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强1武清敏1(通讯作者)左英俊2
(1河北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综合内科河北邢台054000;2邢台县中心医院儿科河北邢台054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152-01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阿托伐他汀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20毫克;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18个月后判定两组患者房颤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房颤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能够降低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房颤动疗效
阿托伐他汀由北京嘉林药业有限公司制造。我们于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用阿托伐他汀加常规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5例,同时用常规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5例,做双盲对照,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0例,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49.4±3.8岁(42-60岁)。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8.9±3.5岁;对照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49.3±3.6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血脂等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别,存在可比性。均经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心房颤动。
1.2方法
1.2.1观察指标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房颤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20毫克;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需退出者,持续观察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1.2.2不良反应观察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记录其表现、程度、发作时间、处理经过及转归,并按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来判定与试验药物的关系。按前二者计数统计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综合疗效判断阿托伐他汀组55例中,房颤再发8例(14.5%),转为持续性房颤3例(5.5%);对照组55例中,房颤再发16例(29.1%),转为持续性房颤7例(12.7%)。两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
表两组综合疗效判断
组别例数房颤再发(例)转为持续性房颤(例)
阿托伐他汀组558(14.5%)3(5.5%)
对照组5516(29.1%)7(12.7%)
3讨论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机制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近来发现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在房颤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其升高程度与房颤类型和持续时间相关。尤玲等[1]也发现房颤患者血清中hs-CRP明显增高。炎症因素影响房颤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引起心房的结构和电生理重构,从而启动和维持房颤。他汀类药物通过改善左心房重构,降低炎症相关因子和蛋白分子的表达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提高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于房颤患者,能够降低其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抑制细胞致炎,抑制补体系统,抗氧化,增加内皮细胞NO释放,减少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抑制房颤引发的心房重构[2]。他汀类药物还可能通过改变心脏离子通道与载体,延缓心肌组织、电重构,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等环节实现抗房颤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心脏细胞膜的胆固醇含量,调节脂肪酸组成、肌膜的理化性质和膜成分蛋白的活性,也可直接作用于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而抑制房颤的发生发展[3]。本试验证明,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明显降低其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尤玲,赵春霞,汪培华,等.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11):826-828.
[2]庞国珍,陈灿,黄志敏.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8):578-580.
[3]范耀东.他汀类药物对心房颤动影响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9,21(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