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英译本论文-康宁

中国典籍英译本论文-康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典籍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叁维”原则,《陋室铭》

中国典籍英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康宁[1](2019)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中国典籍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以《陋室铭》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文观止》是我国历代古代散文选本,文字优美,思想深刻,是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罗经国教授从中选译了具有代表性的32篇散文,其译文极具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文章以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叁维"转换翻译方法为指导对其中散文《陋室铭》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叁维"原则对典籍翻译的适用性。译者需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以作出适应性选择,并采用具有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合适的译文。(本文来源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亚杰[2](2019)在《新时代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对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哲学典籍外译不仅有利于构建世界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遗憾的是,通过美国亚马逊和英国亚马逊网站上畅销书排行榜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迄今这些典籍英译本的对外推广效果却是甚微。需要在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通过拓展多领域、多渠道的合作途径和借助新媒体积极推进中国哲学典籍资源数字化等策略,积极推动中国哲学典籍走向世界。(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丽[3](2019)在《交际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典籍童谣的英译研究——以北京童谣两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典籍童谣《孺子歌图》和《北京儿歌》两部译作,重点比较分析两译本中重复的童谣在词汇、句法、音韵等方面如何展开跨语际翻译,并探讨译者因素对典籍童谣英译的影响,总结典籍童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董秀静[4](2018)在《论中国典籍英译的基本原则——以《叁国演义》第46回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典籍英译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典籍英译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但是对于当前典籍英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界莫衷一是。选取《叁国演义》第46回当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对着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罗慕士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提出叁个基本原则:注重语内翻译,以理解为基础;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首推异化策略;在语言层面,应尽可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期提高中国典籍英译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新民[5](2018)在《基于符号翻译学的中国典籍英译策略——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翻译之视角评《周易》叁个英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典籍英译备受世人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在现代符号学、符号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典籍《周易》的英译策略。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运用符号翻译学理论剖析了叁个英译本的优点与缺点,同时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修改译文。《周易》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符号学思想,具有明显的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因此把符号翻译学理论应用到《周易》英译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希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8年03期)

张丽[6](2018)在《中国古代法律典籍中的法律术语英译:《大清律例》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典籍英译是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法律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典籍英译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当前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典籍的英译问题关注尚少,法律典籍中法律术语的工具型与文献型翻译取向与法律效力问题甚少被提及。对中国古代法律典籍中法律术语英译的研究不仅能拓宽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对我国法律典籍翻译实践亦有裨益,还将促进我国经典文化、经典法学思想之海外传播。鉴于此,本文选择作为封建法典集大成者的《大清律例》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小斯当东和威廉琼斯两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聚焦居于法典核心地位的法律术语及其英译,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在法律术语翻译方面的异同及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法律典籍翻译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选取术语一致与不一致理论和工具型翻译与文献型翻译理论为框架展开研究。本文将所选取术语围绕刑事、民商事、诉讼制度与程序性法律、基础法律及封建法律四方面,分别进行定性及定量对比分析,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取进行讨论,借用工具型和文献型翻译的理论展开深入分析,并从社会文化因素、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等方面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选取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发现,法律术语原文与与译文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法律体系以及法律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也反映出不同法律体系以及法律发展过程中的特异之处。对比分析发现,小斯当东的译本无论在译文措词的选取还是从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目的、译者身份来看,均可归于工具型翻译,而威廉琼斯的译本通过同样的维度来考察则可归于文献型翻译,其价值更多是作为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参考资料。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对法律典籍中的法律术语进行工具型翻译应为更为妥当的策略,因工具型翻译对法律效力以及文本功能给予了更多关注。相较于文献型翻译而言,工具型翻译不仅对法律典籍的翻译更有指导意义,也对法律典籍翻译的理论研究有所启示。在实践当中,工具型翻译主要采用诸如借用功能对等词、借用中性术语进行描述性复述或定义等翻译策略。在理论研究中,对法律典籍中法律术语的分析应考虑法律效力这一重要因素。未来的中国古代法律典籍英译研究可在诸如文本特征、非语言成分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5)

华翔[7](2016)在《文化转型期中国典籍翻译该何去何从——以《叁国演义》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典籍外译一直备受瞩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译介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诸多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译介案例,缺乏一定的宏观性。基于《叁国演义》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从译者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出发,并结合其他译介案例和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探索文化转型期中国典籍翻译该何去何从,为典籍外译提供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6年05期)

聂韬[8](2016)在《《墨子》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变异——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的“失语症”》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比较文学学派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是"失语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译者对《墨子》的英译,同样也处于"失语症"的状态之中。笔者通过中西方译者对《墨子》中"天""仁""义""上帝"这四大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情况分析,并加入对《论语》中承载了早期儒家文化的相同术语的英译情况比较,试图说明中国译者所受到的"他者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具有西方文化主体身份的西方译者。而在当下跨文化的学术环境下,中西交流与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译者的国别与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会随之越来越小,中国译者充分利用异质文化的互补性,对典籍的文本本身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理解上做出的努力,是摆脱"失语症"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6年01期)

林元彪[9](2015)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典籍的翻译策略——以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近译”策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碎片化"是当前大众阅读最显着的特点之一。长久以来"深度翻译"是中国典籍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主要策略。然而这一学者型翻译策略过于依赖注释和解说等副文本策略,在相当程度上不能满足国外普通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赖发洛的《论语》译本为普通读者设计,翻译策略以紧贴原文的"近译"为特色,与专家学者的"深度翻译"显着不同。其译本对儒家思想及核心术语的构建注重通篇规划而不依赖注释,译本语言简练且高度贴近原文,并取得了极好的"语力"效果,对当前典籍翻译如何顺应"碎片化阅读"潮流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张汩,文军[10](2014)在《中国科技典籍英译本概况探究:现状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典籍作为中国典籍的一部分,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在"中国科技典籍"定义的基础上,对其所包含的文本进行分类;接着通过自建数据库和相关检索,初步发掘了当前国内现有中国科技典籍英译本的概况;最后,指出了当前中国科技典籍英译本数量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4年04期)

中国典籍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哲学典籍外译不仅有利于构建世界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遗憾的是,通过美国亚马逊和英国亚马逊网站上畅销书排行榜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迄今这些典籍英译本的对外推广效果却是甚微。需要在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通过拓展多领域、多渠道的合作途径和借助新媒体积极推进中国哲学典籍资源数字化等策略,积极推动中国哲学典籍走向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典籍英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康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中国典籍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以《陋室铭》英译本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刘亚杰.新时代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的对外传播[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孙丽.交际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典籍童谣的英译研究——以北京童谣两英译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

[4].董秀静.论中国典籍英译的基本原则——以《叁国演义》第46回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8

[5].张新民.基于符号翻译学的中国典籍英译策略——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翻译之视角评《周易》叁个英译本[J].上海翻译.2018

[6].张丽.中国古代法律典籍中的法律术语英译:《大清律例》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8

[7].华翔.文化转型期中国典籍翻译该何去何从——以《叁国演义》英译本为例[J].英语教师.2016

[8].聂韬.《墨子》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变异——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的“失语症”[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

[9].林元彪.“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典籍的翻译策略——以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近译”策略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张汩,文军.中国科技典籍英译本概况探究:现状与建议[J].语言教育.2014

标签:;  ;  ;  

中国典籍英译本论文-康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