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田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协同系统,排水技术,原位消减,氮磷
稻田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吴梦[1](2019)在《稻田与沟塘湿地协同原位削减排水中氮磷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田与沟塘湿地的协同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消减控制排水中的氮磷控制效果进行分析,并从负荷消减、流失控制、明沟截污、湿地净化4个方面,介绍了这一系统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6期)
王翔[2](2019)在《我市拟建首个稻田湿地公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王翔)稻田是小微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重庆日报从市林业局湿地中心获悉,今年,我市拟在梁平区建设全市首个稻田湿地公园,以保护好原有稻田湿地景观,充分发挥稻田小微湿地的生态功能,助力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梁平是长江北岸一(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9-06-19)
于翔霏[3](2019)在《潜流人工湿地降解盐碱化稻田退水中毒死蜱的影响因素及强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毒死蜱是水稻常用的杀虫剂品种之一,也是稻田退水中主要农药成分之一。同时,受政策导向和市场的影响,我国苏打盐碱地水田开发面积不断扩大,稻田退水量增大,退水中的氮磷营养盐、盐离子和毒死蜱等污染物,对下游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本研究运用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SFCWs)处理盐碱化稻田退水中毒死蜱及其有毒水解产物3,5,6-叁氯-2-吡啶酚(TCP)。在筛选基质的基础上,构建SFCWs,研究了毒死蜱及TCP在潜流人工湿地中的时空变化,评估了处理效果,识别了影响因素,探讨了降解机理,研发出强化技术,并得出以下结论:(1)六种基质的等温吸附最大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蛭石>Fe-C>>火山岩>炉渣>陶粒>砾石。炉渣是最佳的人工湿地基质,蛭石和Fe-C更适用于对基质的强化。毒死蜱在植物各组织的含量关系为:根>茎>叶。叁种植物对TCP的吸收降解效果为香蒲>美人蕉>芦苇。美人蕉能够同时吸收和代谢毒死蜱与TCP,是理想的人工湿地植物。(2)人工湿地可有效去除进水中的毒死蜱,大部分毒死蜱在人工湿地运行后的最初2 h被去除,24 h出水中毒死蜱去除率大于90%,8 d毒死蜱去除率均大于99%。人工湿地上层水的毒死蜱浓度略低于下层。微生物降解至少去除约66%的毒死蜱,碱性条件下的化学水解贡献约20%的毒死蜱去除率,湿地植物对毒死蜱的吸收量不足4%,约有6%-10%的毒死蜱被基质所吸附。TCP浓度在毒死蜱降解初期迅速上升,在水力停留时间(HRT)1-2 d达到浓度最大值,随后缓慢下降,在HRT 8 d时均降至约2μg L-1。炉渣可以显着提高人工湿地对TCP的去除效果,同时湿地内部的微生物降解是TCP降解过程的重要途径。(3)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升高,毒死蜱和TCP的降解均受到抑制。氮磷营养盐的加入显着抑制了毒死蜱的降解(P<0.05),TCP的降解并未受到显着影响。盐离子浓度的升高加快了毒死蜱和TCP的碱性水解速率。(4)Fe-C强化和液体菌剂单次投加强化是较理想的基质优化和微生物优化措施。并且降解菌剂加入后仅在4 d内就将毒死蜱和TCP的彻底降解。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50%水平以上,其可能是毒死蜱和TCP降解的主要降解菌门。Fe-C的加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噬酸菌属(Acidovorax)、水小杆菌属(Aquabacterium)和Noviherbaspirillum菌属是Fe-C处理组的优势菌属,其可能参与到铁碳微电解的相关铁氧化过程或能够在微电解环境下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使其在Fe-C微电解环境下丰度升高。(5)本研究综合所得结论提出了潜流人工湿地降解稻田退水中毒死蜱及TCP的强化技术。该技术可显着提高人工湿地对毒死蜱和TCP的处理效果,大幅缩短水力停留时间至4 d。强化技术将对治理毒死蜱稻田排水污染提供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高佳凯[4](2019)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田湿地碳氮磷淋溶转化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肥的过量或不合理施用,势必会威胁农业环境健康,尤其在水稻种植区域,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料资源化是近年来关注的焦点。本文着眼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过程中碳氮磷在稻田水体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从源头优化施肥角度出发,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和淋溶模拟试验,采用土壤溶液收集装置、高通量测序技术、激发发射矩阵叁维荧光配合平行因子解析模型(EEM-PARAFAC)技术等研究了化肥减量及配施常用有机肥(小麦秸秆WS,油菜壳RS,紫云英AS)条件下稻田水体及土壤中氮磷(N、P)迁移淋失规律、温室气体(GHG)排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溶解性有机物(DOM)荧光组分源解析及其影响因素,试图探寻面源污染的源头防治措施,探究土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的机制,揭示土壤DOM组分变化及其源解析,为稻田节能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在水稻生育期内,田面水总氮(TN)、总磷(TP)浓度均在施肥后第1天达到峰值,后期基本稳定不变,在水稻移栽后57天其平均含量分别降低了94.1%、99.6%,TP径流损失主要以颗粒态磷(PP)为主,约为溶解态磷(DP)的4.5倍,其损失量主要受到降雨等环境因素影响,TP累积淋溶量显着低于径流损失量(p<0.05),其中化肥减量配施紫云英绿肥(RFAS)有效控制稻田氮磷的损失,在水稻生产中应考虑小麦秸秆和油菜壳的污染效应。(2)外源添加WS、RS、AS能显着提高表层土壤TN、TP和速效磷(AP)含量(p<0.05),淋溶期间,溶解性有机碳(DOC)淋失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淋溶后期WS、RS、AS逐渐释放DOC可提高表层水中DOC平均含量;表层水TN和TP在淋溶过程中平均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至淋溶结束其含量分别降低了75.8%、96.6%,TN、TP淋溶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分别占总淋失量的71.8%、63.3%,RFWS、RFRS、RFAS施肥措施在无降雨、水稻种植的理想条件下促进了氮磷的淋溶损失。(3)RFWS、RFRS、RFAS措施可促进土壤CH_4、CO_2的排放,抑制N_2O的释放,相对于常规施肥(CF)累积排放量降低了25.9-73.7%,在长期淹水淋溶后,外源有机物混施可显着提高0-10cm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RFWS、RFRS、RFAS有较高的群落结构相似度,与空白(CK)、化肥减量(RF)存在显着差异。(4)淋溶土壤DOM含量为0.05-0.14 g kg~(-1),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外源有机物添加可显着提高土壤DOM荧光强度(FI),增加土壤中荧光组分含量,而254nm吸光度(SUVA_(254))和斜率(S_R)平均值显示,在20-30cm土层土壤DOM存在较高的芳香性和分子量,EEM-PARAFAC解析土壤六种荧光组分分别为短波类腐殖酸组分(C1)、长波类腐殖酸类组分(C2)、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C3)、类芳香族或类蛋白质组分(C4)、类富里酸组分(C5)、类芳香族或蛋白质组分(C6),其中C1、C2为主要组分相对贡献率56.6%。(5)化肥减量及配施不同温度生物炭(RFBC300、RFBC500、RFBC700)显着增加了CH_4和CO_2累积排放量,表层水DOC含量与CH_4排放通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低温生物炭(BC300)对N_2O排放的抑制效果较好,淹水淋溶后,0-10cm土壤古菌和细菌群落结构丰度增加,与甲烷产生排放相关的Methanomicrobia、Alphaproteobacteria类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44.6-56.2%、17.1-20.6%,产甲烷菌与甲烷氧化菌的比率变化调节土壤CH_4的净释放量。(6)BC300、BC500、BC700的DOM释放量为0.61-1.45 g kg~(-1),随裂解温度升高,生物炭DOM的芳香组分含量及分子量逐渐降低,模型解析叁种荧光组分即类蛋白质或色氨酸物质(C1)、长波类腐殖酸物质(C2)、短波类腐殖酸物质(C3),并认为其来源为陆源或有机质源,其中DOM中C1和C2相对丰度随裂解温度升高而减小,C3贡献率则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贾远航,靳振江,袁武,程跃扬,邱江梅[5](2019)在《会仙岩溶湿地、稻田与旱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系统土壤细菌的影响,以会仙天然湿地、稻田和旱地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耕层土壤(0~20c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会仙湿地系统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隶属于49个门和145个纲.其中,稻田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显着较高;天然湿地土壤细菌的Simpson指数显着较低.在会仙湿地系统土壤的优势菌门(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1%)中,天然湿地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52. 15%)、放线菌门(15. 16%)和酸杆菌门(8. 80%);稻田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45. 79%)、酸杆菌门(17. 20%)和绿弯菌门(11. 75%);旱地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51. 42%)、酸杆菌门(15. 51%)和绿弯菌门(7. 43%).在优势菌纲(OTUs> 1%)中,天然湿地的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17. 98%)、β-变形菌纲(13. 72%)和放线菌纲(13. 13%);稻田的优势菌纲为酸杆菌纲(14. 35%)、β-变形菌纲(13. 37%)和δ-变形菌纲(12. 02%);旱地的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19. 44%)、β-变形菌纲(13. 30%)和酸杆菌纲(13. 03%).在优势的OTUs中(> 0. 3%),天然湿地的优势菌属是Sphingomonas(OTU2和59)、Micromonospora(OTU5、24和50487)、Gemmatimonas(OTU1)和Stenotrophomonas(OTU8);稻田的优势菌属是Lysobacter(OTU4和115)和Aquabacterium(OTU33);旱地的优势菌属是Sphingomonas(OTU85、157和2916)、Rhodanobacter(OTU19和52)和Phenlobacterium(OTU60).聚类热图分析显示,3种土地利用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极其显着.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分布差异主要与p H、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交换性镁、交换性钙、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速效磷(AP)等生态因子显着相关(P <0. 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能显着改变会仙湿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丽青[6](2018)在《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保护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地球之肾,它可以防洪抗旱、补给地下水,还可以成为碳库和碳源,从而调节气候。“水稻田湿地”也是人工湿地的一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长江流域的人民经过千万年艰苦卓绝的辛勤劳动,建造起无数的水稻田,这些水稻田贯穿整个长江流域,也构成了长江流域特有的水稻田湿地环境。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面积减少速度非常快。如何保护已有的水稻田湿地,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对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保护的困境展开研究,为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的生态保护提供可参考的对策。本文通过以外部性理论、生态补偿理论、机会成本等为理论指导,一是分析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的数量变化和保护政策,揭示了长江流域地区水稻田湿地保护的现状;二是分析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叁分析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保护困境的原因;四是分别从立法、生态补偿机制、监管和宣传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郭海瑞,赵立纯,窦超银[7](2018)在《稻田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它在承载粮食等生产任务的同时,还具有气候调节、固碳减排、净化水土、维持土壤肥力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对水环境中外源氮磷负荷的消减效果显着。稻田人工湿地氮去除机制主要包括挥发、氨化、硝化反硝化、植物摄取和土壤吸附,磷的去除机制包括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和微生物去除。氮磷的去除效果受稻田人工湿地土壤、水稻、水分管理和水力负荷等因素影响。对稻田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和劣质水灌溉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稻田人工湿地应用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馨井雨,王修贵,田英,韩旭东,李宗礼[8](2018)在《基于湿地和生态沟处理的稻田排水水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加之传统的淹灌稻田排水量大,导致随稻田排水流失的污染物量大,加剧了农田面源污染,因此,在农田排水的设计中不仅要控制涝渍危害,也要控制排水中的水质。【目的】减轻农田排水对下游及承泄区造成的污染。【方法】以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仙人渡镇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区为对象,以生态排水沟和人工湿地作为稻田排水水质处理的手段,以总氮作为排水水质控制指标,建立了生态排水沟和人工湿地的水质模拟模型,选定不同的生态沟和人工湿地的组合方案进行了水质模拟。【结果】采用生态沟和人工湿地共同作用的排水系统在满足传统除涝排渍要求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削减稻田排水中的总氮;人工湿地布置在干沟出口时的水质净化效果最好。采用"等效替代法"计算了生态沟和现有湿地、新建人工湿地对水质净化效果的等效性,结果表明,就处理水质的效果而言,当水平投影面积相同时,干沟出口的湿地效果最好,其次是与排水沟相连的现有湿地,最后是排水沟,叁者的面积等效比为1∶8.4∶938.5;优选方案中生态沟、现有湿地和新建人工湿地对水质净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9%、30.3%和66.8%。生态排水沟的纵坡、糙率在设计范围内(坡度在1/2 000~1/5 000之间、糙率在0.025~0.04之间)变化时,对于水质处理效果几乎没有影响。【结论】考虑单一净化水质的目标时,将现有湿地改造为耕地,同时在排水系统出口处新建人工湿地更节约土地。(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孙畅,莫双[9](2017)在《富锦打响农业+旅游融合牌》一文中研究指出富锦市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打响农业+旅游的融合牌,开创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自年初以来,富锦市多次召开旅游工作专项推进会议,成立了旅游产业和文化名城建设专项推进组,主动承担起华夏东极旅游线路上的核心集散功能,努力打造华夏东极重要旅游集散地和节点城市和黑龙江第(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日报》期刊2017-04-28)
华桂芬[10](2016)在《稻田湿地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消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与土壤氮、磷养分流失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势较低的稻田,可极大的影响地表径流中氮、磷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本研究选择了一个典型种植系统开展了不同时间、不同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氮磷输出规律研究,并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水稻作为稻田湿地作物,采取田间试验的方法,借助核磁共振分析、高通量测序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品种水稻对水稻产量、田面水、土壤磷形态、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种植业氮磷流失系统阻控提供支持,为高效稻田湿地系统构建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季节4次跟踪调查采样,发现其中3次采样(1月13日、5月15日、9月29日),稻田湿地出口处氮磷浓度均低于入口,表明茶园初期径流在经过稻田后污染物浓度降低,水质得到净化。入口、出口处溶解态氮均是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占各处总氮的48.64%~99.51%和67.72%~98.32%;入口处溶解态磷平均占比58.66%,出口处平均占比43.97%。(2)稻田湿地系统对降雨初期径流氮有消纳作用的是9月29日采样,平均消纳能力为21.58g N/(4h·ha);稻田湿地系统对降雨初期径流磷有消纳作用的是5月15日、9月29日采样,平均消纳能力分别为0.67g P/(4h·ha)、2.97g P/(4h·ha)。其余几次采样均显示稻田输出氮磷。以上结果说明稻田湿地系统消纳氮磷的关键时期是水稻生长中后期。(3)通过比较两个水稻品种(常规:秀水134;浙大研制:渔稻1号),发现渔稻1号比秀水134水稻吸收了更多的碳、氮、磷,并且更多的储存在水稻秸秆中。渔稻1号平均秸秆量为12.62 t ha-1,比秀水134水稻高40.3%,稻谷产量无显着差异。渔稻1号水稻秸秆碳、氮、磷累积量均显着高于秀水134水稻;两种水稻稻谷中碳、氮、磷均无显着性差别。渔稻1号水稻对于缓解农业湿地富营养化、调控高养分投入地区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田面水分蘖期和灌浆期,秀水134水稻田面水总氮浓度、总磷浓度等均显着大于渔稻1号。(4)秀水134水稻成熟期土壤中残留了更多的碳氮磷素,渔稻1号更易吸收土壤中的碳、氮、磷。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种植一季渔稻1号水稻没有对稻田土壤的主要细菌菌落造成显着的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改变主要是SC-I-84_norank等含量较少的菌属的变化引起的。网络分析结果仅显示土壤Total-P、土壤微生物及秸秆生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网络关系。土壤pH、Total-C、Total-N以及植株Straw-N、Grain-N、Grain-P的网络关系独立于土壤Total-P网络之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2-01)
稻田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 王翔)稻田是小微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重庆日报从市林业局湿地中心获悉,今年,我市拟在梁平区建设全市首个稻田湿地公园,以保护好原有稻田湿地景观,充分发挥稻田小微湿地的生态功能,助力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梁平是长江北岸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田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吴梦.稻田与沟塘湿地协同原位削减排水中氮磷的效果[J].江西农业.2019
[2].王翔.我市拟建首个稻田湿地公园[N].重庆日报.2019
[3].于翔霏.潜流人工湿地降解盐碱化稻田退水中毒死蜱的影响因素及强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4].高佳凯.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田湿地碳氮磷淋溶转化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贾远航,靳振江,袁武,程跃扬,邱江梅.会仙岩溶湿地、稻田与旱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比较[J].环境科学.2019
[6].刘丽青.长江流域水稻田湿地保护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8
[7].郭海瑞,赵立纯,窦超银.稻田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8
[8].刘馨井雨,王修贵,田英,韩旭东,李宗礼.基于湿地和生态沟处理的稻田排水水质模拟[J].灌溉排水学报.2018
[9].孙畅,莫双.富锦打响农业+旅游融合牌[N].佳木斯日报.2017
[10].华桂芬.稻田湿地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消纳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