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种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花,抗病种质,SSR,遗传多样性
抗病种质论文文献综述
邢泽农,辛鑫,刘亚忠,李秋孝,张嘉园[1](2019)在《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72个分布于棉花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54份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棉血统的54份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7333~0.9872之间。其中,材料间相似系数≤0.90的占11.1%,相似系数≥0.95的占55.6%,相似系数在0.90~0.95的占33.3%。72个SSR标记等位基因变异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在0.04~0.68,平均为0.33。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77时将54个品种分为5类,第Ⅰ类44个品种,第Ⅲ类7个品种,第Ⅱ、Ⅳ、Ⅴ类各1个品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聚类和群体结构分析显示,54份种质归属于4个组群。总的来看,54份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较大,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多样性很低。(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全建章,李志勇,白辉,王永芳,马继芳[2](2019)在《谷子抗病种质资源杂交后代选育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中国是谷子起源地,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国家长期库保存的资源有27000多份,充分利用这些种质资源,筛选抗病材料,是获得抗病基因的有效途径。当前夏谷生产中,谷子锈病和谷瘟病是主要病害,发掘和利用新的抗源材料、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长期有效控制该类病害的关键。我们从筛选鉴定出的抗病资源中配制了大量杂交组合,通过系谱法选择,培育出"冀创"系列抗病丰产新品系,其中抗病后代单株的选择是重要关键技术。【材料与方法】采用我们制定的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谷锈病DB13/T2338.1-2016和谷瘟病DB13/T 2338.2-2016,鉴定选出的高抗锈亲本材料是十里香、小架寒谷、复1,抗谷瘟病亲本资源是疙毛黄、沙黄谷、余叁、黑粘谷,但其农艺性状很差。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丰产品种是金谷1号、豫谷1号、冀优2号、金谷米、冀谷31、金115等,但抗病性较差。通过杂交和回交育种法,在保持资源抗病能力基础上改良其农艺性状,后代选择采用系谱法,逐代接种谷锈菌和谷瘟菌强毒性小种,选择抗性单株,每年在承德、石家庄、海南进行异地种植鉴定,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谷子锈病早期检测,并利用基于Rep-Pot2-PCR的谷瘟病菌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结果与分析】从2009年开始,组配了1258个杂交组合,从中创制出"冀创"系列抗病新品系10份,组合入选率0.79%。其中新品种"冀创1"2009年通过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018年通过国家登记和新品种保护。冀创谷2号完成河北省区试鉴定,冀创谷3、4号、K-1新品系已参加京津冀谷子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5个新品系完成DUS测试。通过十里香与豫谷1号杂交后代F1代和F1代自交后代F2代的抗锈性,结果表明F2代抗锈性分离比例符合3∶1,证明十里香抗锈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抗锈后代单株选择应从F2逐代鉴定选择。谷瘟病的抗性遗传初步表现为主效多基因控制,实践中也从F2逐代鉴定选择。F3-F5代重点保证入选单株的抗病性,F6代以后在抗病株系选择丰产性状较好的单株,逐步积累丰产和优质目标性状。种质资源的创新后代分离非常严重,一般要经过10代以上自交选择后主要农艺性状才能基本稳定。【结论】利用不同地域来源的病原菌混合人工接种,通过多年多点的长期鉴定,筛选高抗病材料是快速有效的途径;抗病种质资源创新需要大量配制组合,与常规育种不同的是主要亲本为最新筛选的高抗病材料,且自交后代纯合的世代较长。田间接菌鉴定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抗病鉴定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国良,闫红秀,敬雪敏,罗英花,王洪宝[3](2019)在《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抗病种质材料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采集具有典型苜蓿根腐病症状的发病植株进行病原分离、纯化,根据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确定分离获得的苜蓿根腐病病原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对来自国内外具有较强抗寒性的16个紫花苜蓿品种芽期接种病原菌菌株,于接种后第14d测定紫花苜蓿幼芽的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和病情指数,利用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品种苜蓿进行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出镰刀菌接种后,各紫花苜蓿品种幼芽的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及病情指数差异显着(P<0.05);根据隶属函数值评价结果,品种WL168HQ、TG4、斯贝德和肇东的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强,DS310FY、北极星、皇后、WL319HQ和巨能-CR的综合抗病性较弱。(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戴妙飞,穆京妹,王晓婷,王琪琳,余世洲[4](2019)在《ICARDA小麦种质抗条锈资源筛选和抗病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筛选有效抗源,对203份来自ICARDA的小麦种质,利用杨凌人工病圃和天水、江油自然诱发病圃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条中34(CYR34)在温室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利用 Yr5、 Yr9、 Yr10、 Yr15、 Yr17、 Yr18、 Yr26等抗条锈病基因已开发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表明,203份材料中107份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31份苗期表现为专化抗性。从这些具有稳定抗病性的材料中,检测到抗条锈病基因 Yr9(51份)、 Yr10(2份)、 Yr17(30份)和 Yr18(56份),未检测到 Yr5、 Yr15、 Yr26;有12份抗条锈表现良好的材料未检测到任何基因,推测其可能携带未开发分子标记的已知基因或新基因。因此,这107份具有稳定抗性的材料可用于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其中12份可能含有未知基因的材料有待进一步的遗传研究。(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淑娜[5](2019)在《马铃薯不同种质资源对疮痂病的抗性鉴定及其抗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疮痂病是近几年危害马铃薯块茎的主要病害之一,且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其发病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商品薯和种薯生产,给种植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抗病育种是解决疮痂病即经济又有效的途径,而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和抗病机制研究则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因此,研究选用马铃薯疮痂病最强致病菌Streptomyce.scabies(s.scabies),分别利用盆栽接菌和离体薯片接菌的方法对5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并对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抗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发现抗病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性筛选获得高抗材料11份、中抗材料14份、感病材料13份、高感材料4份、重感材料10份。2.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块茎性状表现差异显着,表皮颜色呈现粉色和紫色的品种较抗病,马铃薯块茎上的皮孔数越少,抗疮痂病的能力越强;品种抗性与熟性有关,晚熟品种较抗病,早熟品种易感病;马铃薯品种抗性与块茎肉色以及蜡质含量关系不大。3.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块茎中POD、SOD、PPO、CAT、PAL、β-1,3-葡聚糖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中CAT活性、PAL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接种后未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抗病品种块茎内POD活性和PPO活性在接种前后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块茎内POD活性、PPO活性相对较低,说明块茎中POD活性和PPO活性在马铃薯品种抵抗疮痂病侵染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感病品种接种前后的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感品种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疮痂病菌可诱导感病品种中SOD活性增加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抗、感品种中MDA含量有所升高,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表明感病品种细胞和生物膜被破坏的更严重;接种后,抗、感品种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感病品种,可溶性糖有利于马铃薯抵抗疮痂病菌的入侵;接种后抗、感品种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未接种的对照组,说明疮痂病菌促进了脯氨酸含量的升高;接种后抗、感品种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未接种的对照组高,但品种间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接种疮痂病菌后,POD活性、PPO活性、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可作为筛选马铃薯抗疮痂病品种的辅助指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叶烁[6](2019)在《大白菜种质资源抗菌核病鉴定及其抗病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白菜菌核病的发生比较频繁,使大白菜产量遭受巨大损失。关于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种质资源抗病鉴定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大白菜抗菌核病育种的进程。为了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大白菜种质材料对菌核病抗性的鉴定方法,从而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病育种,本试验对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大白菜抗菌核病品种选育和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机理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取得如下的结果:1.建立了大白菜活体幼苗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其最适接种量为直径5 mm的菌丝琼脂块,最适接种苗龄为叁叶期,最适接种温度为25℃。2.对98份大白菜自交系的菌核病抗病性鉴定发现,15份材料表现抗病,28份材料表现耐病,37份材料表现感病,15份材料表现高感。大白菜种质资源中存在着抗病材料,可用于抗病品种的选育。3.明确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的关系。接种核盘菌菌丝后不同抗病性材料的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个材料SOD活性的峰值出现时间点不同,且抗病材料SOD活性一直高于耐病和感病材料;在接种病原菌后叁种材料的GSH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抗病材料15S94在接种病原菌后GSH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耐病材料14S474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感病材料17S20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病原菌后叁种材料MDA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抗病材料15S94的MDA含量较低且上升幅度低于耐病和感病材料,感病材料的变化幅度最大。4.明确了水杨酸(SA)对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和对大白菜的诱导抗病性。使用含有不同浓度SA的PDA培养基培养核盘菌,随着培养基内SA浓度的增大,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且单个培养基内菌核的数量减少,当培养基中SA浓度大于0.08 mg/mL时菌丝生长异常甚至不生长;外源喷施SA可诱导大白菜对菌核病抗病性,随着SA浓度的增大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大白菜对菌核病的抗性随之增强,外源SA浓度为0.6 mg/mL既能最大程度提高幼苗抗病性又不会对幼苗产生渗透伤害,是水杨酸诱导提高大白菜幼苗菌核病抗性的最适浓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戴妙飞[7](2019)在《ICARDA小麦种质抗条锈资源筛选和抗病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气传性叶部病害,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发病区域,流行年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培育栽种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有效且利于环保的措施。我国小麦条锈病抗源匮乏,抗病基因布局单一加之条锈菌的持续更新变异,使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预防和控制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广泛搜集抗病材料,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实现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育种实践得出,引进并合理利用国外种质资源,是抗病育种的有效途径。对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的小麦种质进行抗条锈病评价和分子检测,挖掘新的抗条锈病材料,丰富我国条锈病抗病基因库,以期为抗病育种提供新型抗病资源。203份ICARDA材料,2016年(CYR32、CYR33)、2017-2018(CYR32,CYR34)年杨凌人工接种毒性谱宽且流行的混合小种实施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018年分别进行甘肃天水平南镇万家村和四川江油武都镇海金村这两个处在条锈病流行发展关键结点位置的自然发病圃开展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018年在温室用当前流行频率最高的CYR32与CYR34条锈菌小种进行分小种苗期抗病性鉴定,结合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结果,评价材料的综合抗病性特征;挑选分子标记如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的稳定分子标记,这些是在中国小麦抗病品种中曾大面积采用但丧失抗病性和虽不被广泛使用但仍表达抗性的抗病基因,对具有稳定成株抗性的材料进行已知抗病基因的检测,结合抗谱分析,推测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并结合系谱,评价稳定成株抗性材料抗病性之间的遗传差异;并进行关键农艺性状的调查,为育种家有效使用抗源提供依据。203份材料中,筛选出稳定成株期抗性的材料107份包含:兼具苗期抗性的材料31(29.0%)份,苗期对CYR32和CYR34分别表现高抗的材料有2份(1.9%)和28份(26.2%),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抗病的仅有1份(0.9%);只表现成株期抗性的材料76份(71.0%)。分子检测结果分析,107份材料中,检测到Yr9(51份)、Yr10(2份)、Yr17(30份)、Yr18(56份),这几个基因以单独或几个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没有检测到Yr5、Yr15、Yr26;12份抗条锈表现良好的材料未检测到任何基因,推测可能携带的是未开发分子标记的已知基因,也可能是新基因。农艺性状调查显示,107份材料中可以筛出某一农艺性状突出和同时在多个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的材料,为育种家选用抗源提供参考,提高抗源的利用率。通过抗病鉴定,评价和基因筛选,农艺性状调查,获得107份具有稳定成株抗性的材料,12份可能含有未知基因,为抗病育种供应新的多样性抗源;43份含基因聚合的材料,为条锈病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基础。掌握了107份材料的农艺性状特征,有31份农艺性状突出的材料可以为育种家高效利用抗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敬敬,张海英,潘秀清,许勇,任毅[8](2019)在《河北省130份西瓜品种与种质资源抗病基因KASP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筛选河北地区抗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西瓜品种与资源,分析其所含有的抗病基因,为筛选和培育抗病西瓜新品种提供参考。采用改良后的CTAB法提取西瓜种芽DNA,并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浓度,将其稀释至2~10 ng/μL后使用许勇团队开发的西瓜抗枯萎病、抗炭疽病、抗白粉病分子标记,利用高通量分型KASP标记技术对西瓜抗枯萎病、抗炭疽病和抗白粉病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行了检测。试验材料为河北省近年来审(鉴)定西瓜品种和优势组合(星研七号、美佳、美胜、贵妃、17-11等)以及优异种质资源(花早绿、JB-1、JB-3、901新等)共130份材料,抗病对照为3抗302,感病对照为GBZG。结果表明,所有被检测材料中33份材料含抗枯萎病基因(Fon-1),19份材料含抗炭疽病基因(AR1),7份材料含抗白粉病基因(PM1),5份材料同时含Fon-1和AR1,1份材料同时含AR1和PM1,1份材料同时含Fon-1、AR1、PM1 3种抗病基因。根据KASP检测结果对试验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4类,分别为抗白粉病基因处均无检测信号或杂合抗性12份、抗白粉病或同时感2种病害材料67份、抗枯萎病或抗炭疽病材料38份,抗枯萎病、抗炭疽病或抗白粉病基因方面均无检测信号或杂合抗性13份。(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洋[9](2019)在《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在生产实践中很难进行有效防治,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本研究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了1213份玉米种质对腐霉茎腐病的抗性反应,并对抗腐霉茎腐病种质进行了标记基因型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发掘和定位了玉米自交系W21携带的抗腐霉茎腐病基因,为培育抗腐霉茎腐病玉米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抗腐霉茎腐病种质资源鉴定。采用人工接种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总共鉴定出高抗(HR)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占鉴定总数的17.1%,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R)材料159份,占鉴定材料数的13.1%,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HR)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2.抗腐霉茎腐病玉米种质标记基因型鉴定。为阐明玉米抗腐霉茎腐病种质的抗病基因背景,利用14个与抗玉米茎腐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腐霉茎腐病玉米种质进行抗病标记基因型鉴定,将196份种质鉴定为128种标记基因型,表明存在多样的抗性基因组合方式。191份种质获得与齐319、X178或1145中一个或多个的相同的扩增,表明97.45%种质可能含有与3个抗玉米茎腐病材料相同的抗病基因;粤61、郑653、赤L136、白53和18--14共5份种质均未扩增出与齐319、X178和1145相同的标记基因型,可能携带其他抗茎腐病基因;遗传背景相近的抗性种质分属不同的标记基因型,表明抗病种质携带的抗病基因可能在育种选择中发生了分离。3.玉米抗腐霉茎腐病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多态性SSR标记对抗病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抗病种质的遗传背景,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杂种优势模式确定提高参考信息。42对多态性SSR引物在54份抗病材料中共检测出119个等位基因(Na),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9.1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7070,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3999,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84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27,变幅为0.2061~0.7844;通过UPGMA聚类分析,54份抗病材料被划分为2个类群,共6个亚群中,分别是旅大红骨亚群、BSSS亚群、塘四平头亚群、PA亚群、PB亚群、Lan亚群,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我国6个杂种优势群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种质资源,其中PA亚群包含的抗病种质最多。4.玉米抗腐霉茎腐病基因定位。以抗病自交系W21和和感病品种掖107杂交产生的F_(2:3)群体作为抗性分离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通过卡平方检测(χ~2=2.7227,df=2,P=0.4364)发现W21对腐霉茎腐的抗性由2个显性单基因RpiW21-1和RpiW21-2控制。利用集群分离分组分析法(BSA)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对W21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分析,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总共检测到28921925个SNPs和3338399个InDels,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通过对抗感池间的ΔSNP-index作图发现5个与目标性状关联的区域(P<0.01),分别位于4号、5号、6号和7号染色体上,总长度为19.36 Mb。最后选取20个SNP位点进行KASP标记开发,并在F_2群体中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最终将RpiW21-1和RpiW21-2分别定位到4号和5号染色体上。构建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发现6个KASP标记与RpiW21-1连锁,标记KASP15和KASP17位于RpiW21-2两侧,物理距离约为1.71 Mb。(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刘祥龙[10](2019)在《抗病耐盐小黑麦种质系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黑麦(Triticale)是小麦(Triticum ssp.)和黑麦(Secale ssp.)属间杂交、应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人工培育的第一个异源多倍体新物种。小黑麦在生产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用途,不仅可以作为粮食作物在部分地区推广种植,而且由于其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优良,近年来开始作为饲草大面积种植。本研究对引自CIMMYT的小黑麦材料进行了筛选与鉴定,旨在筛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高、耐盐碱、染色体组成稳定的小黑麦材料,作为饲用小黑麦育种的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从110份小黑麦中筛选到17份性状优良的六倍体小黑麦材料,对其农艺性状的特点和收获期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进行了测定,主要获得以下结果:从农艺性状调查的结果来看,这17份小黑麦的平均株高为120cm左右、平均穗长12cm左右、平均小穗数27个左右、平均穗粒数63个左右。其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8152.55千克/公顷和6830.7千克/公顷,其中L20170823、L2017034、L20170835这叁份小黑麦材料的生物产量较高,L20170827、L20170829和L20170830这叁份小黑麦材料的籽粒产量要远高于平均值。(2)对筛选的17份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黑麦材料进行了耐盐性和抗白粉病的鉴定,发现17份异源六倍体小黑麦材料高抗白粉病。芽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芽期耐盐性除了L20170835、L20170836、L20170837这叁份材料的耐盐级别为耐盐外,其他材料的耐盐级别均为高耐水平,苗期的耐盐性除了L20170823这个材料的耐盐水平为耐盐外,其他材料的耐盐水平均为高耐。这说明这17份小黑麦材料的耐盐性较好,可作为耐盐的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3)运用细胞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引自CIMMYT的110小黑麦材料进行了细胞学和染色体组成特点的鉴定,主要结果如下:这110份小黑麦材料中多为14条黑麦染色体,在这110小黑麦材料中主要存在变异情况是代换系和缺失系。其中,染色体组成稳定的材料有49份,6D代换6A染色体的小黑麦材料有52份,2D代换2R染色体的小黑麦材料有2份,单体代换6D代换6A的小黑麦材料有2份,一条B基组染色体代换一条3R染色体的材料有1份,2份小黑麦中缺一条4B染色体。对两份八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鉴定,发现八倍体小黑麦材料的变异比较复杂,均丢失了一对2R和5R染色体,附加了一对R基组染色体。对这110份小黑麦材料的细胞学和原位杂交鉴定,明确其染色体组成,有助于后续作为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抗病种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中国是谷子起源地,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国家长期库保存的资源有27000多份,充分利用这些种质资源,筛选抗病材料,是获得抗病基因的有效途径。当前夏谷生产中,谷子锈病和谷瘟病是主要病害,发掘和利用新的抗源材料、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长期有效控制该类病害的关键。我们从筛选鉴定出的抗病资源中配制了大量杂交组合,通过系谱法选择,培育出"冀创"系列抗病丰产新品系,其中抗病后代单株的选择是重要关键技术。【材料与方法】采用我们制定的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谷锈病DB13/T2338.1-2016和谷瘟病DB13/T 2338.2-2016,鉴定选出的高抗锈亲本材料是十里香、小架寒谷、复1,抗谷瘟病亲本资源是疙毛黄、沙黄谷、余叁、黑粘谷,但其农艺性状很差。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丰产品种是金谷1号、豫谷1号、冀优2号、金谷米、冀谷31、金115等,但抗病性较差。通过杂交和回交育种法,在保持资源抗病能力基础上改良其农艺性状,后代选择采用系谱法,逐代接种谷锈菌和谷瘟菌强毒性小种,选择抗性单株,每年在承德、石家庄、海南进行异地种植鉴定,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谷子锈病早期检测,并利用基于Rep-Pot2-PCR的谷瘟病菌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结果与分析】从2009年开始,组配了1258个杂交组合,从中创制出"冀创"系列抗病新品系10份,组合入选率0.79%。其中新品种"冀创1"2009年通过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018年通过国家登记和新品种保护。冀创谷2号完成河北省区试鉴定,冀创谷3、4号、K-1新品系已参加京津冀谷子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5个新品系完成DUS测试。通过十里香与豫谷1号杂交后代F1代和F1代自交后代F2代的抗锈性,结果表明F2代抗锈性分离比例符合3∶1,证明十里香抗锈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抗锈后代单株选择应从F2逐代鉴定选择。谷瘟病的抗性遗传初步表现为主效多基因控制,实践中也从F2逐代鉴定选择。F3-F5代重点保证入选单株的抗病性,F6代以后在抗病株系选择丰产性状较好的单株,逐步积累丰产和优质目标性状。种质资源的创新后代分离非常严重,一般要经过10代以上自交选择后主要农艺性状才能基本稳定。【结论】利用不同地域来源的病原菌混合人工接种,通过多年多点的长期鉴定,筛选高抗病材料是快速有效的途径;抗病种质资源创新需要大量配制组合,与常规育种不同的是主要亲本为最新筛选的高抗病材料,且自交后代纯合的世代较长。田间接菌鉴定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抗病鉴定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种质论文参考文献
[1].邢泽农,辛鑫,刘亚忠,李秋孝,张嘉园.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的研究[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全建章,李志勇,白辉,王永芳,马继芳.谷子抗病种质资源杂交后代选育方法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李国良,闫红秀,敬雪敏,罗英花,王洪宝.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抗病种质材料筛选[J].中国草地学报.2019
[4].戴妙飞,穆京妹,王晓婷,王琪琳,余世洲.ICARDA小麦种质抗条锈资源筛选和抗病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
[5].刘淑娜.马铃薯不同种质资源对疮痂病的抗性鉴定及其抗病机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孙叶烁.大白菜种质资源抗菌核病鉴定及其抗病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戴妙飞.ICARDA小麦种质抗条锈资源筛选和抗病基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张敬敬,张海英,潘秀清,许勇,任毅.河北省130份西瓜品种与种质资源抗病基因KASP检测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9
[9].杨洋.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挖掘[D].西南大学.2019
[10].刘祥龙.抗病耐盐小黑麦种质系的筛选与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