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抛磨论文-周建乔,景宁,王志斌,李克武

侧边抛磨论文-周建乔,景宁,王志斌,李克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侧边抛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塑料光纤,侧边抛磨,金溅射

侧边抛磨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乔,景宁,王志斌,李克武[1](2019)在《侧边抛磨的U型金溅射塑料光纤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测量溶液折射率变化,对塑料光纤纤芯表面的纤芯-金层-液体的3层膜结构进行研究,制作了一种使用U型结构并结合侧边抛磨方法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将截取的一段塑料光纤弯曲成为U型,并在烘箱中通过较高温度使这段光纤的曲率固定,对弯曲部分的外表面进行抛光,暴露该位置塑料光纤芯层并在其上溅射金纳米薄膜层,将制备好的传感器浸入不同折射率的液体中,使用光谱分析仪观察光谱的移动。实验结果表明:当塑料光纤SPR传感器测量折射率变化范围在1.333~1.406的液体时,可以通过光谱观察到随着液体折射率的增大,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位置也不断地向波长增大的方向移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灵敏度为7.5×10~(-4) RIU/nm。该传感器探头具有灵敏度高、小型化、易制备、低成本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3期)

袁宏伟,何巍,张雯,祝连庆[2](2019)在《基于侧边抛磨传感臂结构的光纤Mach-Zehnder温度传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并设计了基于侧边抛磨传感臂结构的光纤Mach-Zehnder干涉结构,并对其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将两支分光比为50∶50的1×2端口光纤耦合器相对熔接,构建光纤Mach-Zehnder干涉结构,采用单模光纤作为干涉结构的参考臂。基于侧面研磨技术在3m长纤芯/包层尺寸为9/125μm的单模光纤上进行抛光,抛光时长为5h,制备了研磨长度为20mm、深度为50μm的光泄露窗作为干涉结构的传感臂,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宽带光源对Mach-Zehnder干涉结构的透射光谱进行测试,干涉周期为0.66nm。实验中对传感结构进行了温度测试及分析,选取波谷位置为1551.48nm作为测试点。在25~60℃的升温范围内干涉条纹向长波方向移动3.97nm,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为115.4pm/℃。不同温度下对应波谷的波长位移量与外界温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度为0.9940,功率漂移小于1.66dB,具有较好的功率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亚楠,雷浩,杨雨,何彩燕,甘焕标[3](2019)在《基于侧边抛磨光纤传感器的便携式折射率检测仪》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单模和多模侧边抛磨光纤对不同折射率液体的光敏性不同的原理,以MSP430F149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配合光源、光探测器、折射率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设计开发了便携式折射率检测仪。实验数据表明,基于侧边抛磨光纤的折射率检测仪可以用于折射率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判别分析;仪器的光功率标准差<5%,折射率标准差<0.02%。实现了基于侧边抛磨光纤的折射率检测仪的一体化、便携化、商品化。(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04期)

曹绍情[4](2018)在《基于侧边抛磨技术的高灵敏度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和温度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由于其结构简单、灵敏度高、无需进行生物分子标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医疗诊断,药物筛选,食品安全等领域。光纤替代棱镜作为SPR传感器的基底材料,既是传感基元,又承担了光信号传输的功能,而且具有稳定性高、体积小、传感系统易搭建、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集成性好、易于实现长距离在线实时观测等诸多优点,使得光纤SPR传感器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目前关于光纤SPR的研究以多模光纤为主,虽然其结构稳定性较好,但存在多个模式的耦合,影响器件的检测极限。为此,本文第一部分内容针对单模光纤SPR传感器进行研究。通过对单模光纤进行抛磨,制备侧边单模光纤,然后通过磁控溅射的方式在侧抛光纤表面镀制金膜;通过实验表征,制备的单模光纤SPR器件对折射率的响应是非线性的,灵敏度随着被测折射率的增大而增大,在1.300-1.370的折射率灵敏度为1651nm/RIU,当折射率大于1.400后,灵敏度以指数形式增长,RI=1.400处的灵敏度为4642nm/RIU,当RI增长到1.430时,传感器的灵敏度达到了12093 nm/RIU。其次,由于生物量的检测大都在水溶液中进行,为了提高SPR传感器在水溶液中的折射率灵敏度,本文第二部分针对如何提高SPR传感器在水溶液中的灵敏度做了深度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被测折射率越接近基底材料的折射率,其对折射率的响应越灵敏,当SPR传感器以纤芯折射率为1.357的聚合物光纤作为基底时,其在1.335处的折射率灵敏度可达36600nm/RIU,相比石英光纤SPR传感器,折射率灵敏度提高1个数量级。而且成功制备了以低折射率聚合物光纤为基底的SPR传感器,其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最后,通过该聚合物光纤SPR传感器对质量分数为0%-5%葡萄糖溶液的测试,其灵敏度达到了24.5nm/%,线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994。最后,通过在原有的单模光纤SPR传感器件上增镀一层温敏薄膜,制备了光纤SPR温度传感器。实验表明,在25-100℃范围内,该传感器的共振波长与温度变化呈现了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83,其温度灵敏度可达-0.978 nm/℃。(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李志斌[5](2018)在《覆盖向列相液晶的侧边抛磨光纤对磷脂酶PLA2的传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被称为液态晶体,状态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所以其具有液态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的光学特性。液晶因为其性质的特殊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电子显示屏中。向列相液晶分子因其取向排列的有序性,在1998年首次被利用在了对生物分子传感领域。此项技术因其特异性好、无需标记等特点引起了广泛学者的关注,并被逐渐应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领域。磷脂酶(PLA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膜酶,其主要作用是与细胞内的磷脂反应以达到生物体代谢的正常进行。在医学领域中,磷脂酶(PLA2)被作为一些疾病的标志物而成为重要检测对象,比如哮喘、胰腺炎和癌症等的检测中。现今的磷脂酶浓度检测往往复杂繁琐,且大多不能达到在线检测效果。所以,研究一种可在线、简易的检测磷脂酶传感器十分有意义。考虑到侧边抛磨光纤也被广泛应用于传感领域的研究,且其具有体积小、制备简单、灵敏度高、可远距离传输等特点,本文提出并制作了一种新型覆盖向列相液晶(nematic liquid crystal,NLC)的侧边抛磨光纤(side-polished fiber,SPF)磷脂酶传感器。本论文的创新成果如下:(1)结合SPF存在倏逝波原理及NLC分子取向受分子间作用偏转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覆盖向列相液晶的侧边抛磨光纤(NLC-SPF)磷脂酶传感器,此传感器具有可在线监控、成本低廉、无需标记的优点。(2)提出了NLC与SPF结合的制备新方法,实现了NLC-SPF光纤传感器件的制备。并研究了不同的制备工艺下,NLC-SPF的生物分子传感特性的影响。其中包括:裸侧边抛磨光纤在未覆盖液晶时对磷脂和PLA2的响应不敏感,光纤传输功率保持不变;没有磷脂参与下制备的侧边抛磨光纤PLA2传感器,不能达到对PLA2检测,光纤传输功率变化无规律;对裸侧边抛磨光纤表面进行锚定处理对磷脂酶浓度的检测有促进作用(检测浓度为10nMol/L时,灵敏度约为1dB/h变化为40dB/h左右);提升环境温度(4℃)对磷脂酶传感器的制备有促进作用(制备时间从约20h变化为9h以内)。(3)对该器件测得结果提出新颖的方法进行磷脂酶浓度测量。本方法采用对PLA2检测时光功率下降数(1dB和5dB)所需时间和对应浓度取对数的方法测试两种情况下的响应特性,发现当检测磷脂酶范围在100nMol/L-1nMol/L时,线性相关度在0.99以上。(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何彩燕[6](2018)在《聚二甲基硅氧烷包裹去芯侧边抛磨光纤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温度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抗电磁干扰、耐腐蚀、可远程传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医学检测、化学检测、环境监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可通过在光纤折射率传感器上添加温度敏感介质的方式来提高温度的测量灵敏度,这种传感器由于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性能较稳定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报道。本文提出运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作为温度敏感介质,将之包裹新型光纤结构——去芯侧边抛磨光纤(coreless side-polished fiber,CSPF)制成温度传感器。利用Rsoft仿真软件的光束传播法(BPM)对传感器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了CSPF的平坦区长度、过渡区长度、剩余厚度以及参考波长对温度检测灵敏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说明CSPF的平坦区长度和过渡区长度对温度灵敏度无显着影响。同时,模拟仿真得出CSPF的剩余厚度和参考波长对传感器温度灵敏度有显着影响,进一步的实验也表明CSPF的剩余厚度越小、参考波长越长传感器温度灵敏度越高。最终结果表明,在30~85℃温度范围内,剩余厚度(RT)为43.26μm的PDMS包裹的CSPF的温度灵敏度可达到-0.4409 nm/℃,线性相关度为0.9974。灵敏度相对偏差(RSD)为±0.068%,说明传感器具有极好的重复性;标准偏差(RD)为0.141 nm,说明传感器具有长时间稳定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PDMS包裹的CSPF的温度传感器具有极好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张美芹[7](2018)在《基于错位熔接及侧边抛磨的新型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光纤传感器在工业生产、医疗、能源、交通、安全防卫、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且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市场上的光纤传感器存在某些方面的缺点,比如灵敏度低,制作起来比较繁琐,且使用起来不灵活方便等。所以研制一种结构简单、使用起来灵活方便且灵敏度高的光纤传感器对传感器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设计比较新颖的光纤传感器为着手点,首先,对到目前为止的光纤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了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分别是S型光纤和侧边抛磨光纤,并结合文献对这两种新设计的光纤传感器件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与探究。其次,对S型光纤和侧边抛磨光纤的研制技术进行了阐述。前者是利用光纤熔接机将普通单模光纤(SMF-128μm)进行错位熔接制成的,后者是利用轮式光纤抛磨机进行移位抛制而成,并对所研制的S型光纤传感器进行了折射率和温度的特性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折射率灵敏度大约达到-1242.9nm/RIU。之后在侧边抛磨光纤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光纤进行双侧抛磨的研制方法。最后,基于LabVIEW软件对光谱仪程序进行了开发与实现。为了对光谱分析仪采集的光谱数据进行实时、准确、有效的导出及处理,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对日本Advantest公司Q8344A型光谱仪进行了控制程序设计,结合硬件形成了一套光谱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不仅测试自动化程度高,测量范围宽,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功能,而且能根据测试对象不同的需求改变测量方案。结合C+L波段的ASE光源,对波长范围在1520~1610nm的光谱图像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程序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为光谱分析仪的实验操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对S型光纤结构进行改造,采用单端式检测模式,制成反射式光纤S型探头进行插入式检测,这种结构不易弯曲,使用起来更灵活方便;在侧边抛磨的基础上实现了双侧抛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汪雅君[8](2018)在《基于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具有无需标记、能在线实时检测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医疗以及食品安全等检测领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结构简单并使传感器工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是SPR技术研究领域长久以来的研究目标。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光纤SPR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后,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基于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SPR传感器。分别以金(Au)和氧化铟锡(ITO)作为薄膜材料,进行了传感器的仿真设计和优化,以及实际制作和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基于金膜的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SPR传感器研究(SPTMF/Au-SPR)。首先,利用有限元法完成了器件的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当光纤剩余厚度为72μm、金膜厚度为40nm时,在1.333-1.390RIU折射率范围内可得到最大的3705nm/RIU的平均灵敏度。其次,实验制作并测试了6只SPTMF/Au-SPR传感器,其光纤剩余厚度分别为69.79、71.23、72.24、69.89、71.31和72.34μm,金膜厚度均为40nm。测试结果表明在1.333-1.404RIU的折射率范围内,光纤剩余厚度为72.24μm所对应的传感器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即2679.1 nm/RIU,且半高全宽为82nm,则相应的品质因数为32.67RIU~(-1)。其性能相比于同课题组的基于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SPR传感器具有显着提高:灵敏度分别提高了11.95%和36.6%,半高全宽分别降低了20.38%和34.40%,品质因数分别提高了40.64%和108.35%。(2)基于氧化铟锡的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SPR传感器研究(SPTMF/ITO-SPR)。首先,利用有限元法完成了器件的仿真分析以及优化设计。最优参数为:光纤剩余厚度为72μm,ITO厚度为150nm。此时在1.333-1.39RIU的折射率范围内,LP_(01)和LP_(11a)模式的平均灵敏度分别高达10400nm/RIU和10150nm/RIU。然后,实验制作并测试了6只SPTMF/ITO-SPR传感器,其光纤剩余厚度分别为69.23、70.19、70.87、71.34、71.96和72.24μm,ITO厚度均为150nm。测试结果表明当ITO靶材颗粒的纯度为99.99%、密度为7.1 g/cm~3时,光纤剩余厚度为72.24μm所对应的传感器具有最高性能,在1.333-1.360RIU的折射率范围内其平均灵敏度最高达到2128.76 nm/RIU。本文的创新之处:(1)本文提出SPTMF/SPR传感器,以侧边抛磨双模光纤为基底的光纤SPR传感器,它具有结构简单、传输模式个数有限、有效面积大和模式耦合可控制等优点。(2)本文提出的SPTMF/Au-SPR传感器,相比于基于侧边抛磨单模光纤和侧边抛磨多模光纤的SPR传感器,在灵敏度、半高宽和品质因数等方面均有显着提高。(3)本文提出的SPTMF/ITO-SPR传感器,以ITO作为膜层材料,可有效避免传统的金属膜在空气中被氧化的缺点,同时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另外,可将谐振波长调节至近红外的通信波段,便于与现有的通信设备融合,在长距离传输、成本的降低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董华卓[9](2017)在《基于无芯侧边抛磨光纤多模干涉的高灵敏折射率传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由于体积小、抗电磁干扰、耐腐蚀、远程传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医学检测、化学检测、环境监测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其中,多模干涉型光纤折射率传感器,如:单模-多模-单模光纤、单模-光子晶体-单模光纤、单模-细芯单模-单模光纤等结构,由于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在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报道。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模干涉型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结构:无芯侧边抛磨光纤。并且,研究了该结构的制作工艺、工作原理和折射率传感特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的结构、轮式侧边抛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使用该系统制作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的具体方法。其次,通过光束传播法来对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的多模干涉原理进行仿真分析。并且,结合模式耦合理论、有限元法和傅里叶变换,得出区分相互干渉的多个模式的方法。然后,通过简化的多模干涉理论和倏逝场理论来分析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的折射率传感特性,得出了折射率灵敏度对环境折射率、波长和有效折射率差的函数。通过Rsoft仿真和折射率传感实验结果来分析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的折射率传感特性以及环境折射率、波长对折射率灵敏度的影响。并且,通过对比无芯侧边抛磨光纤和其他折射率传感器的性能,分析其潜在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折射率范围1.442-1.444内,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的折射率灵敏度最高,可达到28000 nm/RIU。由于常见有机溶液的折射率在1.44附近,这使得无芯侧边抛磨光纤在生化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总结了该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并提出了该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将多模干涉理论应用到侧边抛磨光纤是相对于传统侧边抛磨光纤的创新,本文分别从理论、仿真和实验叁个层面对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自洽的结论。同时,该折射率传感器结构具有很好的实验重复性和很高的折射率灵敏度。本文为无芯侧边抛磨光纤结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11-01)

冯信洁[10](2017)在《利用介质膜增强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具有不需标记、可实时无损检测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化学传感等领域都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侧边抛磨光纤(Side Polished Fiber,SPF)为基底的传感器能有效利用倏逝场来激发SPR效应,具有体积小、灵活性好、可在线实时传输的优点。研究表明,通过在传统的SPR结构上添加特定的介质膜层,可在原有光波导结构的基础之上增强光学模场,从而能有效地提高SPR传感性能,因此,本文在侧边抛磨光纤SPR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介质薄膜改进传感器性能,并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的机理及性能特性,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从而增强SPR传感性能,并实验制作了传感器,完成了传感器的性能测试。本文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综述SPR技术的发展、SPR主要性能参数以及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器的优势,从中引出传统SPR结构在现有的传感领域应用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接着分别从单层介质膜增强(长程SPR)与多层介质膜增强(光子晶体结构改进的SPR结构)的角度分析介质膜增强的SPR研究现状,并利用对研究SPR传感器的更综合的参数——品质因数,由此提出了利用介质膜增强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研究。第二章,SPR原理以及研究方法。详细介绍SPR的原理以及产生条件,并利用传输矩阵法对介质膜增强性能的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结构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推导分析。第叁章,氟化镁增强的长程SPR传感器仿真与优化。根据长程SPR增强的原理提出了缓冲层为氟化镁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优化分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 RIU~1.363 RIU时的灵敏度为3201 nm/RIU,是理论研究的基于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1倍;半高宽为27.2 nm,比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降低了12.3%;品质因数为118 RIU-1,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26倍。第四章,长程SPR传感器的制备与折射率传感性能测试实验。根据第叁章优化结果,制备缓冲层为氟化镁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1.360时的灵敏度为1603 nm/RIU,是实验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05倍;半高宽为47.8 nm,比实验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降低了7.7%;品质因数为33.54 RIU-1,是实验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14倍。第五章,光子晶体增强的SPR传感器仿真与优化。根据光子晶体增强倏逝场原理提出了光子晶体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优化分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 RIU~1.363 RIU时的灵敏度为2261 nm/RIU,比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22.3%;半高宽为9.4 nm,比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69.7%;品质因数达到了240.53 RIU-1,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2.56倍。接着,在该结构基础上提出利用光子晶体与石墨烯表面增强的SPR传感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在外环境折射率为1.333 RIU~1.363 RIU时的灵敏度为2121 nm/RIU,比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27%;半高宽为10.4 nm,比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降低了66.4%。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新型结构的介质膜增强的SPR传感器可实现更高的品质因数,其中,仿真分析的氟化镁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的品质因数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22倍;折射率传感实验的氟化镁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的品质因数是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1.14倍;光子晶体与石墨烯表面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长程SPR传感器的品质因数是理论研究的侧边抛磨光纤传统SPR结构的2.17倍。由此可见介质膜增强的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器较之传统SPR传感器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发展潜力,有望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重要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01)

侧边抛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并设计了基于侧边抛磨传感臂结构的光纤Mach-Zehnder干涉结构,并对其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将两支分光比为50∶50的1×2端口光纤耦合器相对熔接,构建光纤Mach-Zehnder干涉结构,采用单模光纤作为干涉结构的参考臂。基于侧面研磨技术在3m长纤芯/包层尺寸为9/125μm的单模光纤上进行抛光,抛光时长为5h,制备了研磨长度为20mm、深度为50μm的光泄露窗作为干涉结构的传感臂,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宽带光源对Mach-Zehnder干涉结构的透射光谱进行测试,干涉周期为0.66nm。实验中对传感结构进行了温度测试及分析,选取波谷位置为1551.48nm作为测试点。在25~60℃的升温范围内干涉条纹向长波方向移动3.97nm,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为115.4pm/℃。不同温度下对应波谷的波长位移量与外界温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度为0.9940,功率漂移小于1.66dB,具有较好的功率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边抛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乔,景宁,王志斌,李克武.侧边抛磨的U型金溅射塑料光纤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J].应用光学.2019

[2].袁宏伟,何巍,张雯,祝连庆.基于侧边抛磨传感臂结构的光纤Mach-Zehnder温度传感特性研究[J].光学技术.2019

[3].张亚楠,雷浩,杨雨,何彩燕,甘焕标.基于侧边抛磨光纤传感器的便携式折射率检测仪[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4].曹绍情.基于侧边抛磨技术的高灵敏度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和温度传感器[D].深圳大学.2018

[5].李志斌.覆盖向列相液晶的侧边抛磨光纤对磷脂酶PLA2的传感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8

[6].何彩燕.聚二甲基硅氧烷包裹去芯侧边抛磨光纤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8

[7].张美芹.基于错位熔接及侧边抛磨的新型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8

[8].汪雅君.基于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D].暨南大学.2018

[9].董华卓.基于无芯侧边抛磨光纤多模干涉的高灵敏折射率传感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7

[10].冯信洁.利用介质膜增强侧边抛磨光纤SPR传感特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7

标签:;  ;  ;  ;  

侧边抛磨论文-周建乔,景宁,王志斌,李克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