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佼佼邵杰(通讯作者)洪斌李芳余锦强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眼科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3~2014.9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急闭39例,慢闭17例)随机分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组(A组)和小梁切除组(B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视野、房角情况。结果:A组:28例28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2例眼压药物控制(噻吗心安),其他病例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前25.83±7.32mmHg,术后16.6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增加(术前1.92±0.36mm,术后3.21±0.52mm);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明显减少。B组:术后视力较前提高者3眼,余较术前均无明显提高,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前24.28±2.17mmHg,术后14.77±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粘连范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6mon眼压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后6mo视野检查,未发现视野进行性损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房角粘连分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157-02
我们将56例56眼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及小梁切除术,比较术后眼压、视野、视力、房角粘连情况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回顾性分析了2012.3~2014.9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21例21眼,女35例35眼,年龄45~76岁(平均62岁);39例39眼诊断为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诊断为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各28例28眼。A组: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B组:行小梁切除术。患者入院后根据眼压情况,给予全身和/或局部降压治疗,术前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47例,9眼眼压大于21mmHg;房角镜检查房角均有粘连,粘连闭合范围>180°;按LOCSⅡ晶体混浊分类标准,晶体核硬度分为N1-N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5~0.4。所有患者均无内眼手术史。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视力、裂隙灯检查,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房角镜检查房角粘连闭合情况,A超测量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并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野(Humphrey)检查。
1.2.2术前用药:术前均给予局部或联合全身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其中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47例,9例眼压大于21mmHg,术前30min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控制眼压。
1.2.3手术方法:手术均由同一位手术技术熟练的医师完成。A组:术前复方托吡卡胺散瞳,爱尔卡因表面麻醉后,做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注入粘弹剂,连续环形撕囊后水分离,超声乳化吸出晶体核,I/A吸出皮质,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根据术前检查房角闭合范围于前房内虹膜根部注入粘弹剂,钝性分离粘连房角,I/A抽吸前房残留粘弹剂,水密角膜切口。术后常规行局部预防感染、抗炎及对症处理。B组:2%利多卡因行球周麻醉,以穹窿为基底,做4×4mm、1/2巩膜厚度巩膜瓣,巩膜瓣及结膜下放置0.4mg/ml丝裂霉素C约3min,用150ml平衡盐溶液进行冲洗,切除1.5×2mm小梁和角巩膜组织,做虹膜周切,缝合巩膜后和结膜瓣,平衡液形成前房,求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1.2.4观察指标: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视野情况。
1.2.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视力
A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5~0.4,术后最佳矫正0.1~1.0;其中0.1~0.3者7眼;0.4~0.8者19眼,1.0者2眼。B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3眼,余较术前均无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眼压
A组:术前28例28眼患者平均眼压为(25.83±7.32),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平均(16.68±4.31)mmHg,术前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5眼出现眼压增高,其中3例经降眼压药物处理后降至正常范围,停药后仍控制在正常范围,另外2例使用1种降眼压药物(噻吗洛尔眼液)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随访期内未再升高。B组:术前平均眼压(24.28±2.17),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77±3.22),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有早期有4例眼压升高,行滤过泡按摩后眼压降至正常,3例发生滤过泡瘢痕化眼压升高,其中2例行滤过泡分离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加用一种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6moA、B两组眼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中央前房深度
术后3个月,A组所有患者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术前(1.92±0.36)mm,术后(3.21±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前(1.87±0.32)mm,术后(1.83±0.21),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视野
2组患者术后6mo视野检查,未发现视野进行性损害。
2.5房角检查
术后3mo复查房角镜,A组患者房角均较术前明显增宽,虹膜平坦,房角粘连范围减小,其中房角完全开放者5眼,粘连范围<90°者21眼,粘连范围90°~180°者2眼,小梁色素无明显改变;B组患者房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3.讨论
目前对于房角粘闭>1/2周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案包括:先行滤过手术择期再行白内障摘除术、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先行滤过性手术再行白内障摘除,由于滤过行手术的影响可能导致晶体悬韧带断裂、虹膜萎缩等并发症,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难度;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难度大,术后前房反应重,增加了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机率;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不但可以解除瞳孔及晶体阻滞,减轻房角粘连,恢复小梁网引流房水的功能,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视力[2]。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其术后并发症较少,且可以使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但远期眼压控制择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王宁利、欧阳洁、周文炳等.中国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1):46-51.
[2]李媚,刘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及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中山大学临床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2010: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