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JC131606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期,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和质量的提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旋律,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关于“职业化”教育中的影响及因素。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的培养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同时还要遵循市场和教育规律。这一培养过程是通过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参与而实行的。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的切身利益。三方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方面
(一)未能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政府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真正意识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在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并没有提供优惠政策给予高职院校学生,相反,间接地提高了就业的“门槛”,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制度政策及保障体系不完善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从未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文件,解决校企合作上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使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上各自明确自己的角色,维护自身的利益。另外,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基础上,当出现利益性的问题纠结时,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而不是干预,更不是包办。
二、企业方面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作用的制约
企业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也是高职业院校的合作者。企业通过提供顶岗实习、工读交替等形式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客观效果上来说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前期在学校学习,后期安排顶岗实习,或者通常安排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实习,这种培养模式自身就存在弊端,也削弱了高职学生的培养特色,因而影响了企业参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热情。
(二)企业的经济利润影响其参与的热情
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投资主观上来讲企业希望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要带来足够大的收益,否则企业就不愿进行培养。或者说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所得必须大于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的收益,至少要大于从劳动力市场直接雇佣具有职业能力人才的成本,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与学校进行一些实际性的合作。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时期,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结合的好处,但由于目前我国还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引导,没有相应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保障,因此导致企业不愿向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践机会。
三、学校方面
(一)尚未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部分高职院校误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未能从深层次去真正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而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按照职业能力的内涵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角色,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先进的生产实践技能,并且要具备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对企业当前的先进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我国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重点中职学校或者中专升格而来的,因此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际教学水平都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实习、实训未能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之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仿真工作环境下的实习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工科专业,如汽车检修、数控技术等机床操作实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普遍具有直观立体、环境模拟简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需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学生个人自身方面
学生的自身因素包括天赋素质、受教育程度、兴趣、性格及某种观念等等。天赋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是能力发展的前提。观念因素是影响职业能力培养的观念性因素。主要包括育人理念、人才观、能力观、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相关的理论等。观念因素对职业能力培养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结语
作为以“职业化”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实验、实习设备和什么样的师资,而是企业、社会、家长、考生有什么样的需求。要求其培养模式不是教什么给学生,而是由教师、辅导员帮助学生一起学习、修炼“职业化”。为了提高专职教师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价值,我院制定了《关于专业课教师定期去企业单位实习的管理办法》要求青年教师定期抽出一学期时间深入到企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实习,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各门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到相关企业中去锻炼,去探索各个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以寻求各门课程的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从而选取化学授课内容,确定相应教学手段,把化学知识的传授融入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胡洪波.高等职业教育应杜绝“泛职业化”现象出现[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2]朱方鸣,陈华.浅谈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09(10).
[3]陈丽萍.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及实施途径[J].学理论,2010(30).
[4]韦志国,郭根群.试论行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J].职教论坛,2007(01S)
作者简介:刘美琪,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本科学士学历,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