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图像挪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像,挪用,当代艺术,意义
图像挪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健[1](2019)在《图像挪用的意义延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是在除语言及文字之外的关于表达的方式之一,图像是艺术创作的视觉载体,图像支撑着视觉艺术的发展,组成丰富多彩的美术史,无数基于图像的艺术作品被人们创作出来,从原始时期的洞穴壁画到古典时期的写实绘画,从现代主义的抽象绘画到当代艺术多元的艺术创作再到21世纪的虚拟图像,图像所寻觅的是艺术中主题内容及题材背后的深刻喻意,在离开言语表述情况下,图像意义是艺术作品最本质的自我表达,对作品中图像的解读亦是对图像意义的追寻。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在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转向,艺术转向更加倾向“视觉中心主义”,图像由此?再次走入大众视线,雅克德里达提出的“延异”理论也切中解构主义的核心,继而使得艺术转向平面化、碎片化的道路,也代表着意义的不断消解。在当代艺术中的图像挪用继承着后现代以来的挪用理论,很多的作品中的图像仍在挪用过去或当下的图像,用解构的手段将原有的图像进行打散并重新建构,将碎片化的图像进行重新的组合并重构作品语义,将原图像的意义进行消解的同时也催生其意义的不停延异,图像本身和图像的意义都得到了无限延展,对图像意义的追寻也切实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如今的图像世界,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延宕性也影响到当代艺术语境中如何认识和看待当代艺术作品并追寻意义。本文内容共分为四个章节,以图像挪用的意义延异为核心研究对象,对当代艺术语境下图像挪用现象进行分析,例证图像时代里挪用产生图像意义的延异;第一章从图像入手,以图像与语言的关系为基础讨论图像意义及意义传达;第二章阐述当代艺术中图像挪用的背景及挪用对图像意义的解构与重构;第叁章以“延异”理论为路径,用当代艺术图像挪用案例例证图像意义延异;第四章讨论图像意义的延异对当代艺术语境中认识当代艺术作品和意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9-05-01)
李洋[2](2019)在《从图像褫夺到“无脑之眼”——影像挪用史中的《蜻蜓之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影像挪用的创造性理解为一种回到历史的建制和事物中去创造的时间辩证,君士坦丁凯旋门对古代君王建筑上的浮雕和雕塑的褫夺,表达出通过面对平民趣味的审美为建构平等权威赋予的合法性。17世纪小特尼尔斯的"画廊绘画",则通过对经典绘画的复制、改造和聚合,为绘画提供了指向商业消费的观看方式。徐冰的《蜻蜓之眼》把影像挪用变成对无脑之眼的监控影像的抵抗,影片通过叙事破坏监控影像的权威性,并为那些在凝视中整容和在监视下流失的人重新赋予生命。(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4期)
刘晨[3](2018)在《图像挪用在实验动画中的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实验动画中图像挪用的创作方法进行分析,对图像挪用所产生的艺术运用价值以及挪用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意在强调图像挪用在实验动画影响中的思想体现。本文共分五个章节对图像挪用的概念及价值进行阐述,深入的论述了课题的研究重点,即挪用的图像具有的几类特点分析。笔者的创新点在于阐明挪用的图像这一创作手法在实验动画中的价值体现。实验动画影像的表现手法丰富,因此,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能给作品本身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本文选取“图像挪用”这一创作手法,探讨了如何通过“图像挪用”这一创作手段,表达出实验动画影像中更深层次的概念表达,以及实验动画导演本身的思想内涵。(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8-05-04)
邓德燕[4](2018)在《图像符号在版画创作中的挪用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揭示了人的本质和文化的本质,这种创造过程就是符号活动,而图像符号是艺术家把握客观世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绘画中也存在多种的表现形式。在世界图景的超历史时代,版画以其独特的多元性、开放性在当代中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地位。在版画创作中,图像符号的挪用与重构,为版画艺术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些孜孜不倦探索革新的艺术家们,通过图像符号的恰当运用,来更好的表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解读。艺术从来不是对世界状况的肯定或否定的机械反映,它有更加深入的视觉表现与语境意义,它是双曲面镜。在致力于冷漠的图像符号的世界里,艺术唯一能做的就是添加这种冷漠。围绕图像符号空无的轮廓打转,物不再是一个物。它超越了我们现有的立场与模式。图像符号的产生与挪用,是基于世界物像的一个特殊的表达,这是艺术家们重构世界的一种途径。本文通过运用举例法、对比法、列举法等分析方法,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原理,对图像符号的特性及其在绘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同时,从图像符号的挪用与重构的角度,对自己的版画创作进行分析。从而为以后自身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并通过新的媒介技术对图像符号进行挪用与重构,使自身版画创作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8-05-01)
王珍[5](2018)在《经典图像《最后的晚餐》的挪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经典图像的挪用在艺术领域中十分普遍。现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家们通过挪用经典图像,重构出新的艺术作品,并以此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理念。《最后的晚餐》作为传统艺术的经典母题和图像,已然成为当代艺术家们挪用经典聚焦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对《最后的晚餐》的挪用、重构和异化当中,呈现出了当代艺术形式的新面貌和新内涵,并由此产生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艺术新命题。本文以经典图像《最后的晚餐》的挪用作为研究主题,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针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经典图像、挪用的含义以及《最后的晚餐》的故事文本及经典图式的形成进行分析阐述;第二部分,结合现当代艺术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思潮,分析挪用经典的艺术现象及其诱因;第叁部分,重点对经典图像《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创作中的挪用表现形式进行探讨。从图式的任意分解与重构、情境的戏仿与置换、媒介材料的拓展与分化、文本意义的挪用与异化等四个方面对现当代艺术作品《最后的晚餐》进行归纳和分析;第四部分,以《最后的晚餐》图像的典型案例,深入探究作品的挪用形式、创作意图,以及内涵的异化;第五部分,对挪用经典在艺术发展中的现象和作用进行思考,阐释传统经典与当代艺术的交互融合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艺术创作中挪用经典的价值和存在的误区。对经典图像的挪用,既有时代的影响,也有艺术自身发展的需求。经典图像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不仅成为了艺术家承继和拓展传统的基础,而且也成为一些前卫艺术悖逆传统寻求创新的艺术母题。毋庸置疑,经典图像的挪用并不只属于艺术创作中的形式创新问题,它关乎发展中的观念更新,关乎于艺术对于时代文化的不断跟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3)
何博,谭佩里,何伊宁[6](2017)在《图像的挪用 对话何博与谭佩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期锐像以"图像的挪用"作为契机,分别与何博、谭佩里两位青年摄影师一同回顾挪用策略在当代摄影图谱以及他们各自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在1983年,英国艺术家彼得·肯纳德(Peter Kennard)挪用了英国画家约翰·康斯坦布尔(John Constable)在1821年绘制的作品《甘草车》(The Haywain),将美国核导弹的照片放置在田园牧歌式的风景之上,以《美国巡航导弹》(Cruise Missiles USA,1983)表达出他对英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所施加的一种立场,将康斯特勃德的绘画从如画美(本文来源于《数码摄影》期刊2017年10期)
张结宜[7](2017)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挪用图像与艺术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总是与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机械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的生活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使是最富于独立见解的艺术和纯精神的质朴艺术也不能自外于社会环境和视觉历史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分析大量采用挪用手法的中西当代艺术作品,进而探讨此类艺术创作的深层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7年02期)
仝丹奇[8](2016)在《图像的重构——当代影像艺术中的“挪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代艺术的崛起,"挪用"开始被纳入创作理论的范畴。本文意图通过廓清"挪用"在艺术领域的含义,为"挪用"在艺术创作的坐标中寻找准确的定位,对"挪用"借鉴到当代影像创作领域之后中的手法展开分析,通过哲学的维度中进一步探讨"挪用"的意义。挖掘当代影像艺术创作频繁使用"挪用"的根源,剖析该手法对影像创作的影响,结合经典创作案例解读"挪用"对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影像艺术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永亮,王力平[9](2016)在《当代艺术中的领袖图像挪用与解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持续出现挪用或解构领袖形象的艺术创作现象,这种走势俨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里极有文化特质和指向的一种视觉现象。其中的视觉文化分析是解读这层表象下深沉内涵的关健。从视觉文化的视角审视和思考当代艺术中对领袖图像的挪用与解构的现象,研究在特定时代意识形态下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与途径,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6年03期)
赵昆[10](2015)在《“图像挪用”拷问青年画家观念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年画家常用“好玩”来表述他们的描绘对象或描绘方式,“好玩”甚至成为流行语。他们以自己喜欢的形象或场景作为主要创作对象,潜在地以其理解方式介入“正统”的当代中国画创作,而这亦成为当下中国画创作中被理解为“生活”概念的一种方式。比如,他们利用网(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5-08-30)
图像挪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把影像挪用的创造性理解为一种回到历史的建制和事物中去创造的时间辩证,君士坦丁凯旋门对古代君王建筑上的浮雕和雕塑的褫夺,表达出通过面对平民趣味的审美为建构平等权威赋予的合法性。17世纪小特尼尔斯的"画廊绘画",则通过对经典绘画的复制、改造和聚合,为绘画提供了指向商业消费的观看方式。徐冰的《蜻蜓之眼》把影像挪用变成对无脑之眼的监控影像的抵抗,影片通过叙事破坏监控影像的权威性,并为那些在凝视中整容和在监视下流失的人重新赋予生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图像挪用论文参考文献
[1].吕健.图像挪用的意义延异[D].西安美术学院.2019
[2].李洋.从图像褫夺到“无脑之眼”——影像挪用史中的《蜻蜓之眼》[J].当代电影.2019
[3].刘晨.图像挪用在实验动画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
[4].邓德燕.图像符号在版画创作中的挪用与重构[D].中国美术学院.2018
[5].王珍.经典图像《最后的晚餐》的挪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何博,谭佩里,何伊宁.图像的挪用对话何博与谭佩里[J].数码摄影.2017
[7].张结宜.机械复制时代的挪用图像与艺术创作[J].艺海.2017
[8].仝丹奇.图像的重构——当代影像艺术中的“挪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
[9].刘永亮,王力平.当代艺术中的领袖图像挪用与解构现象[J].齐鲁艺苑.2016
[10].赵昆.“图像挪用”拷问青年画家观念意识[N].中国文化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