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荧光识别论文-朱园园,王子君,古双喜,张珩

手性荧光识别论文-朱园园,王子君,古双喜,张珩

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性荧光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综合实验,荧光探针,手性识别

手性荧光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朱园园,王子君,古双喜,张珩[1](2019)在《氨基酸手性荧光识别及光学组成测定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综合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了荧光探针对氨基酸手性识别及光学组成测定的综合性实验。阐述了荧光探针的手性识别原理、实验流程、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分析。该实验属于手性化学、光物理、光化学、分析化学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该实验还具有可拓展性,能弥补传统综合实验的重复性和单一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白蕾,霍淑慧,韩振刚,陈晶[2](2019)在《双功能方酰胺荧光探针手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4个双功能方酰胺探针分子,其中1和3为新化合物,2和4为已知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认其结构。采用荧光光谱法,系统研究了这4个手性探针分子对Boc-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苯甘氨酸、脯氨酸、缬氨酸、酒石酸、扁桃酸和联二萘酚的荧光手性识别效果。通过组合筛选发现,探针分子4对缬氨酸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4与缬氨酸的摩尔比为1∶2时,加入L-缬氨酸后,荧光光谱峰大幅蓝移,且荧光强度大幅减弱;加入D-缬氨酸后,荧光光谱没有变化,荧光强度比值(I_D/I_L)达到1.35。据此提出了探针分子4的叔胺基团和方酰胺基团分别通过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各结合一分子L-缬氨酸的双手性中心识别机理。(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白蕾,霍淑慧,陈晶,卢小泉[3](2019)在《用于手性识别α-氨基酸的方酰胺荧光探针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然氨基酸为手性原料合成了4种新型的手性方酰胺荧光探针分子(5~8),该合成路线简短,后处理简单,无需柱层析纯化.以荧光光谱为检测手段,测试了此类探针分子对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脯氨酸的手性识别效果,结果表明,探针分子5可以有效识别苯丙氨酸的2个对映异构体.当加入L-苯丙氨酸后,探针分子5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强,而加入D-苯丙氨酸后探针分子5的荧光强度显着减弱,2种异构体的荧光强度比(I_L/I_D)可达2. 4.(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大亮,张春,韦思平,王平,尤强[4](2018)在《C1轴手性3-醛基联萘酚荧光探针对胺类化合物的手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具有C1对称轴的3-醛基-1,1′-联-2-萘酚荧光探针,该探针在Zn2+的存在下和手性二胺或手性氨基酸相互作用后,荧光发射波长红移至560nm处,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且荧光增强强度对不同手性结构的二胺或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具有对映选择性识别的能力。尤其针对1,2-二苯基乙二胺而言,与文献报道的3,3′-二醛基-1,1′-联-2-萘酚(C2对称轴荧光传感器)进行荧光识别的效果相比,其对映选择性识别的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袁海燕,黄云梅,曾小清,郭媛,张宇辉[5](2018)在《核酸适配体为荧光探针对精氨酸的手性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精氨酸(Arginine,Arg),有D-精氨酸(D-Arg)和L-精氨酸(L-Arg)两种对映体。本文研究发现,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核酸适配体(FAM-Apt)具有很强的荧光,其荧光强度在pH为7.2的Tris-HCl缓冲液中被金纳米(AuNps)显着猝灭,在该猝灭体系中加入D/L-Arg后,荧光强度不同程度恢复。因此,基于FAM-Apt&AuNps荧光探针,建立了手性识别D/L-Arg的方法 .在最优实验条件下,FAM-Apt+AuNps体系检测D/L-Arg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300和0~400nmol·L~(-1)。检出限分别为8.7和1.9nmol·L~(-1)。(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郑德民[6](2018)在《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区分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荧光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迅速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对各种分析物的检测。传统的荧光传感器多采用“锁-钥”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对特定分析物的高选择性识别,但是对相似化合物的区分识别能力差,且无法应用于对混合样品的分析。因此,发展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分析物的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器主要有多单元交互响应性的传感器阵列(sensor array)和多波长交互响应性的单一荧光传感器。多单元传感器阵列依赖于每个单元提供一个响应信号,从而形成针对特定分析物的指纹图谱识别,实现对结构相似或化学性能相似分析物的区分识别;多波长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器的指纹识别图谱来自于其自身不同波长下的光学信号的交互响应性,一系列波长下的信号变化组合能够产生一个特定指纹识别图谱,同样可以实现对不同分析物的区分识别。因此,本论文特别构建了两种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器,并对其区分识别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工作,我们以具有多波长发射带、量子产率高的芘为荧光报告基团,利用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调控作用,构建了可区分识别多种金属蛋白的多波长交互响应性单一荧光传感器。首先,我们合成并表征了胆酸修饰的单芘衍生物1,研究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装体聚集状态的变化对探针1的光物理性质可以进行有效调控。同时,我们选定的能够同时发射单体和excimer荧光的1/SDBS二元传感体系对不同的金属蛋白表现出典型的多波长交互响应,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对七种金属蛋白的区分识别。并且,此二元传感体系在血清和尿液等生物流体中仍然对不同金属蛋白具有较好的区分识别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二部分工作,我们采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作为载体,通过在其表面分别修饰能够与巯基化合物反应的有机染料分子吡罗红(PYR)、氨基苯并噻哇(DBT)和4-溴-1,8-萘二甲酸酐(NAP),构建可对多种生物巯基化合物区分识别的叁单元荧光传感器阵列。目前,我们利用软模板法成功制备出球形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其尺寸在100-150 nm左右,孔径在3.6 nm左右。然后,我们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了异氰酸酯基(ICPTES)末端的硅烷化试剂,并通过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曲线(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的表征。此外,我们已经合成并表征了其中传感单元一分子探针吡罗红PYR和传感单元二的部分结构。下一步的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合成其它两种荧光染料,并将叁种染料分别修饰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构建纳米颗粒型荧光传感器阵列,研究其对不同巯基化合物的区分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晏瑾懿[7](2016)在《联萘酚衍生物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催化不对称Hetero-Diels-Alder反应和手性荧光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联萘酚是一种多功能试剂,联萘酚及其衍生物在不对称催化、不对称诱导螺旋聚合以及手性识别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叁大部分:(1)联萘酚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以(S)-联萘酚为原料,参照现有的文献资料合成了(S)-6-甲酰基-2,2′-双(甲氧基甲氧基)-1-1′-联萘。该中间化合物进一步经格氏试剂加成和Dess-Martin Periodinane(DMP)氧化得到手性单体(6-丙烯酰基-2,2′-双甲氧甲氧基-1,1′-联萘,缩写成Acr M)及其单元类似物(6-丙酰基-2,2′-双甲氧甲氧基-1,1′-联萘,缩写成U-AcrM)。从(S)-联萘酚出发,经过氯甲基甲醚保护羟基,正丁基锂拔氢,3-位二苯羟甲基化和3′-位甲酰化得到联萘酚的醛衍生物,再经Wittig反应得到单体(3-二苯羟甲基-3′-乙烯基-2,2′-双甲氧甲氧基-1,1′-联萘,缩写成DPVB0),脱除甲氧甲基保护基后得手性联萘单体(3-二苯羟甲基-3′-乙烯基-2,2′-二羟基-1,1′-联萘,缩写成DPVB1)。DPVB1的单体单元(3-二苯羟甲基-3′-乙基-2,2′-二羟基-1,1′-联萘,缩写成U-DPVB1)由DPVB1经过Pd/C-HCOONH4还原制得。两种联萘酚手性单体Acr M和DPVB1通过自由基聚合分别得到聚合物P-Acr M和P-DPVB1。所有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旋光等表征。P-AcrM和P-DPVB1系列化合物的圆二色谱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种聚合物在溶液中都具有单一螺旋过量。(2)联萘酚聚合物衍生物催化不对称催化HDA反应初探。研究了P-DPVB1-硼的新型Lewis酸催化剂催化的苯甲醛与Danishefsky双烯的不对称杂Diels–Alder反应,对反应经溶剂、Lewis酸和温度等条件筛选获得了较好的对映选择性。聚合物配体P-DPVB1的HDA催化不对称诱导效果优于单体DPVB1和单体单元U-DPVB1,且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并保持原有的催化活性,体现了螺旋聚合物在不对称催化中的优越性。(3)从DPVB0出发合成了叁种含乙烯基和二苯甲基的(S)-BINOL衍生物并用于手性α-甲基苄胺的手性荧光识别。叁种荧光化合物:3-二苯羟甲基-3′-乙烯基-2,2′-二羟基-1,1′-联萘(缩写成DPVB1),3-二苯甲基-3′-乙烯基-2,2′-二羟基-1,1′-联萘(缩写成DPVB2)和3-二苯甲氧基甲基-3′-乙烯基-2,2′-二羟基-1,1′-联萘(缩写成DPVB3)的荧光光谱与在0.2-1.0×10-5 M(CH2Cl2)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3-0.998)。1H NMR实验和荧光猝灭实验表明这叁种荧光化合物对手性α-甲基苄胺具有对映选择性识别能力,对映选择性因子分别为1.04,1.43,2.04。(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5-01)

宋盼,王超玉,王鹏,刘晓燕,徐括喜[8](2016)在《基于吖啶的手性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对酒石酸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吖啶和α-羟基羧酸为原料合成了叁个手性荧光化学传感器L-1,D-1和L-2,其结构经红外、核磁、质谱表征.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滴定等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对手性羧酸阴离子的识别能力.研究结果表明L-1和D-1具有对酒石酸阴离子良好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且主客体间形成了1∶1的络合物.(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6年04期)

韦国[9](2015)在《高分子荧光传感器的手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是自然界生命现象最基础的性质之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寻找能够高效识别手性分子的传感器。在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中,手性荧光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不破坏样品、响应时间短以及灵敏度高等优势,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化学传感的研究热点之一。手性联萘酚在化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C2对称、易修饰以及较好的荧光等性质使其在手性荧光传感器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圆二色谱(简称CD光谱)能够利用物质的手性产生正负Cotton效应,达到识别手性分子的目的,识别过程并不要求传感器本身具有手性,可以大幅降低对传感器的设计要求。相比于小分子传感器,那些具有共轭结构的高分子传感器,其链骨架上存在较为丰富的π电子,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很容易引起电子密度较大的变化,这就放大了荧光变化信号,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手性联萘酚的高分子荧光传感器和基于高分子的CD传感器在手性分子识别领域的应用。第一份工作报道了以较高产率、较少步骤在联萘酚3,3'位引入氨基的方法,并将该手性二胺作为其中一个单体,通过醛胺缩合反应得到手性高分子传感器2-P1。该高分子能够很好的识别苯丙氨醇的构型,D-苯丙氨醇能够引起高分子溶液更大的荧光响应,ef值为8.99,且两种不同构型苯丙氨醇所引起的高分子溶液荧光的差异能够在紫外灯下被肉眼直接观察到。第二份工作通过click反应,分别合成了两个基于联萘酚的手性单体,再分别将它们做成离子型高分子3-P1和3-P2,它们对D-色氨酸阴离子都有较好的荧光增强响应,以及良好的手性识别能力,ef值分别为6.25和7.87。有趣的是,L-或D-色氨酸阴离子能够使3-P2溶液的荧光发射产生较大的红移,对荧光强度的不同影响在市售紫外灯照射下能够被肉眼直接观察到。第叁份工作主要通过click反应以较高产率直接合成了基于联萘酚的手性高分子4-P1,该高分子荧光传感器能够识别苯丙氨醇的构型,其中,D-苯丙氨醇能使高分子溶液荧光增强的更大,ef值为2.99。据了解,这是首次报道直接通过click反应形成的高分子用于手性分子识别。第四份工作报道了一种含有叁齿配体基团的非手性共轭高分子5-P1,该高分子能够与二价铜离子在溶液中按照1:1的比例现场生成金属高分子配合物5-P2。新生成的金属高分子配合物作为荧光传感器在各种氨基酸中只对组氨酸有明显turn-on荧光响应,然后通过CD光谱测出组氨酸的构型,L-组氨酸对应负的Cotton效应,D-组氨酸对应正的Cotton效应。然而,高分子5-P2的模板小分子却无法对组氨酸产生有效的CD响应。(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王进华,朱志华,郑炎松[10](2014)在《基于氢键和大环化合物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分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集诱导荧光是近年来发现的在聚集状态下具有强荧光的现象,利用聚集诱导荧光可以实现高灵敏性,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分子设计。手性识别对于手性化合物的分析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泛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分离的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手性荧光探针分子实现可视化、无需复杂仪器的现场分析和检测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我们通过设计合成了不同类型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探针分子,已经实现了对不同底物(如手性胺,手性酸等)的手性分析。但是,之前报道的手性探针分子的主要依赖于静电力和酸碱相互作用,并且是开链化合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通过设计合成了新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探针分子,探索了以氢键这种弱相互作用来实现聚集诱导荧光手性识别。同时,还设计了大环类探针分子,也探索了其手性识别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6)

手性荧光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成了4个双功能方酰胺探针分子,其中1和3为新化合物,2和4为已知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认其结构。采用荧光光谱法,系统研究了这4个手性探针分子对Boc-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苯甘氨酸、脯氨酸、缬氨酸、酒石酸、扁桃酸和联二萘酚的荧光手性识别效果。通过组合筛选发现,探针分子4对缬氨酸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4与缬氨酸的摩尔比为1∶2时,加入L-缬氨酸后,荧光光谱峰大幅蓝移,且荧光强度大幅减弱;加入D-缬氨酸后,荧光光谱没有变化,荧光强度比值(I_D/I_L)达到1.35。据此提出了探针分子4的叔胺基团和方酰胺基团分别通过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各结合一分子L-缬氨酸的双手性中心识别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性荧光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朱园园,王子君,古双喜,张珩.氨基酸手性荧光识别及光学组成测定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2].白蕾,霍淑慧,韩振刚,陈晶.双功能方酰胺荧光探针手性识别研究[J].分析化学.2019

[3].白蕾,霍淑慧,陈晶,卢小泉.用于手性识别α-氨基酸的方酰胺荧光探针分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4].刘大亮,张春,韦思平,王平,尤强.C1轴手性3-醛基联萘酚荧光探针对胺类化合物的手性识别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8

[5].袁海燕,黄云梅,曾小清,郭媛,张宇辉.核酸适配体为荧光探针对精氨酸的手性识别[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6].郑德民.交互响应性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区分识别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晏瑾懿.联萘酚衍生物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催化不对称Hetero-Diels-Alder反应和手性荧光识别中的应用[D].湘潭大学.2016

[8].宋盼,王超玉,王鹏,刘晓燕,徐括喜.基于吖啶的手性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对酒石酸识别性能研究[J].有机化学.2016

[9].韦国.高分子荧光传感器的手性识别研究[D].南京大学.2015

[10].王进华,朱志华,郑炎松.基于氢键和大环化合物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分子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标签:;  ;  ;  

手性荧光识别论文-朱园园,王子君,古双喜,张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