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危机论文-徐振伟

苏伊士运河危机论文-徐振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伊士运河危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理论,结构性错误知觉,苏伊士运河危机,英美关系

苏伊士运河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徐振伟[1](2019)在《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决策分析——不对称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伊士运河危机是冷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多边军事外交危机。英国在这次危机中遭遇了重大失败,其中的关键是英美两国在最后关头的决裂。为何有着"特殊关系"的两国却在最后时刻分裂,而英国的诸多决策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做出的?战略与意识形态分歧、经济利益以及领导人性格等既有解释并没有给出满意的回答。不对称理论认为权力的不对称导致强国与弱国在关注点、相对地位、两国关系环境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金规"机制产生结构性错误知觉。结构性错误知觉在英国的决策过程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错误估计了美国支持它使用武力的决心;二是忽略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诉求与它并不完全相同。这些结构性错误知觉最终导致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惨败。(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6期)

肖文超[2](2018)在《从协调到胁迫: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中的美国对英外交政策及其影响(1952—1954)》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初期,由于英国对中东地缘政治秩序的影响已经呈现衰退之势,引起了苏联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高度觊觎。为了主控中东、遏制苏联和实现全球战略,美国力图取代英国在中东的位置。1952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的爆发为美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新机会。为了迫使英国撤军苏伊士运河基地,美国的调停政策经历了由协调到胁迫的转变,最终迫使英国和埃及于1954年达成了《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的缔结,不但深刻地暴露了英美两国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上的矛盾与分歧,而且对未来英美关系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杨帆[3](2019)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前期的法美关系研究(1956年7月~10月)》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运河,虽地处埃及,但法国在苏伊士运河上据有重要利益。苏伊士运河是由法国探险家提议并且组织开凿的,而且截至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前夕,法国在苏伊士运河公司仍占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它为法国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法国有40%的石油运输要从苏伊士运河通过。1956年,埃及纳赛尔将军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是法国断然不能接受的。更重要的是,1956年对于法国而言是个极其微妙的时间点。二战后法国一直想要重振大国地位。然而,1955年法国丧失了越南殖民地,1956年保护国突尼斯和摩洛哥相继脱离法国掌控,此时法国仅存的一块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运动正如火如茶。整个法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而领导埃及七月革命的民族主义者纳赛尔,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大力支持,这让法国异常愤怒。因此,无论是处于对苏伊士运河公司利益的维护,还是防止帝国过快崩落,法国对纳赛尔国有化苏伊士运河的举动都无法容忍,而坚决要求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而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面临着大选问题。朝鲜战争过后,美国国内弥漫着反战情绪。艾森豪威尔此时只能选择短暂放弃美法关系求得连任。而且埃及问题涉及阿以色冲突。美国也不愿触及此棘手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法国不断进行战争准备,美国不断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从1956年7月纳赛尔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到1956年9月法国联同英国将此事提交联合国。美法双方在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前期进行了多回合的政治斗争。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利用的档案及文献。正文第一章主要介绍苏伊士运河战争前夕的法国内政与外交,梳理了苏伊士运河爆发前夕法国的战争状况、50年代美法关系的重点,以及苏伊士法国与苏伊士运河的关系。这一部分其实是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的背景。第二章介绍,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态度,以及美法初期互相交换的看法。第叁章讲述了美法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矛盾的扩大。即伦敦叁方会谈上,美国不断拒绝法国的武力请求。法国迫于美国的压力,最终接受美国所倡导的由海洋大国会议来讨论此事。第四章探究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即美国在二十二国伦敦会议上讨论温和的纳赛尔可接受的方案。而法国坚决不让步。第五章梳理了五国委员会赴开罗谈判期间,美法的勾心斗角。美国依旧想要拖延时间,并且欲意进一步对埃及进行妥协。而法国则暗中与英国做好战争的准备,不愿妥协。第六章讨论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委员上,美法的争论。实际上这也是美法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关系破裂的一个阶段。法国最终联合英国走向战争的道路,而美国则最终利用联合国使法英罢兵。最后一部分为结语。美法双方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前期,秉持的不同观念,导致其最后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分道扬镳。法国在60年代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发展独立的核力量,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美法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秉持的不同观点,其实也是源于其对于殖民地的看法不同。法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想要对殖民地进行政治军事占领,以谋取利益。而美国作为新兴的帝国,看待殖民化的问题上已经不同了,美国更希望顺应非殖民运动的浪潮,采取资本输出的方式牟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拉夫尔·奈格林,赵昕[4](2017)在《英国报界与苏伊士运河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夫尔·奈格林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学院前任院长,新闻研究所的政治传播学教授,主要研究政治传播领域。他在本文指出,英国各大报社的报纸销量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的确有所涨落,且各报因立场不同分为两派,彼此争论不休。事发多年后,围绕新闻报道和危机问题仍旧迷点重重。虽纪尧姆·帕门蒂尔及塞西尔·金等人对报纸销量与立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本文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对当时的这些共识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与读者观点相悖同报纸发行量降低这二者之间并无必然因果关系,影响报纸销量的因素众多。(本文来源于《中东问题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刘名望[5](2015)在《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7月埃及总理纳赛尔为解决修建阿斯旺水坝费用,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起英法美等国的强烈不满,英法决定使用武力迫使纳赛尔放弃这一计划,遂以保护运河安全为由,于10月31日对埃及展开了猛烈的军事攻击,这就是着名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即第二次中东战争。自纳赛尔发表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声明后,印苏两国对此十分关注,并予以积极支持;当英法为控制苏伊士运河而侵略埃及时,印苏在各种场合对此侵略行径予以强烈声讨,苏联甚至以核攻击进行威慑。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其深层缘由皆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考量。对印度来说,主要是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对于苏联来说,支持纳赛尔政府的要求,不仅可以扩大苏联在第叁世界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以"蛙跳"动作实现沙俄和苏联史上从未有过的对中东和非洲的影响,从而达到战略突围的目的。在美英等众多西方国家要求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把持联合国等极其不利于埃及的情况下,印苏两国对此问题的强硬态度无疑对保障埃及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前提下妥善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米开会[6](2014)在《加拿大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外交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加拿大政府积极奔走,与英美进行协商,希望能够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解决此事。加拿大外长皮尔逊在联大紧急会议上提出了组建国际警察部队的建议,最终获得通过,并在短时间内付诸实施。加拿大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中对监督停战和保证英法撤军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若晶[7](2013)在《石油危机外交管理决策之整体性系统分析——以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美国政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危机事件是国际国内事务中的普遍状态,将危机事件转危为机,"化险为夷",并加以利用,将偶然发生的危机纳入日常管理系统化、必然化、常态化的轨道,是当今各国危机管理创新的内容。通过对苏伊士运河石油危机中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美国政府系统化的危机管理政策,其采取的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适时利用了中东石油危机,实现了美国的中东冷战战略目标。形成了一套危机前判断与预测、危机中观望与决策、危机后恢复与预防管理过程,丰富了石油危机管理决策的理论与实践。(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于英红[8](2012)在《艾森豪威尔处理苏伊士运河战争危机的经验及其对奥巴马政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10月,以色列在美国总统大选前8天,不顾艾森豪威尔政府预先劝诫,在英、法两国幕后策划下,对埃及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艾森豪威尔总统为此采取一系列行动,如诉诸联合国、启动对以经济制裁、甚至威胁驱逐其出联合国,最终实现被他称之为"侵略者"的叁方无条件停火撤退。艾森豪威尔成功的范例给2012年面临同样难题的奥巴马提供了一些历史经验:美国的外交不能被一个小盟国所捆绑,即便他们曾是美国的"铁杆"朋友。美国只有坚持公正、理性与原则,且在冲突中支持受害者,才能最大程度上维护美国的利益与形象,并最终使美国成为中东最具有决定性的外部力量。(本文来源于《西亚非洲》期刊2012年03期)

李建美[9](2012)在《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作用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次复杂的国际事件,也是冷战时期比较重要的事件之一。它虽然只持续了几个月,但它的起因和过程都是复杂的,美国在整个危机中发挥了微妙的作用。危机的结果影响了美国对中东的政策以及美英、美埃关系的发展,危机所引起的后果是深远的,并远远超出了中东的范围。在这场危机中,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埃及、苏联等国都有充分的表演,虽然它是发生在埃及的事件,却是大国博弈的一次典型事件。在这其中,美国在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平衡作用。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采取了和平解决危机的政策,为危机的和平解决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它的政策受到英法等国的抵触,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又产生了预想不到的后果。近代的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正式开通,苏伊士运河公司成立于1858年,之后公司由英法两国把持。美苏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对中东的争夺加剧,埃及也成为重要的争夺目标。埃及拒绝加参加美国推动成立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并向苏联购买军火武器,美国就以取消援建阿斯旺水坝的贷款为手段逼迫埃及,纳赛尔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由此导致了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可见,危机的发生既与苏伊士运河的历史渊源相关,又与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相连。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与运河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都做出了不同反应,各个国家的不同反应为以后实行不同的政策埋下了伏笔。美国做出了和平解决危机的决定,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和实施上却受到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国会、公众舆论、中央情报局、总统和国务卿在苏伊士战争爆发以前,做出了不同的决策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国会和公众舆论并未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只是成为总统反对战争的一个工具。中央情报局没有提供准确和完全肯定的情报,致使美国未能及时阻止战争的爆发,却从另一面限制了美国和平手段所起的作用。总统和国务卿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最终决定者,他们为和平解决危机进行了长达叁个月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虽然没有改变英法使用武力的想法,却延迟了战争的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各部门,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总统和国务卿又开展了不同的的外交政策和实践,对战争的结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制定了停火决议草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供了军事方面的信息和建议,美国在军事方面做好了准备,美国中央情报局对苏联方面的情报分析准确,把苏联威胁当作迫使英法投降的一种手段。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继续致力于外交实践,对促使战争的结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在整个危机中的外交决策和实践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英法方面,战争发生之前,英法反对美国的政策,又想得到美国的支持,一方面与美国进行外交谈判,希望争取美国对他们军事行动的支持,另一方面对美国的失望和抱怨不断增多,最终与美国分道扬镳发动了战争。战争发生之后,在美国的调和和压力之下,又不得不接受停火决议,从埃及撤军。埃及方面,埃及支持美国的政策,希望通过美国限制英法的行为以缓解危机,战争发生后,又全力抵抗英法以的入侵,联合美国共同迫使了英法以叁国的撤军。苏联方面,美国警告苏联不要使用武力,苏联不想与美国发生武力战争,只想利用这场战争获取利益,所以未军事干涉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平衡作用,让英法与苏埃相互制衡,改变了危机的走向和结局。(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5-25)

马祖杰[10](2012)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与美苏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与苏联围绕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展开的博弈,是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中东地缘政治利益的一个重要回合。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战略地位重要,因此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英国、法国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依然控制着运河,把持着埃及的经济命脉。二战后,英法两国的实力受到削弱,美国和苏联试图取代英法的这种地位。埃及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试图建立以埃及为中心的地区军事组织来遏制苏联,但苏联却利用埃及对武器的需求把势力渗透到中东。为了惩罚埃及,美国撤消了对阿斯旺大坝的贷款,此举成为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的导火索。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英、法主张武力解决危机并得到以色列的支持,而互为冷战对手的美苏却主张和平解决危机并为此进行外交斡旋,这在冷战史上是不多见的。美苏虽然都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危机,但这只是两国加强其对中东影响的一种手段,它们的目的都是要借助苏伊士运河危机来扩大自己对埃及乃至中东的影响。美、英、法在防范共产主义的威胁上有共同利益,但各自在埃及的利益却不同。西方盟国在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上存在分歧,反被苏联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4-01)

苏伊士运河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冷战初期,由于英国对中东地缘政治秩序的影响已经呈现衰退之势,引起了苏联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高度觊觎。为了主控中东、遏制苏联和实现全球战略,美国力图取代英国在中东的位置。1952年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的爆发为美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新机会。为了迫使英国撤军苏伊士运河基地,美国的调停政策经历了由协调到胁迫的转变,最终迫使英国和埃及于1954年达成了《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的缔结,不但深刻地暴露了英美两国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上的矛盾与分歧,而且对未来英美关系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伊士运河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徐振伟.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决策分析——不对称理论的视角[J].安徽史学.2019

[2].肖文超.从协调到胁迫:苏伊士运河基地危机中的美国对英外交政策及其影响(1952—1954)[J].军事历史研究.2018

[3].杨帆.苏伊士运河危机前期的法美关系研究(1956年7月~10月)[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拉夫尔·奈格林,赵昕.英国报界与苏伊士运河危机[J].中东问题研究.2017

[5].刘名望.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米开会.加拿大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外交应对[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李若晶.石油危机外交管理决策之整体性系统分析——以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美国政策为例[J].系统科学学报.2013

[8].于英红.艾森豪威尔处理苏伊士运河战争危机的经验及其对奥巴马政府的启示[J].西亚非洲.2012

[9].李建美.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作用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0].马祖杰.苏伊士运河危机与美苏对策[D].吉林大学.2012

标签:;  ;  ;  ;  

苏伊士运河危机论文-徐振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