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相分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化硅,羟基化,表面改性,分散
水相分散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琦,徐冰洁,许宝松,刘鹏飞,韩召[1](2018)在《羟基化对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施加硝酸有效地使氮化硅(Si_3N_4)粉末的表面羟基化,以改善在水性介质中的分散性。与天然粉末相比,羟基化粉末在水性介质中产生更稳定的胶体分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随着羟基改性,Si_3N_4粉末的羟基含量显着增加。这有助于防止Si_3N_4粉末在水性介质中聚集。此外,热重分析表明羟基化Si_3N_4粉末的羟基含量比天然粉末高68.8%。Si_3N_4粉末的表面亲水性通过羟基改性而增强,并且粉末分散性随着羟基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鹏飞[2](2018)在《超细氮化桂粉体水相分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化硅(Si_3N_4)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材料,因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损、抗热震、抗氧化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防腐等诸多关键技术领域。高性能Si_3N_4粉体应具有高纯度、细粒度以及良好的分散性。超细粉体的分散性,一直是制约其制品性能和下游应用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Si_3N_4粉体的分散稳定性,已成为Si_3N_4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羟基化、氨基化以及表面包覆技术对Si_3N_4粉体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测定改性后Si_3N_4粉体的表面元素变化与形貌变化以及Zeta电位值的变化,表征了改性后Si_3N_4粉体在水相体系中的分散性,并初步探讨了其分散机理。1)表面羟基基团对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的影响用硝酸对Si_3N_4粉体进行表面羟基化改性。较原始Si_3N_4粉体而言,改性后Si_3N_4粉体在水相中具有更好的分散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结果表明,经过羟基化改性后的Si_3N_4粉体表面羟基含量明显增加,羟基含量的提高对阻碍Si_3N_4粉体的团聚具有积极意义。热重(TG)结果表明,其表面羟基含量较原始Si_3N_4粉体而言提高了68.8%。羟基化改性后Si_3N_4粉体表面亲水性增强,且粉体的分散稳定性随着羟基含量的增加而提高。2)表面氨基基团对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的影响利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对Si_3N_4粉体进行原位氨基化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Si_3N_4粉体表面羟基与APTES分子中的甲氧基(-Si-OCH3)发生了缩聚反应,APTES分子以共价键的形式嫁接在其表面。热重结果表明,嫁接在Si_3N_4粉体表面的APTES含量达到7%。较原始Si_3N_4粉体相比,氨基化改性提高了Si_3N_4粉体的表面亲水性并提高了其水相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3)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分散性首次利用g-C3N4对Si_3N_4粉体进行表面包覆制备核壳结构复合材料提高其水相分散性。在N2环境下加热退火Si_3N_4和叁聚氰胺混合物制备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材料。XPS和TEM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粉体具有核壳结构。Zeta电位和沉降实验分析表明,Si_3N_4@g-C3N4复合粉体在水相体系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且其分散性能与Si_3N_4与叁聚氰胺质量比有关。更重要的是所包覆的gC3N4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即可完全脱除。这种提高分散性的方式有望为其他无机粉体的分散性研究提供新的途径。4)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分散性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粉体以叁聚氰胺为壳体材料前驱体,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粉体。研究了浆料中Si_3N_4与叁聚氰胺的质量比与煅烧温度对所制备的复合粉体分散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叁聚氰胺含量在30%-50%之间在对复合粉体性能影响不大,煅烧温度对其影响较大,在550℃条件下获得的复合粉体具有最佳的分散效果。本文针对超细Si_3N_4粉体易团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表面改性方法,对于提高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具有显着作用。使得在Si_3N_4应用过程中利用水替代有机溶剂成为可能,对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8-06-11)
黄晓丹,宁浩然,卫小军,荆莉红,高明远[3](2017)在《水相量子点尺寸单分散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作为优异的发光材料,在生物应用和半导体器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油相合成的量子点具有尺寸分布窄,表面缺陷少,发光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其合成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应用时需转水相,比较麻烦。而水相合成操作简便、重复性高、成本低、表面电荷和表面性质可控,容易引入功能性基团,生物相容性好,但是由于水溶液中离子反应活性高,生成的量子点尺寸分布较宽。而且依据Ostwald熟化理论的描述,生长末期颗粒均一性变差,生长进入Ostwald熟化期。通常CdTe量子点生长到红光区半峰宽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如果在颗粒生长期补加单体,抑制CdTe量子点的Ostwald熟化,就可以合成尺寸均一的水相量子点。目前,通过应用此原理,已制备大量尺寸均一的不同发射波长的CdTe量子点,而且不同于传统方法合成的量子点中红光区尺寸分布远大于绿光区的现象,得到的红光区量子点甚至比绿光区还窄很多。(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期刊2017-07-24)
夏保红,孙玉利,左敦稳,赵研,邵雳[4](2015)在《微米α-氧化铝粉体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米α-氧化铝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不好的问题,采用单因素法实验研究球磨时间、超声时间对微米α-氧化铝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研究分散剂种类、分散剂浓度、悬浮液p H对微米α-氧化铝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的影响,用悬浮液的吸光度评价微米α-氧化铝粉体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微米α-氧化铝粉体在水相介质中的最佳分散工艺参数是球磨时间为40 min,超声时间为20 min,分散剂叁聚磷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5%,悬浮液p H为10。(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魏攀[5](2010)在《纳米Al_2O_3水相悬浮液的分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氧化铝具有多方面的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在高强度氧化铝陶瓷、涂料、橡胶、塑料、耐腐蚀、耐磨增强材料等众多复合材料领域。但是由于纳米颗粒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多、原子配位不足、表面能高,粒子间容易形成带有若干连接界面的尺寸较大的团聚体。纳米粒子的团聚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问题。本文概述了纳米颗粒在水相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散稳定理论,针对纳米氧化铝的水相悬浮液的表面电性及分散性进行研究。通过纳米A1203悬浮液的Zeta电位的测定、粒径分布情况、沉降试验以及吸附试验,探讨分散方式、分散时间、分散剂种类以及分散剂用量对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机理,并通过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研究复配分散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实验吸附及分散效果,表征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确定了分散稳定的纳米氧化铝悬浮液的最佳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纳米A1203在水相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超声空化作用形成的高能微环境能够打开凝聚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分散效果较好,最佳分散时间为20min;在酸性条件下,纳米氧化铝表面带正电,碱性条件下表面带负电;等电点在pH8.4左右;pH在2.97-5.1和10.0-12.14范围内,颗粒表面电荷密度较高。2.研究了分散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二醇PEG、阿拉伯胶GA对纳米A1203的水相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加入分散剂后悬浮液Zeta电位随pH改变而显着变化,其中分散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在pH=4.0时Zeta绝对值最大值为57.02mV,平均粒径最小,在浓度为6.2mmol·L-1时,A1203表面达到最大饱和吸附量Γ=37.78μmol.g-1,吸附效果较好,颗粒间具有较强的静电排斥作用,分散稳定性最佳。3.通过对非离子型分散剂与离子型分散剂进行复配,研究了混合分散剂对纳米A1203分散稳定的协同效应。加入混合分散剂后在不同pH条件下,纳米A1203颗粒表现出不同的表面电性,从而对其分散性产生影响;其中加入非离子型分散剂聚乙二醇PEG与阳离子型分散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分散剂后颗粒表面电位均为正值,未出现等电点,Zeta电位最大值达70.14mV,纳米A1203对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最大饱和吸附量r=58.64μmol·g-1,纳米A1203较未添加分散剂及添加单一分散剂条件下分散性有明显的改善:4.纳米A1203吸附性红外表征结果表明,分散过程中纳米A1203表面确实对各分散剂产生吸附,通过分散剂在A12O3颗粒表面的化学吸附作用,改变颗粒表面的结构和电荷分布状态,产生静电位阻和空间位阻作用,从而增强分散效果;纳米A1203颗粒的SEM观察结果表明,未加分散剂情况下,pH=3.0时由于颗粒间的静电斥力作用颗粒相互分开;等电点pH=8.4时严重聚集形成较大的团聚体;加入分散剂后,团聚体尺寸明显减小,颗粒的分散性显着提高;加入混合分散剂PEG与CTAB后颗粒分布均匀,分散状态较好,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0-06-01)
龙海云,李芬芳,李景胜,贾国凤[6](2007)在《水热法制备纳米TiO_2及其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的中间体偏钛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研究了磷酸、硫酸、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TiO2粉体的晶型、粒径及形貌的影响,考察了其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并借助XRD、SEM、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动电位及静态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其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07年03期)
龙海云[7](2007)在《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及其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纳米二氧化钛结构特点及水热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和应用研究进展。以工业硫酸氧钛为原料,采用水解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纳米TiO_2粉体;研究了偏钛酸除铁工艺;探讨了纳米粒子在水相介质的分散状况。水解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研究表明:晶种的活性指标对于诱导TiOSO_4水解成核和控制偏钛酸的原生粒子大小有较大影响,晶种稳定性指数在60—100/ml的范围时,偏钛酸的粒度最小;在偏钛酸沉淀中加入少量K_2CO_3、H_3PO_4,可以得到100nm锐钛型的TiO_2粉体,加入少量ZnO、Na_2TiO_4可以得到200nm金红石型的TiO_2粉体。为除去水解后偏钛酸中铁杂质,分别考查了离心洗涤分离、抽滤洗涤分离和无机陶瓷膜洗涤分离叁种方法对除铁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洗涤液中铁含量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量固体中铁含量。叁种洗涤分离方法都可以将二氧化钛固体中铁含量降到30ppm以下,但陶瓷膜洗涤工艺可以实现连续操作,铁含量降为20ppm以下,煅烧后,产品的白度都大于94,是值得关注的新工艺。以偏钛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当水热反应分别以磷酸、硫酸调节pH值为1时,都可以获得粒径为10-40nm锐钛型多晶粉体,当水热反应以磷酸调节pH值为1时,以1%表面活性剂DBS分散后,TiO_2在水相中很难分散,而以硫酸调节pH值的反应产物添加1%表面活性剂DBS可以很好地分散。以DBS和聚乙二醇为分散剂定性探讨了纳米粒子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并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SEM、TEM等方法对TiO_2进行了表征分析,观测到了聚沉和絮凝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6-30)
张新霓[8](2005)在《α-Al_2O_3水相悬浮体系分散性及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态成型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成型工艺,它可制备密度高、坯体均匀、大尺寸、缺陷少且形状复杂的陶瓷坯体,且素坯的强度可进行加工,而日益成为陶瓷成型研究的焦点。而高固相含量、低粘度、流动性好的浆料是胶态成型的基础。浆料的分散、流变性及颗粒的表面改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论文通过对α-Al_2O_3颗粒表面ζ电位的测量及悬浮体系沉降实验的观察和粘度实验的测试,讨论分散剂质量分数与颗粒的悬浮性及悬浮体系粘度的变化关系,及pH值对悬浮体系粘度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分散剂质量分数及pH值对α-Al_2O_3悬浮体系悬浮性、稳定性的作用。 对α-Al_2O_3水相悬浮体系,在pH=10时,粘度法(采用Ubbelohde粘度计及旋转粘度计)、沉降法所反映的悬浮体系稳定性随分散剂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即当分散剂质量分数较少时,随着分散剂质量分数的增加,Al_2O_3悬浮体系的稳定性越来越好。此种分散剂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04%,且在0.04%~0.24%较宽范围内,均可制得粘度较低、悬浮稳定性较好的低固相含量的α-Al_2O_3悬浮体系。且其最佳分散剂质量分数不随α-Al_2O_3悬浮体系的固相体积含量发生变化。 溶液中颗粒的显微照片,真实地表现了α-Al_2O_3颗粒在溶液中的分散状态。当分散剂用量不足时(分散剂质量分数为0.03%),颗粒处于明显的絮凝状态;当分散剂质量分数在0.04%~0.2%范围内,可以观察到颗粒处于较好的分散状态,这与用沉降法、粘度法测得的结果相一致。 通过对比低固相含量α-Al_2O_3悬浮体系的粘度及极稀浓度悬浮体系的Zeta电位随pH值的变化曲线,发现可以通过测量低固相含量α-Al_2O_3悬浮体系粘度的方法确定添加了分散剂的α-Al_2O_3颗粒的IEP。 对Al_2O_3水相悬浮体系,在低固相含量的情况下,在pH为0.58~3.76及(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5-05-01)
水相分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化硅(Si_3N_4)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材料,因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损、抗热震、抗氧化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防腐等诸多关键技术领域。高性能Si_3N_4粉体应具有高纯度、细粒度以及良好的分散性。超细粉体的分散性,一直是制约其制品性能和下游应用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Si_3N_4粉体的分散稳定性,已成为Si_3N_4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羟基化、氨基化以及表面包覆技术对Si_3N_4粉体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测定改性后Si_3N_4粉体的表面元素变化与形貌变化以及Zeta电位值的变化,表征了改性后Si_3N_4粉体在水相体系中的分散性,并初步探讨了其分散机理。1)表面羟基基团对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的影响用硝酸对Si_3N_4粉体进行表面羟基化改性。较原始Si_3N_4粉体而言,改性后Si_3N_4粉体在水相中具有更好的分散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结果表明,经过羟基化改性后的Si_3N_4粉体表面羟基含量明显增加,羟基含量的提高对阻碍Si_3N_4粉体的团聚具有积极意义。热重(TG)结果表明,其表面羟基含量较原始Si_3N_4粉体而言提高了68.8%。羟基化改性后Si_3N_4粉体表面亲水性增强,且粉体的分散稳定性随着羟基含量的增加而提高。2)表面氨基基团对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的影响利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对Si_3N_4粉体进行原位氨基化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Si_3N_4粉体表面羟基与APTES分子中的甲氧基(-Si-OCH3)发生了缩聚反应,APTES分子以共价键的形式嫁接在其表面。热重结果表明,嫁接在Si_3N_4粉体表面的APTES含量达到7%。较原始Si_3N_4粉体相比,氨基化改性提高了Si_3N_4粉体的表面亲水性并提高了其水相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3)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分散性首次利用g-C3N4对Si_3N_4粉体进行表面包覆制备核壳结构复合材料提高其水相分散性。在N2环境下加热退火Si_3N_4和叁聚氰胺混合物制备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材料。XPS和TEM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粉体具有核壳结构。Zeta电位和沉降实验分析表明,Si_3N_4@g-C3N4复合粉体在水相体系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且其分散性能与Si_3N_4与叁聚氰胺质量比有关。更重要的是所包覆的gC3N4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即可完全脱除。这种提高分散性的方式有望为其他无机粉体的分散性研究提供新的途径。4)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分散性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粉体以叁聚氰胺为壳体材料前驱体,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Si_3N_4@g-C3N4核壳结构复合粉体。研究了浆料中Si_3N_4与叁聚氰胺的质量比与煅烧温度对所制备的复合粉体分散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叁聚氰胺含量在30%-50%之间在对复合粉体性能影响不大,煅烧温度对其影响较大,在550℃条件下获得的复合粉体具有最佳的分散效果。本文针对超细Si_3N_4粉体易团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表面改性方法,对于提高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具有显着作用。使得在Si_3N_4应用过程中利用水替代有机溶剂成为可能,对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相分散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琦,徐冰洁,许宝松,刘鹏飞,韩召.羟基化对Si_3N_4粉体水相分散性的影响(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8
[2].刘鹏飞.超细氮化桂粉体水相分散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
[3].黄晓丹,宁浩然,卫小军,荆莉红,高明远.水相量子点尺寸单分散性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2017
[4].夏保红,孙玉利,左敦稳,赵研,邵雳.微米α-氧化铝粉体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15
[5].魏攀.纳米Al_2O_3水相悬浮液的分散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6].龙海云,李芬芳,李景胜,贾国凤.水热法制备纳米TiO_2及其在水相介质中分散性的研究[J].广州化学.2007
[7].龙海云.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及其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
[8].张新霓.α-Al_2O_3水相悬浮体系分散性及稳定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