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道德修养

语文教学与道德修养

一、语文教学与品德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晨[1](2021)在《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教育以其实践性特征为学生认知发展、品德培养、行为塑造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四育的发展提供综合性的应用、实践平台,因此劳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便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大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成为新时代小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途径。然当前小学生劳动素养缺失,家庭中劳动意识涣散,学校中劳动教育边缘化等问题导致小学劳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难发挥。因此,新时代在小学中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探求小学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之间的结合点,分析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必不可少。研究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首先对已有相关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功能表现进行重点解读,并以此分析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论的可行性。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论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小学劳动教育聚焦身体、整合身心、融合“四育”三个方面。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对曲阜市两所小学的师生开展访谈与问卷调查,自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认识情况、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认识情况、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情况、小学生家庭劳动参与情况、小学劳动教育语境下的家校沟通情况以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情况几个方面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体现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些许的问题:第一,社会环境中社会观念对劳动一词存在成见;第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难以为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第三,学校对劳动概念价值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学校对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缺乏认识;第四,小学对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空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内容的不系统及开展受挫;第五,劳动教育考核方式浅显与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评价标准缺失导致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需将立德树人理念注入劳动教育全程,首要的便是将立德树人理念注入劳动教育目标,为劳动教育指引前进道路。在具体落实方面,学校要努力实现将“课程”与“劳动”相关联,在构建“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实施“课程劳动”的建构,打破实践应用与知识学习之间的空间壁垒,打通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课程通道。在小学劳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保障层面,拓宽劳动教育资源,配备专业化劳动教材,培养专业化劳动师资,建立专业化劳动场所等皆能实现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广度的扩展,为劳动教育发挥育人功效保驾护航。在考核评价方面,完善劳动教育考评机制是为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增添动力的必然要求。此外,需引起重视的是:劳动育人并非学校一方之责,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涉及的各个主体都需要发挥其各自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协同育人,更好地拓展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实施空间,保障劳动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实现学生在真实环境与课堂教学的交互之中培养道德品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金春花[2](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说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李文婷[3](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榜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的选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浓烈的情感性和鲜明的指向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榜样人物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论文共有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梳理了目前关于榜样人物的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予以说明。第一章首先对“榜样人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依据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榜样人物进行了选编分析与类型概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的教学价值与意义。主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第三章是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的形式,发现目前在榜样人物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榜样人物的写作功能发挥不充分、榜样人物的教学方法创新点不足、榜样人物的审美内涵解读不深入、榜样人物的德育理解引导不到位,并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教学的改进策略。第一,创新引导多样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内采用讨论法、模拟情景以及主题演讲的方法完善榜样人物的教学;同时拓展相关课外相关阅读,强化学生对榜样精神的理解;课外组织学生游学、展开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进一步领悟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落实榜样人物的精神;第二,科学探究榜样选文文本,从语言、意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审美因素,从文本内容与时代背景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榜样人物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三,在写作训练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中榜样的塑造手法,并且要引导学生运用榜样人物的塑造手法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写作练习,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张企博[4](2021)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分支深深地受到了广大儿童的喜爱,是第一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文本体裁,并且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建议中也名列前茅。从文本特征上来看,童话是有着浓浓幻想情节以及鲜明人物特征的文体,这种文体特有的属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若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结合童话的幻想情节以及拟人化的人物特征等要素展开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则能更好地的将童话这种文本的特有优势属性得以发挥。但是,目前在第一学段中的童话教学培养语用能力时,有诸多问题随之显现出来。如何优化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以及教育研究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展开论述。第二部分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沈阳市Z学校的41名教师进行调查,并搜集童话教学案例。全面地了解到该校第一学段语文教师对于语用能力的认识、语用能力培养教学目标设置、语用能力培养方法以及语用能力培养效果这四个维度的现状。第三部分在问卷、访谈以及案例搜集的基础上发现沈阳市Z学校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分析。在分析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于语用能力缺乏准确的认知;教师缺乏语用能力培养课前设计意识;教师语用能力培养教学目标设置不当;教师语用能力培养方法不当;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参与度较弱。第四部分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为小学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尽一份微薄之力,尽可能优化培养效果。本研究认为教师应当提升对于语用能力的认识,丰富自身理论;提高课前的语用能力设计意识;在教学中要让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多样化”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借助相关用具,为学生创设童话氛围,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参与度。通过以上建议旨在提升小学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最终效果,进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提升。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徐萍[6](2020)在《初中文言文《陋室铭》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教学上有一句俗语——“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执此理念,本论文将对初中文言文《陋室铭》教学作专题研究。论文分两大部分共六章:其中前三章是第一部分——备课,包括备作者、备文本(课文)和备典型课例等;后三章是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在备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深化。第一章备作者。“知人论世”是文言文教学一种重要方法,本章梳理《陋室铭》作者刘禹锡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内容,既探究刘禹锡儒释道兼具的思想倾向、又研究他人生影响至深的两件事——永贞革新与贬谪,还对《陋室铭》作者和创作背景存疑情况进行深入挖掘。从本章的结论可知:首先,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在文本中交叉体现;其次,文章写作背景存在广泛误传现象,在教学中讲解写作背景环节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应予以更正。第二章备文本。本章立足于文本,采用细读的方法逐字逐句探究文本内涵,从对偶句、用典两个大方面入手,细究关键字词句的深层内涵,从而探究教学范围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过程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打下重要基础,是备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和范围的探索过程。第三章典型课例与教学思考。基于普通一线教师的课例和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从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课堂问答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比较,总结优秀的技巧和方法,从中归纳出抓住关键字词教学、注重文本赏析等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与建议。第四章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一。主要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任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教案设计上注重环节的衔接与合理,教学实践中注重问答技巧的掌握,并反思教学得失。第五章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二。同样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任务,结合班级学生整体水平高的学情,从文化渗透、发散思维的角度进行教案设计和教学实践,并进行课后反思。第六章是对教学实践的补充。前三章挖掘出来教学内容和价值并不能全部呈现在两个课时的教学之中,所以在课后组织讲座,从课文知识点的迁移、审美与道德陶冶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深化。

陈贵英[7](2020)在《蒙学教材“三百千”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蒙学教材是中国古代儿童智慧启蒙的课本,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在倡导国学文化复兴的今天,蒙学教材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时不忘牢固树立精神文化,对于基础教育对象的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十分必要。蒙学教材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小学生接受古代孩童的蒙学教育已经有了数年,然而由于没有完整的实施规范和指导,一些问题也逐渐在实践中显示了出来。本研究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深入走访了实施蒙学教学的学校,调查了现阶段蒙学教学开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依据其问题症状探索出相应的策略,从学校、教师、环境和学生个人四方面努力改进蒙学教学的开展实施,以便发挥出蒙学教学实践的最大功用。

潘军[8](20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点的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以及提升他们道德品质的重任,通过语文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进行德育,进行一种关于民族文化的道德传承。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从文字到文学,再到各种以文字作为载体而存在的艺术、技术与科学包含着该民族国家文化与道德精神的精华,对这些要素的教育其实就是在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和道德精神的教育。德育渗透一直是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这其中既有合理的见解,也存在一些对渗透一词意义上的误读。本论文试图从学科德育的角度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意义的挖掘和德育思想的渗透问题。本文主要对将德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途径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全文以整体性视野的唯物史观和小学语文教学论为理论基础,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中的不足展开研究。选取《麻雀》、《父爱之舟》、《朱德的扁担》三篇课文作为案例,分析教材、课标、教学要求等,以“以情感人”、“文以载道”、“言传身教”三个视角展开讨论,发现教师德育渗透观念有待更新、德育活动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有待优化、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的问题。以此为支点,从“精神塑德:确立核心价值”、“学科润德:践行文学育人”、“携手弘德:构建德育共同体”三个维度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施建议。具体来看,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德育观、注重言传身教、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处理好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促进语文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回归学生生活、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建设德育场域、完善评价机制。研究旨在帮助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渗透德育,为新时代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方晓霞[9](2020)在《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尽心引导和栽培。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之下,素质教育没有全面落实,德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立德树人”成为理想口号,“人才”被表面地理解为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道德滑坡日益严重,学生缺乏感恩的心、敬业的准则、诚信的坚守、友善的微笑,不少学生的“灵魂”没有赶上教育的脚步,被落下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围绕核心素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指教育事业既要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培养技能,又要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语文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既肩负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对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学习优秀文化传统使学生得到浸染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良好思想品质,进一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应该兼顾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目标,从语文教育中挖掘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潜于语言形式教育之中,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它的思想政治因素是以讲授文本等方式进行渗透的,也就是说要把德育因素寓于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文以载道,道以显文。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德育渗透最大的特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而达到德育目的。语文教师要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人生理想的树立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反思与建议。正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及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有优势。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受在社会价值冲击、教育理念错位以及教师自身局限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德育资源开发不足、语文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语文学科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通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德育内容的明确指导表述,分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课程单元活动、教材文本两个方面挖掘德育渗透内容,梳理教材中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进经济等活动内容以及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文本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德育渗透素材。以学校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活动、专题复习、德育资源开发等五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做了些实践研究,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再现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容,进而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领会思想感情,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健康的情感认知,完善自身人格和提升人文修养。通过反思,本文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完善评价体系;立足文本,适度渗透德育;教学中以文载道、以形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以生为本,注意言传身教,达到“文道统一”之境,随文潜入心,授道悄无痕。

郑露[10](2020)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蔡元培“五育”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蔡元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近代教育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五育”教育观以此为基础,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在教育发展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其教育理念的深刻性也随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愈发突出。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蔡元培所提出的“五育”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向导,被视为“素质教育的先驱”。“五育”的五个方面互为关联,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为基础,以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为延展;以人的道德发展贯穿始终,从而培养体、智、德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下语文教育所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主要从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提高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被视为“素质教育再出发”。二者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内容和理念等方面相契合,从中体现蔡元培“五育”教育观的时代性。本文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对蔡元培的“五育”教育观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五育”教育观的内涵,主要梳理“五育”教育观的提出背景,对核心思想进行解读,认为“五育”的核心指向承担责任、提升实践能力等。第二部分从目标、内容和意义层面论述“五育”教育观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揭示“五育”教育观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的一致、相互生成等。第三部分运用“五育”教育观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策略分析,以《祝福》、《赤壁赋》和《陈情表》等课文为例,从研读文本、创设情境和教法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语文教学如何立足学科特性,运用“五育”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第四部分由上述研究总结出“五育”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育的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启示,认为语文教育应坚持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等。

二、语文教学与品德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与品德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立德树人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2.劳动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
        3.小学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
    (二)概念界定
        1.立德树人
        2.小学劳动教育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支撑
    (一)聚焦身体:增强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实践性
    (二)整合身心:加强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实效性
    (三)融合“四育”:提升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全面性
二、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问卷的设计
        2.访谈的设计
        3.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认识情况
        2.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认识状况
        3.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情况
        4.小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情况
        5.小学劳动教育语境下的家校沟通情况
        6.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情况
三、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观念中对劳动教育的偏见
        1.传统观念中对劳动教育的成见
        2.现代观念中对劳动教育的压制
    (二)家庭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1.家庭劳动教育态度消极
        2.家庭中劳动机会的缺失
    (三)小学阶段学校对劳动教育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深入
        1.小学阶段学校对小学劳动教育内涵认识不到位
        2.小学阶段学校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清晰
    (四)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资源利用不充分
        1.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活动资源单调
        2.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空间资源受限
        3.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人力资源缺乏
    (五)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考评机制不健全
        1.小学劳动教育的考查方式浅显
        2.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评价体系欠缺
四、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改进建议
    (一)立德树人渗透劳动教育目标,引领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方向
        1.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劳动育人施行
        2.把握育人目标,坚持劳动育人导向
    (二)“课程”、“劳动”互涉,打通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课程路径
        1.落实劳动课程,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主渠道
        2.建构“课程劳动”,整合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课程路径
    (三)拓宽劳育资源,扩展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广度
        1.甄选、利用现有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资源
        2.开拓、丰盈其他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资源
    (四)完善考评机制,增添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动力
        1.小学劳动教育考核着意拓宽范围
        2.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关切劳动过程
    (五)加强协同育人,净化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环境
        1.固本强基:加强“以劳育人”的宣传力度
        2.贯通时空:加强社会、家庭与学校的有机衔接
        3.文化熏染:实现劳动育人注入校园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二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三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相关说明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相关概述
    第一节 榜样人物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榜样人物的选文统计
        一、统计说明
        二、统计情况
    第三节 榜样人物的选编分析
        一、榜样人物的性别分析
        二、榜样人物的国别分析
        三、榜样人物所属年代分析
        四、榜样人物所属学年分析
    第四节 榜样人物的类型
        一、历代名人
        二、革命英雄
        三、普通人物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国家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
        二、社会价值观:弘扬社会美德
        三、个人价值观:塑造理想人格
    第二节 提高审美能力
        一、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第三节 提高写作能力
        一、借鉴不同榜样人物塑造的选材技巧
        二、习得榜样人物塑造的多样表达手法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榜样人物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三、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四、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榜样人物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写作功能发挥不充分
        二、教学方法创新点不足
        三、审美内涵解读不深入
        四、德育理解引导不到位
    第三节 调查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学思维固化影响榜样教学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教学方法单一
        三、部分教师榜样审美探究意识不足
        四、学生认同不够,干扰榜样教学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榜样人物教学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创新引导多样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感悟榜样精神
        二、拓展相关课外阅读,强化榜样精神
        三、引导学生走向实践,践行榜样精神
    第二节 科学探究榜样选文文本,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一、品析榜样文本审美因素
        二、多元解读榜样审美价值
    第三节 充分挖掘榜样塑造手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仿写教材榜样
        二、扩写榜样事迹
        三、续写榜样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2011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用能力的要求
        (二)部编版第一学段教材童话文体意识的增强
        (三)学生发展对于语用能力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童话
        (二)童话教学
        (三)语用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文献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小学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二、小学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认识情况
        (二)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教学目标设置情况
        (三)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方法情况
        (四)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效果情况
第三章 小学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缺乏语用能力的理论认知
        (二)教师缺乏语用能力培养备课设计意识
    二、教师语用能力培养教学目标设置不当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语用能力关注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未兼顾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设置欠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语用能力培养方法不当
        (一)理解能力培养
        (二)表达能力培养
    四、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参与度较弱
        (一)学生参与教师语用能力培养积极度较弱
        (二)学生较难融入教师创设的童话氛围
第四章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加强对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视
        (一)“自我提升和外部学习”,丰富语用能力认识
        (二)“教材关注与学生分析”,提高课前设计语用能力意识
    二、教师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中关注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兼顾“理解和表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生活实际
    三、“多元化”方法,促语用能力培养
        (一)理解能力培养
        (二)表达能力培养
    四、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参与度
        (一)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团队意识
        (二)教具辅助,童话氛围沉浸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现状研究·教师问卷
附录二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现状研究·教师访谈
附录三 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选文汇总表
致谢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初中文言文《陋室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备课一:备作者
    第一节 刘禹锡生活与创作大背景
        一、儒释道兼具的思想倾向
        二、忠贞被贬的政治遭际
    第二节 《陋室铭》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争论
        一、作者之疑
        二、写作背景故事之疑
第二章 备课二:备文本(课文)
    第一节 解题:陋室铭
        一、“陋室”之意蕴
        二、“铭”之文体
    第二节 文本细读
        一、对偶句解析
        二、用典探究
第三章 典型课例与教学思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两个典型课例比较
        一、余映潮《陋室铭》课例
        二、李卫东《陋室铭》课例
    第三节 启示与建议:关于典型课例的思考
        一、诵读要求和关键问题要明确
        二、深入赏析文本
        三、围绕关键字切入主题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一
    第一节 结合课标的教学分析
        一、本册教材分析
        二、单元目标分析
        三、课文任务分析
    第二节 基于文本细读的教案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第一课时教案
        三、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 课堂实录
        一、第一课时实录
        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第四节 教学反思
第五章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二
    第一节 从关键词出发的《陋室铭》教案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案设计
    第二节 课堂实录
    第三节 教学反思
第六章 《陋室铭》课后系统与深化:专题讲座讲义
    一、《陋室铭》的知识点迁移
    二、审美与道德陶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蒙学教材“三百千”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蒙学教材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蒙学教材的发展
    第二节 蒙学教材的价值与不足之处分析
        一、《三字经》
        二、《百家姓》
        三、《千字文》
        四、“三百千”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蒙学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现状
        一、调查对象和实施方法
        二、调查结果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蒙学教育实践过于盲目
        二、蒙学教育开展的功利性
        三、蒙学教育开展流于形式化
第三章 蒙学教学问题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蒙学教学目标错位
        一、实施重形式胜于成果
        二、教学追求速度不求质量
        三、蒙学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
    第二节 蒙学教学实施不当
        一、教师传授过程粗糙
        二、学生学习动机较弱
        三、蒙学学习方法单一,知识巩固较少
    第三节 蒙学督促评价不力
        一、无明确的学习考核
        二、家校管控力度不强
第四章 蒙学教学的问题应对措施
    第一节 学校方面
        一、挖掘蒙学教材,明确教育目的
        二、明确蒙学教材分类,选择教育性内容
        三、量化评价标准,做好蒙学督促考核
    第二节 教师方面
        一、开展教师培训,认识到蒙学教学重要性
        二、加强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水平
        三、根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三节 环境方面
        一、创设文明校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行为
        二、家校合力,推动蒙学教育落到实处
        三、社会提倡,共同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节 学生方面
        一、学会合作和交往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相关文本,激发兴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材编排要求
        (三)中小学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五、研究框架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德育
        (二)学科德育
        (三)语文教学
    二、理论基础
        (一)人、教学、德育、环境:整体性视野的唯物史观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资料收集
        (一)初步收集语文教学案例
        (二)再次收集语文教学案例
        (三)最后收集语文教学案例
        (四)资料收集结果
    四、研究工具
第四章 当前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教学案例一:《麻雀》
        (一)教学过程
        (二)课标要求
        (三)案例分析—“以情感人”
    二、教学案例二:《父爱之舟》
        (一)教学过程
        (二)课标要求
        (三)案例分析—“文以载道”
    三、教学案例三:《朱德的扁担》
        (一)教学过程
        (二)课标要求
        (三)案例分析—“言传身教”
第五章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活动脱离学生生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式有待优化
    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第六章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建议
    一、精神塑德:确立核心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德育观
        (二)语文教师注重言传身教
        (三)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
    二、学科润德:践行文学育人
        (一)处理好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
        (二)促进好语文与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三)改进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科德育实践
    三、携手弘德:构建德育共同体
        (一)回归学生生活,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二)建设德育场域,环境蕴德
        (三)完善语文教学中评价机制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的主要特色与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访谈调查法
        3.定性观察法
        4.叙事研究法
    (五)“立德树人”概念的界定
        1.“立德树人”的内涵
        2.“立德树人”的当代含义
        3.本研究中的“立德树人”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德育与德育渗透
    (二)立德树人育人观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道德学习观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教育政策要求
    (四)语文德育的特殊性
        1.语文学科的文道统一
        2.语文德育内容的分散性
        3.语文德育方法的渗透性
    (五)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意义
        1.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
        2.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
        3.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4.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
        1.语文教学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2.语文德育资源开发不足
        3.语文德育方法形式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2.教育观念的错位
        3.教师自身的局限
三、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分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德育标准的指导表述
    (二)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内容
        1.单元活动的德育资源
        2.教材文本的德育资源
四、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
    (一)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1.专题阅读教学,激发心灵感触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3.品味语言文字,领略人文魅力
    (二)写作教学德育渗透
        1.时评写作,关注社会生活
        2.善用评语,引导心灵对话
    (三)课外活动德育渗透
        1.小组合作,实践出真知
        2.字以载道,写出美与德
        3.辩论交流,辩出是与非
    (四)专题复习德育渗透
        1.专题复习,关注学生发展
        2.研究命题,感受德育熏陶
    (五)雷州文化德育资源渗透
        1.雷歌融入诗歌教学
        2.雷剧融入戏剧教学
        3.雷州文化融入语文选修课程
五、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反思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多元评价
    (二)立足文本,适度渗透
    (三)情理交融,循循善诱
    (四)以生为本,因势利导
    (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蔡元培“五育”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五育”教育观的提出背景及内容
    (一)“五育”教育观的提出背景
        1.时代背景
        2.教育背景
    (二)“五育”教育观的核心内容
        1.军国民教育(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智育)
        3.公民道德教育(德育)
        4.美育
        5.世界观教育
二、“五育”教育观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目标层面
        1.提高国民素质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内容层面
        1.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2.相互生成
    (三)意义层面
        1.立足现实
        2.涵养性情
三、“五育”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研读文本,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五育”资源
        1.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文本意境
        3.梳理情感表达
        4.评析人物冲突
    (二)创设情境,为运用“五育”教学奠定基调
        1.立足文本,营造学习氛围
        2.关注学情,采用多种方式
    (三)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五育”素养
        1.巧妙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倡诵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3.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赤壁赋》的教学构想
        1.教学设计阶段
        2.教学实施阶段
        3.教学反思阶段
四、“五育”教育观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对语文教育理念方面的启示
        1.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
        2.立足语文学科特性
        3.坚持立德树人
    (二)对语文教学目标方面的启示
        1.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对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启示
        1.准确区分选文类型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语文教学与品德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王若晨.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榜样人物教学研究[D]. 李文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张企博.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初中文言文《陋室铭》教学研究[D]. 徐萍.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7]蒙学教材“三百千”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反思[D]. 陈贵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 潘军.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D]. 方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蔡元培“五育”教育观研究[D]. 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语文教学与道德修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