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四等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等人,原因,影响
四等人制论文文献综述
麻翠梅[1](2018)在《浅析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者是蒙古族,其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元朝的统治政策与其他朝代"与众不同"之处。"元朝实行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由50万蒙古民族统治5800万人口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为了维护政权,加强统治,于是采取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的政策,蒙古族统治者根据征服顺序的先后将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类,后人将其总结为‘四等人制’"[1],这种办法出现的时间大致在忽必烈统治政权的后期,并一直延续到元朝后期。(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9期)
吴志坚[2](2014)在《元代科举的四等人制和地域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分卷录取。其乡试录取名额的地域分配有叁个特点,一首都地区解额特高,二优待北方而平衡南北,叁适当照顾其他地区。第一个特点始自唐代,第二个特点始自宋代"西北五路之法",明清南、北、中卷制继承了这叁个特点。(本文来源于《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期刊2014年02期)
曹文翰[3](2014)在《元朝“四等人制”中展现的政治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朝"四等人制"是极具民族色彩的政策,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并有相关法律的约束。"四等人制"为加强元朝蒙古族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18期)
韩晗[4](2014)在《“延佑开科”与“四等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观元朝整个朝代,它一方面促使蒙古族从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完成了跨时代的进步与转型;另一方面,它为中原文化融入草原文化元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整个元朝的统治期间,狭隘民族观与民族融合之间的矛盾也层出不穷,不断影响着元朝的统治。 在清代学者屠(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4-05-02)
鲁玉[5](2014)在《试论元代“四等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等人"制是元代提出的民族政策中一个重要制度,在史学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在研究中大多被用作是元代"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证据。然而在元代,民族间交往、民族间通婚加剧,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财富增加,"四等人"制作为主要的民族政策之一,恐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还是占主要地位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07期)
杨华[6](2011)在《元朝“四等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四等人"制是元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元代影响深远。其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战略的考虑。"四等人"制为维护元朝的统治可谓功不可没,但也加深了全国各族之间的隔阂,加剧了民族矛盾,成为元朝统治崩溃的一大原因。(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于传宝[7](2010)在《元朝四等人制政策对区域农牧业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朝为蒙古族政权,统治期间制定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内外政策,为以后的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其中的四等人制政策对元朝的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实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元政府吸收历朝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标志着元朝统治的成熟,是元朝统治者对当时民族融合的肯定和发展,也是统治者汉化的集中表现,对当时全国农牧业经济有重要影响。四等人制政策虽然在内容上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的。蒙古人兴起于蒙古高原,世世代代在蒙古草原上繁衍生息,后来蒙古各部落征战不休,到十叁世纪初期时,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汗国,接着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不断进行对外战争,对亚欧大陆各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蒙古高原是蒙古人的龙兴之地,也是蒙古人对外战争的基础,同时也是蒙古人的主要聚居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这一地区非常重视,并把蒙古人列为第一等人,规定了很多的特权,并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游牧业经济以满足当时国家的各种消费。当时蒙古人与各族人民交流频繁,在蒙古高原地区也有一些面积不大的农业区,这些农业区是作为蒙古人游牧业的补充。蒙古人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逐渐与色目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其他各族人民。在这一过程中,蒙古人不断吸收色目人的文化,同时色目人也帮助蒙古人打仗和治理国家。因此,蒙古人特别优待色目人,把色目人列为第二等人,色目人与蒙古人一样成为统治者,统治剥削着汉人和南人。色目人作为第二等人,除享有很多特权外,元朝统治者还规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以发展色目人地区的农牧业经济,在国家的优惠政策的促进下,色目人地区的农牧业经济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利用政府四等人制政策规定的特权大都去经商而不去经营农牧业,对色目人地区的农牧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影响。蒙古人和色目人在征服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大肆屠杀中原汉人,并把大量农田变为牧场,这就极大地破坏了汉人地区的农业经济。由于文化、经济的不同以及汉人的反抗,元朝统治者把汉人列为第叁等人,并把汉人作为剥削对象。随着蒙古人汉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汉人地区农牧业经济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制定了很多的重农措施,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由于四等人制的形成使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迁移到汉人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牧业技术,大大促进了汉人地区牧业经济的发展。随着蒙古统治者汉化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蒙古人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注意保护南方文人,不再大肆屠杀汉人,南方经济没有遭到特别大的破坏。但是蒙古人始终没有忘记防范汉人,在四等人制形成以后,把南人归为第四等人范围内,南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国家利用四等人制政策大肆剥削南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政府的重农措施下南人地区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得很艰难。在蒙古人游牧习性的促使及四等人制政策的帮助下,国家为了维护统治,在南人地区建立了很多的牧场,这些牧场虽然阻碍了南人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些牧场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马匹,保证了国家的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南人地区牧业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12-01)
李翀[8](2009)在《元代四等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等人制是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施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制度,它是13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即大德时逐渐形成的,至此一直实施到十五世纪中后期。首先,本文论述了四等人制的形成问题,先由清代赵翼、钱大昕的“宋金疆域”说到日本学者箭内亘的“归附先后”说的分析,引出了对四等人制形成因素的探讨,本文通过广泛的搜集材料,分析、归纳得出: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的存在,决定了民族等级制度的形成。同时相关族群的社会文化心理、统一帝国内区域性的差别,以及对大多数汉人、南人的不信任也是四等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本文分析了四等人制下各族群的待遇,中央或地方长官人员的任用上,原则上必由蒙古人担任,次贰官由蒙古,间以色目人担任,下级官员,则由蒙古、色目人、汉人相互参用。而南人在仕途上最受压抑,入高级官吏者甚少。刑律上保护和偏袒蒙古人,置汉人南人于不利地位。科举考试的内容,配额,还是官员的迁转荫叙,对于人数相对太少的蒙古人、色目勋贵特别有利,而明显不利于汉人,特别是南人。军事上,不但皇家宿卫怯薛极力排斥汉人和南人,防范汉人、南人参与军事,而且颁布了一系列民间武器禁令,歧视汉人、南人。再次,本文分析了四等人制的实质,从前文的待遇分析出发,以及利用各种碑刻材料,都说明了汉人、南人中的上层作为功臣勋贵,视同“国人”,享有蒙古人的待遇,所以,四等人制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权利分配的一种制度。而对下层百姓来说,特权是无意义的,不管他们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南人,都处于被压迫地位,所以四等人制是阶级压迫在民族压迫上的一种反映。最后,本文从政治、军事、文化和族群关系四个方面尝试分析了四等人制的影响,政治上,政治异常腐败,弊政丛生。族群关系上,利益关系必然导致族群关系紧张。军事上,各族群将领之间关系紧张,在战场不能相互协调,汉军、新附军对于参战与其无关的侵略战争不尽其力,而蒙古人在军事方面的特权,导致了元代军队腐化,战斗力逐渐下降。文化上,科举制度对汉人的不利,影响到了元代学风和士风,对蒙古人、色目人的优遇,提高了蒙古人、色目人学习汉文化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全春花[9](2008)在《元朝“四等人制”概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1279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灭南宋,使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与以往不同,此次的统一大任由游牧民族——蒙古族完成,因此蒙古政权对中原广大领土和人民进行统治的方式,存在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措施。"四等人制"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方式。在蒙古统治初期,通过这种对"臣民"进行等级划分的制度,确实起到了分化反对势力、巩固统治的目的。但随着统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而治之的制度延续,无疑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元朝各种复杂矛盾的尖锐化,最终也导致了元朝的灭亡。(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08年12期)
余思璇[10](2008)在《浅析元朝法定四等人制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朝将其统治下的居民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了四等人制。四等人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民族斗争的产物,同时也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华夷之辨"观的影响,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与统治。(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8年15期)
四等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分卷录取。其乡试录取名额的地域分配有叁个特点,一首都地区解额特高,二优待北方而平衡南北,叁适当照顾其他地区。第一个特点始自唐代,第二个特点始自宋代"西北五路之法",明清南、北、中卷制继承了这叁个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等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麻翠梅.浅析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J].现代交际.2018
[2].吴志坚.元代科举的四等人制和地域差异[J].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14
[3].曹文翰.元朝“四等人制”中展现的政治文化观[J].兰台世界.2014
[4].韩晗.“延佑开科”与“四等人制”[N].中国民族报.2014
[5].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J].黑龙江史志.2014
[6].杨华.元朝“四等人”制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7].于传宝.元朝四等人制政策对区域农牧业发展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0
[8].李翀.元代四等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9].全春花.元朝“四等人制”概论[J].世纪桥.2008
[10].余思璇.浅析元朝法定四等人制的成因[J].法制与社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