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粉土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向冻结,冻胀,水分重分布,CT扫描
粉土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万福,石强,王俊生,王永涛,张伟东[1](2018)在《黏质粉土冻胀过程中水分重分布和密度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黏质粉土冻胀过程中水分重分布和密度变化规律,通过4个不同顶板温度条件下黏质粉土的单向冻结试验,采用切层法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试样冻结前后的分层含水率数据和分层密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样冻胀是由水分迁移和初始土样中的水分重分布后在已冻区和冻结缘区域发生相变后体积膨胀所控制的;试样冻胀后已冻区密度减小,未冻区密度增大,与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相反。整体试样的宏观冻胀包含了已冻区的冻胀作用和未冻区的固结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4期)
张燕明,刘怡林,李小旋[2](2018)在《基于统计分析的粉土区域变化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便于确定不同区域粉土的施工碾压工艺,基于统计分析法揭示了北方地区粉土颗粒组成、液塑限值的区域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粉粒含量、液限值与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CBR、线膨胀率的相关性,揭示了决定粉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通过对比光轮+振动碾压工艺、冲击碾压工艺在不同粉土路基中的碾压效果,确定了不同粉土合适的碾压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粉土分布区域由西向东变化时,粉粒含量由8.8%增加到96.8%,砂粒含量由87.9%降低到0,粘粒含量稳定在10%以下;液限值由22.4%提高到31.6%,塑限值由15.4%提高到21.6%,而塑性指数基本在10左右波动;粉土颗粒组成、液塑限值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粉粒含量与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CBR、线膨胀率相关性较高,而塑性指数相关性较差;通过对比不同碾压工艺在不同粉土路段上的施工效果,最终确定含砂低液限粉土、粉土质砂推荐的碾压工艺为光轮+振动碾压,低液限粉土推荐的碾压工艺为冲击碾压+重型压路机静压补强。(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刘光宇,杨双锁,王永鹏,于洋[3](2016)在《受扰粉土随含水率变化强度恢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原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振动模拟粉土施工受扰过程,研究了人工改变含水率的情况下,受扰粉土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探究了不同含水率下,扰动粉土触变强度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土体扰动时间一致时,扰动程度与含水率呈正相关;扰动后土体静置相同时间,受扰粉土强度恢复与其含水率呈负相关。本文探究了受扰粉土含水率变化对其扰动程度和强度恢复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受扰粉土力学性能随含水率的变化提供了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王永涛,王大雁,郭妍,雷乐乐,顾同欣[4](2016)在《青藏粉土单向冻结冻胀率变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饱和青藏粉土在开放系统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的单向冻结试验,对冻结过程中冻结深度和冻胀速率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顶板温度下,土样均在25 h左右达到冻结稳定状态,之后冻结深度基本不再发生变化.土样冻结过程中,冻胀速率表现为快速减小、较小值保持稳定、快速增大、较大值保持稳定四个阶段.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对土样冻结过程中冻胀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冻胀率随冻结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冻胀率从减小变为增大的时刻就是冻结深度趋于稳定的时刻,而冻胀率快速增大的时刻为冻胀速率进入较大值保持阶段的时刻.冻胀率变化的内在机理为土样冻结过程中由冰透镜体分凝所导致的未冻区固结和已冻区冻胀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6年02期)
杨春宝,朱斌,孔令刚,韩连兵,陈云敏[5](2013)在《水位变化诱发粉土边坡失稳离心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粉土具有明显的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坡内外水位变化诱发粉土边坡失稳是常见工程灾害之一。分别针对坡内和坡外水位变化诱发的粉土边坡失稳情况,开展了相应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结合非饱和土力学相关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粉土边坡在两种情况下的变形及失稳模式和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当坡内水位超过1/3坡高后,在坡内渗流作用下,粉土边坡呈现逐级侵蚀剥落、从坡脚向坡顶、由浅层向深层的多级滑坡失稳;坡外水位上升将导致松散粉土边坡发生显着湿陷变形,而坡外水位骤降将造成粉土边坡的多重浅层牵引式滑坡。粉土边坡的失稳模式和发展与粉土的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最后根据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粉土边坡渗流失稳工程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沈扬,闫俊,张朋举,费仲秋[6](2011)在《主应力方向变化路径下等压固结粉土强度特性差异和能量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应力轴方向旋转变化是地基在波浪、车辆等荷载作用下经受的一种复杂而典型动力路径特征,为研究粉土在不同主应力轴方向变换条件下的强度特性差异,以初始密实度为70%的长江入海口饱和粉土空心试样为对象开展主应力轴旋转、拉压交变动叁轴和双幅扭剪叁轴试验。试验发现,等压固结条件下3种路径均使试样出现小应变崩塌液化破坏,且崩塌应力状态,可在p’-q空间中用近似平行的一组准不稳定相态线归一。而在液化和崩塌振次上,以同剪应力峰值的动扭剪下最高,动叁轴次之,主应力轴旋转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崩塌损耗能对不同路径下土体动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崩塌损耗能与剪应力幅值无显着关系,而在上述3种动力路径中,试样崩塌损耗能依次降低,这与3种路径下得到崩塌时刻递增的有效围压特征相匹配。崩塌能强度标准的采用,克服了复杂动力路径下由于剪应力恒定或循环变化造成应力水平无法统一而干扰强度评价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1年S1期)
贺芳丁,张宏博,刘顺友[7](2011)在《降雨条件下粉土路基含水量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冲积平原区粉土路基具有强烈的毛细现象及水敏性特征,在外界水环境综合影响下含水量普遍偏高。降雨入渗、毛细水上升室内模拟试验表明,揭示出二因素对低路基的影响更为显着,其实际含水量明显高于最优含水量。采用数值模拟手段,针对不同雨型及降雨持时,分析了粉土路基含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粉土路基入渗过程可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入渗位置主要分布在路基边坡的局部区域,易造成路基坡脚的软化而发生局部失稳。(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11年04期)
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8](2006)在《基于电性变化进行黄河水下叁角洲饱和粉土触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黄河水下叁角洲饱和粉土触变过程特性及探索进行粉土特性研究的新型原位试验手段,在黄河口潮坪区不同位置沿深度方向取50cm长土样;现场测试了垂向振动作用和外力停止后恢复过程不同深度区间,土样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基于对该地区饱和粉土电性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了垂向作用力下粉土体触变过程中土体变化的时空规律。垂向振动作用过程中,粉土体沿深度方向发生分层变化,上部土体变软直至流体状态从而导致电阻率降低,下部土体密实度增加从而导致电阻率增大,达到一定的振动次数后电阻率保持稳定。这些现象表明:土体状态并不随振动的持续进行而发生连续变化。外力停止后,测试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显示土体在保持新状态一段时间(2h)后才逐步向初始状态恢复,恢复过程也不尽相同,大约6h后可恢复到初始状态。对试验样品的横切观测表明了所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S1期)
陈勇,单红仙,贾永刚[9](2005)在《黄河沉积粉土渗透系数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黄河叁角洲以粉质类土沉积为主,土体渗透系数是叁角洲上进行工程开发活动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参数之一,其变化规律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采集原状土样,利用模拟加载渗透实验,研究固结压力、渗透压力对黄河叁角洲粉质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得到土样在不同方向上渗透系数随固结压力和渗透压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试验,从微观结构上探讨了土体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的机理。(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05年04期)
曾成,郭纯青,贾永刚,王秀海,缪钟灵[10](2004)在《振动引起粉土物理性质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振动引起粉土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以黄河叁角洲某地的粉土为实验材料,在室内制作四个土样柱,分别对其施加垂直振动作用,通过对各土样的比重、含水率两项物理性质指标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垂直振动过程中,土样中较细粒组土会向上运移。(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期刊2004-10-01)
粉土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便于确定不同区域粉土的施工碾压工艺,基于统计分析法揭示了北方地区粉土颗粒组成、液塑限值的区域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粉粒含量、液限值与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CBR、线膨胀率的相关性,揭示了决定粉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通过对比光轮+振动碾压工艺、冲击碾压工艺在不同粉土路基中的碾压效果,确定了不同粉土合适的碾压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粉土分布区域由西向东变化时,粉粒含量由8.8%增加到96.8%,砂粒含量由87.9%降低到0,粘粒含量稳定在10%以下;液限值由22.4%提高到31.6%,塑限值由15.4%提高到21.6%,而塑性指数基本在10左右波动;粉土颗粒组成、液塑限值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粉粒含量与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CBR、线膨胀率相关性较高,而塑性指数相关性较差;通过对比不同碾压工艺在不同粉土路段上的施工效果,最终确定含砂低液限粉土、粉土质砂推荐的碾压工艺为光轮+振动碾压,低液限粉土推荐的碾压工艺为冲击碾压+重型压路机静压补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粉土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万福,石强,王俊生,王永涛,张伟东.黏质粉土冻胀过程中水分重分布和密度变化规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2].张燕明,刘怡林,李小旋.基于统计分析的粉土区域变化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8
[3].刘光宇,杨双锁,王永鹏,于洋.受扰粉土随含水率变化强度恢复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6
[4].王永涛,王大雁,郭妍,雷乐乐,顾同欣.青藏粉土单向冻结冻胀率变化特性研究[J].冰川冻土.2016
[5].杨春宝,朱斌,孔令刚,韩连兵,陈云敏.水位变化诱发粉土边坡失稳离心模型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13
[6].沈扬,闫俊,张朋举,费仲秋.主应力方向变化路径下等压固结粉土强度特性差异和能量评价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11
[7].贺芳丁,张宏博,刘顺友.降雨条件下粉土路基含水量变化规律研究[J].治淮.2011
[8].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基于电性变化进行黄河水下叁角洲饱和粉土触变过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9].陈勇,单红仙,贾永刚.黄河沉积粉土渗透系数变化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5
[10].曾成,郭纯青,贾永刚,王秀海,缪钟灵.振动引起粉土物理性质变化的实验研究[C].第叁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