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贾爱红
中牟县职业高中河南郑州45145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诵读教学抓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随之提高。诵读教学应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关键词:端正认识示范朗读掌握技巧强化实践提升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09)12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孩子从小入学开始至成人,便与这“读”结下了不解之缘,故而有“手肘成胝,口舌生疮”之说。唐朝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句更是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深化了读对写的作用。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诵读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精读、泛读的方法,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的习惯”。由此,确定了诵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效仿古人,遵照大纲指示,重视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
1.端正思想,重视诵读目前,有的语文教师认为,高中学生都很大了,理解能力较强,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哇啦哇啦地朗读课文,似乎不好。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重课文分析,轻课文朗读”的现象。教师注重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分析等等内容。分析来,分析去,作品的原汁原味学生无法体验,语文表达能力,作文能力也仍然没有提高多少。古人学语文则不然!古人学语文,除了读还是读。读得多了以后便开始写作,结果是流传千古的佳作不断涌现。想想这是什么原因?答案便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2.注重示范朗读范读的最好教材是录音磁带。说它好,是因为它在朗读的语速、音准、节奏、重音等方面都给学生以蓝本作用,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最佳方式和方法。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磁带教具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诵读技能。范读的第二种方式是教师当堂范读。教师范读的优点是可一边读一边释音、释词,一边加强具体指导。灵活性较大,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近,利于师生直接对话。
3,加强诵读指导诵读的技巧贵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方面。诵读时应该做到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和节奏,读出语气和情感。处理好诵读课文的这些方面,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重新经历了一次作者的创作过程,体验作者思想情绪起伏变化,感悟“使其言者皆出吾之口”,“使其意者皆出于吾之心”(朱熹《读书之要》)的感染教育作用。
但学生要掌握诵读技巧,教师则应加以指导。诵读的指导可根据不同文体而方法各异。比如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文章,读时应突出情感因素。现代诗歌和古诗词、散文,则应强调其节奏美。根据四言,五言和七言句子,划出诵读节拍分别为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二二一拍(如“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二二一二拍(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等。当然有的诗句须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处理,如《长沙》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哪些句子用郁闷语气读,哪些句子用愉快心情读;哪些读快点,哪些读慢点;哪些字读重音,哪些字读轻一些等。告诉了学生诵读的方法,学生对诵读就会感兴趣,读的效果自然就会好。读得深切,对理解文意自然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强化诵读实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很多朗读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多多体会。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这些朗读形式有:①集体齐读。此法多用于古代诗歌,散文的诵读。采用此法利于解决古诗词中难认的字、难读的音、难理解的内容。如《国殇》、《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适用于此法。②个人自由诵读。个人诵读很自由,语速可快可慢,方法可选择精读亦可泛读。学生对语句内容的独特理解也往往通过读音表现出来。如《致橡树》一诗,多次读后,舒婷的“相爱双方应该既平等、独立,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经“橡树”、“木棉”形象就扎根于学生记忆之中。③指名朗读。这种阅渎方式,利于检查诵读效果,了解诵读质量。如郭沫若的《炉中煤》,可用此法检查学生对“年轻的女郎”这一象征形象认识的情况。④分角色朗读。为增强诵读的趣味性,可用分角色朗读形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妻、妾、客人,邹忌和齐王等人,可抽五名学生充当不同角色朗读。诵读时注意体会说话人的不同心理及表情,从而熟知人物对话内容。⑤分段接力读。像《威尼斯》、《纪念刘和珍君》等长篇幅文章,可安排学生像进行接力赛一样,共同完成诵读任务。⑥重点选择读。像《天山景物记》这种状物文章,教师可选择“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和“迷人的夏季牧场”等段落重点诵读,从而掌握文章的侧重点。⑦默读。这种方法适用于说明文及应用文体类文章。采用默读形式请学生勾划出说明事物的方法及应用文的格式即可。
5.提升诵读水平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重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而实现这一重点,联系学生和课文的桥梁就在于诵读。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诵读能力先把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年提出相应的诵读训练要求(比如读多少篇目、诵读的流畅程度及诵读的情感质量等),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感情浓烈、声情并茂的美读中领悟教材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朱熹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朱熹《训学斋规》)足见朗读文章对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多读是为了少讲,促进学生理解。因此,一篇课文或一首古诗,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读时力求形式新颖充满趣味,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及理解,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体会作品内容,作家的思想轨迹,从而更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受到思想、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总之,只要教师注重采用多种方法,经常训练学生的诵读,那么学生的诵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学生作文能力也一定会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