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童虫非细胞型免疫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童虫原代细胞,免疫应答,免疫保护
童虫非细胞型免疫原论文文献综述
刘碧源,曾庆仁,余平,李艳琴,魏琦[1](2010)在《不同免疫途径对Sj童虫细胞型免疫原诱生的保护性效果及抗体应答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研究小鼠经不同途径接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童虫原代细胞(primary juvenile worm cells,pJCs)后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寻找其合适的免疫途径。方法将pJCs经皮下或静脉注射途径免疫昆明小鼠,间隔2w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第4w,与对照组同时经腹部皮肤感染尾蚴30±2尾/鼠,比较叁组小鼠的肝脏虫卵数及虫卵肉芽肿的大小、成虫数、虫体大小。同时在第2、3次免疫前及攻击感染前1d,小鼠尾静脉采血,用ELISA法检测抗pJCs-IgG水平。结果 pJCs免疫小鼠后,与PBS对照组比,静脉免疫组的减虫率为48.53%、肝卵减少率为54.54%、虫体平均重量减少率为29.62%(P<0.01)、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少率为36.8%,而皮下免疫组分别为41.28%、43.19%、23.08%、31.2%。IgG抗体水平也是静脉注射组高(PBS组,P<0.01;皮下注射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免疫原通过皮下和静脉注射均可诱导小鼠产生对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力,其中静脉注射诱导的免疫保护效应最强,提示通过静脉注射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是可行有效的免疫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曾铁兵,喻容,刘碧源,蔡力汀,杨胜辉[2](2010)在《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与非细胞型免疫原在小鼠免疫部位滞留的动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童虫细胞型免疫原和童虫细胞碎片免疫原免疫小鼠后在免疫部位滞留的动态变化。方法昆明鼠实验组A和B经大腿肌肉分别注射107日本血吸虫原代童虫细胞(pJCs)和相当剂量的童虫细胞碎片(JCFs),对照组C注射PBS。分别在注射后1、3、6、9和12 d,各组随机处理4或2只小鼠,从注射部位定量获取肌肉组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比较两种类型抗原滞留的动态变化;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发生的炎症反应。结果Western blot显示,A组在注射后各时间点均检测到分子质量单位为75 ku的特异性抗原条带,B组在注射后第6 d该条带即消失,C组未检出该条带。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Western blot相符。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在免疫后第12 d仍可见肌细胞间隙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在免疫后第12 d炎性细胞基本消失,C组未见炎性反应。结论血吸虫童虫细胞型免疫原较童虫细胞碎片免疫原在免疫部位可滞留更长时间,引起更持久的炎性反应,这可能是其诱生高保护性抗血吸虫病免疫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喻容[3](2008)在《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型免疫原的确认与免疫调节剂联用抗感染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Sj童虫细胞型与非细胞型免疫原诱生的保护性差异【目的】前期在小鼠模型中研究证明日本血吸虫(Sj)童虫活细胞可诱生抗攻击感染免疫力。本研究为证明其保护性效果是否与免疫原物理性状有关,比较童虫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免疫原所诱生的保护性差异。【方法】用家兔经Sj尾蚴感染后第18d获得童虫,剪切法制备童虫细胞,细胞超声冻融制备非细胞抗原。动物实验:取50只单性清洁级昆明鼠随机分成对照(PBS)组、童虫细胞型抗原(SCA)免疫组和童虫细胞非细胞型抗原(SNCA)免疫组、童虫碎片抗原(SWFA)免疫组和童虫可溶性抗原(SWSA)免疫组。经小鼠腹股沟皮下肌肉接种免疫原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接种后第4周作攻击感染(30±1尾/鼠),感染后第45d观察虫荷、肝卵荷、肝虫卵肉芽肿大小。此外,用ELISA检测实验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动态变化。【结果】PCR鉴定所用童虫细胞无兔源性成分。保护性指标比较显示:SCA组、SNCA组、SWFA组和SWSA组的减虫率分别为46.8%、35.3%、31.4%和8.0%;减卵率分别为:56.2%、38.2%、30.6%和20.2%;SWSA组未见明显减卵效果(P>0.05)。SCA组小鼠肝虫卵肉芽肿显着小于其他4组(P<0.05)。免疫学指标检测显示:SCA组、SNCA组、SWFA组和SWSA组各鼠血清中均可检测到抗Sj童虫抗体,其滴度与免疫次数呈正相关,在各组间差别不显着(P>0.05)。【结论】进一步证明Sj童虫细胞型免疫原可诱导小鼠产生较理想的保护性效果,其诱生机制之一,与免疫原物理性状有关。第二章Sj童虫细胞型与非细胞型免疫原在小鼠注射部位的动态变化【目的】为证明Sj童虫细胞型免疫原诱生的保护性机制是否与免疫原在宿主体内缓慢释放有关,并观察细胞型抗原引起的病理学变化。【方法】昆明鼠设A,B两组:A组经大腿皮下肌肉注射10~7童虫细胞型抗原;B组注射非细胞抗原,注后分别在24hrs、3d、6d、9d和12d每组各处理1只小鼠,从注射部位定量获取组织,用Westernblot法和免疫组化鉴定比较两种类型抗原消失时间的动态差异;用组织病理学观察炎症变化动态。【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A、B两组各组织抗原泳道间的区带谱未见明显差异,Western-blot结果揭示,A组小鼠组织在细胞型抗原注射后12d仍可检测到血吸虫抗原持续存在75kDa蛋白条带,而B组非细胞型抗原在注后第3d消失。免疫组化检测抗原的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相符。A、B两组小鼠免疫部位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在注抗原后第1d未见炎性病变,从第3天开始肌肉间隙内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中A组小鼠的炎性病变持续至抗原注射后12d,但B组消失于抗原注后第12d已基本见不到炎性细胞浸润,A、B两组的炎性细胞均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两组鼠的抗原注射部位肌细胞均未见异常病变。【结论】血吸虫童虫细胞型免疫原较其非细胞抗原在接种部位可维持更长时间,具抗原缓释作用,但引起炎症病变也较明显,推测细胞免疫原的这一特性可能是诱生高保护性免疫的重要机制之一。第叁章Sj童虫细胞与免疫调节剂联用的保护性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免疫调节剂可否进一步提高Sj童虫细胞诱生的免疫保护性效果。【方法】制备感染后第18d童虫细胞。PCR扩增鉴定血吸虫虫源性细胞的种属特异性并检测细胞有无宿主成分污染。实验动物分为8组。A组为PBS对照组;B组为童虫细胞免疫组;C组为IL-2注射组;D组为IL-2+童虫细胞免疫组;E组为IFN-γ注射组;F组为IFN-γ+童虫细胞免疫组;G组为香菇多糖注射组;F组为香菇多糖+童虫细胞免疫组。免疫调节剂每天注射一次,连续5d,免疫部位均为双侧腹股沟皮下肌肉注射,间隔2w 1次,共3次。于末次免疫后第4w采取单盲法对各组小鼠进行攻击感染(30尾/鼠)。感染后第35d剖鼠冲虫观察结果。保护性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计数虫荷及肝卵荷;免疫学观察指标包括:ELISA检测免疫前后不同时点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经PCR鉴定证明血吸虫细胞免疫原无宿主成分污染。保护性效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减虫率为38.4%,减雌率42.1%;C组、D组、E组、F组和G组和H组的减虫率分别为13.5%、36.1%和32.7%、46.2%、18.3%和33.7%;减雌率分别为-2.1%、21.1%、38.9%、40%、30.5%和40%。B组、C组、D组、E组、F组、G组和H组的LEPG减少率分别为59.8%、26.6%、52.1%、47.7%、57.7%、34%和53.7%;EPF减少率分别为48.6%、25.2%、44.4%、34.7%、50%、28.5%和42.3%。免疫调节剂与细胞联合免疫组与单用细胞组比,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增强剂均未能显着提高童虫细胞诱生的免疫保护性效果,但单独注射IFN-γ有一定的抗日本血吸虫免疫保护性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童虫非细胞型免疫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童虫细胞型免疫原和童虫细胞碎片免疫原免疫小鼠后在免疫部位滞留的动态变化。方法昆明鼠实验组A和B经大腿肌肉分别注射107日本血吸虫原代童虫细胞(pJCs)和相当剂量的童虫细胞碎片(JCFs),对照组C注射PBS。分别在注射后1、3、6、9和12 d,各组随机处理4或2只小鼠,从注射部位定量获取肌肉组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比较两种类型抗原滞留的动态变化;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发生的炎症反应。结果Western blot显示,A组在注射后各时间点均检测到分子质量单位为75 ku的特异性抗原条带,B组在注射后第6 d该条带即消失,C组未检出该条带。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Western blot相符。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在免疫后第12 d仍可见肌细胞间隙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在免疫后第12 d炎性细胞基本消失,C组未见炎性反应。结论血吸虫童虫细胞型免疫原较童虫细胞碎片免疫原在免疫部位可滞留更长时间,引起更持久的炎性反应,这可能是其诱生高保护性抗血吸虫病免疫的重要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童虫非细胞型免疫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碧源,曾庆仁,余平,李艳琴,魏琦.不同免疫途径对Sj童虫细胞型免疫原诱生的保护性效果及抗体应答差异[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
[2].曾铁兵,喻容,刘碧源,蔡力汀,杨胜辉.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与非细胞型免疫原在小鼠免疫部位滞留的动态观察[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
[3].喻容.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型免疫原的确认与免疫调节剂联用抗感染效果观察[D].中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