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溜剖面论文-Frederick,A.Sundberg,赵元龙,袁金良,林日白

乌溜剖面论文-Frederick,A.Sundberg,赵元龙,袁金良,林日白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溜剖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及点位,叁叶虫,生物地层,凯里组

乌溜剖面论文文献综述

Frederick,A.Sundberg,赵元龙,袁金良,林日白[1](2010)在《贵州剑河乌溜—曾家崖寒武系第5阶全球层型剖面及点位研究的新资料(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寒武系第5阶底界潜在的全球层型剖面及点位上下的动物群(叁叶虫和无铰纲腕足类)有显着的变化;研究的剖面厚约4.5m,穿过首现点位Oryctocephalus indicus。经逐层化石的采集和深入的研究,证实在寒武系第4阶或寒武系第2统顶部Ovatoryctocara granulata-Bathynotus holopygus带与寒武系第5阶或寒武系第3统底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之间大约有20cm的贫化石间隔区。这一动物群的突变是在均一的岩相中发生的,表明该剖面是建立寒武系第5阶(或第3统)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理想剖面。(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尹磊明,赵元龙,杨瑞东,彭进[2](2010)在《中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剖面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疑源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作为世界早-中寒武世界线层型侯选剖面,产出良好保存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叁叶虫)。因此,更加详细研究该剖面海洋疑源类的生物地层非常重要,将提供围绕界线的生物和环境变化的细微记录。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的疑源类划分两个组合,它们是凯里组0-52m的Leiomarginata si mplex-Fi 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组合和52-140m的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nodosum-Globosphaeridiumcerinum组合。140-214m仅有很少疑源类标本,可能因为凯里组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不适宜有机壁微体化石的保存。距凯里组底部往上约52m处疑源类组合出现重大变化,无疑为解释沉积环境提供重要资料。两疑源类组合间界线,位于52.3-52.7m,此稍低于被叁叶虫Oryctocephalusindicus首现所指示的全球寒武系第5阶潜在层型剖面界线。(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宇轩[3](2008)在《寒武系第二统和第叁统间界线候选层型剖面—乌溜—曾家崖剖面的继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寒武系第2统和第3统界线层型剖面及点位(“金钉子”)的选择正在进行,我国贵州省剑河县八郎村乌溜-曾家崖剖面以Oryctocephalus indicus作为FAD分子确定的寒武系第2统及第3统之间界线具有明显的说服力,在国际上有很大的优势。以赵元龙、袁金良等提出的Oryctocephalus indicus为寒武系第3统FAD分子的乌溜-曾家崖剖面是目前全球研究最好的剖面。本文作者通过参加导师赵元龙教授的课题,经过对乌溜-曾家崖剖面及其辅助剖面尖山剖面的详细研究、标本采集及鉴定,更详细的研究了寒武系第2统与第3统界线附近的叁叶虫化石的分布,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化石,如:Redlichia、Bathynotus、Ovatoryctocaragranulata、Oryctocephalus indicus的分布规律,另外收集了前人在地球化学、疑源类、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其结论与用叁叶虫划分的界线基本一致,这样就使乌溜-曾家崖剖面成为国际寒武系第2统与第3统间界线标准层型剖面具有了更大的优势。Oryctocephalus indicus分布广泛、个体清晰特征明显、层位分布稳定,是很好的标准化石。用Oryctocephalus indicus做为寒武系第3统的FAD分子是十分正确的选择。(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6-01)

杨荣军[4](2006)在《寒武系第二统和第叁统间候选界线层型剖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寒武系第二统和第叁统间界线层型剖面的选择正在进行。由于寒武纪时期叁叶虫分布在不同的大陆,这样使得对比起来非常复杂。现在国际对寒武系第叁统底界主要有叁种方案:Oryctocephalus indicus、Ovatoryctocara granulata、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目前Oryctocephalus indicus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国内赵元龙、袁金良等提出以Oryctocephalus indicus为寒武系第叁统的首现分子的观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赵元龙教授等主持研究的贵州剑河县乌溜剖面是目前Oryctocephalus indicus研究最好的剖面,因此乌溜剖面有希望成为全球寒武系第二统和第叁统间界线层型剖面。在此背景下进行乌溜剖面的辅助剖面的系统研究,可以更详细地研究叁叶虫的分布,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化石,如Redlichia、Bathynotus、Ovatoryctocara granulata、Oryctocephalus indicus,这样可以使得乌溜剖面成为国际中下寒武统界线层型剖面更有说服力。本文作者主要在野外通过对乌溜剖面、苗板坡剖面等观察,化石发掘,在新的地点选择新剖面的点位,并对其进行测制,化石发掘;对所采集到的化石标本进行门类鉴定和地层点位统计。最后结合前人已有资料,进行对比综合研究,说明了Oryctocephalus indicus分布广泛、个体清晰、层位分布稳定并延伸较长,是很好的标准化石。(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6-06-01)

乌溜剖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作为世界早-中寒武世界线层型侯选剖面,产出良好保存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叁叶虫)。因此,更加详细研究该剖面海洋疑源类的生物地层非常重要,将提供围绕界线的生物和环境变化的细微记录。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的疑源类划分两个组合,它们是凯里组0-52m的Leiomarginata si mplex-Fi 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组合和52-140m的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nodosum-Globosphaeridiumcerinum组合。140-214m仅有很少疑源类标本,可能因为凯里组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不适宜有机壁微体化石的保存。距凯里组底部往上约52m处疑源类组合出现重大变化,无疑为解释沉积环境提供重要资料。两疑源类组合间界线,位于52.3-52.7m,此稍低于被叁叶虫Oryctocephalusindicus首现所指示的全球寒武系第5阶潜在层型剖面界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溜剖面论文参考文献

[1].Frederick,A.Sundberg,赵元龙,袁金良,林日白.贵州剑河乌溜—曾家崖寒武系第5阶全球层型剖面及点位研究的新资料(英文)[J].地层学杂志.2010

[2].尹磊明,赵元龙,杨瑞东,彭进.中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剖面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疑源类(英文)[J].古生物学报.2010

[3].王宇轩.寒武系第二统和第叁统间界线候选层型剖面—乌溜—曾家崖剖面的继续研究[D].贵州大学.2008

[4].杨荣军.寒武系第二统和第叁统间候选界线层型剖面[D].贵州大学.2006

标签:;  ;  ;  ;  

乌溜剖面论文-Frederick,A.Sundberg,赵元龙,袁金良,林日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