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金融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宏观金融效率,区域发展,因子分析,VAR模型
宏观金融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孙涵城[1](2017)在《区域宏观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效率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在这之中,宏观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配置的效果对区域内的整体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加大,这种作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效率水平的制约。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区域间金融效率差异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学者们在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往往把金融效率作为二者之间的纽带,就云南省来说,云南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而言较为落后,这使得云南省的金融效率总体上看来还比较低下。这对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宏观金融效率作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金融效率水平的指向标,通过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以及投资投向效率叁类指标来对区域内的经济的增长产生作用。因此,对云南省的宏观金融效率进行评价并且研究其对云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探究云南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提高金融效率,从而促进省内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对云南省今后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总共由叁大部分六个章节所组成:文章的第一部分为金融效率的基础理论介绍与研究部分,由文章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和第叁章构成。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首先通过第一章向大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并且着重介绍了国内外长时间来关于金融效率问题的主要研究和探讨;通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的基本定义,并介绍了金融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通过第叁章,将宏观金融效率划分为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与投资投向效率叁个部分,然后分别探讨和研究了这叁个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用于评价它们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对云南省的宏观金融效率进行了评价,随后对云南省宏观金融效率对云南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部分主要由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在第四章当中,在对云南省宏观金融效率的指标进行选取与分类之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995年至2015年区间内的宏观金融效率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得出的结果表明云南省宏观金融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所以云南省宏观金融效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在第五章当中,基于第四章的研究基础,选择云南省GDP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云南省宏观金融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储蓄动员效率对云南省的GDP增长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大的贡献度,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对云南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但也具有一定的推动效果。文章的第叁部分即文章的第六章,主要针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且从提升云南省宏观金融效率的各方面着手提出多项建议,以促进云南经济的增长。(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7-05-01)
赵荣祥[2](2016)在《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我国整体经济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体系,才能有效解决“叁农”问题。农村金融效率是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程度的有效反映。我国农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存在着农村金融供给匮乏,农村资金逐利性、非农化使用和大量外流等问题,这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业规模化,实现农民增收,不仅需要加大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更应注重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周小川行长在“经济学50人论坛”提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强调用生态学的研究思路来考察金融问题。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还会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地区经济、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对农村金融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甘肃作为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水平,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甘肃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的发展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存在着金融环境“弱质”、金融供需不匹配、金融结构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对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金融效率的研究较多,但研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影响的文献却没有。因此,本文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影响研究的命题,首先对金融生态环境和宏观金融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梳理了生态经济学理论、金融生态理论和金融效率理论,然后分别从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四个方面探究金融生态环境对宏观金融效率的影响机理,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的影响,最终根据实证结果和现实状况,从推进农业化进程、完善制度环境、鼓励发展民间金融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等多角度提出改进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的相关建议,以此来为甘肃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云[3](2015)在《成都市宏观金融效率评价——与武汉等城市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金融运行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区域金融效率主要体现为要素集聚能力、要素保障能力以及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本文选取与成都市经济规模相近的武汉、南京、杭州、重庆等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了制约成都金融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5年27期)
王之萌[4](2013)在《中美宏观金融效率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目前正处于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回顾与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金融效率的高低及其表现,并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效率进行比较,对于促进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按照对金融效率内涵的界定,本文从货币政策效率、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分为资本形成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几个方面和从总体上对中美两国的宏观金融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1990-2011年的样本期间内,中美两国的宏观金融效率均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性,且这种波动性在综合效率上表现出明显趋同性;而在将宏观金融效率表现细分成货币政策效率、储蓄动员效率、资本形成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四个层次之后,两国的宏观金融效率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特征。之所以会呈现出上述特征,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提高中国宏观金融效率的表现,减少其波动性,中国应该以美国的金融发展实践为参照,一方面积极吸取其先进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合理避免其不良因素带来的干扰。(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3-06-01)
者贵昌,梁宝幸[5](2011)在《我国宏观金融效率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融效率的概念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对研究分析框架也有不同的描述。笔者在分析了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效率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金融效率是指资金融通和运用的效率,金融效率划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两个层面。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宏观金融效率,并以此提出衡量宏观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对目前我国的宏观金融效率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考察。(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1年13期)
张旭东[6](2011)在《我国宏观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结构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金融结构的体系直接作用于一个经济体的金融效率,本文从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角度,通过对我国整体和各地区的金融效率水平研究,进而分析它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贡献,以期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的为我国服务。文章的思路如下:首先先论述研究的原因和意义,接着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提出理论框架,并对创新点和不足做出了评价;然后根据问题做相关的理论准备,并根据前面的理论准备进行数据收集选取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效率评价体系,并从全国和各省两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接着在结合前人经典模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作者所选取的金融效率评价体系,对经济增长进行了新的实证研究,然后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所得结论进行论证;最后将对上述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我国宏观金融效率近十五年来起初先稳定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再迅速提高。前期的无成长状态主要由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本生产能力的影响,自2000年开始在银行体系和储蓄动员能力的影响下我国金融效率保持增长态势,这与自那年起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从各省的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省份的宏观金融效率水平对中西部省份的优势明显,这说明我国在金融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我国宏观金融效率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具有很高的成长性,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居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和投资方式的转变会在提升我国宏观金融效率的同时为我国经济保驾护航。在利用面板数据对所得结论的验证中我们可以确认我国宏观金融效率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它还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1-06-01)
吴涌超[7](2010)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金融效率问题——基于1981~2009年季度数据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与经济发展具有长期稳定关系,但不同金融发展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广义货币供应量所体现的货币化指标对经济的影响较明显,以信贷所体现的金融发展指标虽短期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在长期内却不能起到显着作用,利率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虽然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对经济的贡献很有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符合需求伴随假说。(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10年05期)
沈军[8](2010)在《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一致吗?——来自广东省农信社的实证数据(1993-2004)》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效率问题。针对宏微观金融效率研究出现的分野,聚焦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本文以广东省农信社为例,尝试回答"宏观金融效率是否与微观金融效率一致"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回归分析与基于经济发展分区的Panel-Data模型分别检验广东省农信社作为一个整体与经济分区对广东农村经济可能存在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Panel-Data模型的分析结果更加显着,农信社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更加显着的促进作用。文章接着将广东农信社的微观金融效率与四大国有银行的微观金融效率进行比较,发现广东省农信社的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不匹配。(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周国富,孙瑜禹[9](2009)在《宏观金融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991-2006年我国宏观金融效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把金融运行分为储蓄动员、储蓄投资转化和投资投向这样叁个前后关联的环节,那么,在此期间我国的宏观金融效率经历了"由强转弱,再由弱变强"的变化过程;目前我国的资金使用效率相对最好,储蓄动员效率次之,而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则相对最差。(本文来源于《统计教育》期刊2009年08期)
胡磊华[10](2009)在《我国M_2/GDP过高的原因分析——基于宏观金融效率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我国M2/GDP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目前明显高于世界其它国家。文章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回顾了我国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得出宏观金融效率偏低导致了我国M2/GDP的过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大众商务》期刊2009年14期)
宏观金融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我国整体经济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体系,才能有效解决“叁农”问题。农村金融效率是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程度的有效反映。我国农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存在着农村金融供给匮乏,农村资金逐利性、非农化使用和大量外流等问题,这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业规模化,实现农民增收,不仅需要加大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更应注重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周小川行长在“经济学50人论坛”提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强调用生态学的研究思路来考察金融问题。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还会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地区经济、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对农村金融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甘肃作为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水平,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甘肃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的发展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存在着金融环境“弱质”、金融供需不匹配、金融结构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对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金融效率的研究较多,但研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影响的文献却没有。因此,本文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影响研究的命题,首先对金融生态环境和宏观金融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梳理了生态经济学理论、金融生态理论和金融效率理论,然后分别从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四个方面探究金融生态环境对宏观金融效率的影响机理,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的影响,最终根据实证结果和现实状况,从推进农业化进程、完善制度环境、鼓励发展民间金融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等多角度提出改进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的相关建议,以此来为甘肃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金融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孙涵城.区域宏观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云南财经大学.2017
[2].赵荣祥.金融生态环境对甘肃农村宏观金融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张云.成都市宏观金融效率评价——与武汉等城市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5
[4].王之萌.中美宏观金融效率的对比分析[D].外交学院.2013
[5].者贵昌,梁宝幸.我国宏观金融效率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经济.2011
[6].张旭东.我国宏观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
[7].吴涌超.经济发展中的宏观金融效率问题——基于1981~2009年季度数据的考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
[8].沈军.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一致吗?——来自广东省农信社的实证数据(1993-2004)[J].金融发展研究.2010
[9].周国富,孙瑜禹.宏观金融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J].统计教育.2009
[10].胡磊华.我国M_2/GDP过高的原因分析——基于宏观金融效率视角[J].大众商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