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氧基茚酮论文-李伟作

二甲氧基茚酮论文-李伟作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甲氧基茚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β-二酮,稀土配合物,聚合物,复合发光材料

二甲氧基茚酮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作[1](2013)在《5,6-二甲氧基叁氟乙酰基1-茚酮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二酮稀土配合物是1,3-二羰基化合物,一直以来在光电通讯中的放大器,超分子,生物探针和传感器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本文设计了一个新颖的β-二酮配体-5,6-二甲氧基叁氟乙酰基1-茚酮(5,6-DTFI),从单晶衍射来确定配体的结构,利用红外、紫外、质谱、核磁(1H NMR)方面对配体进行了表征。其次,设计合成了在荧光,近红外和磁性有良好性质的12个稀土化合物,即,Ln(5,6-DTFI)_3(H_2O)_2,[Ln=Eu (1), Sm (3), Nd (5), Yb (7), Ho(9), Dy (10), Tb (11), Gd (12)]和Ln (5,6-DTFI)_3(Phen)[Ln=Sm (4), Eu (2), Nd (6)Yb (8),(Phen=1,10-邻菲啰啉),通过单晶衍射的测定来确定稀土配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热失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仪(PXRD)等方面对稀土配合物进行表征。同时对稀土(钐,铕)化合物在298K下固态和液态激发,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量子产率和77K下的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量子产率;稀土(钕,镱)化合物在298K下固态和液态激发,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的测定来探究稀土离子(Sm~(3+), Eu~(3+), Nd~(3+), Yb~(3+)与配体间的发光机制和能量传递。最后本论文将新制得的具有优良发光性能稀土化合物Ln(5,6-DTFI)_3(H_2O)_2[Ln=Eu (1), Nd (5)]和Eu(5,6-DTFI)3(Phen)(2)掺杂到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制备出新型的复合发光材料,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比相应的稀土配合物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3-05-15)

周德军,松谷裕二[2](2013)在《一种有效合成5,7-二甲氧基-1-茚酮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功开发一种由容易得到的2-(3,5-二甲氧基苄基)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5,7-二甲氧基1-茚酮的有效新方法。将原料溶解于甲磺酸中,加热到100℃反应2 h收率可以达到95%。本反应所需原料廉价、后处理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另外,文中还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宜凡,周淑琴,熊野娟,李瑾[3](2011)在《5,6-二甲氧基-1-茚酮与1-苄基-4-氯甲基哌啶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过缩合、还原、环合得到5,6-二甲氧基-1-茚酮,总收率为74.7%。以4-哌啶甲酸乙酯为原料,经苄基化、还原、氯化,得到1-苄基-4-氯甲基哌啶,总收率52.5%。经1H NMR、FTIR、MS分析确认为目标产物。(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1年02期)

王晓琴,彭新生,何明华[4](2010)在《5,6-二甲氧基-1-茚酮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藜芦醛为原料,与丙二酸经过Knoevenagel反应,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再用多聚磷酸(PPA)环合反应得到5,6-二甲氧基-1-茚酮,总收率达到76.3%,产物结构经IR、1HNMR等确证。该方法原料价廉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危险性小,收率较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0年04期)

夏宗玲,应景艳,孙芳,曾苏,姚彤炜[5](2007)在《(E)-2-(4-二乙基胺甲基-苯亚甲基)-5,6-二甲氧基-2,3-二氢-1-茚酮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E)-2-(4-二乙基胺甲基-苯亚甲基)-5,6-二甲氧基-2,3-二氢-1-茚酮(BYZX)在Bcap37和P-糖蛋白(P-gp)高表达的Bcap37/MDR1细胞中的积聚差异,以确证BYZX是否为P-gp的底物。同时,以罗丹明123为底物,比较在上述两种细胞中BYZX对罗丹明123积聚的影响,从而确证BYZX是否是P-gp的抑制剂。采用HPLC法测定BYZX在两种细胞中的累积量,酶标仪法测定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实验结果显示,BYZX在Bcap37及Bcap37/MDR1细胞内不同时间下的积聚量无明显差异(P>0.05),且不同浓度的BYZX对罗丹明123的外排亦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这一结果表明BYZX与P-gp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不会被P-gp外排到细胞外而影响其吸收,同时BYZX对P-gp也不存在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孙曰圣,虞华,肖文清,李安[6](2006)在《1-苄基-4-(5,6-二甲氧基-1-茚酮-2-亚甲基)-吡啶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6-二甲氧基-1-茚酮和4-甲醛吡啶为原料,经过缩合、N-苄基化反应合成了盐酸多奈哌齐的重要中间体1-苄基-4-(5,6-二甲氧基-1-茚酮-2-亚甲基)-吡啶。研究了两步反应的主要因素对收率的影响,探讨并找到较佳反应条件。反应总收率88.4%(95.2%×92.8%)。经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确认为目标产物。(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6年10期)

虞华,孙曰圣,李安[7](2006)在《1-苄基-4-(5,6-二甲氧基-1-茚酮-2-亚甲基)-吡啶的合成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6-二甲氧基-2-(4-吡啶基)-亚甲基-1-茚酮(Ⅱ)和溴化苄(Ⅲ)为原料,合成盐酸多奈哌齐的关键中间体1-苄基-4-(5,6-二甲氧基-1-茚酮-2-亚甲基)-吡啶(Ⅰ).研究了主要因素对反应的影响,n(Ⅱ)∶n(Ⅲ)=1∶1.3,反应时间60 m in,收率为92.8%.经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确认为目标产物.进一步讨论了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并建立了动力学方程.(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06年03期)

周智善[8](1992)在《dl-cis-和trans-4-乙酰氨基-2-正丁基-1-二甲氨基-5,6-亚甲二氧基茚满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细胞内钙拮抗剂Bu-MDI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具有弱钙拮抗作用的4-乙酰氨基取代的茚满衍生物。该目标化合物以胡椒醛为起始原料,经十一步反应制得。合成中对1的格氏反应、2的脱水消除和5的制备等均作了改进,使收率有所提高。对5的硝化产物6的硝基位置经NOE确证,并对目标化合物二对顺、反异构体的比例和生成机制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6期)

二甲氧基茚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功开发一种由容易得到的2-(3,5-二甲氧基苄基)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5,7-二甲氧基1-茚酮的有效新方法。将原料溶解于甲磺酸中,加热到100℃反应2 h收率可以达到95%。本反应所需原料廉价、后处理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另外,文中还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甲氧基茚酮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作.5,6-二甲氧基叁氟乙酰基1-茚酮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2].周德军,松谷裕二.一种有效合成5,7-二甲氧基-1-茚酮的方法[J].化学通报.2013

[3].张宜凡,周淑琴,熊野娟,李瑾.5,6-二甲氧基-1-茚酮与1-苄基-4-氯甲基哌啶的合成[J].应用化工.2011

[4].王晓琴,彭新生,何明华.5,6-二甲氧基-1-茚酮的合成研究[J].广州化工.2010

[5].夏宗玲,应景艳,孙芳,曾苏,姚彤炜.(E)-2-(4-二乙基胺甲基-苯亚甲基)-5,6-二甲氧基-2,3-二氢-1-茚酮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J].药学学报.2007

[6].孙曰圣,虞华,肖文清,李安.1-苄基-4-(5,6-二甲氧基-1-茚酮-2-亚甲基)-吡啶的合成[J].化学世界.2006

[7].虞华,孙曰圣,李安.1-苄基-4-(5,6-二甲氧基-1-茚酮-2-亚甲基)-吡啶的合成及动力学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

[8].周智善.dl-cis-和trans-4-乙酰氨基-2-正丁基-1-二甲氨基-5,6-亚甲二氧基茚满的合成[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2

标签:;  ;  ;  ;  

二甲氧基茚酮论文-李伟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