同一时代,并且都是20世纪初的旅法画家,两人最终都在异国他乡法国巴黎孤独去世。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别差异,使这两者在女性绘画形象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和差异。潘玉良和常玉都通过女性形象将内化的孤独外化,呈现出具有风格特色的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6期)
黄玲[6](2019)在《女性视角下《木兰诗》与《女勇士》中木兰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48期)
王竹君[7](2019)在《中国女性形象的对外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以女性主义与国际传播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英文版《中国妇女》--《Women of China》中的女性图片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的一项比较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第二章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对以往国内外研究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相关的文献做一梳理,并对社会性别理论,国际传播理论进行了阐述;第叁章重点介绍研究方法和类目建构等;第四章从人物基本情况,人物着装打扮和女性生理特征几个方面对所搜集的图片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数据呈现出女性新闻形象与广告形象的差异;第五章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类目建构从图片形式、镜头角度、人物所在场景、人物年龄、人物职业、着装风格、装饰品佩戴状况、人物妆容、人物数量、互动对象、身体曲线程度和衣着裸露程度这12个维度来分析女性形象在该官方杂志中是如何被建构的;将解答《Women of China》杂志是如何对外建构中国女性形象的,女性新闻形象和广告形象有何差异两个问题。研究发现该杂志在对外建构女性形象时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积极进取,事业与生活并重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当然,在建构女性新闻形象时,会将女性不自觉的“去性别”,成功女性占绝大多数,而在建构女性广告形象时,也会潜意识塑造女性“被看”的“性别形象”,因此,二者会受到意识形态的驱使和干扰,该官方杂志在报道女性新闻形象与广告商业形象时也会不自觉地掺杂“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佘静梅[8](2019)在《巴金《家》与岛崎藤村《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是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作品。由于两人生活阅历的差异,因此其创作动机及意图也有所不同。两部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两国典型大家庭的实况,其中女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之间是否拥有共鸣或差异之处,基于此,两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存在一定的比较性。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学者对两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部作品中的“家”的比较与其中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将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根据其家庭角色进行分类比较的非常鲜见。本稿以巴金《家》与岛崎藤村《家》中的女性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女性分为“母亲、妻子、女儿”叁类人物形象,对女性人物的语言表达、心理和行动分别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分析两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异同点,进一步探讨两者对女性的定位、以及在女性出路探索上的异同及其原因。最后探讨两者给予的启示。本稿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巴金笔下有敢于为女儿冲破封建礼教的母亲,藤村笔下没有勇敢的母亲。第二,相比巴金《家》中一味忍让的妻子,藤村《家》中的妻子似乎有挣脱封建礼教牢笼之势。第叁,两部作品中的女儿大多都顺从父母、迎合男性;琴和小俊都拥有反抗意识,前者将之付诸行动,后者的反抗意识却被扼杀在封建制度的黑暗中。第四:虽为不同国度之作品,但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大多安于现状,进行反抗的极为罕见。第五:巴金对《家》中的女性赋予爱恨悲哀的同时,对她们寄予希望,注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藤村对女性极不信任,其希冀的女性是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罗奇[9](2019)在《朴景利《土地》与陈忠实《白鹿原》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韩两国—衣带水,在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拥有相似之处。而近代之后,两国饱受战乱之苦,韩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而中国也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与此同时,西方思想进入东方,中韩两国解放思潮开始崛起,特别是对于女性平等思想的主张,使一直以来受到封建主义压迫的女性开始追求教育、恋爱与婚姻自由的权利。基于当时社会背景写就的小说《土地》和《白鹿原》通过塑造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体现了这一社会过渡阶段女性思想意识变化。《土地》和《白鹿原》是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两部作品创作时间相仿,出场人物众多,且反映的都是时代变革中基层民众的生活样态。通过比较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异同,不仅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中韩两国女性不同的生活状态,更能够对两位作家的女性观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本文将朴景利的《土地》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两篇小说中出现的6位女性人物依照形象分成贤妻良母、“恶女”以及新女性,对相同类型下两部小说中描述的女性命运进行比较。之后本文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中韩两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析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成因。西方思想传入东方,出现了传统思想和新思想共存的局面,女性受到新思想的启蒙,开始对自身进行反思。这种情况下,《土地》和《白鹿原》中出现了不少追求自由恋爱和性关系解放的女性形象,同时两部作品中女性对于自我的认识也呈现出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然而,由于中韩两国受到的殖民压迫程度不同,社会的主要矛盾存在差异,再加上男女作家对于女性意识崛起的立场也不尽相同,导致女性形象出现差异。《二土地》和《白鹿原》作为中韩两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不仅在本国获得很高评价,同时也有很多相关研究。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研究,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窥见两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异同以及作者所持有的女性观,为未来中韩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3)
蒋佳蓉[10](2019)在《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女性形象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女性形象的塑造。张艺谋和陈凯歌同属于中国第五代导演,尽管他们的导演风格各异,但是都在自己的电影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主要结合张艺谋和陈凯歌的代表性影片,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着重对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中重情重义的侠女形象予以比较分析。武侠片作为中国极具特色的电影类型,在中国导演中备受推崇。武术是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吸引观众眼球;而正义与道德才是武侠电影的核心,能够感化人心。侠者,见义勇为,行侠仗义。而侠女常常作为重要角色出现在武侠电影中。因此,本章将选取张艺谋《英雄》中的“飞雪”和陈凯歌《荆轲刺秦王》中的“赵女”,从人物性格、塑造方法、价值诉求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章主要对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中反叛传统的民女形象进行比较阐释。受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制度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对女子有着许多的约束。中国传统女性谨遵“叁从四德”、“叁纲五常”,很难挣脱社会舆论的枷锁和伦理道德的束缚。如此一来,反叛传统的民女形象在电影中就更加引人注目。因此,本章将选取张艺谋《红高粱》中的“九儿”和陈凯歌《风月》中的“如意”,从人物性格、塑造方法、价值诉求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叁章旨在对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中良心未泯的妓女形象给予比较论述。纵观古代,无论是“四大名妓”还是“秦淮八艳”都是对妓女的美赞,文人墨客们也为妓女留下了千古名篇。在当今影视作品之中,妓女形象亦不乏见。因此,本章主要选取张艺谋《金陵十叁钗》中的“玉墨”和陈凯歌《霸王别姬》中的“菊仙”,从人物性格、塑造方法、价值诉求叁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结语部分通过简要概括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方法,总结他们在创作上的独特之处,为影视工作者提供创作经验。(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女性形象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达半个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中,不同性别的艺术家站在各自的审美立场下创作了众多风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从早期男性艺术家创造的"机械女人""无头娃娃"和"孩童般女子"等典型形象,到后期女性艺术家笔下年长中性且充满创造力的"大母神",超现实主义的理想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将对这一改变过程进行分析与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形象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伊楠.比较视域下女性的成长困境——《寒夜》与《包法利夫人》主人公形象解读[J].深圳社会科学.2019
[2].黄丹璐.从破碎到完整——男女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创作下的女性形象比较[J].大众文艺.2019
[3].王雨墨.神圣与反叛:比较《新生》和《西厢记》的女性人物形象[J].大观(论坛).2019
[4].郭昕.俄汉日常生活故事中女性形象比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5].田甜.常玉与潘玉良女性绘画形象比较[J].美与时代(中).2019
[6].黄玲.女性视角下《木兰诗》与《女勇士》中木兰形象的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19
[7].王竹君.中国女性形象的对外呈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8].佘静梅.巴金《家》与岛崎藤村《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罗奇.朴景利《土地》与陈忠实《白鹿原》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10].蒋佳蓉.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女性形象的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