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样噬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阴沟肠杆菌,T7样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分析
样噬菌体论文文献综述
单文雅,王兆飞,杨登辉,刘云霞,王恒安[1](2019)在《一株可裂解阴沟肠杆菌的T7样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上海地区某奶牛养殖场环境样品中分离、纯化一株针对阴沟肠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vB_Ecop_S523(S523),可形成圆形、透明、边缘整齐的噬菌斑。透射电镜(TEM)观察显示,噬菌体头部直径约为58~59 nm,尾部较短,属于Podoviridae科。该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5 min,裂解量为90 PFU/感染细胞。酶切鉴定S523的核酸类型为双链DNA。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大小为39,825 bp,G+C含量为48.8%。同源进化分析显示该噬菌体属于T7样噬菌体新成员。上述结果为研究阴沟肠杆菌抑菌制剂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萍,林洪,童贻刚,王静雪[2](2019)在《1株T1样噬菌体vB_EcoS_IME18的分离鉴定及其受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肠杆菌BL21为指示菌分离得到1株噬菌体vB_EcoS_IME18(IME18),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裂解谱和体外杀菌效果;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仪完成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噬菌体基因组特征;通过筛选噬菌体抗性株分析其耐受原因,利用受体基因沉默突变实验、噬菌体斑点实验和噬菌体吸附实验验证噬菌体受体。结果表明,噬菌体IME18具有二十面体头部和非收缩性尾部,属于长尾噬菌体科,Tunavirinae亚科,T1类噬菌体;噬菌体IME18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50 min,爆发量高达223 PFU/cell;在体外,噬菌体IME18能在90 min内有效杀死处于对数期的BL21;噬菌体IME18基因组全长50 354 bp,G+C含量为45.6%;蛋白Fhu A、Ton B在噬菌体IME18的吸附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傅强,单文雅,王兆飞,李世雨,王恒安[3](2017)在《一株强裂解性大肠杆菌T1样噬菌体新成员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然界中噬菌体种类繁多,其裂菌功能在针对细菌耐药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不同噬菌体也呈现出显着的基因多样性及宿主特异性。从上海某猪场仔猪肠内容物样品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病毒学特征,为探索应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感染提供研究材料。【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噬菌体,观察噬菌斑特征,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特征,测定其裂菌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分离、纯化获得一株能高效裂解大肠杆菌K-12菌株的噬菌体,命名为v B_Eco S_SH2(SH2),噬菌斑呈圆形、大而透明、边缘整齐。电镜观察SH2的头部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尾部较长。噬菌体的潜伏期为10 min,暴发期为60 min,裂解量高达121 PFU/感染细胞,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基因组测序和比对结果表明,SH2的核酸类型为ds DNA,基因组全长为49 088 bp,G+C%含量为45%,Gen Bank登录号为KY985004,结合电镜观察及BLASTp分析,确定其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成员。同源性及进化分析表明,该噬菌体为大肠杆菌T1样噬菌体的新成员。【结论】分离鉴定了一株裂解效率极高的大肠杆菌T1样噬菌体,并确认其为T1样噬菌体新成员,为研究大肠杆菌噬菌体及其抗菌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12期)
夏永杰[4](2009)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诱导的λ样噬菌体的主要基因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及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噬菌体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即裂解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即溶原性噬菌体、前噬菌体)两大类。就目前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细菌而言,约65%的细菌基因组中携带有前噬菌体或前噬菌体的残余基因,如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沙门氏菌等。STEC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其主要毒力因子为志贺毒素(Shiga toxin,Stx),该毒素由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即Stx噬菌体所编码。噬菌体在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中,能够改变宿主菌的表型、增强宿主菌的毒力,或使无毒力的菌株转变为致病菌,促进细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噬菌体编码的基因通常是在前噬菌体的诱导时被复制和转录激活的,从而显示相应的生物学的活性。因此,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诱导的Stx噬菌体多基因位点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Stx噬菌体的多样性,揭示噬菌体与宿主细菌的互作关系,并对鉴定散布于菌群中的特异性的噬菌体基因,乃至发现增强宿主菌致病性的噬菌体源的基因至关重要。本研究以418株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为试验材料,用诺氟沙星(Norf-loxacin)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噬菌体诱导,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筛选噬菌斑为阳性的菌株。同时用PCR方法对Q,stx1A,stx2A3个主要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同步筛选λ样噬菌体。结果筛选到噬菌斑明显的菌株65株,Q基因PCR阳性结果24株,stx1A基因阳性结果5株,stx2A阳性结果137株。这些结果包括叁种检测情况:只有噬菌斑检测为阳性而Q,stx2A基因检测为阴性的有21株,只有Q或stx2A基因检测为阳性而噬菌斑检测为阴性的情况(有2株Q基因扩增结果为阳性而噬菌斑筛选为阴性,有68株stx2A基因扩增结果为阳性而噬菌斑筛选为阴性)及叁种检测均为阳性的有8株。经统计,本试验中71.43%的Stx噬菌体分布于血清型为0157的菌株中,其余的分布在0138及K88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中;而λ样噬菌体只有45.45%分布于血清型为0157的菌株中,其余的分布于未知血清型的鸭源、鸡源大肠杆菌及人源大肠杆菌。由此说明,基因结构类似的Stx噬菌体有的能形成噬菌斑,有的不能形成噬菌斑,且两种筛选方法可以互补,既能筛选到那些经诱导后可以产生噬菌斑的菌株,又能从基因水平检测到那些经诱导后不能产生噬菌斑的菌株,增强了筛选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选取38株噬菌斑形成稳定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试验材料,根据NCBI上公的λ噬菌体(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C_002166,NC_001416)及Stx2噬菌体(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C_000924,NC_010237)的与其功能相关的核心基因int, N, O, P,Q,CI, stx2A, stx2B序列设计22对引物。以这22对引物扩增选取的38株菌株经诱导后的噬菌体滤液,对PCR产物进行纯化、连接pMD18-T载体、克隆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NCBI上公布的序列比对,分析其同源性关系。结果int, N, O,P,Q, CI,stx2A,stx2B各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2.1%,15.8%,42.1%,47.4%,26.3%,36.8%,10.5%,13.2%。int,N, O, P,Q,CI, stx2A, stx2B各基因与已知的stx2phage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C_000924,NC_010237)及λ噬菌体(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C_002166,NC_001416)的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分别达98%至99%,99%至100%,98%至99%,94%至100%,96%至99%,93%至99%, stx2A和stx2B基因与已知的Min27噬菌体及933w噬菌体的stx2A和stx2B基因同源性达93%到100%不等。本实验的结果表明,诱导得到噬菌体与美国分离的Stx2噬菌体933W同源性很高,但它们的基因序列有差异。进一步针对每个基因,用DNAStar软件中的Jotun Hein做系统发育进化树再用Meg-Align成图,描述这些噬菌体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各菌株的CI基因起源相同,在进化树前部有个别碱基发生突变,形成新的分支;int, N, O, P,Q,stx2A, stx2B基因的情况类似,但p,Q基因进化树的情况特殊,其进化树形成许多小的分支。由此说明各菌株可能在进化上起源于同一祖先,只是在进化过程中个别碱基发生了变异,被其他碱基取代,从而形成另一分支,进而形成了噬菌体基因多样性及噬菌体表型多样性,而这些基因的改变将会给噬菌体的整合,基因表达调控及在感染宿主过程中某些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宿主菌的致病性。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不同来源的菌株所诱导的噬菌体的O、p基因同源性很高,说明噬菌体在基因的水平转移方面发生重要作用。而stx基因进化树则显示血清型为K88和0138的菌株所诱导的噬菌体与已知血清型为0157的菌株分别起源于同一个分支,说明不同血清型的菌株所诱导的噬茵体可能均编码志贺毒素。因此,通过进化树能够分析出诱导的噬菌体与其宿主菌毒力及致病性的关系,以及为研究宿主菌间基因水平转移机制提供依据,以期为研制噬菌体生物治疗制剂及其病原菌的防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1-01)
样噬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大肠杆菌BL21为指示菌分离得到1株噬菌体vB_EcoS_IME18(IME18),通过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裂解谱和体外杀菌效果;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仪完成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噬菌体基因组特征;通过筛选噬菌体抗性株分析其耐受原因,利用受体基因沉默突变实验、噬菌体斑点实验和噬菌体吸附实验验证噬菌体受体。结果表明,噬菌体IME18具有二十面体头部和非收缩性尾部,属于长尾噬菌体科,Tunavirinae亚科,T1类噬菌体;噬菌体IME18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50 min,爆发量高达223 PFU/cell;在体外,噬菌体IME18能在90 min内有效杀死处于对数期的BL21;噬菌体IME18基因组全长50 354 bp,G+C含量为45.6%;蛋白Fhu A、Ton B在噬菌体IME18的吸附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样噬菌体论文参考文献
[1].单文雅,王兆飞,杨登辉,刘云霞,王恒安.一株可裂解阴沟肠杆菌的T7样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9
[2].李萍,林洪,童贻刚,王静雪.1株T1样噬菌体vB_EcoS_IME18的分离鉴定及其受体分析[J].食品科学.2019
[3].傅强,单文雅,王兆飞,李世雨,王恒安.一株强裂解性大肠杆菌T1样噬菌体新成员的分离与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7
[4].夏永杰.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诱导的λ样噬菌体的主要基因的特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