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茜
(泾县医院皮肤科;安徽泾县242500)
[摘要]目的探讨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到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类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中中医证候要素发生情况,分析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蝶型在黄褐斑患者中所占比重最大(45.00%),面中部型次之(27.50%),泛发型最少(20.00%);蝶型黄褐斑失眠健忘所占比重较大(44.44%),面中部型黄褐斑月经不调所占比重较大(22.73%)。结论中医症候要素与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失眠健忘是蝶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月经不调是面中部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中医证候要素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又称妊娠斑、肝斑,多发于女性颜面部。黄褐斑常由药物、怀孕、精神状态、内分泌失调、紫外线照射、遗传等因素引起,可造成患者颜面部不同深度的局限性褐色色素,常表现为面部色素沉着斑片,影响患者的颜面部美观和身心健康,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要素可影响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布[1]。本研究比较各类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中中医证候要素发生情况,探讨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具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到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60岁,平均(37.24±3.57)岁;病程7个月-20年,平均(7.24±3.52)年。
1.2方法回顾性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类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中中医证候要素发生情况,分析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
1.3评价指标①参考《黄褐斑诊疗标准(2010版)》[2]中的标准,根据黄褐斑皮损发生部位将其分为蝶型、面中部型、面下型与泛发型。皮损呈蝶形对称性分布于面颊者为蝶型黄褐斑,皮损在颊部、唇上、鼻部、颞部、前额出现者为面中部型黄褐斑,皮损在颊下部与三叉神经下颌支区出现者为面下型黄褐斑,皮损泛发于全面部为泛发型黄褐斑;②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3]黄褐斑部分拟定各个主要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中医症候要素。
2结果
2.180例黄褐斑面部皮损主要分型蝶型在黄褐斑患者中所占比重最大,为45.00%(36/80),面中部型次之,为27.50%(22/80),泛发型泛发型为20.00%(16/80),面下型最少,为20.00%(16/80)。见表1。
3讨论
根据我国中医观点,十二经络皆荣于面,肝气郁结和肾阴不足造成气血亏虚是黄褐斑的主要病因,肝郁气滞是黄褐斑的主要症候,月经不调、疲乏无力、胸胁胀满、烦躁不安等中医症候要素出现较多,且中医证候要素可影响黄褐斑面部皮损的分布[4]。
本研究结果显示,蝶型在黄褐斑患者中所占比重最大,为45%,面中部型次之,为27.5%,泛发型最少,为20%;蝶型黄褐斑失眠健忘所占比重较大,为44.44%;面中部型黄褐斑月经不调所占比重较大,为22.73%。结果提示,中医症候要素与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失眠健忘是蝶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月经不调是面中部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蝶型黄褐斑患者通常在靠近耳前的面颊部位发生皮损,根据中医理论,该部位属于人体肾脏分候,蝶型分布患者与肾脏关联紧密[5]。而阴精藏于肾,肾为先天之本,是脏腑功能正常活动的源泉,肾精因情志不畅、劳逸适度等各种外因被受到消耗。《医效秘传·不得眠》中有言:“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健忘的患者多存在肝肾阴虚的症状,而肝肾病变易影响人两颊面色,因此失眠健忘与蝶型黄褐斑的关系密切。面中部型黄褐斑通常在颊部、唇上、鼻部、颞部、前额等部位发生皮损,根据祖国中医理论,鼻根部为主血脉、为也候[6]。《灵枢·五色》中表示,心脏系疾病易造成鼻根部颜色发生异常,月经不调,血块出现,血凝气滞,不能推动血脉。因此月经不调可能为面中部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存在月经不调、月经有血块的患者发生面中部型黄褐斑较多。
综上所述,中医症候要素与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口苦咽干是蝶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月经不调是面中部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羽侬,林欢儿,蔡玲玲,等.黄褐斑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皮损分布及严重程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8,13(11):2677-2681.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和白癜风的诊疗标准(2010年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6):373-374.
[3]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6-28.
[4]张秀君,刘栋,聂振华.黄褐斑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3):285-288.
[5]殷悦,李潼,樊星,等.黄褐斑的治疗现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28(7):446-448.
[6]颉慧敏.浅谈黄褐斑的中医内治法[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9):232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