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论文-翟本荣

汉调二黄论文-翟本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调二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调二黄,王发,尚小云,汉剧,《秦香莲》,刘海砍樵,京剧团,艺术生涯,看戏,十年

汉调二黄论文文献综述

翟本荣[1](2019)在《舞台人生六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你这唱得不太对,应该‘啊啊啊’,要把生活的东西与戏曲艺术联系起来。”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王发芸在弟子的搀扶下来到二楼观看徒弟表演,时不时提出指导意见。王发芸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15岁时,就进入了剧团,主攻戏曲“刀、马、旦”,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本文来源于《安康日报》期刊2019-12-13)

于帆[2](2019)在《汉调二黄《白蛇传》曲谱:以曲传艺,以情动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份泛黄的曲谱,是由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原红旗剧团作曲家邹永礼在1980年创作的汉调二黄(汉剧)《白蛇传》的曲谱。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六岁,凭借对汉调二黄唱腔深切的热爱,创作了包括《白蛇传》在内的多部汉调二黄剧目音乐。邹永礼回忆,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9-20)

陈蕊[3](2018)在《浅议汉调二黄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调二黄的起源与发展、艺术风格与文化传承为主体展开论述,旨在为新时代的安康文化建设事业尽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9期)

吴河[4](2018)在《汉调二黄音乐的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调二黄,可以称为二黄戏、山二黄、靠山黄或土二黄,是陕西省的一种汉族戏曲剧种,由于其形成于汉水流域,并且是由西皮与二黄结合而成的,也可以称之为"汉调"。本文对汉调二黄音乐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在充分了解汉调二黄音乐的基础上保护与传承这一戏曲剧种。(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8年06期)

陈延文[5](2018)在《传统戏曲演出场所空间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整体基于对安康市传统戏楼的调研,对中国传统戏楼所蕴含的文化脉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传统戏楼的保护与传承中,除了要关注戏楼本身,也应该关注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结合安康传统戏曲建筑与汉调二黄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将戏曲建筑与戏曲文化相结合的传承方式。首先,对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场所进行分析,传统戏曲演出场所作为传统曲艺的承载体,它与传统曲艺,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基础设施老化、建筑年久失修、传承人逐渐减少等诸多问题。其次,在对安康现场传统戏场建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的采访以及相关资料记载,归纳和总结安康传统戏场建筑的特色,对安康传统戏场建筑与安康本土戏曲-汉调二黄的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梳理了安康本土戏曲传承与安康传统戏场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传统戏曲建筑与戏曲文化相结合保护方式,使戏曲文化传承与戏曲建筑保护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再次,对安康市戏曲建筑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戏曲建筑中观赏区域与表演区域的划定,表演区域与备演区域的划定。戏曲建筑从本质讲是一个演出场所,在对戏曲建筑的研究中,需要重视对观演关系的研究。结合南方地区戏曲演出场所与现代剧场等成功案例,对安康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与戏楼建筑的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并对其进行优化与改造,达到更好的保护传承。最后,总结了我国在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认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古为今用,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与内涵,大力发展和弘扬我国古代戏曲的文化魅力,使其在新时代仍旧可以焕发光彩。(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心一[6](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面临着缺少受众和传承人的重大危机。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对其进行振兴,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素材,为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基石,对其进行保护与振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安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为例,在传播符号学的视阈下对汉调二黄在传统社会中通过传播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社会中的传播类型及其社会功能。试图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社会中的传播研究,反思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传播困境的原因,分析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并从中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化方案,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进行传播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为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振兴事业产生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徐春晓[7](2018)在《安康汉调二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康汉调二黄是陕西地方戏曲,至今已有叁百多年历史。它的主要声腔曲调为西皮、二黄,念白和唱词多用安康当地方言。现仅存于陕南安康地区,是安康最大的地方剧种。2006年,安康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具有安康地方特色的汉调二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历史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和口头诗学理论对其源流及传统剧目文本的语词和句法等做深入探究,旨在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地方戏曲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叁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安康汉调二黄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方法。第一章梳理和介绍安康汉调二黄源流、传统剧目剧本整理传承情况,指出它起源于陕西关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以杨家才手抄本汉调二黄剧本为案例,对其程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出汉调二黄剧本语词的程式化规律。第叁章具体从合辙押韵、句式规整、平行式等方面分析安康汉调二黄的句法,总结汉调二黄剧本的句法特点。第四章对安康汉调二黄传统剧目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出通俗性,民间性以及艺术手法的普遍运用是其显着的艺术特色。结语对文章简要总结并对安康汉调二黄当下的传承发展提出思考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1)

骆云锦[8](2018)在《关于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调二黄是安康地方剧种,实施汉调二黄进校园是传承和发展汉调二黄的重要措施之一。汉调二黄来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最显着的特点是接地气。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让幼儿接受汉调二黄的艺术熏陶,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而且对汉调二黄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照民[9](2017)在《汉调二黄的传承与保护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调二黄,其赖以生存的时空环境已发生巨变,发展步入了低谷期,濒临失传的危险。本文为解决汉调二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从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叁个角度探讨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在汉调二黄保护中的优缺点。在抢救性保护方面,汉调二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优势则相对较弱。从长远角度来看,政府应着力进行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才能有效(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期刊2017年08期)

李桂兰,苗启田,李刘婧如[10](2017)在《陕西“汉调二黄”的学校音乐教育资源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新时期赋予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如何发挥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探讨在这样的音乐教育发展背景之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与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样式的"汉调二黄",走进学校音乐教育课堂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7年01期)

汉调二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份泛黄的曲谱,是由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原红旗剧团作曲家邹永礼在1980年创作的汉调二黄(汉剧)《白蛇传》的曲谱。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六岁,凭借对汉调二黄唱腔深切的热爱,创作了包括《白蛇传》在内的多部汉调二黄剧目音乐。邹永礼回忆,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调二黄论文参考文献

[1].翟本荣.舞台人生六十年[N].安康日报.2019

[2].于帆.汉调二黄《白蛇传》曲谱:以曲传艺,以情动人[N].中国文化报.2019

[3].陈蕊.浅议汉调二黄的起源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8

[4].吴河.汉调二黄音乐的特点分析[J].北极光.2018

[5].陈延文.传统戏曲演出场所空间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黄心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8

[7].徐春晓.安康汉调二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8].骆云锦.关于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8

[9].杨照民.汉调二黄的传承与保护探微[J].音乐天地.2017

[10].李桂兰,苗启田,李刘婧如.陕西“汉调二黄”的学校音乐教育资源价值探析[J].时代教育.2017

标签:;  ;  ;  ;  ;  ;  ;  ;  ;  ;  

汉调二黄论文-翟本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