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中心小学266613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和工具学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小学数学要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探索学习中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物模型生活情境实践精神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的发展之快,要高于教师的理念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通过自主学习、集体培训等方式,不断充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要充分认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让新的教育理念统率自己的学科教学,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有所作为。
2.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实物,备好教案,做好多媒体使用的课件。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又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趣味导课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因为课堂上随时可能产生新的提问,教师的应变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另外,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设计游戏环节,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学生生活数学能力的培养
1.睁大慧眼,细心观察。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要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实物。然而事实上,小学生是不会观察的,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孩子们观察的主要方法,如抓住事物的特征观察、找准观察的角度观察、带着问题观察、分解观察、对照比较观察等等。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是开放式的、多维度的,而非标准唯一的。譬如让学生去认识三角形,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制作了一个动感三角,在位置的变化、大小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上不断切换。学生睁大眼睛,用抓住特征观察的方法细心观察,最后对三角形的认识非常充分,并牢记其特征,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同时,将三角形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很顺利地找出了生活中无数个三角形的实物,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建立了准确的空间概念。
2.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同样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往往不爱动脑思考问题,明明是观察很到位了,但是就是不会表达观察的结果,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现象进行抽象的提炼。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一步进行大胆的想象。多媒体教学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先在白板上呈现静态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通过动态演示,丰富学生的思考途径,使学生的想象产生质的飞跃。如让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时,我在白板上先出示一个钟表面和一个秒针,让学生想象一下秒针一分钟的运动轨迹,再演示动态图,依此是分针、时针。这样,学生便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了。据此特征去寻找生活中的圆,又是一抓一大把了。我还据此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利用圆的这个特征,你能有什么新发明?学生的答案不一而论,但是有相当“惊艳”的,如:制作水球,从山顶滚下,用于高山灭火;制造太阳能圆形汽车,外壳动里面的人不动,利用新能源……将来的科学家有望就在他们中诞生。
3.努力探索,培养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很直观,但很难上升到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即便学生观察再细,也悟不出其中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得出结论的方法。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节时,我将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分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得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通过反复演练和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确了其中的规律:把原来图形的每一边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或原来的几分之几),角度不变。如果是圆,就放大或缩小它的半径,当然还有多边形,那就作为课外实践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