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写作论文-王更月,王璐

女同性恋写作论文-王更月,王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同性恋写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累斯嫔”,同性,女性之美,同性,女性之爱,人性关怀

女同性恋写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更月,王璐[1](2015)在《“累斯嫔”:人性的书写——浅析林白作品中的同性恋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同性恋主义者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是否对有关女同性恋的描写进行关注看成是对女同性恋是否进行歧视的一个标准;她们反对对女同性恋的存在行为的视而不见或有意抹杀。而在文学创作中,对"累斯嫔"的描写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则体现了作家的人性立场和创作态度。林白的创作对女同性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不仅书写了同性之爱的美好,也关注了受压抑的心理和生活困境,同时也肯定了同性之爱相互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林白从人性的角度对她们进行叙述与肯定的同时,也反驳了世俗观念的歧视和否定。(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24期)

窦洁,张丽[2](2014)在《打破沉默、建构主体性自我身份——华裔美国女作家崔洁芬女同性恋写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裔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对华裔美国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亚裔女性同性恋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论述则更是凤毛麟角。文章拟对亚裔女作家崔洁芬(Kitty Tsui)的写作运用怪异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作为华裔女性和一位同性恋者,崔洁芬当属社会"非主流",饱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忽视,甚或蔑视和歧视。在其作品里,崔洁芬重点描述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异性恋霸权主导、同性恋憎恶和同性恋歧视的反抗,同时讴歌赞美同性恋者间爱情之美、之真、之纯。借助其作品,崔洁芬试图构建华裔美国女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的独立主体地位和身份。(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张玫玫[3](2008)在《作为战争机器的女同性恋书写:从德勒兹的“生成论”观照威蒂格的写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勒兹在后结构理论的扩散的哲学向后现代的转折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创造的一系列新奇概念,如"块茎"、"逃逸线"、"游牧者"、"欲望机器"和"无器官身体",都反映了他的后结构主义差异哲学和流变思维的特点,突出的是一种反传统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德勒兹的思想与后现代语境中的很多文化现象和文学实践有着相同的旨趣,因而成为我们研究这类现象和实践的必要视角。本文从德勒兹"生成论"的几个重要概念出发,探讨女同性恋书写的实践者、法国女性主义作家威蒂格的文学实践,从本体论地位、身体想象和语言叁个方面分析威蒂格构建的"女同性恋主体"反总体化同一的颠覆性。(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胡跃茜[4](2007)在《行走在生存雾霭之中》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五四到20世纪末,中国大陆女作家似乎从未停止过对女性生存处境的探索,她们尝试寻求自身的解放,渴望逃离束缚的世界,在谋求转变命运和获取自我认同的动态历史过程中,执着地抗争、奋斗着。由于“五四”以来反封建传统反男权压迫的文化积淀,以及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双重催化下本土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作家们逐渐将视线转向规范的爱情模式和异性关系之外去寻求新的出路,使得女同性恋身份的情感确认轨迹越来越清晰地出现于女性创作文本之中。在这一文学序列里,女作家们运用女性细腻敏感的文学触觉和艺术审美的新鲜眼光,表达了对女同性恋生存的独特理解和审美阐释,展现了一道女性生存处境的真实景观。她们游走于男女两极之间,游离于男性建构的世界,内心充溢着激情和冲动,构筑了属于女性的美满空间。但无形中也陷入了身份指认的迷宫,其中的怀疑和不安多少预示了女性探索道路的艰辛,使作品呈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也为我们从女同性恋叙事角度研究中国女性写作提供了可能。但这股文学暗流却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甚至遭到了冷遇和遮蔽,使女同性恋文学研究只能依稀地沉浮于评论主流的边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阐述大陆现当代女同性恋文学的专着,涉及此领域的评论也只零散分布于研究学者的论着及论文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倾向:一是集中于个案研究,无从整体上把握现当代女同性恋叙事的现象;二是笼统地对“姐妹情谊”和女同性恋文学进行综述,点到即止,缺乏对具体文本的深层剖析。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大都聚焦于对异性爱的批判意识角度,局限于探讨女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缺少了对女性内部世界的深掘,忽视了女同性恋身份对女性自身的影响和意义,以及试图寻求独立性、自主性的另一种尝试。因此,本文将通过梳理和总结五四到20世纪末大陆女性写作中的女同性恋叙事作品,从女性身份意识角度切入,深掘女性的内部世界,审视女性自身的生存处境,着力于分析不同历史场景下女同性恋书写所体现的女性身份寻找和求证过程,展现女性在性别身份解构与重构过程中的挣扎与抗拒、困惑与焦虑,及女性在不断突围中又不断陷落的缘由和身份指认,挖掘女性群体内部被压抑、被遮蔽的个体丰富性,探讨女同性恋叙事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思考它在女性身份范畴和女性写作领域所带来的启示意义,尝试给女同性恋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理论课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08)

女同性恋写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裔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对华裔美国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亚裔女性同性恋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论述则更是凤毛麟角。文章拟对亚裔女作家崔洁芬(Kitty Tsui)的写作运用怪异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作为华裔女性和一位同性恋者,崔洁芬当属社会"非主流",饱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忽视,甚或蔑视和歧视。在其作品里,崔洁芬重点描述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异性恋霸权主导、同性恋憎恶和同性恋歧视的反抗,同时讴歌赞美同性恋者间爱情之美、之真、之纯。借助其作品,崔洁芬试图构建华裔美国女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的独立主体地位和身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同性恋写作论文参考文献

[1].王更月,王璐.“累斯嫔”:人性的书写——浅析林白作品中的同性恋写作[J].作家.2015

[2].窦洁,张丽.打破沉默、建构主体性自我身份——华裔美国女作家崔洁芬女同性恋写作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张玫玫.作为战争机器的女同性恋书写:从德勒兹的“生成论”观照威蒂格的写作实践[J].外国文学研究.2008

[4].胡跃茜.行走在生存雾霭之中[D].山东大学.2007

标签:;  ;  ;  ;  ;  

女同性恋写作论文-王更月,王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