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御史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巡按御史,十叁道监察御史,监察制度,按察司
御史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修晓波[1](2019)在《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地方监察的“双轨制”──明代的监察制度(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代,中央的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相互独立又互为表里,共同监督百官;在地方,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各行其政又相互配合,共同担负监察的重任。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对地方的监察主要还是按察司一家。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废除地方的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行政)、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与此前已经设(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9年08期)
郭瑞鹏[2](2019)在《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的沿袭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河东巡盐御史制度创制于明成化九年(1473),满洲入关后沿袭此制度,同时清统治者不断为此制度注入"满洲"成分。顺康时期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经历了"明制"的沿袭与"清制"的建立,雍正朝的制度变动是以"因人寄事,差随人动"的人事变化为特点。雍乾之际,为了适应优待满洲人的需要,乾隆帝确立了新的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直到乾隆四十叁年(1778)制度终结。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变迁呈现的"河东路径",说明"回应现实"应该是明清制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19年02期)
修晓波[3](2019)在《“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元代的监察制度(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元朝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从1271年忽必烈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至1368年朱元璋将元朝推翻,前后不足百年。但元朝的监察制度却很有特点,而且总的说来是比前代又加强了。(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9年05期)
邵雅菲[4](2019)在《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工作,中央的巡视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巡视制度建立和运行的时间短,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现在的巡视制度和古代的巡视制度存在本质区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代的巡视制度对党内巡视制度也有一定的启示。明代巡按御史制度是封建社会中最为完备的巡视制度,它是继承了汉唐的刺史制度巡视制度,根据明朝的基本国情对此进行调整与丰富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对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地方政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明代的巡视制度是古代监察制度的顶峰,深入系统的对明代巡按御史制度进行研究,学习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巡视工作的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明代巡按御史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明代基础史料为依据进行研究,对明代监察体系中的巡按御史制度基本概况和影响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形成对巡按御史制度的系统化认识,提出对我国当前巡视工作的几点启示。本文论述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对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二部分是对明代巡按御史制度进行概述,主要对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客观的陈述,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明代巡按御史的主要特点;第叁部分在第二部分基础上对明代巡按御史制度进行评析,主要分析巡按御史制度对明朝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主要缺陷所在,并找出明代巡按御史在中后期失效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是以史为鉴,通过前几部分的分析,根据明代巡视制度在选人标准、严格管理和规范的法律等方面,归纳出对当今巡视工作产生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田湘波,田叶[5](2019)在《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特色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官的名称多有变化,但“御史”这一官职称谓用得最多,因此,我们习惯把中国古代的监察官统称为御史。虽然御史制度废除至今已有100多年,但就制度本身而言,今天仍可见其闪光点,值得深入研究。认识御史制度的变迁过程、特点及影响,对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9-04-30)
林晓炜[6](2018)在《唐代御史“进状”“关白”制度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状""关白"制度是唐代御史监察体制中特有的制度。"进状"指的是御史在弹劾官员前先将奏本呈送中书门下听候其审批,若中书门下批示同意则可以上奏弹劾,否则就不能弹劾。"关白"指的是御史在弹劾官员前先将欲弹劾的官员及具体情形向御史大夫及御史中丞汇报,待其许可后再行弹劾。"进状""关白"原本并不存在,其制度化原因复杂多样,皆与唐王朝政局变动息息相关。深入分析"进状""关白"的制度流变及历史动因,对全面认识唐代御史弹劾权的演化与唐代政治的兴衰,乃至对当代国家监察体制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蒋世平[7](2019)在《魏晋南北朝御史监察制度的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是御史监察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御史监察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御史一职起源于西周,主掌祭祀与文书,监察职能居于次要。秦汉时期,御史监察制度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背景等影响,御史监察制度不得不进行变革以适应统治者需求、社会变迁需要。这些变化使得御史监察制度呈现出成熟化趋势,为隋唐时期的最终定型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代金山[8](2018)在《明朝巡按御史制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巡视监察制度作为中央对地方监察的重要制度,伴随着监察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同时随着封建专制集权的强化而发展、完善。从先秦时期初具雏形,到秦汉时期的初步确立,再到隋唐、宋元时期的逐渐成熟,最后到明清时期的成熟完善,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且巡视制度在各时期的表现形式各有异同。如汉朝的刺史制度、唐朝的巡察使制度、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等。其中,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作为我国巡视制度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史上最为完备的巡视制度,是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最高水平。研究明朝巡按御史制度,不但可以明晰我国巡视监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当前开展的巡视工作以及更好的开展权力监督提供借鉴和参考,因而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尝试从中国历史上整个巡视制度的发展演变、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相关内容、以及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启示叁个方面,对明朝巡按御史监察制度进行全面考察。首先,通过对我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历史的简要梳理,从纵向上厘清巡视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简要勾勒明朝巡按御史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其它巡视监察制度的不同所在。其次,通过梳理明朝巡按御史的设置、巡按御史的选派、巡视监察内容、巡视监察工作相关要求、巡按御史的考核、及工作保障等方面,从横向上全面剖析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主要内容。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借鉴前朝巡视监察制度的方式与内容,设立巡按御史制度。明成祖朱棣“遣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巡按御史在巡按期间,享有较广的权力,除监察权外,还有相关人事权、司法权、军事权等,权力颇重。同时,巡按御史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包括履职要求、巡按期限等。巡按结束后,其结果由都察院考核后上奏皇帝。最后,在梳理明朝巡按制度之后,总结其主要特点,分析其最终异化、败坏,偏离设置初衷的原因,以期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当前的巡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明朝设置巡按御史制度的初衷,本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从而强化中央集权,但最终却与这一初衷背道而驰。本文通过对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探析,得出明朝巡按御史制度异化、败坏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属性为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其直接原因是其广泛的权力,导致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使之最终异化、败坏。我们认为,任何权力都应该接受监督,监察权力也不例外,单纯依靠巡按御史个人本身的素质,并不能充分保障监察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9-17)
修晓波[9](2018)在《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史之实──两晋时期的监察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和东晋时期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东汉、曹魏以来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一般是累世做官,门第显赫,被称为世家大族,又称"世族"或"士族"。世族势力的强大必然会削弱皇权,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依靠监察机构制约世家大族的势力。但两晋时的天下大势是皇权不断萎缩,世族日渐强盛,这就决定了依附于皇权的监察制度是软弱无力的。(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8年06期)
方琢[10](2018)在《明代御史刷卷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是在监察御史的主导下,对在京大小有印信衙门、并直隶卫所、府、州、县等衙门,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进行每年一次或每二至叁年一次照刷。以此“纠劾风邪、考核百官”(1)。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是宋代磨勘考核制度与元代刷卷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宋朝的磨勘考核制度从文册簿书入手,以磨勘结果作为铨选考核依据,重视对磨勘结果的复核、验证。元代将刷卷归入到御史监察系统下,将其制度化,在法律法规中细化了对御史刷卷的各种规定,在国家治理中突出御史刷卷的重要性。明代的御史刷卷结合宋代的磨勘和元代御史刷卷各自的优点,既保留了监察系统中的御史刷卷制度,又结合了宋代磨勘考核侧重文卷、复核的特点。洪武时期的磨勘司是明初国家各项制度和机构草创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实验性机构。其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明代御史刷卷制度融合宋代文卷磨勘与元代刷卷的演变轨迹。随着朱元璋对国家权力调整,磨勘司的全部职能转移到了更能适合国家政治结构需要的御史刷卷制度上。磨勘司的文卷处理经验为御史刷卷制度从草创到确立提供实践依据。经过仁宣两朝的完善,御史刷卷制度确立起来。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有其特有的运作程序。御史刷卷的工作地点由被照刷文卷量和文卷存放地点所决定。在京诸司衙门文卷可在都察院照刷。如果文卷量大,则可以指定特定地点进行照刷。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由皇帝点差刷卷御史,至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衙门进行照刷。御史刷卷范围广,几乎涵盖了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关。在选拔刷卷的御史时,明确了选拔标准,重在经验与资历,要求刷卷的御史一定是熟悉国家机构运作模式的人。御史刷卷的内容可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房文卷照刷各有其侧重点。在刷卷方法上,御史照刷六房文卷时,要首先对文卷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检查文卷是否为曾照刷过文卷,文卷印记章缝是否与规定相符,文卷保存是否完整、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在检查完毕后,御史开始逐宗照刷文卷。通过核对文卷所记录事件处理进度和结果,钱粮刑名,人员等事务,根据刷卷结果给出评语。为保证御史刷卷的效果,明朝政府还设立了相关法律条文和配套措施,督促整个行政系统认识到御史刷卷的重要性。御史刷卷结果涉及明代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明朝政府根据御史刷卷结果全面的掌握了国情,以此做为制定国家政策方针依据。御史刷卷制度在明代国家治理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其本身又受到来自皇权的制约。成化九年御史刷卷政策调整案例,说明御史刷卷结果在国家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作用。成化初期,明政府在御史刷卷结果中发现了国家土地被兼并现象严重,官吏出现贪腐等问题。成化政府以此为治理目标,做出了御史刷卷的政策调整,通过这次政策调整,有效控制土地侵占,恢复经济发展,稳定地方秩序。到了正德以后,由于皇帝对御史刷卷采取漠视态度,御史刷卷制度不再被重视,其权力被逐渐减少,直至成为具文。御史刷卷制度也被作为监控明代财政的方法。本文以明代盐政刷卷和光禄寺刷卷两个典型案例来梳理御史刷卷制度对财政的监控,以此来分析御史刷卷制度对明代财政产生的影响。御史刷卷的结果因其具有时效性、客观性而被明代官僚体制所认同。它在明代的政治事件中常被做为政治行为依据,是明代社会政治精神的一种表达。对明代的政治活动和财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御史刷卷在明代已经开始有现代行政化的趋势,但因其受皇权影响严重,所以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行政监察的独立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御史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东巡盐御史制度创制于明成化九年(1473),满洲入关后沿袭此制度,同时清统治者不断为此制度注入"满洲"成分。顺康时期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经历了"明制"的沿袭与"清制"的建立,雍正朝的制度变动是以"因人寄事,差随人动"的人事变化为特点。雍乾之际,为了适应优待满洲人的需要,乾隆帝确立了新的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直到乾隆四十叁年(1778)制度终结。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变迁呈现的"河东路径",说明"回应现实"应该是明清制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御史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修晓波.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地方监察的“双轨制”──明代的监察制度(中)[J].月读.2019
[2].郭瑞鹏.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的沿袭与变迁[J].历史档案.2019
[3].修晓波.“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元代的监察制度(上)[J].月读.2019
[4].邵雅菲.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田湘波,田叶.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特色与影响[N].检察日报.2019
[6].林晓炜.唐代御史“进状”“关白”制度之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蒋世平.魏晋南北朝御史监察制度的变革[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8].代金山.明朝巡按御史制度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8
[9].修晓波.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史之实──两晋时期的监察制度[J].月读.2018
[10].方琢.明代御史刷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