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殖民主义视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
殖民主义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月[1](2019)在《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勒比裔女作家保琳·梅尔维尔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的迁移》中刻画了多个处在流散和移民背景下的加勒比裔女性形象,她们在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丧失话语权利,沦为沉默的"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分析加勒比裔女性身份缺失的原因,从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建构两方面分析加勒比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陈莲洁[2](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芳[3](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叁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叁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周胜蓝[4](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葛浩文作为西方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汉英翻译家,其翻译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选取了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异化翻译理论对英译本《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葛氏的翻译尽力保存了这些词汇的"异质性",有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15期)
李文慧[5](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百纳被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时期,非裔美国人处于一种"居中"的空间,两种文化的冲突使得被殖民者产生了一种双重意识,这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安全感。针对这种情况,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百纳被"起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用品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展现出了历史、政治和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8期)
周莉[6](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圣经》记载,人类多种语言起源于诺亚子孙修建巴别塔。当时大家语言相通,巴别塔修建顺利,似乎要威胁到上天。于是,上帝变乱了原本相同的语言,引发了混乱。通过混淆语言,上帝使翻译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一些词可能有多种含义,但译者会进行挑选,只使用其中某种含义。因此,翻译是局部、零碎而复杂的,语言之间也无法等值。这就和殖民者一样,他们也在殖民地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挑选,构建殖民地负面形象。本文对翻译与殖民的关系进行探究,指出殖民者借助翻译巩固其殖民统治,但同时语言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翻译可以作为被殖民者抵抗权利的武器。(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9年06期)
王梓[7](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解读西班牙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以马努埃尔的《雾中的萨克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文化身份的建构说到异国文化中的他国形象,就势必要谈到萨义德(Edward W. Said)提出的"东方主义"。在其着作(《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与批评家》《知识(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5期)
傅蕾[8](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伍绮诗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伍绮诗是被称为“第二个谭恩美”的80后华裔女作家,她的两部作品《无声告白》与《小小小小的火》一经出版便在美国文坛引起反响,填补了近年来华裔创作在美国文坛的空白。伍绮诗的创作既有对过去华裔创作的继承,也有创新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代华裔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总体观之,伍绮诗的创作浸染着后殖民主义色彩。事实上,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后殖民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后殖民主义就成为我们探析华裔文学的新视野。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之下,华裔群体的身份危机,以及华裔女性所面临的艰难的生存问题,都得到凸显。笔者试图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中探析这些问题,阐发伍绮诗创作中所表露的新的抵抗策略。本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意义,介绍伍绮诗并梳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架构。第二部分是对本论文所涉及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简要梳理,主要介绍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华裔文学的关系,以及后殖民理论的叁个代表人物: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第叁部分则是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伍绮诗创作中的华裔的身份危机问题进行介绍。伍绮诗创作涉及到叁代华裔,他们都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问题。不论华裔如何努力,也无法摆脱身份危机的困境,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白人中心主义”。第四部分运用斯皮瓦克理论对女性话语进行解析。伍绮诗创作中的女性话语有了新的变化,白人女性视角的加入以及将白人女性群体与华裔女性群体进行对比,有助于人们认清华裔女性处于双重困境的艰难境况,也让华裔女性认识到要争夺话语权必须冲破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双重障碍,并要对白人女权主义理论中暗含的东方主义话语保持警惕;第五部分则从巴巴的理论视角透视伍绮诗创作的变化。她跳出了族裔局限,用局外人的视角书写人类共性,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是一种新的抵抗策略,反映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华裔群体的心态与境况变化,这些变化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崛起、中美关系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也为华裔群体的话语权争夺提供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语。(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5-08)
唐卫华[9](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汤亭亭的《女勇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采用非一般的分析手法,对《女勇士》这部作品进行文本层次分析的前提下,借助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寻求另外一种解释,实现对美籍华裔女性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描述手法和真实效果,揭示女性对于人身财产自由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从而实现了心灵的超越,打破了思想的枷锁。再者,本文借助《女勇士》来深化中西方文化差异过程中的交融发展,为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寻求路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余婷[10](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丛林之书》中吉卜林帝国想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是二十世纪英国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第一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短篇小说颇具特色。其中,短篇小说集《丛林之书》为被视为吉卜林的代表作。《丛林之书》题材广泛,格调高雅,富有情趣,脍炙人口。自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学者从小说中的“法则”出发,探讨吉卜林的帝国思想。虽然有少数学者提到《丛林之书》中吉卜林的帝国思想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并未深入探究吉卜林理想帝国的主要构成要素。本文将以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揭示的小说创作与帝国霸权的共谋关系为基础,运用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以及姜礼福的“动物帝国主义”理论,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吉卜林在小说《丛林之书》中理想帝国的文化策略。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作品,梳理国内外相关论题的研究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从帝国寓言角度出发,运用霍米·巴巴的“混杂”等理论,分析总结《丛林之书》中帝国想象的构成要素,即:深得殖民地人民热爱的理想殖民者——“混杂人”;有培养理想殖民者的系统教育体系;有以“顺从”为核心的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体系。第叁章运用姜礼福的“动物帝国主义”理论聚焦吉卜林帝国想象的实质。深入分析下,笔者发现在《丛林之书》中,吉卜林将被殖民地人民降级为动物,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看似和谐的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秩序,实质为对被殖民者剥削的保障,这一切都体现了吉卜林帝国想象“霸权主义”的本质。第四章探究吉卜林帝国想象的核心思想“大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吉卜林理想帝国里的“大同”,实际上是指英国统治下的“大同”。其产生是吉卜林个人的共济会经历以及维多利亚中后期英国“好政府”思想共同影响的结果。第五章总结全文,重申吉卜林帝国想象叁大构成要素、实质及其核心,指出吉卜林此阶段的帝国想象也为其后来更深层次、成熟的帝国想象提供相应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殖民主义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殖民主义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秋月.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
[2].陈莲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4].周胜蓝.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作家天地.2019
[5].李文慧.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百纳被意义解读[J].北方文学.2019
[6].周莉.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J].名家名作.2019
[7].王梓.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解读西班牙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以马努埃尔的《雾中的萨克斯》为例[J].文艺争鸣.2019
[8].傅蕾.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伍绮诗创作研究[D].集美大学.2019
[9].唐卫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汤亭亭的《女勇士》[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
[10].余婷.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丛林之书》中吉卜林帝国想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