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菌素产生菌论文-朱皖宜,任敏,王冬梅,朱鹏飞,翟志华

多拉菌素产生菌论文-朱皖宜,任敏,王冬梅,朱鹏飞,翟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拉菌素产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拉菌素,诱变,发酵

多拉菌素产生菌论文文献综述

朱皖宜,任敏,王冬梅,朱鹏飞,翟志华[1](2016)在《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及其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实验室保藏的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rermitilis 13~#为出发菌种,经过诱变选育获得高产突变株,并研究该菌株及工业化发酵工艺。经连续诱变,结合配方改良和发酵罐上工艺优化,获得的高产突变株其生产能力比出发株提高了127%,采用连续或间歇流加补糖的方式可延长产素周期,适合工业化生产。此突变株及发酵工艺的确定为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刘振[2](2015)在《多拉菌素产生菌株的构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拉菌素(doramectin)是阿维菌素(avermectin)第叁代衍生物,由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的α-酮酸脱氢酶(BCDH)阻断突变株经突变生物合成获得,化学本质为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同,其生物学活性主要表现为高效驱杀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多拉菌素比其它阿维菌素类药物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和更久的持效时间,被认为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广谱抗寄生虫新药。bkd FGH基因簇编码的α-酮酸脱氢酶(BCDH)催化合成了阿维菌素的前体。本研究通过同源双交换法成功地对bkd FGH基因簇进行缺失,构建获得了阿维菌素前体合成阻断突变株LZ-01。该突变株无法合成阿维菌素,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环己羧酸钠作为前体,发酵产物经HPLC检测,获得未知组分1,其出峰时间与多拉菌素标准品一致,可初步认定为多拉菌素(CHC-B1)。ave D基因编码的C5-O-甲基转移酶介导了阿维菌素“B”组分向“A”组分的转化。本研究通过同源双交换法,以突变株LZ-01做为出发菌株,对ave D进行缺失,构建了阿维链霉菌ave D基因缺失突变株LZ-02。该突变株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外源前体环己羧酸钠,经HPLC检测仍可合成未知组分1,但已经不再产生CHC-A组分。发酵产物中未知组分1经LC/MS检测确认为多拉菌素。ave C基因是阿维链霉菌生物合成基因簇中非常重要的基因,研究表明其参与了多拉菌素“2”组分向“1”组分的转化。本研究通过全基因合成带有10个突变位点(包括D48E和E238D)的ave C*基因,以LZ-02做为出发菌株,构建获得了ave C*基因过表达突变株LZ-03。该突变株的发酵产物中多拉菌素(CHC-B1)与CHC-B2产量比例基本未改变,但两者的总产量有显着提高。以突变株LZ-01、LZ-02作为出发菌株,对多拉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多拉菌素最佳的发酵时间为311h(约13d),发酵培养基以棉籽粉和豆粕作为复合氮源最佳。同时,对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添加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的无机盐为Zn SO4。通过对磷酸盐浓度的测试,确定了发酵培养基KH2PO4的添加浓度为0.5g/L时,多拉菌素的产量最高,可达12.98μg/ml。(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刁金娜[3](2011)在《多拉菌素产生菌基因组重排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拉菌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阿维菌素第叁代衍生物。其抗寄生虫范围广泛,作用独特,与其它抗寄生虫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效果好,是目前具有开发潜力的兽用抗寄生虫药物。本论文通过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多拉菌素高产菌株,用响应面优化发酵培养基,同时采用单因素方法优化多拉菌素高产菌株发酵条件,为大规模生产提供可靠的工艺参数。首先对原始菌株进行分离复壮,采用传统的紫外辐射和亚硝基胍诱变选育高产菌株做为基因组重排育种的出发菌株。同时优化了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条件。最佳方法为添加0.5%甘氨酸的YEME作为制备原生质体的菌丝培养基,培养20 h后收集菌丝体用加入35颗玻璃珠的250 ml摇瓶、250 rpm振荡45 min打碎菌丝体,3 mg/ml溶菌酶、30℃作用30 min。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分别达到了88.9%、4.4%。最适融合条件为40%的PEG4000作用3 min,融合率为8.3‰。将诱变得来的高产菌株制备成原生质体,分别采用紫外照射200 s、60℃温浴40 min灭活后融合,用5μg/ml的链霉素抗性筛选第一轮基因组重排高产菌株。第一轮筛选得到的高产菌株作为第二轮基因组重排的出发菌株,如此重复进行4轮基因组重排。链霉素的抗性浓度分别是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最后得到一株多拉菌素产量为547 mg/l的遗传稳定菌株F4-120。其产量分别是原始菌株(103 mg/l)和第一轮重排出发菌株最高产量(147 mg/l)的531.07%、372.11%。同时比较了原始菌株和重组菌株的发酵参数。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了基因组重排菌株F4-120的发酵配方,得到玉米淀粉、蛋白胨和碳酸钙为显着影响因素,优化后的浓度分别为118.9 g/l、17.16 g/l和10.18 g/l。多拉菌素产量达到672 mg/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23%。另外本论文确定了多拉菌素产生菌的发酵温度、发酵培养基初始pH、装量、种子培养时间和移种量。考察了敏感度、前体添加时间和浓度及发酵过程中的补水时间,结果表明多拉菌素产生菌对剪切力很敏感,在发酵第一天和第六天分别添加0.1%和0.06%前体环己烷甲酸钠能促进产素,发酵过程第四天补与蒸发量同等体积的无菌自来水可以提高产素总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1-04-15)

吴婕[4](2010)在《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拉菌素产生菌能产生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杀虫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性,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试验通过对多拉菌素产生菌ATCC37菌株进行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诱变和基因组重排育种,获得了一株产量有显着提高的菌株F5-78。对原始菌株进行分离复壮,获得一株遗传性能较为稳定的出发菌株ATCC37-6(效价30ug/ml),再经一系列诱变获得菌株N159(效价82ug/ml)和ATCC37-12(长势良好但效价很低),并通过硫酸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抗性平板筛选,得到S159(Str+Gen-)和G159(Str-Gen+)两个菌株。以S159 (Str+Gen-)、G159 (Str-Gen++)、ATCC37-12和ATCC37为亲本进行了基因组重排育种研究。通过连续五轮基因重排,筛选获得高产菌株F5-78(效价105.3ug/ml),其发酵效价较原始菌株N159提高了28.4%,且经过连续五次传代,结果显示该菌株稳定性良好。对该菌株进行了发酵培养基优化,发现碳源以玉米淀粉、氮源以豆粕粉和酵母粉为佳。研究了温度、装量、移种量和种龄等因素对多拉菌素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温度为28℃,种龄42h,前体20%的环己甲酸用量为250ul/30ml,瓶装量30ml,发酵11天时多拉菌素的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王明[5](2010)在《多拉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 NEAU 1069产物的分离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拉菌素为20世纪90年代研制开发出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是被认为目前阿维菌素类药物中最优秀的药物之一。它是以环已烷羧酸(Cyclohexanecarboxylicacid)为前体,通过基因重组的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te avermitilis)新菌株发酵而成的一种阿维菌素类抗生素。多拉菌素为内外兼杀抗虫药物,对线虫、节肢动物均有良好的驱杀效果,最早发现它驱杀寄生虫的能力是在驱鼠继代的蛇形毛圆线虫和杀兔痒螨的动物模型中。与其它市售的阿维菌素类产品比较,其抗寄生虫范围更广泛、效果更好,而且预防寄生虫再感染的有效时间更长,是目前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兽用抗寄生虫药物之一。本论文通过对多拉菌素产生菌(S. Avermitilis NEAU 1069)进行摇瓶发酵,然后对干菌丝体进行甲醇浸泡提取,提取物浓缩后经硅胶柱色谱技术、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得到一系列阿维菌素类化合物。在本实验得到的22个阿维菌素类化合物中,有9个化合物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首次被发现,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并参考Jerry等对阿维菌素类化合物的命名规则,首次对本实验过程中发现的9个新化合物进行命名,分别是:23-Keto-25-cyclohexyl-Deo-Phenolic-AVM B2-AGL (1): 25-cyclohexyl-Deo-Phenolic-AVM B1-AGL (2); 25-cyclohexyl-Deo-Phenolic-AVM B2-AGL (3); 8-demethyl-25-cyclohexyl-Deo-Phenolic-AVM B1-AGL (4); 8-demethyl-25-cyclohexyl-Deo-Phenolic-AVM B2-AGL (5); 23-Keto-Deo-Phenolic-AVM B2a-AGL (6); 25-cyclohexyl-Deo-Phenolic-AVM B2-MS (7); 25-cyclohexyl-Deo-AVM A2-MS (8); 13-Ketone-25-cyclohexyl-Deo-AVM A2-AGL (9).另外,对在本实验过程中得到的13个已知化合物,给出了它们的1H-NMR图谱中关键信号和各自的质谱(ESI-MS)数据。13个化合物中包括最初发现阿维菌素类化合物的常见8个组份(A1a、A1b、A2a、A2b、B1a、B1b、B2a、B2b);2个在C-25上连有环己烷基的化合物,分别是25-cyclohexy-Avermectin A1和25-cyclohexy-Avermectin A2;本文也首次提供了化合物20与21的1H-NMR和13C-NMR数据(之前未见报道);最后一个化合物22为寡霉素(Oligomycin A)。(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0-04-08)

王洁颖,甘邱锋,张晓琳,汪洋,宋渊[6](2010)在《多拉菌素产生菌aveD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bkd76-3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环己羧酸(CHC)可产生抗寄生虫药物多拉菌素(doramectin,阿维菌素衍生物CHC-B1),但同时还产生其它叁种无效组分CHC-B2、CHC-A1、CHC-A2。利用基因缺失载体pXJ04(pKC1139∷△aveD1+△aveD2)对该菌株的aveD基因进行缺失,获得的aveD缺失突变株经摇瓶发酵和HPLC检测,发现只存在2种产物,经LC/MS分析验证,这两种产物分别为CHC-B1和CHC-B2,表明该突变株完全丧失了合成CHC-A1和CHC-A2的能力。缺失突变株的CHC-B1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78.19%,CHC-B2的产量提高了602.3%,发酵产物中有效组分多拉菌素的比例增加了93.16%。该缺失突变是在染色体上通过同源双交换完成的,不会发生进一步的重组,因此突变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在工业生产上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多拉菌素产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拉菌素(doramectin)是阿维菌素(avermectin)第叁代衍生物,由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的α-酮酸脱氢酶(BCDH)阻断突变株经突变生物合成获得,化学本质为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同,其生物学活性主要表现为高效驱杀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多拉菌素比其它阿维菌素类药物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和更久的持效时间,被认为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广谱抗寄生虫新药。bkd FGH基因簇编码的α-酮酸脱氢酶(BCDH)催化合成了阿维菌素的前体。本研究通过同源双交换法成功地对bkd FGH基因簇进行缺失,构建获得了阿维菌素前体合成阻断突变株LZ-01。该突变株无法合成阿维菌素,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环己羧酸钠作为前体,发酵产物经HPLC检测,获得未知组分1,其出峰时间与多拉菌素标准品一致,可初步认定为多拉菌素(CHC-B1)。ave D基因编码的C5-O-甲基转移酶介导了阿维菌素“B”组分向“A”组分的转化。本研究通过同源双交换法,以突变株LZ-01做为出发菌株,对ave D进行缺失,构建了阿维链霉菌ave D基因缺失突变株LZ-02。该突变株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外源前体环己羧酸钠,经HPLC检测仍可合成未知组分1,但已经不再产生CHC-A组分。发酵产物中未知组分1经LC/MS检测确认为多拉菌素。ave C基因是阿维链霉菌生物合成基因簇中非常重要的基因,研究表明其参与了多拉菌素“2”组分向“1”组分的转化。本研究通过全基因合成带有10个突变位点(包括D48E和E238D)的ave C*基因,以LZ-02做为出发菌株,构建获得了ave C*基因过表达突变株LZ-03。该突变株的发酵产物中多拉菌素(CHC-B1)与CHC-B2产量比例基本未改变,但两者的总产量有显着提高。以突变株LZ-01、LZ-02作为出发菌株,对多拉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多拉菌素最佳的发酵时间为311h(约13d),发酵培养基以棉籽粉和豆粕作为复合氮源最佳。同时,对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添加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的无机盐为Zn SO4。通过对磷酸盐浓度的测试,确定了发酵培养基KH2PO4的添加浓度为0.5g/L时,多拉菌素的产量最高,可达12.98μg/m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拉菌素产生菌论文参考文献

[1].朱皖宜,任敏,王冬梅,朱鹏飞,翟志华.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及其发酵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6

[2].刘振.多拉菌素产生菌株的构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5

[3].刁金娜.多拉菌素产生菌基因组重排育种[D].东北农业大学.2011

[4].吴婕.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培养条件的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0

[5].王明.多拉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NEAU1069产物的分离及表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0

[6].王洁颖,甘邱锋,张晓琳,汪洋,宋渊.多拉菌素产生菌aveD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

标签:;  ;  ;  

多拉菌素产生菌论文-朱皖宜,任敏,王冬梅,朱鹏飞,翟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