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腰椎间盘造影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间盘造影,亚甲蓝,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造影术论文文献综述
唐晓军,罗玲丽,唐国军,曹奇[1](2018)在《椎间盘造影染色在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及染色在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4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lumbar FLDH)患者,术前行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继之行椎间盘薄层CT扫描,明确责任节段椎间盘及受累神经根。所有患者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和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c Nab标准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腰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及椎间孔镜手术,术中镜下可以清晰识别受压的神经根和突(脱)出的蓝染髓核组织。术后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8.78±1.47)分降低至术后24 h时(2.00±0.42)分和术后3个月时(0.89±0.14)分,ODI由术前(83.70±5.59)%减少至术后24 h时(45.92±3.39)%和术后3个月时(13.33±2.23)%,按Mac 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3.75%。[结论]椎间盘造影及亚甲蓝染色有助于明确责任椎间盘节段和受累神经根,提高FLDH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指导PELD术中发现髓核突出及神经根致压部位、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邱传军,张跃林,龚骏[2](2017)在《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疼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疼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8例椎间盘源性腰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RI检查以及椎间盘造影术,记录其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MRI检查的影像结果出现黑间盘48例,Modic改变11例,高信号区(HIZ)12例,轻度椎间盘突出47例;48例(112个椎间盘)患者均经椎间盘造影术检测,其中25例(45个椎间盘)出现了诱发痛,阳性率为43.1%;黑间盘、Modic改变、HIZ的MRI与椎间盘造影诱发一致性疼痛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RI与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疼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配合运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7年36期)
李涛,徐峰,徐彬,张同会[3](2017)在《椎间盘造影术在椎间孔镜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2013-10/2015-02月间共收治诊断为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31例,并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女性13例,男性18例;年龄23~55岁,平均40岁;其中L_(3~4)并L_(4~5)突出者9例,L_(3~4)并L_5~S_1突出者5例,L_(4~5)并L_5~S_1突出者15例,L_(2~3_并L_5~S_1突出者1例,L_(2~3)、L_(3~4)并L_5~S_1突出者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经椎间盘造影术,造影阳性者行该节段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31例患者共行63次椎间盘穿刺造影,单间隙阳性者16例,双间隙阳性者15例,叁间隙阳性者0例,共行46个节段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155 min,平均113 min;出血7~25 ml,平均出血量约15ml,所有患者随访12~44个月,平均25.5个月;术后3d VAS评分(2.81±0.72)分、术后3个月(1.15±0.52)分、术后12个月(1.21±0.69)分与术前VAS评分为(6.25±1.03)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12个月与术后3 d VA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优良率为93.5%。结论椎间盘造影术结合椎间孔镜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确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赵洪增,赵力聪,李杰,刘恒源,王建洲[4](2017)在《术中椎间盘造影及盘内利多卡因注射对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术中行椎间盘造影及盘内利多卡因注射对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筛选病例共143例于介入治疗术前行椎间盘造影,其中130例确诊为非包含性突出,分析其椎间盘造影表现并观察患者的的主观反应;对造影出现疼痛患者,盘内注入利多卡因观察其反应及止痛效果。结果 130例患者椎间盘造影均出现对比剂渗入椎管或进入硬膜外腔,其中95例出现明显疼痛,35例患者仅出现轻微疼痛或腰部轻度不适感。明显疼痛患者经盘内注入利多卡因,5 min内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对后续介入治疗也有止痛作用。结论术中椎间盘造影简便易行,可进一步确认椎间盘突出类型,对选择介入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非包含性突出椎间盘造影出现疼痛者,盘内注入利多卡因,可快速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且可减轻椎间盘介入治疗中的疼痛。(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刘希麟,叶晓健[5](2015)在《腰椎间盘造影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背痛、椎间盘内破裂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在临床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安全性及症状与影像学相关性问题,腰椎间盘造影术自诞生就一直存在争议。随着近年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腰椎间盘造影术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该文就椎间盘源性腰背痛及腰椎间盘造影术诱发机制、腰椎间盘造影术操作规范化与评价标准化及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王星[6](2014)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在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应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对患有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患有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腰椎间盘疾病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腰椎间盘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对患有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徐长青,张俊祥,周沛林,马宜传,朱广辉[7](2014)在《慢性腰背痛的CT与MR腰椎间盘造影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椎间盘造影(MRD)与CT椎间盘造影(CTD)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 36例96节腰椎间盘在C形臂导引下注入钆特酸葡胺(gadoterate meglumine,GD-DOTA)与碘海醇混合对比剂,于术后15 min、1 h分别进行CT和MR检查,按照Dallas分级盲法评估CTD和MRD结果,分析MRD与CTD的一致性、相关性及MRD的诊断价值。结果 MRD与CTD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分级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985,P=0.000)和相关性(ICC=1.00,P=0.000;r=0.997,P=0.000),对纤维环破裂程度分级也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83 6,P=0.000)和相关性(ICC=0.90,P=0.000;r=0.869,P=0.000)。结论 MRD是诊断椎间盘退变程度和纤维环破裂程度的准确方法,与CTD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臧加成,马信龙,王涛,马剑雄,田鹏[8](2014)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相关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73年1月~2013年4月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3)、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文献为腰痛患者接受腰椎MRI和椎间盘造影检查、并对MRI所观察到的HIZ与椎间盘造影检查椎间盘形态学变化和疼痛复制现象进行相关性比较的临床观察性研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HIZ阳性与椎间盘造影中椎间盘形态不正常存在显着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47.79,95%CI(17.07,133.77),P<0.00001];HIZ阳性的椎间盘在造影中产生一致性疼痛的发生率(79%,309/393)高,与HIZ阴性(29%,237/8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OR=8.65,95%CI(4.92,15.23),P<0.00001];HIZ阳性且椎间盘形态异常的节段产生一致性疼痛的发生率高(90%,211/235),与HIZ阴性(34%,87/25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OR=8.65,95%CI(4.92,15.23),P=0.007]。结论:腰椎间盘MRI HIZ的出现预示着椎间盘形态的异常,HIZ阳性与椎间盘造影疼痛复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IZ可作为临床责任间隙判断及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刘淼,陈兴灿,张文丹,潘永青,邹庆[9](2014)在《青年士兵腰椎间盘退变的CT椎间盘造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CT腰椎间盘造影术(CTD)诱发的一致性疼痛,研究青年士兵腰椎间盘退变与MRI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盘源性下腰痛的青年士兵行MRI检查后实施CT腰椎间盘造影术,共计造影114个腰椎间盘,分析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诱发的一致性疼痛与MRI退变的相关性。结果:CTD显示诱发一致性疼痛的椎间盘内破裂主要为Ⅱ型和Ⅳ型,其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一致性疼痛具有相关性,腰椎间盘的MRI退变分级与造影诱发的一致性疼痛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CTD能定性诊断腰椎间盘内破裂,进一步确定责任椎间盘。青年士兵盘源性下腰痛的病因可能与MRI上Ⅳ~Ⅴ级退变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刘淼,陈兴灿,潘永青,费军,张忠夫[10](2013)在《盘源性下腰痛患者CT腰椎间盘造影与MRI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CT腰椎间盘造影术(CTD)诱发的一致性疼痛,研究盘源性下腰痛与MRI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盘源性下腰痛76例行MRI检查后实施CT腰椎间盘造影术,共计造影209个腰椎间盘,分析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诱发的一致性疼痛与MRI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在完成CTD检查的209个椎间盘中,83个诱发一致性疼痛;其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一致性疼痛具有相关性,腰椎间盘的MRI改变与造影诱发的一致性疼痛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CT腰椎间盘造影术能定性诊断腰椎间盘内破裂,进一步确定责任椎间盘。盘源性下腰痛的病因可能与腰椎间盘MRI改变:Ⅳ~Ⅴ级退变、局限性高信号(HIZ)的出现、软骨终板及终板下骨髓信号异常(modic变性)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13年05期)
腰椎间盘造影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疼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8例椎间盘源性腰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RI检查以及椎间盘造影术,记录其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MRI检查的影像结果出现黑间盘48例,Modic改变11例,高信号区(HIZ)12例,轻度椎间盘突出47例;48例(112个椎间盘)患者均经椎间盘造影术检测,其中25例(45个椎间盘)出现了诱发痛,阳性率为43.1%;黑间盘、Modic改变、HIZ的MRI与椎间盘造影诱发一致性疼痛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RI与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疼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配合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椎间盘造影术论文参考文献
[1].唐晓军,罗玲丽,唐国军,曹奇.椎间盘造影染色在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
[2].邱传军,张跃林,龚骏.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疼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
[3].李涛,徐峰,徐彬,张同会.椎间盘造影术在椎间孔镜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价值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
[4].赵洪增,赵力聪,李杰,刘恒源,王建洲.术中椎间盘造影及盘内利多卡因注射对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J].颈腰痛杂志.2017
[5].刘希麟,叶晓健.腰椎间盘造影术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5
[6].王星.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在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
[7].徐长青,张俊祥,周沛林,马宜传,朱广辉.慢性腰背痛的CT与MR腰椎间盘造影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
[8].臧加成,马信龙,王涛,马剑雄,田鹏.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
[9].刘淼,陈兴灿,张文丹,潘永青,邹庆.青年士兵腰椎间盘退变的CT椎间盘造影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
[10].刘淼,陈兴灿,潘永青,费军,张忠夫.盘源性下腰痛患者CT腰椎间盘造影与MRI相关性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3
标签:椎间盘造影; 亚甲蓝;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