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耗费模型论文-陈国平,王淼,赵俊叁,袁磊,张萌

最小耗费模型论文-陈国平,王淼,赵俊叁,袁磊,张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小耗费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连接度,最小耗费距离模型,西山区

最小耗费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平,王淼,赵俊叁,袁磊,张萌[1](2017)在《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西山区生态连接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生态连接度评价空间显式表达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评价方法。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分区,计算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障碍影响指数及生态连接度指数,并对影响土地生态连接度的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西山区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和2020年土地规划数据为例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GIS方法可以显式的表达研究区生态连接度的空间差异程度;(2)研究区2009~2015年生态连接度下降,是因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的蔓延式空间扩张导致城市绿地被分割、耕地被占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3)规划末期2020年生态连接度逐渐趋于好转,主要原因是"十叁五"重视生态保护,大量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湿地的建立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该方法可为生态连接度定量分析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省土地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专辑》期刊2017-10-31)

王淼[2](2017)在《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生态连接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连接度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景观的破碎化问题,维护、重建和恢复景观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但目前对于生态连接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景观指数上,难以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展现,而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不仅可以在空间上分析生态连接度的变化规律,而且使评价结果相比景观指数的方法更加直观合理。因此,本次研究以西山区为研究区域,在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首次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对西山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连接度的评价,探究影响西山区生态连接度变化的驱动力。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立足于景观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完善西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新思路,使得调整完善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生态适应性。主要研究具体如下:(1)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针对西山区2009、2015二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020年规划数据的结构、数量的改变、变化强度大小和贡献率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对相对应时期景观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西山区2009年~20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先上升趋势,规划后2020年呈下降趋势。其中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达到1.23%,而2015年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达到了 1.52%。分析结果表明,西山区2009年~2015年景观破碎化较高,2020年规划后破碎化程度有所好转。类型水平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2015年期间城乡建设用地、耕地、自然保留地趋于破碎化,规划后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园地、交通运输用地破碎化程度加剧。(2)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生态连接度评价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结合ArcGIS技术,以2009、2015、2020年叁期土地利用和规划数据库为基础,对西山区生态连接度评价。依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确立阻力值。计算得到西山区障碍影响指数、生态连接度各期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09年~2015年西山区生态连接度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与景观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主要是由于“十二五”期间西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导致城市绿地被分割,部分耕地被占用等情况对西山区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规划后的2020年生态连接度有所好转,主要归功于“十叁五”期间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大量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湿地的建立对西山区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相关配套的交通运输用地,滇池沿岸的农家乐和园地造成了部分地区景观的破碎化加剧。(3)研究区景观优化与对策研究通过西山区叁期土地利用数据变化、景观指数变化的分析结果,结合生态连接度评价结果,对西山区生态功能区调整为五大功能区域:林业生态区、生态旅游区,工业经济区,湖泊保护区和城镇建设区,并结合西山区发展实际制定各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针对生态景观问题较为严重的工业经济区和城镇建设区,通过规划叁条生态廊道优化其景观格局,提升其生态功能。最后以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加强生态保护为目标,针对西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滇池污染治理、森林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西山区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肖玲玲,范海辉[3](2014)在《基于“最小差值法”的网络模型耗费代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小生成树算法是数据结构中,求网络模型耗费代价最优解的一个重要工具。现实生活中的连通网络模型复杂而多变,有时还需兼顾其它的目标,一棵最小生成树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找出所有的最小生成树是很有必要的,在此提出一种新的寻找所有最小生成树的算法——最小差值法。无向连通图网络通过去掉连枝生成最小生成树,一个连枝加入最小生成树形成一个圈。这种算法是在一个圈中,用连枝的权与其它树枝的权分别作差,求最小差值。由最小差值是否为零,判断原有的最小生成树能否通过换进换出边,生成新的最小生成树。该算法能够有规律、高效率的寻找出所有的最小生成树。在找出的所有最小生成树方案中,选择符合实时情况的最小生成树方案,该方案即为网络耗费代价的最优解。(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4年28期)

最小耗费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连接度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景观的破碎化问题,维护、重建和恢复景观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但目前对于生态连接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景观指数上,难以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展现,而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不仅可以在空间上分析生态连接度的变化规律,而且使评价结果相比景观指数的方法更加直观合理。因此,本次研究以西山区为研究区域,在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首次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对西山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连接度的评价,探究影响西山区生态连接度变化的驱动力。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立足于景观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完善西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新思路,使得调整完善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生态适应性。主要研究具体如下:(1)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针对西山区2009、2015二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020年规划数据的结构、数量的改变、变化强度大小和贡献率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对相对应时期景观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西山区2009年~20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先上升趋势,规划后2020年呈下降趋势。其中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达到1.23%,而2015年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达到了 1.52%。分析结果表明,西山区2009年~2015年景观破碎化较高,2020年规划后破碎化程度有所好转。类型水平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2015年期间城乡建设用地、耕地、自然保留地趋于破碎化,规划后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园地、交通运输用地破碎化程度加剧。(2)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生态连接度评价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结合ArcGIS技术,以2009、2015、2020年叁期土地利用和规划数据库为基础,对西山区生态连接度评价。依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确立阻力值。计算得到西山区障碍影响指数、生态连接度各期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09年~2015年西山区生态连接度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与景观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主要是由于“十二五”期间西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导致城市绿地被分割,部分耕地被占用等情况对西山区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规划后的2020年生态连接度有所好转,主要归功于“十叁五”期间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大量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湿地的建立对西山区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相关配套的交通运输用地,滇池沿岸的农家乐和园地造成了部分地区景观的破碎化加剧。(3)研究区景观优化与对策研究通过西山区叁期土地利用数据变化、景观指数变化的分析结果,结合生态连接度评价结果,对西山区生态功能区调整为五大功能区域:林业生态区、生态旅游区,工业经济区,湖泊保护区和城镇建设区,并结合西山区发展实际制定各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针对生态景观问题较为严重的工业经济区和城镇建设区,通过规划叁条生态廊道优化其景观格局,提升其生态功能。最后以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加强生态保护为目标,针对西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滇池污染治理、森林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西山区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小耗费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国平,王淼,赵俊叁,袁磊,张萌.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西山区生态连接度评价[C].云南省土地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7

[2].王淼.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生态连接度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7

[3].肖玲玲,范海辉.基于“最小差值法”的网络模型耗费代价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

标签:;  ;  ;  ;  

最小耗费模型论文-陈国平,王淼,赵俊叁,袁磊,张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