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性角膜移植论文-唐鹏钧,刘启,康红花,韩云,容蓉

光学性角膜移植论文-唐鹏钧,刘启,康红花,韩云,容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性角膜移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种角膜移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兔,猫

光学性角膜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唐鹏钧,刘启,康红花,韩云,容蓉[1](2018)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在异种角膜移植供体选择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比较新西兰兔和猫角膜上皮、角膜全层厚度与人类的差别,探讨不同动物作为异种角膜移植实验模型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和雄性猫各12只,分为A、B两组,每组各12只,OCTA技术测量每组样本双眼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的厚度,所得数据以瞳孔为中心,根据距离角膜中央区的距离不同,利用系统软件将角膜划分为17个区域。中央区角膜是角膜正中间直径为2 mm的区域,内环和外环直径分别是5 mm和6 mm。在内外环分别又分出八个区域:上方(S)、鼻上(SN)、鼻侧(N)、鼻下(IN)、下方(I)、颞下(IT)、颞侧(T)、颞上(ST),测量各区域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新西兰兔和猫角膜上皮、角膜全层厚度与人类的差别。结果猫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均大于兔。角膜厚度:猫角膜全层是中央薄、周边厚,其中在T5、ST5、S5、SN5、N5区与中央区的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上皮在ST5、S5、SN5区与中央区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兔角膜全层同样为中央薄、边缘厚,其中在T5、IT5、IN5、N5、T6、N6区与中央区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上皮ST5、S5、SN5、ST6、S6、SN6区与中央区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人类角膜相比,两种实验动物与人在角膜全层和角膜上皮厚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猫角膜与人类角膜在角膜全层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及其分布方面具有相似的区域,同时,猫角膜全层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均较人类厚,这在异种角膜移植后的屈光调节中也具有优势。猫较兔更适合作为人类异种角膜移植的潜在供体。(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王旭[2](2014)在《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法行光学性角膜移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法行光学性角膜移植的疗效观察目的:改良传统的缝合方式,设计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探讨这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资料为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住院,拟行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的角膜病患者56例,56只眼,按不同缝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是缝线方式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3眼,角膜白斑7眼,大泡性角膜病变5眼,角膜变性3眼;对照组是缝线方式为间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0眼,角膜白斑1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4眼,角膜变性4眼。术前记录视力、裂隙灯检查大体照相,明确诊断;所有手术采用静脉诱导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所有关键步骤留取影像资料。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各每日4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敷眼,每晚一次。1月后滴眼液改为每日3次,逐渐减量,持续2个月。术后2周开始应用环孢素滴眼液点眼,每日叁次,持续一年。随访观察一年,记录术后第一天和出院前(术后2周)的手术大体效果、刀口愈合状况以及眼压变化;记录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这四个时间点的眼压变化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记录这四个时间点的视觉效果,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曲率变化和客观验光检查散光变化,并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试验组视力4.53±0.18,对照组视力4.31±0.23,试验组平均提高1.53±0.52,对照组平均提高1.16±0.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t=3.217,P<0.05);2、角膜地形图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检验,t=-11.765,P<0.001);从6个月时开始,两组散光差距缩小,但差异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7.458, P<0.001),12个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1, P>0.05);3、客观验光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检验,t=-14.648,P<0.001);从6个月时差异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3.777,P<0.001),12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2,P>0.05);4、试验组术后屈光状态比较稳定,对照组的散光则随着术后时间变化而逐渐缩小。5、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为:刀口瘢痕形成较大(1例)、单圈线结外露(1例)、单圈缝线松动(1例),免疫排斥(1例)、并发性白内障(4例)和瞳孔固定性扩大(1例)。结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可以在手术后早期即获得良好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的屈光状态稳定,术后散光明显小于间断缝合方式;该方法遵循不断建立参照缝线的原则,对每一针缝线的进出针方向和两针之间的内外缝合角都进行了量化,使缝合过程更加规范、精确,避免了传统的双连续缝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相同的缝合角使角膜植片和植床全部受力均匀,更加安全,也使角膜外观更加美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10-10)

徐志伟[3](2010)在《采用冰冻保存角膜行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再度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总结采用冰冻保存角膜行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Therapeautic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T-PKP)后再度行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Optical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O-PKP)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回顾1998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就诊,采用冰冻保存角膜行T-PKP,术后再次接受O-PKP治疗,且术后规律随访超过6个月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术后植片存活状态,并发症,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和术后视力转归等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44例(44眼),在O-PKP术后中位数随访时间为19个月(6-76个月)的过程中,14眼发生植片失代偿,植片生存率68.2%,透明植片估计生存均值49.8±5.0月。植片失代偿的危险因素中,O-PKP术后排斥反应的相对危险度为20.10(P=0.01),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相对危险度为6.72(P=0.04<0.05),在统计学上均有相关性,但年龄、T-PKP术前是否发生角膜穿孔、T-PKP植片大小、O-PKP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O-PKP术后是否再行眼内手术等因素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T-PKP后继发性青光眼予药物及手术治疗后眼压仍高者15眼(34.1%),而O-PKP术后仅5眼(11.4%)发生继发性青光眼,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15眼术前平均眼压38.3±9.0mmHg,经O-PKP粘连房角分离及眼前段重建,术后1月、6月、12月平均眼压降至17.7±8.9 mmHg、18.0±7.5 mmHg、17.1±6.5mmHg,较术前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O-PKP术后23眼(52.3%)发生一过性排斥反应,经药物治疗后均控制,但13眼最终发生植片失代偿。O-PKP术后17眼晶体尚透明,予保留,其中12眼(70.6%)术后出现并发性白内障,透明晶体估计生存均值为24.1±3.7月。O-PKP术后12月总体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后1月下降25.2±35.6%(P<0.01)。O-PKP术后1年中位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rity,BCVA)为0.4,末次随访中位数BCVA为0.15,其中19眼末次随访BCVA>0.4。结论:采用冰冻保存的角膜行T-PKP,在治愈原发疾病并保全眼球后,再行O-PKP可获得理想的植片生存率,并发症少,视力恢复良好。再度O-PKP植片生存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排斥反应和继发性青光眼。再度O-PKP对T-PKP术后的继发性青光眼有一定程度上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4-01)

陈蔚,张京娜,孙莉,王世明,马慧香[4](2009)在《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完全钝性分离的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增视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非对照研究,对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且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行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对其中明确菌丝未累及角膜深基质及后弹力层的21例患者(21眼)行完全钝性分离的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和第18个月常规随访,观察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情况、有无真菌复发、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片透明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等;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复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术前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21只患眼均找到真菌菌丝,未见菌丝累及角膜深基质及后弹力层;术中无一例因后弹力层穿破而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仅1例在术后2周内出现真菌复发,复发率为4.76%。其余20例平均随访(14±6)个月,角膜植片均透明,治愈率为95.24%。术后第6个月,有14例术眼最佳矫正视力≥4.5,其中5例≥4.8。术后第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96±368)个/mm2(1025~3491个/mm2);术后第12个月为(2337±357)个/mm2(1016~3380个/mm2)。结论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手段,激光共焦显微镜有助于真菌的诊断和真菌浸润深度的判断,完全钝性分离的方法减少了前房穿孔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眼视光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乐琦骅,徐建江,张朝然,洪佳旭[5](2008)在《裂隙灯适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裂隙灯适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SL-OCT)观察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与植床的对合及愈合情况。方法使用SL-OCT对16例16眼穿透角膜移植术(PKP)和10例10眼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后进行扫描检查,记录扫描图像并使用仪器自带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PKP术后,植片与植床对合良好者9例,对合欠佳者7例,其中4例发生虹膜前粘连。DLEK术后,9眼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其中4例植片边缘略突出于植床外,1例植片边缘向内卷曲。对侧正常眼角膜厚度与PKP和DLEK术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6.379,P=0.000);对侧正常眼中央前房深度与PKP和DLEK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OCT对于判断术后植片与植床的愈合情况以及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邓禹,邹留河[6](2007)在《眼轴及植片对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以及角膜植片选择的可靠性。方法对圆锥角膜和非圆锥角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大小角膜植片进行光学性角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10个月。结果植片差0.25mm组较0.5mm组,术后眼轴长度显着缩短(P=0.043)。术前眼轴长度,在(24.5±0.93)mm范围内的圆锥角膜患者,手术后大部分能获得满意的视力(矫正度数≥-3D)。结论术前眼轴与角膜植片是影响术后屈光状态的主要因素。目前手术方式对于术前眼轴在(24.5±0.93)mm范围内的圆锥角膜患者,大部分能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07年07期)

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王骥[7](2007)在《光学性角膜移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光学性角膜移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通过对角膜瘢痕伴白内障患者14例(14只眼)施行角膜穿透移植联合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术后不同时期对角膜植片、视力变化和屈光改变、并发症出现与处理进行跟踪观察。结果14只眼术前裸眼视力0.02~0.08。术后第7天视力0.2者2只眼,大于0.2者9只眼,0.5者3只眼。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5者2只眼,其余均在0.3以上,有8只眼在0.5以上。结论角膜移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视功能良好,角膜以中央混浊为主的瘢痕伴早期白内障患者,手术时尽可能散大瞳孔并仔细操作,角膜移植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仍是安全且有效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朱小丽,肖思瑜,梁碧云,杨媛,奉辉[8](2006)在《光学性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结膜皮样瘤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23例进行光学性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结膜皮样瘤患儿的临床护理,了解角结膜皮样瘤患儿行光学性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3例角结膜皮样瘤进行LKP术的患儿进行临床护理。结果23例患儿角膜植层均保持透明,眼部外观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角结膜皮样瘤进行LKP术的患儿应对角膜植片加强观察和护理,同时还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陈蔚,王世明,张晓博,孙莉,马慧香[9](2006)在《HRT-Ⅱ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全厚光学性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如何客观判断严重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在角膜的后基质层有否真菌菌丝的存在从而判定是否可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是过去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HRT-Ⅱ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全厚光学性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并评估全厚光学性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材料及方法应用HRT-Ⅱ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明确临床中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本文来源于《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9-01)

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王骥[10](2006)在《光学性角膜移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光学性角膜移植术联合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角膜斑痕伴白内障患者14例(14只眼)施行角膜穿透移植联合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术后不同时期对角膜植片、视力变化和屈光改变、并发症出现与处理进(本文来源于《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9-01)

光学性角膜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法行光学性角膜移植的疗效观察目的:改良传统的缝合方式,设计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探讨这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资料为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住院,拟行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的角膜病患者56例,56只眼,按不同缝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是缝线方式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3眼,角膜白斑7眼,大泡性角膜病变5眼,角膜变性3眼;对照组是缝线方式为间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0眼,角膜白斑1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4眼,角膜变性4眼。术前记录视力、裂隙灯检查大体照相,明确诊断;所有手术采用静脉诱导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所有关键步骤留取影像资料。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各每日4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敷眼,每晚一次。1月后滴眼液改为每日3次,逐渐减量,持续2个月。术后2周开始应用环孢素滴眼液点眼,每日叁次,持续一年。随访观察一年,记录术后第一天和出院前(术后2周)的手术大体效果、刀口愈合状况以及眼压变化;记录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这四个时间点的眼压变化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记录这四个时间点的视觉效果,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曲率变化和客观验光检查散光变化,并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试验组视力4.53±0.18,对照组视力4.31±0.23,试验组平均提高1.53±0.52,对照组平均提高1.16±0.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t=3.217,P<0.05);2、角膜地形图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检验,t=-11.765,P<0.001);从6个月时开始,两组散光差距缩小,但差异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7.458, P<0.001),12个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1, P>0.05);3、客观验光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检验,t=-14.648,P<0.001);从6个月时差异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3.777,P<0.001),12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2,P>0.05);4、试验组术后屈光状态比较稳定,对照组的散光则随着术后时间变化而逐渐缩小。5、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为:刀口瘢痕形成较大(1例)、单圈线结外露(1例)、单圈缝线松动(1例),免疫排斥(1例)、并发性白内障(4例)和瞳孔固定性扩大(1例)。结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可以在手术后早期即获得良好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的屈光状态稳定,术后散光明显小于间断缝合方式;该方法遵循不断建立参照缝线的原则,对每一针缝线的进出针方向和两针之间的内外缝合角都进行了量化,使缝合过程更加规范、精确,避免了传统的双连续缝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相同的缝合角使角膜植片和植床全部受力均匀,更加安全,也使角膜外观更加美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性角膜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1].唐鹏钧,刘启,康红花,韩云,容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在异种角膜移植供体选择中的应用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8

[2].王旭.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法行光学性角膜移植的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4

[3].徐志伟.采用冰冻保存角膜行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再度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疗效观察[D].浙江大学.2010

[4].陈蔚,张京娜,孙莉,王世明,马慧香.光学性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初步探讨[J].眼视光学杂志.2009

[5].乐琦骅,徐建江,张朝然,洪佳旭.裂隙灯适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应用[J].眼科研究.2008

[6].邓禹,邹留河.眼轴及植片对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刊.2007

[7].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王骥.光学性角膜移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

[8].朱小丽,肖思瑜,梁碧云,杨媛,奉辉.光学性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结膜皮样瘤的护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

[9].陈蔚,王世明,张晓博,孙莉,马慧香.HRT-Ⅱ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全厚光学性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C].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10].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王骥.光学性角膜移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C].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标签:;  ;  ;  ;  

光学性角膜移植论文-唐鹏钧,刘启,康红花,韩云,容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