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管电流调制论文-袁颖,吴天棋,钟朝辉

自动管电流调制论文-袁颖,吴天棋,钟朝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管电流调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探测器宽度,辐射剂量,图像质量

自动管电流调制论文文献综述

袁颖,吴天棋,钟朝辉[1](2019)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不同探测器宽度对胸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行胸部CT扫描时,不同探测器宽度对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GERevolutionCT机,采用ATCM技术对胸部仿真模体行CT扫描,扫描按照探测器宽度分为40 mm组和80 mm组,两组分别在10、15、20、25和30噪声指数(NI)级别下扫描。记录两组图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并比较层厚为5 mm的轴位图像的标准差(SD)和信噪比(SNR)。采用双盲法对层厚为0.625 mm的轴位图像的磨玻璃密度结节(GGN)进行主观评分,应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40 mm组在NI级别为10、15、20、25和30时的CTDIvol与80 mm组比较,分别降低了10.53%、9.69%、10.37%、9.64%和8.93%,DLP分别降低了21.57%、20.67%、22.57%、20.29%和19.36%,两组不同探测器宽度扫描对GGN主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两名观察者的一致性中等或良好。结论:宽度为40 mm的探测器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而80 mm探测器扫描则可以显着缩短扫描时间,提高时间分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王菲菲,罗娅红[2](2019)在《自动管电流调制低剂量CT技术检查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腮腺CT图像质量及腮腺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88例临床诊断腮腺肿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A组为常规剂量组(120kV+mAs),FBP重建;B组为低剂量组120kV+ATCM扫描,AIDR重建。对比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值和信噪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CT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乘积DLP。结果两组扫描时腮腺病灶、正常腮腺实质、皮下脂肪的噪声值、病灶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34例,3分10例。B组分别为31例、13例。两组图像均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剂量指数为(28.29±0.44)mGy,高于B组的(24.61±0.91)mGy(P<0.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2.43±0.37)mGy,高于B组的(1.01±0.25)mGy。结论采用ATCM技术结合迭代重建对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腮腺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宇,胡启云,罗娅红[3](2019)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腮腺CT图像质量及腮腺辐射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腮腺CT图像质量及腮腺辐射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腮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60例。A组进行常规扫描,B组应用ATCM扫描。将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参数(背景噪声值、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CT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比较。结果两组CT影像中正常腮腺实质和皮下脂肪的背景噪声(B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观图像质量评4分54例,3分6例,B组分别为48例、12例,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CT剂量指数为(24.61±0.91) mGy,低于A组的(28.29±0.44) m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TCM技术对腮腺疾病患者进行扫描的图像质量好,并且能有效降低腮腺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5期)

李冠,邹明宇,王金宝,王楠,岳忠鑫[4](2018)在《kV assist技术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及ASIR重组算法在头颈CTA成像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k V assist技术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及自适应迭代重组(ASIR)算法在降低头颈CT血管成像(CTA)检查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诊头颈动脉病变而行头颈CTA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常规扫描方案:管电压100 k Vp,350 m A,30%ASIR;B组(30例),采用k V assist技术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50%ASIR;两组对比剂均为碘克沙醇(270 mg I/ml)。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CT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指标。结果 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T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B组[(1.18±0.26)m Sv]较A组[(2.50±0.96)m Sv]减少约52.8%。两组图像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的客观评价:两组头颈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CT值均>300 HU,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低于A组。结论 k V assist技术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及ASIR重组算法行头颈CTA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减低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吴一田,耿建华,杜召猛,毕高畅,齐雍鹤[5](2018)在《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调制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与管电流阈值及噪声指数的关系,为确定最优化采集条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GE Discovery ST-16型和Discovery Elite型PET/CT,使用RS-550型仿真人体模型获得PET/CT中CT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两机型采用相同采集条件,即管电压120 k V,螺距为1.375,转速0.8s/转,噪声指数(NI)8-30,间隔为2,自动管电流低限均为30 m A,高限为200~350m A,间隔为50 m A。模拟临床PET/CT的头颈部和体部分段扫描方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记录各种采集条件下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CT)。结果采用相同采集条件,CT扫描所致有效剂量随噪声指数增大而降低,且曲线随自动管电流高限的增加而陡峭;Discovery Elite型扫描CT所致受检者全身有效剂量低于Discovery ST-16型。结论对确定的受检者,PET/CT中CT所致有效剂量随扫描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异。可以根据不同临床需求,选择最优化采集方案,从而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8年01期)

吴俊,綦维维,陈雷,卢艳丽,杨瑜[6](2016)在《自动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在胸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动管电压(ATVS)联合管电流自动调制(ATCM)技术在胸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于女性胸腹体模CDPR2背部放置不同厚度水膜,并分为A(无水膜)、B(附加1cm厚水膜)、C(附加3cm厚水膜)、D(附加7cm厚水膜)组。采用ATVS联合ATCM及不同噪声指数(NI=8.0、9.0、10.0、11.0、12.0、15.0、17.5、20.0、25.0)分别对4组体模进行扫描;再采用管电压120kV联合ATCM及NI=12.0分别对4组体模进行扫描。计录噪声(SD),计算SNR、有效剂量(ED),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ATVS联合ATCM扫描时,对于相同NI值,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管电压增高;对于同一体模,随着NI值的降低,管电压增高。ATVS联合ATCM扫描A、B、C、D组体模时,ED和SNR与NI值均呈高度负相关(r=-0.85、-0.87、-0.92、-0.96,-0.87、-0.89、-0.91、-0.91,P均<0.05),SD与NI值均呈高度正相关(r=0.97、0.98、0.98、0.98,P均<0.05)。NI=12.0时,4组体模图像的主观评分均≥4分。ATVS联合ATCM扫描A、B、C组的ED较管电压120kV联合ATCM及NI=12.0扫描分别降低了20.74%(0.45mSv/2.17mSv)、19.19%(0.52mSv/2.71mSv)、7.38%(0.27mSv/3.66mSv),且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ED增加了31.05%(1.45mSv/4.67mSv),上纵隔、心脏和肝脏的SNR分别增加了29.88%(1.73/5.79)、32.75%(1.67/5.10)、22.90%(1.01/4.41)。结论 ATVS联合ATCM在胸腹部CT扫描时,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并显着降低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宋建,李仁民,李小虎,束宏敏,杜俊华[7](2016)在《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泌尿系CT平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适应性统计迭代算法(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降低泌尿系CT扫描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例拟行泌尿系CT平扫患者,设定管电压120 k V,使用自动毫安调制技术,管电流范围10~400 m A,螺距1.375∶1,球管转速0.5 r/s,先后行常规组及低剂量组扫描,预设常规组噪声指数(NI)为13,低剂量组NI为25。常规组及低剂量组同时使用1.25 mm层厚重建(定义常规组1.25 mm层厚为A组,低剂量组1.25 mm层厚为B组)并分别应用5种不同权重ASIR水平(0、20%、40%、60%、80%)进行图像重建,获得A1~A5、B1~B5共计10组图像,分别测量10个组图像在肝右叶、L1椎弓根水平腹主动脉噪声值及同层面肾门区肾实质CT值(HU),并计算信噪比(SNR)。记录两组扫描患者接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由2名具有5年以上腹部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5分制),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组CTDIvol为(8.44±1.97)m Gy,ED为(6.13±1.55)m Sv;低剂量组CTDIvol为(2.46±0.70)m Gy,ED为(1.79±0.54)m 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平均辐射剂量降低约70%。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3分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随着ASIR权重系数的增加,图像噪声值逐渐下降,SNR逐渐提高。结论使用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泌尿系低剂量CT扫描,可以在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同时,大幅度降低患者受检的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6年08期)

袁知东,石桥,王成林,邓乾华,冯飞[8](2016)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量子降噪技术在MS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肝脏MSCT多期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并应用多种量子降噪技术(Q01、Q02、USO)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连续58例行肝脏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CT,管电压120k Vp、机架旋转0.5秒/圈、螺距0.938、准直层厚1mm*16层、图像重建层厚7mm,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目标噪声为10.0HU,CT机根据定位像扫描时获取的信息设置扫描时的管电流,范围100-400m A。标准软组织算法分别在不使用、使用Q01、Q02和USO降噪技术时重建层厚为1、3、5、7、10mm的图像共20组。测量肝门层面肝右叶、腹主动脉、脾脏和前腹壁皮下脂肪的图像噪声并计算平均值。根据图像噪声、病变显示、诊断可接受度将图像质量分3级,1mm图像增加叁维后处理图像比较,由CT副主任技师和副主任医师各1名进行双盲法评价。结果图像噪声随着层厚的变薄而增加,使用Q01、Q02、USO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层厚越薄噪声越大时降噪幅度越大。使用Q01、Q02和USO可使噪声分别下降3.1-5.8HU、4.5-8.3HU和5.5-12.6HU。层厚10mm不使用QD、7mm使用Q01、5mm和3mm使用Q02、层厚1mm使用USO可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结论肝脏MSCT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并根据层厚选择不同的量子降噪技术即可降低图像噪声又能提高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陆锐,何健,周科峰,秦国初,胡安宁[9](2016)在《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ASIR重建下胸部CT噪声指数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权重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重建时,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的设定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索合适的NI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连续纳入193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各组NI预设为15、18、21、24、27、30,并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叁个亚组:偏瘦及正常组(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50%权重的ASIR重建。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13分,良好;13~15分,临界;>15分,不能接受),测量肺重建及纵隔重建图像的噪声(脂肪)、信噪比(大血管-脂肪)、对比噪声比(大血管-脂肪)。记录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es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另外记录每位患者纵隔重建图像管电流小于50m A的层面占所有层面的百分比。结果随着NI的升高,图像主观评分增高(质量下降),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各NI预设条件下胸部CT图像主观评分均≤15分,仅NI=30时,4例(4/34)患者图像主观评分为13~15分。NI=30时图像主观评分显着高于、信噪比低于NI为15~27图像(P<0.05)。NI为24~30的辐射剂量显着低于NI为15~21(P<0.05)。NI为27及30时,随着BMI增加,出现电流低于50m A层面百分比降低(P<0.05)。在NI为30时,随着BMI增加,辐射剂量显着增加(P<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ASIR重建下,胸部CT扫描可以预设NI为30,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要求。(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柳黔忠,邵光辉,邓大益,熊伟[10](2016)在《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的低剂量CT在结直肠病变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低剂量CT对结直肠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6例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CT(n=46)及常规剂量CT成像(n=40)。低剂量CT组管电流采用预设噪声指数为10的自动管电流;常规剂量CT扫描管电流为400 m A。对比二组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结直肠病变的检测效果。结果: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稍高于低剂量组,但二组评分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剂量CT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组(P<0.001)。低剂量CT组与常规剂量CT组诊断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8%、85.7%与96.7%、90%,二组对于结直肠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的低剂量CT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获得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对于结直肠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6年02期)

自动管电流调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腮腺CT图像质量及腮腺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88例临床诊断腮腺肿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A组为常规剂量组(120kV+mAs),FBP重建;B组为低剂量组120kV+ATCM扫描,AIDR重建。对比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值和信噪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CT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乘积DLP。结果两组扫描时腮腺病灶、正常腮腺实质、皮下脂肪的噪声值、病灶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34例,3分10例。B组分别为31例、13例。两组图像均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剂量指数为(28.29±0.44)mGy,高于B组的(24.61±0.91)mGy(P<0.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2.43±0.37)mGy,高于B组的(1.01±0.25)mGy。结论采用ATCM技术结合迭代重建对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腮腺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管电流调制论文参考文献

[1].袁颖,吴天棋,钟朝辉.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不同探测器宽度对胸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王菲菲,罗娅红.自动管电流调制低剂量CT技术检查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3].王宇,胡启云,罗娅红.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腮腺CT图像质量及腮腺辐射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

[4].李冠,邹明宇,王金宝,王楠,岳忠鑫.kVassist技术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及ASIR重组算法在头颈CTA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

[5].吴一田,耿建华,杜召猛,毕高畅,齐雍鹤.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调制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的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8

[6].吴俊,綦维维,陈雷,卢艳丽,杨瑜.自动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在胸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

[7].宋建,李仁民,李小虎,束宏敏,杜俊华.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泌尿系CT平扫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6

[8].袁知东,石桥,王成林,邓乾华,冯飞.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量子降噪技术在MS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

[9].陆锐,何健,周科峰,秦国初,胡安宁.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ASIR重建下胸部CT噪声指数的优化[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

[10].柳黔忠,邵光辉,邓大益,熊伟.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的低剂量CT在结直肠病变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

标签:;  ;  ;  ;  

自动管电流调制论文-袁颖,吴天棋,钟朝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