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砂土破坏论文-刘先珊,刘洋

饱和砂土破坏论文-刘先珊,刘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砂土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临界水力梯度,饱和砂土,渗透破坏,3维颗粒流数值模型

饱和砂土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刘先珊,刘洋[1](2013)在《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饱和砂土渗透破坏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虑水压力梯度力和拖曳力产生的流固耦合效应,建立3维颗粒流(PFC3D)数值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砂土颗粒运动及水压力分布,与理论结果比较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并建立实际的饱和砂土渗流模型,模拟超过临界水力梯度后的砂土颗粒运动及赋存状态.结果表明:水流速和颗粒级配对介质颗粒运动的影响较大,颗粒刚度比和摩擦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较软的颗粒能提高计算效率.该模型可从宏细观角度更准确地反映饱和砂土介质的渗透破坏机理,对实际工程的渗透破坏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彭述权,周健,严立舰[2](2008)在《饱和砂土挡墙被动破坏超孔隙水压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自制饱和砂土挡墙模型箱,对于不同挡墙位移模式和位移大小,测试了不同相对密度饱和砂土挡墙被动破坏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揭示了饱和砂土挡墙后砂土破坏机理。对深入研究土与挡墙共同作用具有理论价值,对更加合理设计挡墙、控制稳定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05期)

李亮,赵成刚[3](2004)在《基于SMP破坏准则的饱和砂土弹塑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体的塑性流动理论 ,提出了用于描述饱和砂土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反应性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土体总的变形由叁部分组成 :即弹性应变、与体积屈服机制相关的塑性应变和与剪切屈服机制相关的塑性应变 ,其中与剪切屈服机制相关的塑性应变的得出是基于SMP破坏准则。通过将模型预测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饱和砂土在单调加载条件下的反应性质。(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孟祥跃,张均锋,谈庆明,俞善炳[4](2002)在《冲击载荷下饱和砂土中流动和破坏的X光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脉冲X光机和医用X光机的特性,应用这两种设备进行一系列饱和砂土的冲击加载实验。利用医用X光机拍摄到了饱和砂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横断裂缝、纵向排水通道以及密实沉降的照片,得到了横断裂缝和纵向排水通道的出现规律,从而为研究饱和砂土冲击液化后结构破坏与密实沉降的机理提供了一种实验观测手段。(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张均锋[5](1999)在《冲击载荷下饱和砂土渗流强化与结构破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研究冲击载荷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渗流和固结过程的文献作了总结。饱和砂土的冲击液化与循环载荷下的液化区别在于: 冲击载荷的强度高、时间短, 具有较强的应力波传播效应, 而循环载荷的作用时间长, 超孔隙水压力的升高是逐步累积的结果; 影响饱和砂土冲击液化的因素有砂土的粒径大小与级配、相对密度、初始应力条件、强度特性、排水条件、冲击载荷强度及作用时间等; 现场爆破密实砂土地基时, 砂面沉降量除与砂土的初始相对密度、渗透特性等有关外, 还与药包的重量和埋深、距爆源的距离有关; 相同重量的药包在同一点爆破造成的砂面沉降量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 采用小药包多次爆破造成的砂面沉降量总和比大药包(小药包重量之和)一次爆破造成的砂面沉降量要大; 排水固结过程是从下面开始, 逐步向上传播的。在考察饱和砂土受到冲击载荷的液化密实模拟实验中发现: 排水沉降不是均匀现象, 出现了纵向排水通道、横断裂纹等非均匀现象。在我们自己设计加工的实验装置和测压系统的基础上, 对冲击造成的饱和砂土中的冲击压力进行了测量, 分析了冲击造成的压力波形, 对压力波形中压力降低达到某个极限值时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解释; 采用长管衰减冲击压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张均锋,孟祥跃,俞善炳,谈庆明,郑哲敏[6](1999)在《冲击载荷下饱和砂土渗流和破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饱和破土在冲击载荷下发现的变形和流动效应进行了落锤模拟实验研究,发现砂土骨架出现纵向排水通道和横向断裂等现象,对可能影响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对比的实验,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邵生俊,谢定义[7](1991)在《饱和砂土的动强度及破坏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饱和砂土的振动叁轴试验和振动扭剪试验研究为基础,给出了动荷载下土的瞬态有效抗剪强度理论,阐明了土的瞬态有效抗剪强度,包括粘聚力c_t(对于饱和砂土,c_t=0)、内摩阻力σft′tgφd′和动粘滞力ηY_t叁部分,建立了瞬态有效抗剪强度的一般表达式。试验表明,饱和砂土的动有效内摩擦角φd′和动粘滞系数η是稳定的土性直,有效摩擦应力空间中亦存在一个稳定的强度破坏面,且与松岗元准则相当一致,从而给出了动荷载下饱和砂土的破坏准则。(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刘颖,同筠,齐心[8](1982)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破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极限平衡条件和液化破坏过程,给出了一个可用于饱和砂层地震稳定性分析的广义库伦公式。提出了一种方法:根据一个砂土液化试验记录的分析,给出饱和砂土的动力有效应力抗剪强度。为了工程应用的目的,建议把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破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把这两个阶段的起点作为饱和砂土的破坏准则。此外,也给出了饱和砂土液化破坏时破坏面上循环剪应力与循环荷载次数间的一般关系。(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1982年02期)

李延成,史宝森,王丕先,汪闻韶[9](1981)在《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的强度、液化和破坏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分析、评价砂土液化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用那一种方法都得不出准确满意答案,因此对砂上液化的评价难度较大,在此情况下,原文作者提出了以极限平衡理论作为评价饱和破土在往返荷载下开始破坏的准则,拟定了测试、分析方法。这不但对土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我们通过十几项工程的实际应用,也证实在某些情况下确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1981年02期)

俞培基[10](1980)在《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的强度、液化和破坏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文全面论述了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的强度、液化和破坏问题,建议以极限平衡理论作为评定饱和砂土在地震往返荷载下开始破坏的准则,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这对于深入了解液化问题的实质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提出几点补充和讨论意见:(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1980年05期)

饱和砂土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自制饱和砂土挡墙模型箱,对于不同挡墙位移模式和位移大小,测试了不同相对密度饱和砂土挡墙被动破坏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揭示了饱和砂土挡墙后砂土破坏机理。对深入研究土与挡墙共同作用具有理论价值,对更加合理设计挡墙、控制稳定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砂土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先珊,刘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饱和砂土渗透破坏数值模拟[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彭述权,周健,严立舰.饱和砂土挡墙被动破坏超孔隙水压力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8

[3].李亮,赵成刚.基于SMP破坏准则的饱和砂土弹塑性本构模型[J].应用力学学报.2004

[4].孟祥跃,张均锋,谈庆明,俞善炳.冲击载荷下饱和砂土中流动和破坏的X光观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5].张均锋.冲击载荷下饱和砂土渗流强化与结构破坏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

[6].张均锋,孟祥跃,俞善炳,谈庆明,郑哲敏.冲击载荷下饱和砂土渗流和破坏的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1999

[7].邵生俊,谢定义.饱和砂土的动强度及破坏准则[J].岩土工程学报.1991

[8].刘颖,同筠,齐心.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破坏[J].岩土工程学报.1982

[9].李延成,史宝森,王丕先,汪闻韶.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的强度、液化和破坏问题[J].水利学报.1981

[10].俞培基.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的强度、液化和破坏问题[J].水利学报.1980

标签:;  ;  ;  ;  

饱和砂土破坏论文-刘先珊,刘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