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色彩潜能

让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色彩潜能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于是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发现了数学的美,挖掘出数学的美,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发挥更大的潜能。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系统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09)2-0094-01

注重系统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总使知识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养成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

例如:在七年级有理数复习中,课本中已将有理数按整数、分数进行了分类,此外还应掌握有理数按正、负分类的方法。即

有理数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

然后教师设计游戏题型让学生做一做:

(1)每位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四个10以内的整数;

(2)每位学生用你手上的四个数字编一道混合运算的题目,然后把这个题目交给其他组别的同学计算;

(3)计算结束后,编题的同学进行批改,小组内完成(教师公布评价一个题目编得好与否的标准)。

通过以上的训练,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深刻的认识有理数混合运算。

2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过把隐

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带动他们的情绪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设计如下问题情境:△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启发学生互动,让他们思考,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发言,第二小组王丽学生来到讲台上: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第四小组张峰也不甘示弱到讲台上: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这一问题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这种给学生以在自己同伴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学生也过把教师隐,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运用变式训练,体现数学魅力

在教学中,怎样训练才能有效,体现数学魅力,笔者认为,题不在多而在精彩。在这里,精彩是指题目本身无错误,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题目的思路应充满活力、综合性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变式训练。它可以使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要害,有利于学生丰富经验,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例: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求证: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求证: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求证: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注重操作实践,发挥主体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图形对称性时,让学生理解“对称”概念较为抽象,笔者这样设计: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笔者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过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认识规律去审美、去欣赏美、去发现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数学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标签:;  ;  ;  

让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色彩潜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