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葬具论文-杨菁菁

石质葬具论文-杨菁菁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质葬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

石质葬具论文文献综述

杨菁菁[1](2018)在《北朝至隋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是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带来的是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思想、艺术文化、生产技术的不断碰撞和交融,而粟特人作为媒介一样的存在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原文明与中、西亚的文明交流是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次高潮。大量的胡商包括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且定居下来,甚至和汉族通婚,他们的后裔也留在了中国,融入了华夏之地。随着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在中国本土的不断发现,其丰富的图像内容对于我们研究粟特人的宗教、文化、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是更多的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关注入华石质葬具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技法,进而分析图像的构图、艺术特色、母题内涵进行简单的讨论,继而探讨入华粟特人他们的居家生活面貌,以及粟特胡人等外来民族入华对北朝隋唐世风变化的影响。在论文第二章,介绍了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的定义和分类,并对石质葬具的制作工艺和程序进行猜想和浅析,并且对当时石质葬具的使用权限进行探讨。第叁章,分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的造型艺术特征。在第四章中,分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图像内容和艺术风格。第五章,对入华石质葬具图像母题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内涵。进而探讨中古时期人们使用床榻坐姿和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分析中国中古家具从矮足到高足的发展进程和原因,以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中原汉族文化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30)

丁杰[2](2015)在《论中古时期入华粟特移民的石质葬具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包括石棺床、围屏石榻和石堂等。石棺床分为砖砌和条石拼合两型;围屏石榻按照形制不同分为带阙和不带阙两型;石堂有纯石堂和内部置石榻的石堂两型。围屏石榻和石堂普遍采用浮雕、阴线刻、彩绘贴金等技法刻绘狩猎、出行、宴饮、会客、祆教活动等内容。定居中土的粟特移民采用石质葬具,表明其与中亚粟特本土时期的天葬、火葬和瓮棺纳骨葬等葬俗渐行渐远。(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20期)

李瑞哲[3](2015)在《对“图像程序”的重新认识——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图像所表现的共同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粟特人墓葬的围屏石榻与石椁壁上的雕刻图案,以表现宴饮、狩猎、出行的场面居多,其中一些较为通用的图案如出行图、宴饮图等存在于每一座墓葬中,应该说它们是粟特人墓葬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能够反映入华粟特人宗教信仰、精神与物质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本文来源于《敦煌学辑刊》期刊2015年01期)

李瑞哲[4](2014)在《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反映的深刻意义——祆教艺术和中原礼制艺术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出土的石质葬具上带有明显的中亚祆教因素,反映了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中原的生活风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明显地具有中原文化传统,是受到了中原礼制艺术的影响,反映了中原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情况。(本文来源于《敦煌学辑刊》期刊2014年01期)

金海旺[5](2013)在《隋唐时期石质葬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隋唐时期的石质葬具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帝王陪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该时期石质葬具资料的不断积累,为研究当时的等级制度和丧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以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和墓志为基础,依据墓葬纪年和石椁、石棺、石棺床的形制差别将隋唐石质葬具分为叁期。早期,石质葬具种类延续北朝风格,悬山顶逐渐被庑殿顶取代,歇山顶、硬山顶、拱顶类石棺椁与庑殿顶并存。使用石棺床的墓主等级同使用石椁的墓主等级相当。中期,石棺和石棺床的使用减少,集中出现使用庑殿顶石椁的双室砖墓。皇帝或权势人物为体现其特权对先前非正常死亡的亲属进行大肆改葬。晚期,使用石质葬具的墓主身份出现多样化,虽然墓主等级总体上在叁品以上,但此时的石质葬具逐渐不再具有等级象征。根据文献、墓志中记载唐代赠赐东园秘器的墓主,结合考古发掘情况,认为唐代的东园秘器应为皇帝赠赐给墓主的丧葬类用具。根据石质葬具的分期情况看,在早期石质葬具的使用较符合墓主等级。中期出现特权葬制,人为地提高墓主等级,使用高规格的葬制。晚期石质葬具的使用逐渐不受丧葬令的限制。总体看来,石质葬具的使用是属于特殊的葬制,绝大部分是经统治者赠赐给墓主使用的,其发展状况体现了当时丧葬活动重心由葬转至丧的习俗变化;也体现了隋唐对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融合。(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张桢[6](2010)在《目前发现入华胡人石质葬具图像中反映的酒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发现的来华胡人的石质葬具共有9件,其中有8件都与粟特人有关。这些石葬具的年代集中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此时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期。这些特殊的石质葬具又被称为围屏石塌、石堂、石坟。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表现都可看出,它们在具有明显的异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可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文章重点放在图像中大量反映粟特酒文化的场景,着重讨论酒在这些胡人的日常生活、政治活动、宗教信仰中所体现的重要意义。与之伴随出现的音乐、舞蹈的因素也值得注意。(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0年03期)

张桢[7](2009)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胡人石质葬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发现的来华胡人的石质葬具共有9件,其中有8件都与粟特人有关。这些石葬具的年代集中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此时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期。这些特殊的石质葬具又被称为围屏石塌、石堂、石坟,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表现都可看出,它们在具有明显的异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可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文章在对这些珍贵遗物从外观形状、制作方法、图像等方面分别介绍的基础上,对中亚粟特本土出土的骨瓮、新疆发现的骨瓮和墓葬、以及中国内陆地区发现的粟特人墓葬做了比较研究,从中发现粟特人从本土到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在迁徙的过程中葬俗的变化。在保留自身埋葬习惯的前提之上,吸收了其居住地区的丧葬习俗。文章的重点是对石质葬具图像的研究,在分别介绍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分类比较,尤其是针对图像中表现出的来华胡人的生活场景、商队贸易、宗教等方面做了研究。另一方面,图像中有大量反映粟特酒文化的场景,特将其作为一部分进行研究。与酒文化伴随出现的音乐、舞蹈的因素也是值得注意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30)

石质葬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包括石棺床、围屏石榻和石堂等。石棺床分为砖砌和条石拼合两型;围屏石榻按照形制不同分为带阙和不带阙两型;石堂有纯石堂和内部置石榻的石堂两型。围屏石榻和石堂普遍采用浮雕、阴线刻、彩绘贴金等技法刻绘狩猎、出行、宴饮、会客、祆教活动等内容。定居中土的粟特移民采用石质葬具,表明其与中亚粟特本土时期的天葬、火葬和瓮棺纳骨葬等葬俗渐行渐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质葬具论文参考文献

[1].杨菁菁.北朝至隋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艺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丁杰.论中古时期入华粟特移民的石质葬具类型[J].学理论.2015

[3].李瑞哲.对“图像程序”的重新认识——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图像所表现的共同主题[J].敦煌学辑刊.2015

[4].李瑞哲.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反映的深刻意义——祆教艺术和中原礼制艺术之间的互动与交融[J].敦煌学辑刊.2014

[5].金海旺.隋唐时期石质葬具研究[D].郑州大学.2013

[6].张桢.目前发现入华胡人石质葬具图像中反映的酒文化[J].文博.2010

[7].张桢.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胡人石质葬具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

标签:;  ;  ;  ;  

石质葬具论文-杨菁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