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常见民族乐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民族乐器,《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听赏》,唢呐演奏,打击乐器
常见民族乐器论文文献综述
周嵘[1](2019)在《《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听赏》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听赏年级:四年级课型:小学中段复习课教学内容: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听赏与音色对比。教学目标:1.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美感,传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2.掌握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复习常见中国民族乐器知识;3.能够对比与听辨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音色。(本文来源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陈欣[2](2009)在《几种常见民族乐器演奏音高测定及相关律学等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音乐演奏实践中,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音高为对象,进行科学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音高的游移性、变化性和模糊性等,并对一些相关律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要回到实践,既能指导实践,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获知几种常见民族乐器在音乐演奏的实践中,音高是否可以达到一定音准标准参照系下的准确度,从而确定能否据之进行相关律学的精密研究。换言之,即通过测音,研究音高在音乐实践中是什么存在状态,具有什么特性,能不能准确地提取可供律学研究的精确音高数据。据此,我们选用GMAS、Speech anylazer3.0.1和Solo explore1.0等国内外较好的计算机软件,测量了以艺术院校学生为主的134位演奏者,演奏的常见8种民族乐器“定音音高”(包括定弦音高),还测量了以演奏名家为主的32位演奏者,演奏9种民族乐器传统乐器,38首乐曲的旋律进行中的“持续稳定音音高”和“装饰性音音高”。这些演奏者是我们特意选取的,他(她)们是受过多年专业音准训练的群体,他们应该具有更好的把握达到更高音高标准的能力。尽管如此,测量结果表明,即使是静态的定音音高数据,与叁种常见律制(叁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相比,绝大部分都不符合,而是存在平均10音分左右的误差。而他们演奏乐曲的旋律音高,也表现出快速变化的非稳定特性,即便是判定为相对最为稳定的持续音音准,绝大多数也在平均10音分以上的范围内不断变化,其变化方式有叁种:1、两个不同音高交替出现;2、音高逐渐降低;3、无规律快速变化。至于装饰性的音高变化,其范围一般更达到数十甚至上百音分,像颤音的变化范围,平均可达73.57音分。几种常见民族乐器音乐实践中的音高误差和变化的特性,以及误差和变化的范围,都说明,演奏实践中的音高数据与律学理论研究精确计算的数据要求相差甚远。排除影响演奏者达到音准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演奏者技艺水平高低不同等,几类音准误差的存在,应是民族乐器演奏中的普遍的现象。反之,误差极小或没有误差,反而是一种偶然或巧合现象。这种演奏中“音不准”的现象并非为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所独有,前辈音乐学家如埃利斯(Alexander.J.Elli s)早已指出,在西方音乐演奏的实践中,这种“音不准”现象同样普遍存在,其误差幅度也不小。实践中的这种音高误差或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族乐队“音不准”是如何造成的。面对这样的音乐实践,如要对演奏音高作精密的律学计算与分析,必然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而许多理论计算得出的数据,包括律制,在音乐实践中又非常罕见,几乎难以证实。这些现象,许多具有远见的乐律学家如朱载堉、缪天瑞等都曾经指出并讨论,从而强调律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实践。由此,也许可以仿照物理学研究的分类,把律学研究区分为理论律学和实践律学两大类,我们既要重视律学的理论研究和精密计算,也要关注音乐实践中的音律游移变化,从实践中总结能够说明实践规律、解答实践问题,或是依据这些数据探索形成某种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音高的规律等理论研究。本文作为实践律学的研究当然是非常粗浅的,所测试的民族乐器种类、数量也还需要扩展,许多认识有待深化完善,但作为比较自觉开展实践律学研究的一次尝试,本着科学研究大胆试错的精神,提出一些问题和假设,或可有助律学研究者们更多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共同推动律学研究的全面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09-04-01)
常见民族乐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音乐演奏实践中,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音高为对象,进行科学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音高的游移性、变化性和模糊性等,并对一些相关律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要回到实践,既能指导实践,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获知几种常见民族乐器在音乐演奏的实践中,音高是否可以达到一定音准标准参照系下的准确度,从而确定能否据之进行相关律学的精密研究。换言之,即通过测音,研究音高在音乐实践中是什么存在状态,具有什么特性,能不能准确地提取可供律学研究的精确音高数据。据此,我们选用GMAS、Speech anylazer3.0.1和Solo explore1.0等国内外较好的计算机软件,测量了以艺术院校学生为主的134位演奏者,演奏的常见8种民族乐器“定音音高”(包括定弦音高),还测量了以演奏名家为主的32位演奏者,演奏9种民族乐器传统乐器,38首乐曲的旋律进行中的“持续稳定音音高”和“装饰性音音高”。这些演奏者是我们特意选取的,他(她)们是受过多年专业音准训练的群体,他们应该具有更好的把握达到更高音高标准的能力。尽管如此,测量结果表明,即使是静态的定音音高数据,与叁种常见律制(叁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相比,绝大部分都不符合,而是存在平均10音分左右的误差。而他们演奏乐曲的旋律音高,也表现出快速变化的非稳定特性,即便是判定为相对最为稳定的持续音音准,绝大多数也在平均10音分以上的范围内不断变化,其变化方式有叁种:1、两个不同音高交替出现;2、音高逐渐降低;3、无规律快速变化。至于装饰性的音高变化,其范围一般更达到数十甚至上百音分,像颤音的变化范围,平均可达73.57音分。几种常见民族乐器音乐实践中的音高误差和变化的特性,以及误差和变化的范围,都说明,演奏实践中的音高数据与律学理论研究精确计算的数据要求相差甚远。排除影响演奏者达到音准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演奏者技艺水平高低不同等,几类音准误差的存在,应是民族乐器演奏中的普遍的现象。反之,误差极小或没有误差,反而是一种偶然或巧合现象。这种演奏中“音不准”的现象并非为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所独有,前辈音乐学家如埃利斯(Alexander.J.Elli s)早已指出,在西方音乐演奏的实践中,这种“音不准”现象同样普遍存在,其误差幅度也不小。实践中的这种音高误差或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族乐队“音不准”是如何造成的。面对这样的音乐实践,如要对演奏音高作精密的律学计算与分析,必然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而许多理论计算得出的数据,包括律制,在音乐实践中又非常罕见,几乎难以证实。这些现象,许多具有远见的乐律学家如朱载堉、缪天瑞等都曾经指出并讨论,从而强调律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实践。由此,也许可以仿照物理学研究的分类,把律学研究区分为理论律学和实践律学两大类,我们既要重视律学的理论研究和精密计算,也要关注音乐实践中的音律游移变化,从实践中总结能够说明实践规律、解答实践问题,或是依据这些数据探索形成某种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音高的规律等理论研究。本文作为实践律学的研究当然是非常粗浅的,所测试的民族乐器种类、数量也还需要扩展,许多认识有待深化完善,但作为比较自觉开展实践律学研究的一次尝试,本着科学研究大胆试错的精神,提出一些问题和假设,或可有助律学研究者们更多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共同推动律学研究的全面创新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常见民族乐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嵘.《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听赏》教学设计[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
[2].陈欣.几种常见民族乐器演奏音高测定及相关律学等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标签:中国民族乐器; 《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听赏》; 唢呐演奏; 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