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被演替论文-廖露莹

森林植被演替论文-廖露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植被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滇西北,泸沽湖,花粉,炭屑

森林植被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廖露莹[1](2019)在《泸沽湖流域38.2—23.0 ka BP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泸沽湖LGH2钻孔785—1300 cm段进行花粉/炭屑分析,探讨泸沽湖流域38.2-23.0 ka BP期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史。此段沉积物的年代控制模式经两步完成,首先结合LGH1钻孔的~(14)C测年和两孔(LGH1和LGH2)的碳酸盐含量对比确定6个年代控制点,随后根据这些控制点作线性插值获得各深度的年代。花粉/炭屑分析样品以5 cm间隔共取样104个,对花粉/炭屑数据包括花粉/炭屑百分比、浓度和通量以TILIA软件作图式和花粉带的数值聚类划分,并以CANOCO软件对花粉百分比数据作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花粉/炭屑分析结果、花粉百分比数据的PCA分析结果以及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碳酸盐含量表明,泸沽湖流域在过去38.2—23.0 ka BP期间植被、气候、火灾状况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阶段Ⅰ(38.2—35.2 ka BP;1300-1200 cm):本阶段泸沽湖流域植被主要为云/冷杉属(Picea/Abies)为建群种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和松属(Pinus)为建群种的松林,林中伴有一些高山栎(Quercus(E))、蔷薇科(Rosaceae)灌丛,林下和湖边生长有禾本科(Poaceae)、蒿属(Aretmisia)、莎草(Cyperaceae)等草本植物。PCA结果表明,第一、二主成分分别为温度和湿度的代用指标;指示此阶段气温较为温凉,湿度偏干,因此此阶段古气候温凉偏干。从炭屑指标看,本阶段的火灾发生频率较高。阶段Ⅱ(35.2—29.3 ka BP;1200-1000 cm):本阶段暗针叶林大规模扩张,松林逐渐收缩,其他乔灌木成分变化不大,主要草本植物减少。主成分分析结果指示温度和湿度均比上阶段有所下降,表现为温寒干旱。本阶段火灾发生频率极高,且在34.6 ka BP左右出现火灾频率的峰值。阶段Ⅲ(29.3—25.7 ka BP;1000-860 cm):由云/冷杉组成的暗针叶林保持上阶段末期规模,松林继续收缩,林下和湖边草本植物增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和湿度分别处于38.2—23.0 ka BP的最低和最高,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本阶段炭屑含量下降,森林火灾呈持续走低的趋势。阶段Ⅳ(25.7—23.0 ka BP;860-785 cm):暗针叶林明显萎缩,松林和高山栎林扩张,林下和湖边草本植物进一步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指示气温上升、湿度下降,为温凉偏湿气候。各粒级的炭屑浓度和炭屑通量都处于最低阶段,表明火灾发生频率低。泸沽湖LGH2钻孔785—1300 cm段的花粉谱总体上反映了在泸沽湖流域38.2—23.0 ka BP的植被主要是由云/冷杉组成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和松林。流域植被经历了亚高山暗针叶林+松林——暗针叶林扩张+松林缓慢收缩——暗针叶林规模维持高位+松林持续萎缩——暗针叶林急剧收缩+松林和高山栎林快速扩张四个阶段性变化。同时,泸沽湖流域气候经历了温凉偏干—温寒干旱—寒冷湿润—温凉偏湿的变化,森林火灾经历了火灾发生频繁—火灾发生非常频繁—火灾发生频率较低—火灾发生频率仍低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王敏,孙启发,蒙红卫,黄林培,张虎才[2](2018)在《滇中阳宗海流域13000年来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宗海地处西南季风边缘的滇中高原,其流域环境对气候变化敏感。本文以取自阳宗海的YZH-1钻孔1020 c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以7个树叶和木屑测得AMS 14C测年建立钻孔年代框架,对阳宗海湖泊钻孔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的花粉和炭屑分析,揭示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气候和森林火灾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化:1)13000-12000 cal.a BP,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凉湿润,森林火灾多发。2)12000-10500 cal.a BP,松林扩张,常绿、落叶阔叶树较前阶段减少,气候仍凉趋干,但较现在湿润,森林火灾仍高发。3)10500-9000 cal.a BP,流域内松林继续扩张,落叶阔叶成分减少,气候较上阶段温暖偏干,森林火灾较上阶段明显降低。4)9000-4300 cal.a BP,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占优势,且出现暖热性的枫香林,气温升至13000年以来的最高值,湿度与上带相比有所降低但仍高于现在,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5)4300-900 cal.a BP,松林扩张至最盛,常绿、落叶阔叶成分减少,气温和湿度均明显下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有所增加。6)900 cal.a BP至现在,松林收缩,常绿、落叶阔叶成分增加,草本植物如禾本科等增加,流域内气候凉湿,人类活动加强,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低。阳宗海花粉/炭屑记录重建的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表明,阳宗海流域植被的演替主要表现为松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消长,气温经历了升温、高温和降温的变化过程,但湿度一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阳宗海流域13000年森林火灾史显示,落叶阔叶成分易引起森林火灾,冷气候是森林火灾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王敏[3](2018)在《滇中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和森林火灾》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宗海地处西南季风边缘的滇中高原,其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本文以取自阳宗海的YZH-1钻孔1020 c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用7个树叶和木屑的AMS ~(14)C测年建立了阳宗海钻孔的年代框架。通过对阳宗海湖泊钻孔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的花粉和炭屑分析以及花粉数据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了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气候和森林火灾经历了七个阶段的变化:1)13200-12100 cal.a BP,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凉湿润,森林火灾多发。2)12100-10540 cal.a BP,松林扩张,常绿/落叶阔叶植物虽然较上带下降,但仍占较大比例;气候表现为较上阶段末期温度下降且湿度减小,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多。3)10540-9040 cal.a BP流域内松林继续扩张,落叶阔叶林收缩,气候较上阶段温暖偏干,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明显降低;盘星藻通量在10030-9620 cal.a BP出现峰值,此时松林收缩,常绿阔叶林扩张,推测此次事件应该为一个百年尺度的异常多雨事件。4)9040-4250 cal.a BP,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占优势,且出现暖热性的枫香林,流域内气温升至13000年以来的最高值,湿度与上带相比有所减少但与现在相比仍较高,但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低。5)4250-850 cal.a BP,松林扩张至最盛,常绿/落叶阔叶成分减少,气温和湿度均明显下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有所增加。6)850-290 cal.a BP,松林收缩,常绿/落叶阔叶成分增加,草本植物禾本科、毛茛科、蒿属含量升高,湿生植物莎草科含量大幅度上升,流域内气候冷湿;自670 cal.a BP开始,禾本科含量的增多,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农作物。7)290 cal.a BP至今,松林扩张,气温回升,湿度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减小。阳宗海花粉/炭屑记录重建的过去13000年植被、气候和森林火灾史表明,在阳宗海流域,植被的演替主要表现为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的变化;气候的变迁表现为,气温经历升温、高温和降温的变化模式,而湿度一直处于逐渐降低的趋势中;就森林火灾而言,落叶阔叶成分易引起森林火灾,冷气候会导致多发的森林火灾。(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周俊宏,江应钦[4](2018)在《开化县森林植被演替特征与景观优化改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开化县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种不同自然森林植被类型进行演替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该地森林植被自然演替的主要发展方向;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代表了森林植被不同演替类型与动态。结合森林群落类型和生境的异质性、群落树种组成与结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势,根据森林植被景观的优美性、多样性等需求,对开化县主要通道两侧的森林植被确定了7类15种目标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方案,提出了森林景观优化"主景树种+地带性树种+伴生景观树种"的树种选择模式与营建技术。(本文来源于《华东森林经理》期刊2018年01期)

张岩[5](2012)在《基于Virtools实现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可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林业的迅猛发展,林业可视化越来越被林业科研工作者所重视,并且逐渐成为图形图像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森林演替规律的探索一直是林业可视化研究的重点,研究森林演替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森林演替规律,以便根据森林的功能和性质有目的地进行更新、林分改造。丰产培育等经营要求,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森林的组成结构,控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挥森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基于Virtools模拟了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森林演替过程,通过使用Virtools自身具有的可视化编程模块和脚本语言,实现了对自然状态下森林演替过程的模拟,其仿真效果以及演替模拟的结果皆达到实验的预期,并且居于占内存较小、运行速率较高等优点,可以起到对森林生产和景观规划的指导作用,对林业生产和科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刘攀峰,杨瑞,安明态,邹军,魏鲁明[6](2008)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数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及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进行分类及排序,确定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根据DCA排序可将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草地→灌丛→乔林→顶极群落;根据TWINSPAN分类结果可将植被分为11个群丛,其中,第、、、群丛为草本阶段,第、群丛为灌丛阶段,、、群丛为乔林阶段,第、群丛为顶极阶段。茂兰喀斯特植被演替顶极群落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一种典型的地形—土壤演替顶极,是植被与当地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08年04期)

程积民,程杰,邱莉萍,赵凌平[7](2008)在《六盘山森林土壤种子库与植被演替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六盘山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20多年的森林土壤种子库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8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不同生长年限、生长坡位、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种子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山森林群落不同生长坡位,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不同层次土壤种子库,枯枝落叶层远高于0-15 cm深土层,8种森林群落类型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灌丛>草地;土壤种子库储量高峰期,不同群落有显着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在林龄的30~40年,华北落叶松林在20年,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在15~20年,灌丛和草地在10~20年,其森林群落生长年限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化趋势呈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相关性极为显着;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丰富,草本和灌木植物远高于乔木树种,乔木树种仅有3~5种,但多数为外来入侵种,而在每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地植物多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树种。因此,在六盘山林区植被自然更新与合理演替的驱动种和先锋种草地植物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油松和华山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王树森,余新晓,班嘉蔚,张振明,鲁绍伟[8](2006)在《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中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演替中群落树种组成、胸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乔灌木树种数先升高后降低,趋于稳定。而乔木密度呈增加趋势,而灌木密度和乔木树种的最大株数比例的胸径范围呈不断降低趋势。群落的乔木、灌木和乔灌木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先升高后降低。除了栎树林乔木和平榛灌丛的乔灌木的均匀度较低外,乔木、灌木和乔灌木其他群落的均匀度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6年06期)

王树森[9](2005)在《华北土石山区基于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森林健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华北土石山区由于多年治理,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然而,由于目前该地区森林存在着人工林面积较大,树种单一,中幼林、纯林比例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低,碳汇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如何按照森林植被演替规律提高森林的健康水平,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成为该地区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主要是以北京市密云潮关西沟为研究对象,对华北土石山区森林植被演替规律和基于演替规律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有机碳库等森林植被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并对潮关西沟研究区和八达岭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森林健康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八达岭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森林健康调控的技术方案,为华北土石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经过调查,以吴征镒分类系统为基础,把潮关西沟的天然森林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17个群落类型。其中,温性针叶林有侧柏林;落叶阔叶林包括栎树林、栎树椴树林、山杨栎树林、黑桦椴树林、榆树椴树林、山杨榆树椴树林、山杨椴树林、臭檀林、栾树林、山杏丁香林和臭椿林;落叶阔叶灌木有荆条酸枣小叶朴灌丛、荆条叁裂绣线菊灌丛、叁裂绣线菊小叶朴灌丛、荆条酸枣灌丛和平榛灌丛。在该地区天然植被演替规律分析中,综合分析了封育时间、坡向、侵蚀程度、优势种组成变化、群落内主要树种的更新与枯树情况、以及群落组成树种的种群类型,初步得出的该地区植被演替序列为:白羊草群落→平榛灌丛→绣线菊灌丛→荆条灌丛→山杨林、榆树林→椴树林→黑桦林→栎树林。其中榆树林、椴树林和栎树林的主要优势种为春榆、蒙椴和柞栎。基于演替,分析了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变化。结果表明群落群落植被生物量随着演替的进程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在多样性研究方面,通过对潮关西沟天然森林植被乔木、灌木和乔灌木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乔灌木的物种多样性并不总是增加的,在后期,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此外,还研究了该地区天然植被乔灌木的种间联结和生态位,在种对正联结方面,演替优势种中,种间正联结非常显着的有柞栎和蒙椴、柞栎和迎红杜鹃、蒙椴和山杨、蒙椴和白蜡、山杨和白蜡、春榆和(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5-12-01)

阎建忠,张镱锂,摆万奇,刘燕华,包维楷[10](2005)在《基于植被演替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更新和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常用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没有反映植被演替过程,不能与生态调查数据有效整合来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文中以大渡河上游地区为例,在4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地覆被进行详细分类,建立了新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并采用多时相数据源,分别生成3期(1967,1986,2000年)土地覆被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平台.结果表明:(1)土地覆被变化反映了云冷杉林采伐、自然演替和人工更新,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砍伐和放牧干扰下的大面积退化,草甸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耕地撂荒和转变为果园等人为驱动的生态过程.1967~2000年,大渡河上游森林面积减少9.43%,以草甸和草地、原始林和高寒灌丛为主的景观演变为草甸和草地、次生天然林、高寒灌丛、残次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灌丛组成的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2)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迹地逐步恢复.31年的森林采伐对象以云冷杉林为主,其迹地仅6.86%自然演替为灌丛、草甸和草地或被开发为耕地,其余均更新为人工林或自然演替为次生天然林,采伐区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3)在薪材砍伐、木炭烧制和牲畜过度放牧的驱动下,自然恢复能力弱的高山栎林、圆柏林、亚高山草甸大面积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严重削弱了区域生态屏障功能,急需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退化植被恢复途径与方法.由于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重建措施忽视农牧民基本的生计问题,要逆转干旱河谷与高山林线的植被覆盖与生态退化趋势,关键在于帮助农牧民改变生计方式,减轻或消除干扰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5年11期)

森林植被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阳宗海地处西南季风边缘的滇中高原,其流域环境对气候变化敏感。本文以取自阳宗海的YZH-1钻孔1020 c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以7个树叶和木屑测得AMS 14C测年建立钻孔年代框架,对阳宗海湖泊钻孔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的花粉和炭屑分析,揭示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的植被、气候和森林火灾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化:1)13000-12000 cal.a BP,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凉湿润,森林火灾多发。2)12000-10500 cal.a BP,松林扩张,常绿、落叶阔叶树较前阶段减少,气候仍凉趋干,但较现在湿润,森林火灾仍高发。3)10500-9000 cal.a BP,流域内松林继续扩张,落叶阔叶成分减少,气候较上阶段温暖偏干,森林火灾较上阶段明显降低。4)9000-4300 cal.a BP,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占优势,且出现暖热性的枫香林,气温升至13000年以来的最高值,湿度与上带相比有所降低但仍高于现在,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低。5)4300-900 cal.a BP,松林扩张至最盛,常绿、落叶阔叶成分减少,气温和湿度均明显下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有所增加。6)900 cal.a BP至现在,松林收缩,常绿、落叶阔叶成分增加,草本植物如禾本科等增加,流域内气候凉湿,人类活动加强,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低。阳宗海花粉/炭屑记录重建的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表明,阳宗海流域植被的演替主要表现为松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消长,气温经历了升温、高温和降温的变化过程,但湿度一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阳宗海流域13000年森林火灾史显示,落叶阔叶成分易引起森林火灾,冷气候是森林火灾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植被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廖露莹.泸沽湖流域38.2—23.0kaBP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王敏,孙启发,蒙红卫,黄林培,张虎才.滇中阳宗海流域13000年来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王敏.滇中阳宗海流域过去13000年植被演替和森林火灾[D].云南师范大学.2018

[4].周俊宏,江应钦.开化县森林植被演替特征与景观优化改造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2018

[5].张岩.基于Virtools实现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可视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2

[6].刘攀峰,杨瑞,安明态,邹军,魏鲁明.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数量分析[J].中国岩溶.2008

[7].程积民,程杰,邱莉萍,赵凌平.六盘山森林土壤种子库与植被演替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2008

[8].王树森,余新晓,班嘉蔚,张振明,鲁绍伟.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中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

[9].王树森.华北土石山区基于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森林健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10].阎建忠,张镱锂,摆万奇,刘燕华,包维楷.基于植被演替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更新和退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

标签:;  ;  ;  ;  

森林植被演替论文-廖露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