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价格的影响与提示(论文文献综述)
邸金平,刘春雨,吴宁,龚超,薄云鹊,张萌珺[1](2021)在《公立医院内部价格行为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强医疗机构内部价格行为管理,保障合理收入,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入手,探讨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机构内部价格行为进行监管的可行性,初步从管理依据、等级设定、方式方法(包括基于流程、统计数据、逻辑关系、项目规则)提出内部价格行为管理的监管要点,为内部价格行为管理系统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奠定理论研究基础。
李燕[2](2021)在《基于医院内外情景的医疗信息系统使用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医疗健康需求呈井喷式上涨,医疗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如,医疗资源需求大、隐私信息等),医疗信息系统目前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探索阶段,仍然面临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医疗信息系统如何有效的发挥其对医疗服务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医疗技术服务创新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但相关影响关系仍存在争议。这主要是由医疗服务过程复杂,影响机制不明确产生的。因此,关于医疗信息系统使用如何对医疗服务产生影响的相关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有待补充。信息系统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产生了许多新的医疗服务场景,也使得医生参与医疗服务过程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本研究是基于新的医疗服务场景中医生主动参与医疗服务过程的视角,选取医生主动参与的两个主要研究情景,包括:(1)医院内医生使用智能辅助系统;(2)医院外医生使用在线医疗平台。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探索医院内智能辅助系统对医疗效果的影响;2)分析医生在医院外情景中主动参与的信息效应影响;3)分析医生在医院外情景中主动参与的说服效应影响。本研究基于医疗信息系统影响文献展开,结合知识视角框架、沟通说服理论分别对医院内与医院外医生使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影响展开讨论分析。本研究分别收集了医院内(两家医院)与医院外(在线医疗问答网站)的医疗健康数据。首先,结合医生系统实际使用数据,通过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医院内医疗信息系统有效使用与医疗花费、处方准确度的因果关系,并从个体和组织压力视角理解其影响边界。其次,结合主题分析技术(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对医生在线生成内容(知识分享)进行主题模型分析,并实证分析医生在线分享知识结构对在线医疗服务选择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方法和多模态数据,从情感视角实证分析医生在线参与方式对服务选择的影响路径及边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医院内医疗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花费、提高处方准确度,但工作负荷与组织制度压力会削弱其积极影响。在线医疗平台中,不同的医生知识分享形式,对于医疗服务选择的影响不同,具体地,当医生采取全面型策略进行知识分享时,反而会减少患者通过在线医疗平台进行医疗咨询的行为,但这一负向影响会随着医生的参与行为削弱,例如,医生的跨边界行为以及专业状态。进一步发现医患沟通中的情感传递通过在线回复和医生身份特征(个人简历图片)的形式积极影响在线服务选择行为,而专业知识传递仅在医生处于高专业状态时产生积极影响关系。本研究成果为理解信息技术对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揭示了在我国医疗情景中个体、环境因素对于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如何发挥影响并改善医疗质量的影响关系,填补了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影响的研究空白。其次,深入分析医生在线知识分享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探索医生在线参与行为影响提供了研究基础。最后,通过结合多模态数据形式,系统地分析了医患在线沟通对在线服务选择的影响路径及边界。实践方面,本研究成果将为提高信息系统在医院内的实施效果提供实践与政策指导。通过对在线医疗平台的分析,为实施方如何通过在线平台满足部分患者医疗需求,从而缓解医院就医压力等医疗卫生现状问题。最终实现信息系统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服务创新融合,提高信息系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有效性。
王娇[3](2021)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药品采购制度的发展历程,识别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短期、中长期风险,并进行评估分析,从而为国家相关部门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药品采购制度历程等内容,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现场调查法:采用立意抽样法选择调查医院;以座谈会的形式对医院相关负责人、临床医生进行访谈,了解中选药品采购、配送、使用、医保支付、医院考核、质量疗效、患者反馈以及医生激励措施等相关情况;采用偶遇抽样法在门诊选择使用中选药品的患者,进行现场访谈,了解患者对“4+7”试点方案的认识和使用中选药品的感受。(3)风险矩阵法:通过专题小组讨论法识别“国采”中长期风险;采用自行编制的风险问卷,调查该政策中长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调查结果赋值计算,定量分析风险,用Excel绘制风险矩阵图以直观地显示风险程度。结果:1.“4+7”试点调查结果:(1)25个中选品种中过评厂家为一家、两家、三家的品种分别有11(44%)、6(24%)、8(32%)个;试点工作整体完成进度较快,为78.51%。(2)医院采取多种方法保障中选药品优先使用;部分基层医院只配备中选药品;存在个别可替代品种采购量增长现象;回款及时性存在差异;对疗效反映较多的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用药,对仿制药质量看法差异大。(3)地方执行情况:上报量不准确;对医院的激励机制不完善;试点地区总体配送情况较好,但仍存担忧。(4)患者方面:共调查59名患者,有50.85%的患者对此政策完全不了解;33.33%的旧患者被动换用中选药。换用中选药的旧患者中有26.67%的人认为中选药的疗效不如原用药;药品降费后中选药品的价格太低,患者对药品质量持怀疑态度。2.中长期风险调查结果:(1)医院配套改革不到位,降价难降费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评分相对较高,分别为3.51、3.39;不同工作单位的专家对其发生可能性的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F=3.54,P=0.02),医药企业专家对该风险不敏感,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2)中选药品大面积供应不及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评分为3.46,但该风险一旦发生影响程度最严重,评分为3.86。(3)药价大幅反弹上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分较低,为3.27,但该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仅次中选药品大面积供应不及时风险,评分为3.71。(4)改良型仿制药研发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分为3.51,但其影响程度评分较低,为3.08。(5)小型药品流通行业逐渐萎缩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分最高,为3.53,但影响程度评分相对较低,为3.31。(6)中选药采购周期结束后被其他产品替代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评分均为最低,分别为3.20、2.81。结论:1.短期风险:(1)医院存在完成任务的心态,存在政策站位风险;激励措施不完善,存在过度医疗风险以及收取“回扣”腐败风险。(2)配套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地方执行方存在医保政策履约风险;上报使用量不准确,地方药监部门存在用量监管风险以及信息建设滞后风险。(3)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医患纠纷风险及中选药疗效不佳导致的用药风险,以及因药费下降导致的用药依从性降低风险。(4)生产环节可能存在药品质量保障、部分产品产能不足以及中选药品寡头垄断风险。(5)流通环节可能存在中选药品配送不及时风险。2.中长期主要风险:(1)可能存在供应不及时、药价反弹上涨两个较高程度的风险。(2)医院管理方面存在配套改革不到位,降价难降费的风险,该风险容易被忽略,应高度警惕。
叶洋洋[4](2021)在《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老年社会的深入和人类突发性疾病的出现,医疗旅游已成为我国当下重点发展的“新经济”。但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众多医疗旅游目的地正寻求解决国内客源流失的办法。同时,在前期调研发现,医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处初级阶段,群体认知仍相对不足,尤其在国内医患关系和旅游服务关系难以长久保持的情况下,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是当前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键。信任双因素理论源自于信任理论研究中对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探讨,这一理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且在不同情境下开始得到验证。但在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目前对不信任的内涵、维度的挖掘还明显不足。具体到医疗旅游研究中,信任虽被提出是对决策至关重要的,但针对不信任的研究相对空缺,更缺乏讨论二者共存的情况。本文以我国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为例,借助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信任与不信任的二元关系;并以信任双因素为核心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客源群体对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决策影响过程;在质性和量化研究基础上,得到了基于人-地信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以期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文章围绕以上主题内容,分为理论基础、质性扎根、量化验证及对策研究四大板块,共计八个章节。其中,量化验证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整体研究过程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第一,梳理并引入信任双因素理论,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与对策研究的概念框架。立足信任研究发展脉络,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初步界定了相关变量的概念、维度及阶段;从四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概念模型;同时,结合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现状,分析信任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选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运用ROST CM及Nvivo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及扎根分析,从客源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内涵、维度(信任:能力、正直、善意;不信任:恶意、不可靠、不可测)及5个感知要素;从目的地服务管理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来源、信任保障机制的17个基本构成及保障措施内容,初步构建基于人-地关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内容框架和过程。第三,基于质性研究结果,补充并完善相关变量,得到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影响模型;分阶段进行假设检验,细化各变量的问项来源;以案例地为核心区开展问卷预试,优化变量问项;开展正式问卷调研,通过统计学分析优化变量构面;分三个阶段得到验证结果:(1)信任与不信任相互独立、共存且不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我国医疗旅游目标群体中多为“盲目信任”、“盲目怀疑”及“有限信任者”;(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维度中,正直及不可测对于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显着性相比其他较弱;信任双因素对旅游意向有影响,且信任起正向主导作用;(3)认知显着影响信任双因素;影响认知的五个感知要素中,管理保障、环境因素及设施与服务质量相关性较高,且环境因素、价格成本以及声誉形象对认知影响显着。第四,综合质性和实证研究结果,基于我国目前初级发展阶段,得到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内容,即基于环境服务质量提升、基于价格成本改善、基于声誉形象优化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并从信任双因素出发,对照增强信任、减小不信任,提出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的具体建议。总体上,本文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研究内容,成功地将信任双因素理论应用到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厘清并验证了信任双因素理论,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的研究体系;(2)构建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体系,拓宽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畴;(3)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形成了完整的验证方法思路;(4)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丰富了医疗旅游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贡献上:(1)从信任理论出发,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2)填补了不信任维度差异化划分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3)梳理完善了医疗旅游研究概念,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体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也为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实践启示,为医疗旅游先行区经验推广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总结研究局限的同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
胡文越[5](2021)在《基于心流理论的骨折复健类APP交互设计分析》文中认为运用基于心流理论的交互界面研究方法,针对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的用户心流体验,以典型骨折复健类型——胫腓骨骨折复健为例,进行界面设计,以及完成配套智能可穿戴硬件的设计。通过对用户特征及其心流体验要素的分析,确立研究路线的可行性,梳理完整的用户体验交互流程,探讨用户的心流体验预期及达成心流体验的路径,得出符合目标界面效果的设计结论。在用户调研中,通过对其痛点的剖析,对用户骨折复健全流程的真实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将骨折复健类应用的典型用户分为新手康复型用户、中间维持型用户和专家医生型用户,建立并完善主流用户的心流模型。运用“用户需求—关键因素—对应策略路径”分析法则,通过三类用户需求、要素的优先级分析,采用用户心流体验地图来确立交互内容、信息层级和功能架构,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激发和引导。通过分析得出用户满意度高的交互体验,依据心流理论“用户—工具—任务”的研究结构,从用户、工具和任务三个视角,构建骨折复健类应用心流体验要素模型、骨折复健类应用心流体验评价模型、形成基于心流理论的骨折复健类应用交互界面设计方法。在对界面初始模块、病患模块、医生模块等交互模组的探讨中,完成符合心流体验的骨折复健类应用界面设计,提升骨折复健类应用的心流体验。
廖诗奇[6](2021)在《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国民健康问题凸显、颜值经济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智能健身场景备受关注。基于心流理论对年轻女性群体的家庭健身行为及相关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潜在发展机会。课题围绕“家庭智能健身女性”群体展开研究。首先对理论研究背景、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现状进行梳理,经案例分析提出了:轻量与专业、多模态交互与社交属性、信息管控与价值延展三条主要设计趋势。然后通过典型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对比分析,在功能、系统服务、操作交互及产品感知四个方面提出了设计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问题的研究方向。然后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了用户调研,提出13条心流体验要素及其用户需求层级,在原来的9个要素基础上新增家庭健身场景下的4个特征要素:造型符合审美、时空自由、持续的监督与鼓励以及场景关联。在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中,代入VIP设计法则及心流理论的PAT设计模型,提出了设计愿景及设计原则,并通过构建心智模型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在设计应用阶段,基于设计原则,提出“轻松陪伴”、“沉浸高效”、“适能多元”的核心设计价值,完成了“REDO智能弹力绳”的设计探索。本课题将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设计侧重点从健身效果转移至心流体验的发生与维持,让大部分具有长期健身述求而难以坚持的“中间人群”直接转变为高频健身人群。希望在多元包容的女性审美趋势下,健身产品设计也能更多地关注、引导女性进行“健康”健身行为。
刘铁诚[7](2021)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以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便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为保证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强化措施建设,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但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实践工作的考察分析认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等项目上落实良好,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方面始终较差。为此,从研究角度有必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决定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变量?供需双方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及影响变量是什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有哪些?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厘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利于关键问题的解决。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问题、完善相应措施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2)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4)提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关键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地区开展研究。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包括(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内容包括2018年济南市15个区县和449家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情况以及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得分和扣分原因。(2)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选取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35人作为供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偶遇抽样法收集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患者90人作为需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进行深入访谈。(3)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卫生统计年鉴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取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社会人口、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等指标数据。本研究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分析比较各区县和机构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总结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的应用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收集既往研究结果中的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典型地区供需双方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梳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分析框架筛选供需双方变量作为自变量,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的健康防控项目工作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先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区县和机构两层面上供需变量对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大小,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探索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①各区县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核心的项目工作指标距离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差距较大。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未达标的区县比例分别为100%、66.67%、73.33%和86.67%,机构服务项目工作指标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协查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各区县间均已达成或超额达成。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区县组织管理平均得分11.4分(9-13.5分),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分工协调和问题整改等方面落实不到位;机构组织管理平均得分8.13分(2-10分),主要问题为制度建设和绩效工作落实不到位。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层面无扣分,机构平均得分8.62分(5-10分),得分在区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问题为预算执行不到位和资金使用不合规。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和形成分析框架。具体过程是通过研究整合相关卫生服务模型,构建了“供方影响因素-需方影响因素-项目政策目标”理论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系统收集影响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分析要素可以归纳为供方和需方两类,其中供方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制度(配套政策、配套制度、项目设计)、资源保障(人力资源、项目经费、硬件设备)、组织保障(运行模式、部门协作、信息化建设);需方影响因素包括倾向特征(人口学、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促进资源(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健康需要(感知需要、评估需要、效果评价)。其次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机构水平上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不同程度上受区县和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人力资源(区县每千人护士数、区县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和区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硬件设施(区县基层卫生机构平均床位数)、项目经费(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组织保障(区县和机构组织管理得分)等供方要素与不同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与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均呈独立负相关。区县基层需方社会人口要素中,区县人均GDP和人口增长率与不同项目工作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区县人口密度和死亡率均是独立负向影响因素。机构层面需方要素中,效果评价(辖区居民满意度)和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均是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正向影响因素,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同时是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影响因素。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显着部分中介效应。在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资金管理得分、组织管理得分、医生满意度等供方变量影响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总效应中,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比例为50.30%~73.09%,居民知晓率的中介效应比例为13.04%~71.90%。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在影响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与机构供方变量间存在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高于全市平均值时,可以降低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档案数对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阻碍作用、增强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的正向促进作用、削弱医生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结论与建议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制度安排。项目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建设的系统性措施落实不到位,包括项目设计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2)项目建设保障要素落实不协同,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等基层卫生资源保障水平不足;(3)组织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4)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等,影响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健康防控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这提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从政策建设角度进行系统性制度安排,完善项目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度设计,建立服务包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区县和机构间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加强区县和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2.建立项目落实的动态评估模型,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和管理工作执行中的问题。本研究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系统地整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核心、模块和要素三级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在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验证了“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的理论整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的工作基础。3.政府牵头建立供需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效率和质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区县和机构层面上人力资源、硬件设施、项目经费、组织保障等供方要素和社会人口、健康信念、效果评价等需方要素共同影响机构层面服务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揭示了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交互作用,探析了供需双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重视需方要素在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指标识别重点干预人群,切实提高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水平和利用水平。创新性1.本研究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本质出发,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系统梳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既考虑了影响因素分析理论上的规范性,也考虑到了分析过程中变量的可变性,为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变量筛选工具,从方法学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在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上对供需双方影响因素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量测算,明确了供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直接作用路径和通过需方因素的间接影响路径,探讨了需方关键影响因素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政策干预意义。这对不同层面的政策制定者统筹卫生资源、制定干预策略、完善目标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局限性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考核评估问题发现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例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虽具一定的代表性,但结论外推至客观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实证分析时尽管对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级变量信息挖掘较为详尽,但区县和机构两个层面难以涵盖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涉及的全部影响领域。同时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不能够反映时序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会对本研究方法学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傅佩佩[8](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周银双[9](2021)在《供应商视角下江西省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运行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从药品供应商视角下,掌握江西省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执行现状,发现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完善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其它地区药品招标带量采购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测量。于2020年8-12月随机抽取了539例药品供应企业的负责药品招标人员,对其进行了江西省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运行现状调查与访谈。采用内在一致性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信效度进行分析;对该政策运行的认知定性资料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运行现状问卷经过筛选后,涉及政策内涵、政策效益、企业收益、政策惠民、竞争压力5个维度,23个条目。(1)信度测量发现,总体Cronbach’sα值为0.917,5个维度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917、0.930、0.967、0.768、0.873、0.568。(2)效度测量发现,KMO值为0.863,且Bartelett球形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取的5个公因子与设计维度一致,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分别为31.7%、19.8%、10.4%、10.1%、8.8%,累计贡献率达80.764%。23个条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对应5个公因子。(3)不同人群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定量结果发现:药品供应企业员工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总评分为3.53?0.40分,政策内涵、政策效益、企业收益、政策惠民、竞争压力5个维度评分依次为:3.75?0.56、3.59?0.63、2.25?0.73、4.07?0.59、3.68?0.61分,各维度间评分均有差异(P<0.001),其中,政策惠民维度最高,企业收益最低。(1)政策内涵维度5个条目中,政策扩围必要性评分最低为3.34?0.62分;(2)政策效益9个条目中,提高药品质量评分最低为3.27?0.96分;降低企业成本评分次之,为3.50?0.93分。(3)企业收益3个条目中未中标企业利润评分最低为2.17?0.98分;(4)政策惠民3个条目中群众得到实惠评分最低为3.91?0.84分;(5)竞争压力3个条目中加剧恶性竞争评分最低为3.60?0.91分。(3)定性结果发现:(1)企业收益维度主要的政策问题是缺乏“不良市场竞争行为的管制措施”与“中小型药企业的有效保护措施”。(2)政策效益维度主要的政策问题是缺乏“药品质量不下降的保障政策”和“企业成本核算管制措施”。(3)企业竞争压力方面,政策缺乏“药品短缺应急体系”与“垄断的等恶行竞争行为的管制措施”及“大、中、小不同类型企业分类进行带量采购的差异化政策”。(4)政策内涵方面,政策缺乏“带量采购宣贯制度”、“采购量的精确预算预测模型”、“扩大纳入品种范围的规划政策”。(6)政策惠民维度需要完善“个性化用药需求保障机制”。结论:自制的5维度23条目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运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定量结果与定性结果较一致,发现相关企业人员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总体认可较高,重点宜加强企业收益维度的保障政策;宜加强制订对不良市场竞争行为的管制、对中小型药企业的有效保护、药品质量不下降的保障、药品短缺应急体系、不同类型企业分类带量采购、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宣贯、采购量精准预测、扩大纳入药物品种范围的规划推进、患者个性化用药需求保障等药品带量采购配套政策。以保障药品供应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药品带量采购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崔晓龙[10](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二、医疗价格的影响与提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价格的影响与提示(论文提纲范文)
(1)公立医院内部价格行为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各地医疗机构内部价格行为管理现状及问题 |
2 内部价格行为管理要点 |
2.1 管理对象与用户 |
2.2 管理依据 |
2.3 管理等级 |
2.4 管理方式方法 |
2.4.1 基于流程的管理。 |
2.4.2 基于统计的管理。 |
2.4.3 基于项目规则的管理。 |
3 结论 |
(2)基于医院内外情景的医疗信息系统使用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院信息系统影响研究 |
1.2.2 在线医疗社区知识分享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医疗信息系统使用影响的理论基础 |
2.1 医疗信息系统在医疗服务创新中的影响 |
2.1.1 医疗信息系统界定 |
2.1.2 面向知识设计的医疗信息系统影响 |
2.2 知识基础视角理论框架 |
2.3 沟通说服理论 |
2.3.1 信息量与类别感知理论 |
2.3.2 沟通修辞理论 |
2.4 医疗信息系统影响的理论框架 |
2.4.1 知识视角框架的医院信息系统影响 |
2.4.2 基于沟通说服理论的医生在线知识分享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院内医疗信息系统使用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
3.1 问题描述 |
3.2 理论模型构建 |
3.2.1 知识视角框架的医院信息系统影响理论模型 |
3.2.2 访谈过程 |
3.2.3 访谈结果以及调节变量的识别 |
3.3 研究假设 |
3.4 实证研究数据和方法 |
3.4.1 实验设计 |
3.4.2 数据收集 |
3.4.3 变量描述 |
3.5 实证模型 |
3.5.1 倾向值匹配 |
3.5.2 系统对医疗质量影响主效应的双重差分分析 |
3.5.3 个体因素压力和组织环境压力调节效应的三重差分分析 |
3.6 实证分析结果 |
3.7 稳定性检验 |
3.7.1 平行趋势检验 |
3.7.2 替代变量 |
3.8 分析结果讨论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生在线知识分享的信息效应研究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4.2.1 研究情景 |
4.2.2 理论基础 |
4.2.3 研究假设 |
4.3 实证研究设计 |
4.3.1 数据收集 |
4.3.2 在线问答中医生知识分享主题模型分析 |
4.3.3 变量描述 |
4.4 实证模型及分析结果 |
4.4.1 实证模型 |
4.4.2 实证分析结果 |
4.4.3 稳定性检验 |
4.5 分析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医生在线知识分享的说服效应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2.1 研究情景 |
5.2.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5.3 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
5.3.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5.3.2 变量测量 |
5.3.3 回归模型构建 |
5.4实证分析结果 |
5.4.1 回归模型结果 |
5.4.2 稳健型检验 |
5.5 分析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医疗信息系统简介 |
附录B 在线医疗社区情景介绍 |
附录C 在线医疗社区文献综述部分详细内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政策背景 |
2.1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演变 |
2.2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制度介绍 |
2.3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风险评估必要性 |
3 “国采”短期风险评估 |
3.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2 基本情况 |
3.3 调查结果 |
3.4 短期潜在风险分析 |
3.5 建议 |
4 “国采”中长期风险评估 |
4.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4.2 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1.1 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全球发展 |
1.1.1.2 国内医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
1.1.1.3 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存在信任困境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 |
1.4.2.2 观察访谈与扎根分析 |
1.4.2.3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理论创新 |
1.5.1.1 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
1.5.1.2 拓宽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围 |
1.5.2 方法创新 |
1.5.2.1 丰富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 |
1.5.2.2 创新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 |
第2章 信任双因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信任双因素理论相关研究 |
2.1.1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发展 |
2.1.1.1 信任概念的发展 |
2.1.1.2 不信任概念的产生 |
2.1.1.3 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 |
(1)信任单因素理论 |
(2)信任双因素理论 |
(3)信任单因素与双因素的争议 |
2.1.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其它学科的应用 |
2.1.2.1 信任双因素理论演进:信任与不信任独立不同且共存 |
2.1.2.2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多学科验证 |
2.1.3 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2.2.1 医疗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
2.2.1.1 医疗旅游的概念 |
2.2.1.2 医疗旅游的类型划分 |
2.2.2 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研究 |
2.2.2.1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
2.2.2.2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 |
2.2.3 信任双因素理论对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价值 |
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变量的界定 |
2.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界定 |
2.3.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概念 |
(1)旅游目的地信任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 |
2.3.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维度 |
2.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界定 |
2.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的产生 |
2.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维度 |
2.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及阶段 |
2.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 |
2.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的阶段 |
2.4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 |
2.4.1 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的前置影响因素 |
2.4.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2.4.2.1 信任双因素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 |
2.4.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1)旅游意向的概念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2.5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相关研究 |
2.6 基于信任双因素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设计 |
2.6.1 案例地选取 |
2.6.2 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概念模型 |
2.6.2.1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信任保障质性研究 |
2.6.2.2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构建(概念模型) |
2.6.2.3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实证研究(三阶段初始模型) |
(1)阶段一: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关系验证 |
(2)阶段二: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度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3)阶段三: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前置影响过程 |
2.6.2.4 基于决策结果的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
第3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保障质性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资料搜集 |
3.1.2 访谈提纲 |
3.1.3 访谈样本数据 |
3.2 内容分析 |
3.3 扎根分析 |
3.3.1 编码流程与方法 |
3.3.2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编码与分析 |
3.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维度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共存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
(3)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
3.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感知要素编码 |
3.3.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个体感知差异分析 |
(1)个体信任阶段差异 |
(2)个体信任类型差异 |
(3)个体情感状态差异 |
3.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编码与分析 |
3.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来源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来源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来源 |
3.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与措施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措施 |
3.4 质性研究小结 |
第4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假设与前测 |
4.1 验证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假设检验 |
4.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性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4.1.3 医疗旅游目的地要素感知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4.2 变量测度与问卷设计 |
4.2.1 变量测度 |
4.2.2 问卷设计 |
4.3 前测问卷与修订 |
4.3.1 前测问卷调研 |
4.3.2 前测问卷量表净化 |
4.3.2.1 前测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2 前测问卷量表信度检验 |
4.3.2.3 前测问卷效度检验 |
(1)阶段一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2)阶段二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3)阶段三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4 前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第5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正式问卷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5.1.1 调查对象选取 |
5.1.2 正式调查过程 |
5.1.3 调查样本筛选 |
5.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5.3 正式问卷描述性统计 |
5.4 正式样本信效度检验 |
5.4.1 阶段一信效度检验 |
5.4.1.1 阶段一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1.2 阶段一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2 阶段二信效度检验 |
5.4.2.1 阶段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2.2 阶段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3 阶段三信效度检验 |
5.4.3.1 阶段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3.2 阶段三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6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假设检验结果 |
6.1 阶段一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验证 |
6.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个体差异分析结果 |
6.1.2.1 个体统计学特征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2 个体所处信任阶段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3 个体信任类型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4 个体情感状态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2 阶段二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3 阶段三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3.1 阶段三假设检验结果 |
6.3.2 阶段三研究的二阶模型结果 |
6.4 研究小结 |
第7章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
7.1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保障体系现状 |
7.1.1 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特征 |
7.1.2 医疗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现状 |
7.1.2.1 行政管理职责划分 |
7.1.2.2 相关政策创新管理 |
7.1.2.3 项目准入审查管理 |
7.1.3 医疗旅游线上线下体验流程及模式 |
7.1.3.1 会员制医疗旅游平台管理流程 |
7.1.3.2 一般游客医疗旅游体验模式 |
7.2 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 |
7.2.1 基于优化环境服务质量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1.1 标准化 |
7.2.1.2 个性化 |
7.2.1.3 规范化 |
7.2.1.4 家庭化 |
7.2.2 基于改善价格成本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2.1 价格透明制 |
7.2.2.2 实时预约制 |
7.2.3 基于增强声誉形象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3.1 第三方机构认证 |
7.2.3.2 会员信用等级认证 |
7.3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建议 |
7.3.1 强化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医疗配套与康养环境 |
7.3.2 凸显目的地服务情感善意,构建医疗旅游“4H”服务模式 |
7.3.3 确保目的地政策监管可靠,完善医疗与旅游组织协调机制 |
7.3.4 扩大口碑影响及追踪反馈,弱化目的地体验负面评价 |
7.3.5 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补齐目的地服务能力短板 |
7.3.6 优化机构评级及行业认证,减小目的地旅游风险预测 |
第8章 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过程与特征 |
8.1.2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及其信任保障 |
8.2 理论贡献 |
8.2.1 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
8.2.2 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 |
8.2.3 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性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1 医疗旅游服务人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
附2 医疗旅游体验群体(会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
附3 一般游客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
附4 相关从业及行政工作人员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
附5 调查问卷 |
读博期间主要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心流理论的骨折复健类APP交互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基于心流理论的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交互分析 |
2.1 基于心流理论的交互界面设计流程分析 |
2.1.1 心流要素与心流模型 |
2.1.2 基于心流理论的交互界面设计流程 |
2.2 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交互界面体验分析 |
2.3 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交互界面设计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骨折复健类应用交互界面心流体验要素分析 |
3.1 心流理论下的用户调研 |
3.1.1 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
3.1.2 用户心流体验访谈 |
3.2 心流理论下的用户分析 |
3.2.1 用户群体特征 |
3.2.2 用户角色模型 |
3.3 心流理论下的体验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4 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交互界面设计理论 |
4.1 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心流体验要素模型 |
4.2 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心流体验评价模型 |
4.3 心流视角下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设计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心流理论的骨折复健类应用程序交互设计 |
5.1 交互视觉设计 |
5.2 交互硬件设计 |
5.2.1 运行逻辑分析 |
5.2.2 硬件尺寸分析 |
5.2.3 硬件CMF分析 |
5.2.4 硬件技术逻辑 |
5.3 交互界面设计 |
5.3.1 基本功能模块 |
5.3.2 心流功能模块 |
5.4 使用效度验证 |
5.4.1 界面高保真原型 |
5.4.2 使用效度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6)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科学运动健身 |
1.1.2 智能健身产业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实研究 |
1.2.2 学术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
2.1 心流体验研究综述 |
2.1.1 心流理论概念 |
2.1.2 心流理论模型发展 |
2.1.3 心流体验要素 |
2.1.4 心流体验的测量方法 |
2.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概述 |
2.2.1 女性健身 |
2.2.2 智能健身产品 |
2.3 心流理论与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 |
2.3.1 心流理论下的家庭智能健身 |
2.3.2 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趋势与发展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研究与心流体验要素提取 |
3.1 家庭健身人群特征与需求分析 |
3.1.1 家庭健身人群基本特征 |
3.1.2 家庭健身人群需求分析 |
3.1.3 家庭健身特殊需求分析 |
3.2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分析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方法设定 |
3.2.3 定性研究 |
3.2.4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概述 |
3.3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验证 |
3.3.1 调研目的 |
3.3.2 调研方法设定 |
3.3.3 定量研究 |
3.3.4 心流体验要素需求层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
4.1 家庭智能健身设计原则 |
4.1.1 提出设计声明 |
4.1.2 家庭智能健身人群画像 |
4.1.3 家庭智能健身心流体验模型 |
4.1.4 家庭智能健身设计原则 |
4.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策略 |
4.2.1 构建心智模型 |
4.2.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用户画像 |
4.2.3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设计策略 |
4.3 设计策略需求层级 |
4.3.1 设计策略评估 |
4.3.2 设计策略需求层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应用设计实践 |
5.1 产品设计定位 |
5.1.1 设计理念与核心价值 |
5.1.2 智能弹力绳设计实践概述 |
5.1.3 产品功能架构 |
5.2 概念发散与评估 |
5.2.1 概念发散 |
5.2.2 方案的评估与筛选 |
5.3 “REDO”智能弹力绳设计 |
5.3.1 设计目标 |
5.3.2 产品服务系统构建 |
5.3.3 “REDO”智能弹力绳产品设计探索 |
5.3.4 服务信息设计 |
5.3.5 产品使用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家庭智能健身产品使用情况与需求问卷调查》 |
附录 B:《家庭健身深访提纲》 |
附录 C:《家庭健身深入访谈关键声音与洞察》 |
附录 D:《健身心流体验量表问卷调查》(二次问卷) |
附录 E:《女性家庭智能健身心智模型图》 |
附录 F: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际研究 |
2.2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内研究 |
2.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3.1 相关概念 |
3.2 理论基础 |
3.3 资料来源 |
3.4 质量控制 |
3.5 研究方法 |
3.6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 |
4.1 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考核结果 |
4.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现状 |
4.3 基本公卫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
5.1 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
5.2 关键知情人访谈 |
5.3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 |
5.4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6.2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6.3 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 |
6.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
6.5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研究方法学选择与应用 |
7.2 基于研究发现有关问题的明确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完善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措施的策略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济南市) |
附件2 关键知情人访谈问卷 |
附件3 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整理示例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 |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结论 |
8.4 政策建议 |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供应商视角下江西省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运行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的计算 |
2.3 企业人员用调查内容与调查问卷的构建 |
2.3.1 初始调查问卷的构建 |
2.3.2 修订调查问卷的构建 |
2.3.3 预调查 |
2.3.4 调查问卷的信度评价 |
2.3.5 调查问卷的效度评价 |
2.4 现场调查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1.2 调查对象所在企业基本情况 |
3.2 企业人员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评价 |
3.3 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收益维度评价 |
3.3.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收益维度定量评价 |
3.3.2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收益维度定性评价 |
3.4 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效益维度评价 |
3.4.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效益维度定量评价 |
3.4.2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效益维度定性评价 |
3.5 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竞争压力维度评价 |
3.5.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竞争压力维度定量评价 |
3.5.2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竞争压力维度定性评价 |
3.6 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内涵维度评价 |
3.6.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内涵维度定量评价 |
3.6.2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内涵维度定性评价 |
3.7 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惠民维度评价 |
3.7.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惠民维度定量评价 |
3.7.2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惠民维度定性评价 |
3.8 不同特征企业人员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评价的一致性 |
第4章 讨论 |
4.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总体维度评价分析 |
4.2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收益维度评价分析 |
4.3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效益维度评价分析 |
4.4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企业竞争压力维度评价分析 |
4.5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内涵维度评价分析 |
4.6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惠民维度评价分析 |
4.7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评价的一致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次研究的特色 |
5.3 本次研究不足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药品带量采购制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医疗价格的影响与提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立医院内部价格行为管理系统研究[J]. 邸金平,刘春雨,吴宁,龚超,薄云鹊,张萌珺.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1(12)
- [2]基于医院内外情景的医疗信息系统使用影响的实证分析[D]. 李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风险评估研究[D]. 王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D]. 叶洋洋.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1)
- [5]基于心流理论的骨折复健类APP交互设计分析[D]. 胡文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D]. 廖诗奇. 江南大学, 2021(01)
- [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D]. 刘铁诚. 山东大学, 2021(12)
- [8]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9]供应商视角下江西省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运行现状及对策分析[D]. 周银双. 南昌大学, 2021(02)
- [10]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标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医疗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